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見道的本體,有十六種剎那智慧,各宗派對此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依靠現證諸法實相之智慧,在一個成事剎那間,就能圓滿現證三界之四諦法性。自體是一個剎那,但從反體的角度分析、分辨,有十六種剎那智慧,即一個自體,十六種反體。這與龍樹菩薩和月稱論師的觀點比較一致。因為大乘是現見諸法空性離戲,麥彭仁波切認為這樣理解應該是最應理、最無懈可擊的。
但是龍欽巴大士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從自體的角度講,有四個剎那,這四個剎那應該是有次序的,因為無間道和解脫道應該是有順序的。四諦是可以同時現證,但是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種智慧應該是有次序的。但是從反體的角度分,有十六種。
雖然這兩個觀點看似有點衝突,但實際不會有衝突和矛盾。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我們從現證諸法實相——大空性(對境)的角度講,就是一個剎那。因為整個見道的過程就是一個成事剎那,此過程都是新見,從這個角度講是一個剎那。但是從有境覺知的過程角度講,應該是有分類的。如果沒有前後次第的分別,無間道和解脫道就變成了一個,過患就大了;還有道諦和滅諦之間的關係,獲得滅諦,是要靠道諦的,但如果不能分類,沒有次序,這也是有過患的;還有對於時間而言,幾分鐘、幾個小時是有區別的,雖然從對境的角度講沒有區別,但是從有境的角度講,肯定是有區別的。否則,安住的時間再長,也要承許從現證方面沒有提升,這是不應理的。這樣一來,就有四個剎那,從反體的角度分是十六種。這樣去理解,龍欽巴大師和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也是不會有矛盾、衝突的,甚至龍樹、月稱、彌勒和無著的觀點也可以圓融一致。
子一、(廣說)可分為四:一、苦諦之相;二、集諦之相;三、滅諦之相;四、道諦之相。
丑一、(苦諦之相):
本來,唯有證悟此等苦、集、滅、道無有自性,方為諸相自身的本體,只是暫時依照所調諸眾的意樂,才宣說了諸諦的不同之相,從而間接明示了見道智慧的十六剎那。
所謂十六剎那,有些是指證悟之相;而有些又是指在以入定力所引發的後得之際,所產生的此生以及來世之功德等等。
真如與諸智 無互能所依
無量
一、苦法智忍:作為對境的苦諦色法等,也即所謂的「真如之境」;與作為有境的證悟苦諦之波羅蜜多,也即所謂的「佛陀(諸智)」,它們相互之間並不存在能依所依的實有關係,所以在此等境與有境之間,一體異體等任何差別,都一概不予承許。
對境和有境相互之間並不存在能依所依的實有關係。苦諦所攝的色法等一切法的自性是真如,也叫法界,這是對境。苦諦波羅蜜多的智慧,也就是佛具足的智慧是有境。
現證苦諦時,苦諦所攝的輪涅一切法——法性真如,還有證悟的有境——智慧,即佛具足的智慧,對境和有境之間沒有任何對立的差別。無論是一體還是異體,這些差別的對立法,一概不承許。比如,一體他體、生死、來去、好壞、凈染等等對立之法,都不承許,包括對境有境、能依所依都不承許的狀態、境界。
也就是說,以無有偏袒派別而遠離一切承認的證悟智慧,由於是自然引發的,所以稱為苦法智忍。
二、苦法智:證悟苦諦色法等一切,是遠離生住滅的廣大法界本體。作為有境的波羅蜜多也是如此,便是苦法智之相。
色等一切法是遠離生住滅的,與法界一味一體。不僅是屬於對境的法,連屬於有境的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三、苦類智忍:證悟在勝義當中,能測度彼等之量的有境也是無有所得,便是苦類智忍之相;
在勝義諦當中,現證諸法實相的有境智慧也是無有所得,是空性的。
四、苦類智:(證悟)色法等等這一切,是本來平等、如同虛空的無量法界之本體,便是苦類智之相。
以上所述,便是苦諦之四剎那相。
丑二、(集諦之相):
無二邊 住彼於色等
執為佛自性 無取無舍等
慈等
一、集法智忍:由於使集諦成為有漏之因的色法等所緣相無有實義,所以[無]不住於常斷、生滅等一切邊,即為集法智忍;
二、集法智:住於彼等波羅蜜多,以證達原本清凈之法界,而將彼集諦之色法等執為佛之自性,即為集法智;
三、集類智忍:以於集諦諸法無取無舍等而觀修無有生滅,並因獲取此等功德而使欲加害自己之魔眾無法得逞,遣除魔障,即為集類智忍;
四、集類智:圓滿修持無有諦實耽執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其功德為,可以從(小乘自利之)滅盡定中得到救護與拔濟,並依靠布施等等修持,從而斷除怖畏悲苦等,即為集類智之相。
以上所述,便是集諦之四剎那。
丑三、(滅諦之相):
遍攝諸凈法 除遣諸苦病
一、滅法智忍:因現見諸法並不是以所證空性來遮遣,而是正當諸法不存在時,依靠種種想(分別識)便成為所緣,但此等外境卻了無自性。從而息滅對外境的貪執,並修持色等本體原本自性為空的十六空性,便是滅法智忍;
我們通過智慧觀察,一切法都無有自性,都是空的,但並不是因為證悟空性後變成了空性,而是諸法本來就不存在,是空性的。而正當諸法不存在時,依靠種種分別念便成了種種的所緣,出現了種種的法相。其實種種分別念也是沒有自性的。如果能了知這樣的真相,自然就能息滅對外境的貪執。這不是普通的空性、什麼也沒有,而是自性空,正如《中觀》里講的十六種空,空也是空的,是徹底空。如果不了知這樣的真相,只靠對自己要求不貪執,強行斷除這些貪執,是不可能的。
二、滅法智:緣於諸法本來空性的寂滅真實邊際,依靠等同無量法界之善根,而修煉佛陀之剎土(清凈剎土),並證得果法佛性者,便是滅法智;
三、滅類智忍:作為滅法智功用的對治,是具備將諸等清凈之法遍攝於波羅蜜多的功德,便是滅類智忍;
四、滅類智:如同麝香、牛黃等上品葯物精華(能驅散)病魔一般,具有能將內外諸等恐怖、災難與苦厄的巨大危害徹底除遣之功效,便是滅類智(的法相)。
上述四點,便是滅諦之四剎那。
丑四、(道諦之相):
不殺害生等 一切相智理
一、道法智忍:因眾生與涅槃在勝義中不可成立,而滅除了對從色法直至涅槃的實有耽執。也就是說,現證所獲勝義涅槃了不可得的智慧,便是現見道諦法性的道法智忍相;
之前也講過,如果有比涅槃更殊勝的法也是空性的,所以輪涅一切法都不離空性。了知這樣的真相,可以對輪涅一切法都不會視為實有執著。
二、道法智:仰仗十方諸佛與諸尊的守護,而從自作自受之危害、其他眾生所作傷害,以及除此之外由因緣所生的身體之病痛等,或者外在四大地水火風之損害,或者不善業之果報——順現法受(現世現報)、順次生受(來世再報)以及順後受(經過很多生生世世之後受)之三種危難中得到守護,以及由「等」字所表示諸佛、諸聖尊的救護、隱藏(藏起來保護的意思)等等,便是道法智;
三、道類智忍:依靠不殺害生命等十善業之前行,而自住並安置其他有情立於趨入一切相智之理或因,便是道類智忍;
四、道類智:依靠對所修布施等無盡善根的嚮往,而以正念以及慈悲之力將其迴向圓滿大菩提,即為道類智。
以上所述,便是道諦之四剎那。
分別講了四諦的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種智慧。總共講了十六種剎那智慧。
子二、(攝義):
是道智剎那
雖然此等道智十六剎那,是從地與行相的角度來劃分的,這是從反體的角度分類的。為什麼要這樣分類呢?主要是為了調化眾生。但其實際含義卻是:唯有依靠此等現見諸法平等性之智慧,才能如實照見四諦法性。
之前簡略地講了見道的本體,以及四諦各分四種剎那智慧,總共講了十六種剎那智慧,這些都屬於見道。大乘道有見道和修道,見道時間不長,但是辯論也多,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所以稍有難度。
接下來是修道,修道之後是無學道,是佛的境界。菩薩之道智只有見道和修道。
見道之道智,菩薩把這種證悟、境界視為空,以三輪體空攝持的方式來修持。此處,三道都是對境,有境智慧是菩薩特有的智慧、現證。
壬二、(修道之道智)可分為二:一、修道功用;二、具作用之真實修道。
癸一、(修道功用):
見道是第一次現證諸法的實相,即見性。在獲得見道之後,還要繼續修持,令見道的智慧增上。從對境大空性的角度講,不可能有增減的分別;但是從有境、現觀智慧的角度,還是有分類的,一地二地三地四地都不一樣,對法界的了知越來越明顯,內證越來越提升,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一樣要慢慢增長,最後圓滿了,此時就可以成佛了。所以是見道境界增上的修道。
此處,也有身所依和心所依。身所依,為所有生起見道境界之所依身份。按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未生之生——之前沒有產生,從第一次產生修道,和見道是一樣。欲界里,屬於三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東勝神洲)男女,還有欲界的天人也可以產生修道。北俱盧洲的眾生不能成為身所依。還有地獄的眾生也屬於欲界,他們的異熟果太嚴重了,也不能成為見道和修道的身所依。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和小乘《俱舍論》的比較相同。但大乘認為其他界的眾生,如色界、餓鬼道、阿修羅也可以成為身所依,這些眾生里,也有聽聞佛的法之後相續中產生見道、修道的情況。
心之所依:修道的心之所依與色界不同。因為菩薩善巧於諸方便,所以,不僅色界的四靜慮,甚至包括欲界心(欲界也有一心禪)與無色界的有頂心,都屬於修道心之所依,都可以依靠。
遍息敬一切 能勝諸煩惱
為了更多眾生能對大乘道相、大乘修道生起歡喜之情,而宣說修道功德。總共講了六種功德,包括:
(一)因為在入定以及未入定的一切時分,其內心都極為自在,所以能普遍息滅諸相。
見道時,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無論入定還是出定的一切時分,因為已經脫離了業力的束縛,所以內心非常自在。
若想真正掌握命運,只有見道以上的菩薩才有能力。從大乘的教理講,此時已經沒有業力的束縛,斷除了很多粗大煩惱。沒有粗大煩惱的束縛,所以內心非常自在。
(二)因為無有我慢;已經證悟了無我,故而能恭敬一切善知識以及其他士夫。
其實,之所以貢高傲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見。此時破除了我執,放下了自我,證悟了無我,所以沒有我慢心,不會目中無人,故而能恭敬一切善知識以及其他人。若是沒有破除我執,沒有真正放下自我,人都會有貢高傲慢的心態,只是有的明顯、強烈一些,有的不怎麼明顯而已。但是,進入修道的時候,就徹底沒有貢高傲慢的心態了。不僅恭敬善知識,還會恭敬其他人。
如果真沒有貢高傲慢的心態,就能恭敬他人,這種恭敬是自然而然的,這樣,所謂的和諧自然會現前。而凡夫不是這樣的,不是真的沒有,而是有分別的、求回報的。你恭敬別人,但是別人沒有恭敬你,未得到回報,心裡就會起煩惱,說明還是沒有真正放下自我,沒有真正的恭敬。
(三)因為獲得了有力的對治,所以能摧伏貪欲等等,並戰勝諸多煩惱;
見道時就已經斷除了很多煩惱。煩惱分遍計煩惱和俱生煩惱,束縛於輪迴的遍計煩惱徹底斷掉了,只剩下一點俱生煩惱——隨眠煩惱。因為已經現證了諸法的真諦,徹底回歸了自性,如同被攔腰斬斷的蟒蛇一般,即使有煩惱也起不到作用了,更不可能打罵、傷害他人。雖然聖者菩薩偶爾也會起煩惱,但是這種煩惱如同空中的鳥跡、水上畫圖一般,根本不可能留下痕跡,瞬間就無影無蹤了。而凡夫一旦生起煩惱,很長時間都會記憶猶新、耿耿於懷,甚至會做出打擊、報復等過激的事情,這就是留下痕跡了。
(四)因為戰勝了煩惱,所以就不會成為外在的火、水、毒、武器等禍患所毀滅的對境,或者諸禍患不能對其加以迫害。
因為已經戰勝了煩惱,此時他不會遭受任何危害,水、火、毒、武器等都無法傷害到他。有些人也許對此會有疑惑:為什麼某某成就者、大德在災難中離去了?某某佛、上師、大德、阿羅漢又如何了……其實這都是示現的。從境界的角度講,任何人都無法傷害他,他也不會遭受任何危害。誰傷害,傷害誰啊?都是空性的。他有這樣的境界,但示現上不一定是這樣。
一個真正的成就者、見性的人,表面上、示現上會有生老病死,但是在他的內心境界里是沒有的。生和生、死和死、變和變是不一樣的,因為他的內心不受這些影響。對他來說,這些都是成就的助緣,都是佛的化現,是清凈的、圓滿的。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比如「文革」期間,很多大成就者也被關進了監獄,但是他們跟平時沒有兩樣。照樣能吃能睡,沒有任何牽掛,悠閑自在,有的還示現一下神通,到監獄外面玩一玩,搞得那些看守監獄的人沒有一點辦法,只好隨他去。
若是一個凡夫被關進了監獄,就會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心煩意亂。同樣,在「文革」期間,一些幹部、領導也被關進了監獄,他們在裡面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呼天搶地、涕淚橫流,還牽掛外面的家人,真的痛苦難熬。而大成就者、高僧大德們在哪裡都一樣,地獄和凈土沒有區別。
有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某某大德高僧臨終時發願要下地獄?其實他下地獄和你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區別。對他來說,地獄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地獄,二者沒有任何區別。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講的是一個人的境界,而不是示現。
佛陀在世時,示現上也有生老病死,也遭受危害,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還有一次佛得了嚴重的病。示現上這一切都有,但他內心的境界里沒有這些分別,是平等一味的。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佛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在我們的境界里,這一切的分別都有。
關於這一點,經中曾以「嘎果達」以及「水」、「火」等來加以描述。所謂「嘎果達」,也即北方的稱謂。此處指北方或者東北方的非人種類。
見道之後是修道,從修道開始才算真正有修行了,雖然之前在資糧道、加行道也有修行,但不是真正的,而是相似的——相似的修行,相似的見解。到修道時,相續中才會產生真實的勝義菩提心,才有真正的見解。但即使是相似的,我們也要經歷,要從這里開始。
有些人總想一步登天、急於求成,不想經歷這些,這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相似的,才能獲得真實的勝義菩提心,通過相似的修行才能進入真正的修行,這是有次第、有過程的。如果真心想修行,就不要好高騖遠,要按次第修。
(六)處於修道階段的菩薩,其所住之境,也即居住之所依或者處所,都會成為他眾之供養境。
處於修道之人所住的地方,所用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人天的供養處,都有加持和能量。有些人特別執著這些,經常到各地的聖地去朝拜,脖子上掛的嘎烏盒裡裝著這個上師的法衣碎片、那個上師的頭發,覺得這樣很有加持力、很安全。這也可以說是有意義的,其實很多聖地是有加持力的,但是現在很多都已經被染污了,去朝拜也不會獲得太大的加持。聖地是不能被染污的,否則不會有加持。還有這些上師法衣和頭發,如果自己的善根和福德不具足,即使掛再多也得到不加持。有多大的福報善根,就能得到多大的加持和利益。
其實,真正的成就者、見性者,確實是有加持和能量的,科學也已經證明了,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一個實驗結果。真正的成就者、見性者的能量場是很大的,有些人上法座一講法,就把所有的人鎮住了,能量場特彆強大。有些人境界不夠高,內心也不夠強大,就是沒有能量場,或者他的肩神力量不夠,這樣的人經常會遭受外在的侵害,今天被附體了,明天冤親債主找來了。若是你厲害,肩神也就厲害;你的境界高,能量場也就大,所以,這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心態非常穩定,內心有覺悟,能量場就非常大,也叫加持。
《般若經》中還說:猶如菩提精髓金剛座一般的,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經函所置之處,還具有除了現世應當承受的先世定業異熟之外,人與非人等都無法加害,該處當即變為佛塔 (等功德)。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到印度的金剛座朝拜呢?因為金剛座是佛陀示現成佛的地方,加持力非常大。就連放《般若經》的地方也有加持力,有正能量,真正證得般若波羅蜜多的人,能沒有加持嗎?
除了一些定業無法遣除,異熟果在現世今生一定會成熟,必須要承受以外,其他的人與非人都無法傷害你。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寫《心經》,家裡有很多部《心經》,但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因為第一,寫的時候心不夠清凈;第二,心不夠虔誠,這樣就沒有加持力。抄《心經》要用覺悟的心來抄,在禪定的狀態中寫,這樣才有加持力,才能獲得如是的利益。應該這樣去理解。
同樣,我們供養、禮拜佛塔也有加持。你寫的《般若經》《心經》放在那裡,就如同有一尊佛塔在那裡一樣,有功德,也有加持。
般若波羅蜜多有如此大的加持力,有非常不可思議的能量,但這也要觀待眾生,要靠眾生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如果沒有善根和福德,也不會有加持、能量。它本身是有這樣的功能,但僅有加持和能量也沒有用,若想要獲得這種加持和能量,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現在通過科學人員不斷地研究和觀察,發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人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才有現在的成果。雖然之前一直存在這樣的事實,但如果沒有研究、發現,還是跟不存在一樣。加持和能量也是如此,如果心不清凈、不虔誠也得不到加持和能量,有清凈心、虔誠心,加持和能量自然就能感覺到,並與之相應。
以上所述,即為自相續所屬的五種功德,以及他相續所屬的一種功德。其中自相續所屬的功德,又分為暫時的四種功德與究竟的一種功德,前四個功德是暫時的:內心自在、無有傲慢、戰勝煩惱、不受禍害;第五個功德是究竟的:能成就無上圓滿菩提。依靠這五種功德,即可擁有內外之順緣,並消除內外之損害。
此處講的五種功德,只是修道功德中的一部分,其實還有很多功德,僅一地的功德就有很多。一地到十地,每一地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