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十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

  己二、(廣講能得之道智)可分為二:一、道智之支分;二、道智之整體。

  庚一、(道智之支分):

  之前我們講過所得之法——遍智。遍智是佛的境界,也是我們最究竟的成就,但不是我們言思的範疇,所以如果要直接講述有一定的難度,於是就通過十個特徵、法相來表示遍智。

  遍智是我們每一個大乘行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佛的境界。若想獲得這樣圓滿智慧,需要依靠道智。這就是為什麼講完遍智接著要講道智的緣故。道智是遍智之因,二者是因果關係

  講道智,先講道智支分。支分有幾個,其中之一是成道智之法器。想要在相續中產生道智,首先要成為法器。如何在相續中產生這種道智,這種菩薩境界?這裡主要講的是要遣除、降伏傲慢心。有傲慢心不可能產生功德。這裡直接講的是傲慢,間接也講了其他煩惱不可以有現前煩惱也可以說不可以有粗大的煩惱在這裡,傲慢是作為代表,其實傲慢是最大的違緣,也是最大的障礙

  調伏諸天故 放光令隱闇

  當年佛陀宣講佛法、轉法輪的時候,來了很多天界眾生。因其有一神通,身上有光,就心存傲慢。佛觀察到這些後,以智慧之光調伏了這些眾生,消除了他們的傲慢之心。然後給他們傳法。當年來聽法的有欲界和色界天人,欲界的天人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等。無色界是沒有色身的,不能來聽法,能聽法的主要是色界天人

  為了(調伏)欲界與色界諸天人,使其堪為生起道智之法器緣故,諸善逝以智慧所放射出的自性光芒,而令諸天以業所生之光隱闇。一切佛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天人身上的光是業力生的,屬於異熟果。佛法的光是自性的光,也是智慧之光。相比之下,天人之光如同放置於上品純金旁邊的赭石一般黯然失色。從而摧伏諸天因自恃形貌端嚴,兼具光明等等而自視甚高,致使內心極不調柔,煩惱此起彼伏,成為生起道智的違緣。天人哪有佛的功德神通?於是心生慚愧,從而消除了傲慢,變成了道智之法器

  天人福報比人大,無論相貌福報,人都無法與天人相比。他們還有一神通,心裡自然傲慢心。佛經過觀察,發現他們的內心極不調柔,煩惱此起彼伏,以這樣的狀態聽法肯定不會受益,也不可能在相續中產生道之智慧,於是就示現神通。無論是佛自性智慧光芒,還是佛本具的功德天人再有神通福報也不可能與佛相提並論,他們很慚愧,消除了傲慢,同時也消除了其他的煩惱,或者說是粗大的煩惱,同時也遣除了修道的違緣、障礙

  如果心懷煩惱,無論是傲慢,還是嗔恨,煩惱現前的狀態下,都不可能產生功德也不可能產生道之智。聞法時若有傲慢煩惱摻雜,如同向有毒藥的容器里灌輸再美好飲食也不能享用,否則,會喪失生命

  同樣,如果你相續中有現前的煩惱——傲慢、嗔恨心等,即使聽聞的法再殊勝、再究竟,也會喪失自己的慧命。不但沒功德,反而有過患,所以要放下煩惱。想除掉煩惱的根很難,需要經過漫長的修行。所以,我們經常講,無論是聞法,還是求法要有恭敬心。

  聞法不可以缺少恭敬之心!恭敬心能對治傲慢煩惱傲慢煩惱現前時,聞法、接法均不如法。不要說產生道之智慧菩薩境界,哪怕真正要得到法益、傳承,都必須要恭敬心。

  現在也有些人說我們應該去結緣一些高端人士。所謂高端人士,肯定會有傲慢心。有才華、勢力、容貌、名氣,把這些作為對境,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這種心態傲慢心,這些人很難成為法器。其實不分身份,只要是有眾生,我們都會結緣的,因為有緣、有恭敬之人才可以成為法器。如果沒有一恭敬心,不去降伏傲慢煩惱,不可能成為法器。沒有成為法器,我們所傳授的法再殊勝、再究竟,也不可能利益眾生。所以,我們以前是這樣,以後也是一樣的。主要是有緣的、有恭敬之心就行,有恭敬之心才能得到佛法,得到佛法了就肯定能得到佛法所帶來的利益。現在很多人也在聞法的行列當中,但是沒有恭敬之心,不可能得到佛法

  用耳朵聽法是得法嗎?不是。用眼睛看佛是見佛嗎?不是。要得到法,見到佛,要靠心。心裡恭敬清凈才能得到法、見到佛。即使身在聞法的行列中,即使聽聞了很多的經典和論典也不能得到法。如果真正能得到法,肯定會得到法益、法喜。所以恭敬很重要。聞法、皈依佛門、依止上師,都要有恭敬心。

  在上師座下聞法,在上師身邊接受傳授,如果沒有恭敬心,還存有傲慢煩惱,表面上看聽到了很多經典、論典,接了很多傳承,其實只有害沒有利,因為喪失了慧命,這樣還不如不依止、不親近上師。依止上師知識一定要有恭敬之心

  有些人只看上師知識的過患和缺點生起各種各樣的邪見。「我在某種方面比上師還厲害,比這位善知識還好。」如果心裡有這種傲慢之心,還不如不親近、不依止。如果你想親近上師、依止善知識,要以恭敬之心才可以得到上師傳授的法要,得到上師真正的攝受。道智支分講的是心態,不要有傲慢心等煩惱

  令我慢等違緣盪然無存的做法,便是生起道智之所依。諸位後學者們也應當令斷除我慢與怯懦等等(的決心)在相續生起

  心態要保持適度。太高傲不行,太低落也不行。低落即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只是個學者我不可能得到這些功德在我相續中不可能產生菩薩境界,不可能產生道之智慧。」這樣的心態是不可取的。既不高也不低落,心態保持適度。以這種心態修行相續才可以產生這些功德

  能依之道智的內容包括生起方式本性以及所作事業三方面。即功德眾生相續中以何種方式生起,以這三個方面來講。

  境決定普遍

  (一)生起方式。即怎樣才能生起智慧

  從暫時的角度而言,道智是從具有空性大悲心的菩提心中產生的,因而為境決定。

  發菩提心之人相續中會產生道之智慧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必須是有上求佛果、下濟眾生之心。有這種發心眾生相續中才能產生道之智慧。勝義菩提心是智悲雙運的,智是空性見,悲是大悲心。因為以勝義菩提心即不墮入輪迴邊,也不墮入寂滅邊。有空性見的智慧就不會墮入輪迴邊;有慈悲之心就不會墮落寂滅邊。所以,勝義諦是智悲雙運——即有智慧也有慈悲,一味一體之意。這是境決定,從暫時的角度講的。

  從究竟的角度而言,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種姓聲聞緣覺等所有眾生都可以生起大乘唯一之道智,故而為「普遍」。

  有境決定和普遍。普遍是從究竟的角度而言,所有的眾生——聲聞、緣覺、菩薩——三種種姓者最後都要進入大乘,即使是聲聞和獨覺,也要如此。因為都具如來藏之種姓。當喚醒種姓自然會進入大乘自然相續中會產生大乘道智智慧大乘道,即大乘唯一之道

  聲聞乘和緣覺乘都是暫時的,不究竟的。究竟的只有一乘——菩薩乘。通過菩薩乘,可以真正到達佛果,現證菩提。有些眾生如果直接接觸大乘佛法,抱著成佛目的直接去修行,心裡會有一些煩惱,甚至會產生一些障礙。所以為了這類眾生,先講聲聞乘、緣覺乘,修證一下,最後佛勸請他們,從寂滅的狀態中出來,喚醒他們的大乘種姓,使其趨入大乘

  依照《楞伽經》、《妙法蓮花經》、《吉祥天女經》、《獅子吼經》等經典含義來講,之所以安立不同的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具有不了義之密意的。

  不了義之密意都要具足這三個特點。

  其用意:是因為暫時必定存在著三乘,眾生根基是不一樣的,有的喜歡小乘,有的喜歡聲聞乘,有的喜歡獨覺乘,有的喜歡菩薩乘,所以暫時建立三乘。

  其必要:是為了令懼怕被長劫阻隔之佛地的眾生暫時在聲緣二乘進行休整,隨後將其引入佛道。一說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有些人會產生恐懼,三大阿僧祇劫是何種概念?是極其漫長的時間

  如果剛開始就講大乘,很多人會失去信心、產生恐懼。現在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有的特別喜歡入定、靜坐,有的特別希求自我解脫,有的情願獨居一處,不喜歡接觸世間人。為了攝受這種心量不是很大的、不是決定菩薩種姓眾生,佛講了三乘。先讓他成就聲聞乘和緣覺乘這些果位,在寂滅境界中安住,自我解脫,修證一下。這是必要,也是一種引導方式

  獨覺佛,即獨自一人居住,獨居一個大劫都沒有問題。最後佛會勸請他們在這境界中出來。但是他們沒有慈悲心,所以墮入了寂滅邊,他們求的是自我解脫,特別喜歡靜坐。有慈悲心肯定不會離開眾生,離棄紅塵菩提心就是給這些無明、顛倒的眾生髮的。

  現在也有這樣的人,包括出家人也有都在儀軌觀想,自己卻在那靜坐,傻乎乎地呆著,什麼也不想。這種人好像不是大乘種姓,不是法器,不太適合在這裡,因為這是大乘道場修行的是大乘佛法。這種人可以去修阿含,去修小乘佛法,先求自我解脫。真正獲得了聲聞緣覺的果位,在寂滅的狀態中,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一個大劫都可以。因為沒有慈悲心,只能這樣修行。為了這種眾生,佛安立了三乘,這並不是究竟的。

  以實理可害。因為什麼?

  第一,消除障礙是合理的,因為客塵如同雲朵、污垢一般,可以清除。

  不管是煩惱障、所知障還是習氣障,都是染污煩惱障礙解脫所知障礙成佛,斷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要從根上斷掉的,這些也是染污煩惱好像天上的雲朵,容器里的污垢。污垢不是容器本身,所以可以擦拭乾凈。雲朵也是如此,它不是天空本身,通過風吹可以散掉。

  我們的污垢、染污是客塵,是突然起來的,可以斷除、清凈的。聲聞和緣覺的所證也是不究竟的,他們只證悟了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一部分,其他很多還沒有證悟無我空性。他們在所斷方面也是不究竟的,只斷了煩惱障和粗大的所知障,很多所知障即其他的障礙都沒有斷,還有很多法都沒有證悟空性,還是分別執著。他們所證和所斷也是這樣的,只斷了煩惱障和一些粗大的所知障,還有很多細微所知障、習氣障沒有斷。但是這些障礙最終都是可以斷除、清凈的。

  從究竟而言,心的自性是斷除痛苦之因——我執種子,並現前證悟真實本體。心之自性就是這樣,斷證都可以圓滿的。雖然聲聞和緣覺在所證和所斷方面沒有達到究竟,但都是可以究竟的。因為不存在痛苦的折磨,存在著作為對治的,以與痛苦之因直接相違的二無我來進行辨析的智慧。因為證悟了二無我智慧,可以斷除人執和法執及所有的執著。並且由於三有的煩惱已經窮盡,所以不存在三有的生,但無漏的生卻仍然存在。

  通過智慧、證悟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如同斷除樹根樹根斷除之後就不會再長出枝葉。同樣,以二無我智慧斷除了我執和法執,就不可能再產生我執和法執,這樣,所知障和煩惱也就沒有了。

  人執、法執都是可以斷除的,也有斷除的方法,即證悟二無我就可以斷除。有些人可能會有疑惑:斷除了之後是不是還會生起來?不會的,因為是從根斷除的,如同樹根斷除了,再也不長出枝葉一樣,僅僅壓伏一下,沒有意義

  此處講的意思是,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心之自性就是可以斷證功德圓滿本性——所斷的都可以斷除,所證的都可以證得,斷除之後再也不會產生,如同樹根斷除後再也不長出枝葉一樣。

  最終都要進入大乘都會成佛。此處有一個辯論:眾生都有佛性,那麼,眾生都一定成佛嗎?還是可能成佛?還是必定成佛?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說所有眾生可能成佛,但不是所有眾生絕對成佛;有的說是絕對成佛,不是可能成佛,因為都有佛性;有的說,有佛性所以可能成佛,但是不是絕對成佛,因為佛性是要喚醒的,但是不一定都能喚醒。

  自宗的觀點是絕對成佛的。但這樣承許有過患:若眾生成佛了,佛的事業就間斷了。佛的事業應該是恆常的,若是沒有眾生,佛的事業就有結束的時候了。如果眾生成佛輪迴也有結束的時候。如果眾生不存在了,輪迴也就不存在了,這樣輪迴就有終了。如果有終,也就有始了。

  但是可以這樣理解:眾生都有佛性,所以絕對成佛,但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數的,所以不可能有成佛的時候。對方可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不可能出現眾生成佛輪迴空了的狀況,否則,眾生就是可數的、有量的了。所以佛的事業不會間斷,輪迴也不會有終。

  此處還有一個辯論:輪迴是有始終的還是無始終的?有的說有始終,有的說無始終。自宗的觀點輪迴沒有始終,若是有始終就不輪迴。之前我們講過,個人的輪迴是有終的,但是整體的輪迴是沒有始終的。這隻簡單講,並不是僅僅這樣講就可以服眾,還是有很多辯論之處

  三乘有了義和不了義的,此處也有辯論:有的說第二轉才是了義的,第一轉和第三轉都是不了義的。有的說二轉和三轉是究竟、了義的,一轉是不了義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自宗的觀點是,若從諸法本體空性的角度講,第二轉是了義的;若從光明的角度講,第三轉才是了義的。所以不同側面講,二轉三轉都是了義的。但從密宗或明分的角度講,第三轉才是究竟的、了義的,一轉和二轉都是不究竟、不了義的,因為三轉里講了如來藏,講了明分、清凈的顯現。對於這些辯論,大家可以查閱參考資料。

  三乘是不了義的說法,究竟一乘是了義的說法這是自宗的觀點,也是很多論師的觀點。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三乘都是了義的。他們也是有依據的,有些經典里是這樣講的。但是自宗的觀點認為三乘是不了義的說法,一轉最後是唯一的大乘大乘唯一之道智,大乘才是真正最了義的乘。聲聞緣覺小乘成就者最後都要進入大乘道,最終都要獲得究竟的涅槃都要成佛

  所謂無漏的生,按照《楞伽經》的觀點是指諸聲緣阿羅漢聲聞阿羅漢,還有獨覺佛,也叫辟支佛,在無漏法界(寂滅的狀態)中昏厥後(即進入入定的狀態),諸佛勸請使其出定,繼而在清凈剎土之蓮花苞中降生(但也不一定全是如此),隨之依靠諸佛彈指、發光而蘇醒大乘種姓。他們都有大乘種姓——如來藏,在發菩提心之後進行大乘妙道,最終成就佛果

  小乘最後都要大乘,但是從哪裡入的?此處也有辯論:有的論師認為阿羅漢、辟支佛等入大乘時,是從八地開始,因為他們已經徹底斷除了煩惱障,沒有煩惱障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沒有煩惱障,所以他們是從八地開始入。但這是不應理的。聲聞修行時間是很短的,比如三世、七世,最後獲得了果位。而菩薩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僅在資糧道、加行道就要一個大劫,從一地到八地也要一個大劫,這樣,他們這兩個大劫都不要了。他們是鈍根者,成佛反而快,這是不應理的。不應理的地方有很多

  有的論師認為是從見道開始入大乘的。這也是不應理的,理由同上。自宗的觀點是從大乘的資糧道開始入。佛勸請他們從寂滅的狀態中出定,通過彈指、發光等方式蘇醒他們的種姓。他們發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同時進入大乘妙道,是大乘的小資糧道。因此是從大乘小資糧道開始入的。他們之前雖然徹底斷除了煩惱障,相續中再也不會產生煩惱,但是還有很多所知障需要斷除。修行的時候,主要是修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他們斷所知障可能比普通的菩薩快一些,但也需要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一步一步修行的。

  處於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也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聖者菩薩」。比如之前修過小乘並獲得果位的,他雖然是聖者,但是從大乘的角度來說,他還是在凡夫地。他蘇醒種姓、轉入大乘的時候,屬於資糧道和加行道

  另外,因為死亡也分為相續斷滅與不可思議兩種。而經書中又認為,其中的後一種並不是聲緣的死亡,從而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觀點

  第二種情況,即不可思議輪迴、投生是可以有的。他們證悟了無我智慧,斷除了煩惱障,但是還有無習氣地,尚未徹底斷除無明,對法還有很多所知障,比如對無我無常還會分別執著在此基礎上,他們有無漏的業,以無漏的業而有不可思議的投生,以這種方式大乘變成菩薩,以菩薩身份眾生,修大乘之道

  他們沒有徹底斷除無明,還有無習氣地,所以還不是佛。他們雖然沒有有漏的業,但是有無漏的業。他們的生死不是相續斷滅的投生,而是以不可思議方式投生。所以,最究竟的只有一乘,唯一一乘是了義之法,聲聞緣覺都要進入大乘道,最終都要成佛

  從究竟的角度講,相續都會產生道之智慧;從暫時的角度講,發菩提心眾生相續才會產生道之智慧。所以,這即是境決定和普遍的意思。

  本性事業

  (二)能依道智之本性:是煩惱方面獲得了自在,並在乃至輪迴存在,眾生利益未竟之際不住於真實邊際的本性

  菩薩煩惱兩種,第一種,能產生輪迴痛苦煩惱,是菩薩要斷除的。第二種一地以上的菩薩相續中還有煩惱,但它產生不了輪迴痛苦,而是以這種煩惱為方便。小乘成就者沒有想投生的心,不可能再投生,而大乘菩薩有投生之心,這個心就是菩薩的第二種煩惱菩薩有將煩惱轉為方便的能力,以此投生到六道輪迴,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使煩惱分別獲得自在菩薩有能力煩惱轉為道用、方便,菩薩慈悲心,不會像聲聞和緣覺那樣墮入寂滅的狀態他會投生到六道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事業是無終的。

  有很多菩薩都是菩薩形象度化眾生,如文殊菩薩始終以童子形象眾生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即使成佛也是示現成佛,但菩薩事業仍然不會間斷。無論是以凡夫形象,還是以菩薩、佛的形象,主要目的是為了度化眾生這就道智的本性

  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不示現成佛,而是以菩薩形象眾生,這他們唯一的心願。其實,他們早就在自性清凈的剎土中成佛了,只是示現的是菩薩。我們經常講的「安於密嚴剎土中」,密嚴剎土指的就是自性清凈剎土。但是,無論如何,度化眾生事業是不會間斷的,所以示現成佛是為了度化眾生

  大乘菩薩菩提心是為了成佛修行是為了度化眾生修行的。最後示現成佛是為了眾生。如果不度化眾生僅僅是為了成佛修行,這不是大乘發心也不可能成為菩薩菩薩發心是度化眾生這是唯一的目的成佛目的也是如此。道智本性也就自性煩惱,即所謂的大悲心,或不舍善巧方便,不入寂滅,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此處也有辯論,有的說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指的是慈悲心,實際上慈悲心不是煩惱大乘菩薩尤其是一地以上的聖者菩薩,是有能力把隨眠煩惱變成慈悲心,變成一種度化眾生的方便。不舍棄眾生的善巧方便,也是慈悲心。想投生度化眾生,這不是普通的煩惱,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和能力,就是隨眠煩惱。但是大乘菩薩尤其是聖者菩薩的道之智慧——見道和修道,相續中具備這些功德,有這個方便和能力,所以在他的相續中存在的隨眠煩惱都可以變成慈悲和不舍棄眾生的善巧。我認為是不矛盾的。

  煩惱兩種,第一為束縛於輪迴;第二為隨眠的本體。作為聖者,並不會存在其中的第一種煩惱,而第二種煩惱雖然存在,但他們卻可以將其轉化為菩提之支分。

  換言之,聖者在獲證見道且自在無漏之業以及各地(一地、二地、三地、四地)自身所斷之後,不舍棄聲聞之見,並受持投生三有之因。如果普通人有想投生的心,肯定是煩惱是一種慾望。但是菩薩不同,此處講的「不舍棄聲聞之道」,意思是菩薩具備聲聞、緣覺的智慧但也不舍棄輪迴菩薩可以受持為投生三有之心,他還想投生到六道里,以慈悲之心,善巧方便度眾生。而一般普通的聲聞、緣覺沒有投生之心,他們墮入了寂滅之邊。

  我們經常講,以業力投生是輪迴,以願力投生是菩薩都是乘願再來度化眾生的。正如《普賢行願品》里講的:「日月不住空,蓮花不著水。」菩薩六道里不會被染污的,因為他不屬於輪迴,是以願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普通人是有這種心,就是慾望煩惱菩薩如同轉毒為葯一般,使煩惱成為菩提支分的善巧方便。本來是毒,但是他辦法將它轉換成藥,就起到了葯的作用,不會產生毒的作用。同樣這種心本來是一種慾望煩惱,但是菩薩把它轉換成了菩提支分。這樣,對他來說就是利益眾生的一種方便,不可能因此而投生輪迴

  使煩惱成為菩提支分的善巧方便,因為是以善巧方便與智慧所攝持,所以並不是自相煩惱,反而是成就佛法的助緣。

  真正發菩提心相續中有道之智慧功德的人,特別願意投生到六道,願意接觸凡夫尤其是接觸剛強難化的人。而我們不同,我們總是想逃避。跟自己緣分好的,比較看得慣的,投緣的人就願意接觸。這跟普通凡夫有什麼區別?還說發菩提心哪有菩提心?我們很多修行人都沒有菩提心不願意接觸跟我們不太投緣的人,甚至討厭某些人,唯恐避之不及。哪有這樣的菩薩?真正發了菩提心是非常願意接觸眾生的。水牛身上的毛少,夏天特別熱時,它怕熱,就跑到河流里蹲著。同樣,菩薩特別願意到六道里,特別願意接觸凡夫俗子,尤其是接觸剛強難化的人這是他的慈悲心導致的。

  眾生都是凡夫,有煩惱是正常的;都是輪迴的人,有業力是正常的,包括我在內。如此思維,一切都是應當的,不應該逃避。有時看到一些不太如法的行為以及看不慣的一些事情也會產生厭離心,想逃避。但如果我們按佛理,以智慧去分析、觀察,都是正常的。輪迴的人能沒有業力嗎?很多事情他也不願這樣做,但因為有業力的牽引,實在是不自由的。

  有煩惱是正常的,有嗔恨心、貪心傲慢心、嫉妒心也是正常的。有些人看到學佛人里有這樣的人,就失去了信心。這都是錯誤的。學佛人又怎麼了?雖然他們有向善的心,願意發菩提心,但畢竟還是凡夫還在輪迴里,有煩惱是正常的。

  如果不在輪迴里還學什麼佛?已經解脫了還學什麼佛?如果沒有煩惱成佛了還學什麼佛?都是起步階段相續還沒有產生無漏的功德,沒有達到什麼境界。有的人之前不了解,以為學佛人都和佛一樣,都在發光。結果當他加入到學佛人的行列中,看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樣煩惱重、業力的人,就對僧眾生起了邪見,甚至對佛法產生邪見,這都是沒有智慧想法做法

  (三)所作事業:即具有在攝受所調眷屬之後,能使(相續)未成熟成熟,已成熟解脫事業

  如果相續中產生了道之智慧,那麼它的作用是讓未成熟成熟,已成熟解脫,送到究竟的涅槃——菩提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7月9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