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一

  【1】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顯真!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唯識學第一次的上課,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它跟我們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樣的,佛法概要是整個修學的次第,那麼唯識學主要是針對我凡夫內心的一種活動狀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在講唯識之前,我們先把唯識學在整個佛法當中的一個定位,它的一個重要性,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蕅益大師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做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顯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的目的有一個,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什麼是虛妄呢?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生死輪迴

  為什麼生死輪迴虛妄呢?

  因為它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麼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無所得。就好你做夢,即便你在夢中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你這第一個夢結束以後到另外一個夢的時候,你不能把第一個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能!你所有的夢唯識學概要境只能夠在第一個夢受用,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也曾經努力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無所得呢?道理簡單,因為輪迴虛妄的,它的本質是虛妄的,你就不可能創造一個永恆的東西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滅的。所以假設我們不擺脫輪迴,我們就永遠是一個乞丐佛陀說的,你永遠是一個無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輪迴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虛妄,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積極的角度呢,開顯真實,我們應該要成就諸佛波羅蜜,種種的功德庄嚴讓我們來生能夠生生世世的受用種種的依報正報的庄嚴,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塊: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下呢,佛陀教法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業感緣起,它認為所有的輪迴是由業力創造出來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無常無我的觀慧啊,都是在斷有漏的業力,就斷這個輪迴。但是業感緣起它有缺點,因為它從業力來解釋人生它會陷入一種對立,因為善它就不是罪業,因為有漏業它就不是無漏業,所以業感緣起所創造的人生觀是一個對立的。所以當小乘佛法輪迴消失了以後呢,它也不可能創造真實了,他進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小乘佛法它只能夠破除虛妄,不能夠開顯真實,這個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講完小乘以後接著講大乘

  那麼大乘佛法它不用業力來解釋人生,它從內心,從心,一切唯心造!因為心態它不是對立的,因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惡念,所以它是一個平衡中道思想,相對於業感緣起,這個內心緣起比較圓滿。但是從內心緣起當中,大乘佛法又分成兩塊:一個是圓頓的法門;一個是次第的法門如果你看的經典是屬於高端的,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華嚴經》,比方說法華經》,這種經典它的一個生命的立足點都是從清凈心出發,真如緣起你要能夠直下當你一念心性本來清凈,你才有資格去修《法華經》,修《華嚴經》,去從空出假,去修六波羅蜜,去庄嚴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圓頓法門它的好處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種真實功德這一是非常直接了當,但是它破除虛妄相對不足,如果你去讀《法華經》、《華嚴經》,佛陀很少提到斷輪迴這一塊,他認為說你應該准備好,因為你到了法華會上、到了華嚴會上,他假設你已經安住真如了,所以圓頓止觀它的優點是很快讓一個人能夠成就隨順諸佛功德庄嚴,但它的缺點呢,對於斷除輪迴這一塊,破妄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大乘的圓頓法門它偏重在開顯真實,只有唯識它是跨越了破除虛妄它也兼帶了開顯真實,因為為什麼?因為它的一切唯心造,它那個心從阿賴耶識出發,染凈的和合體,它沒有像圓頓止觀這么理想化,以清凈心做基礎它是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做出發,以阿賴耶識。

  那麼阿賴耶識呢它就說你一個人,你可能變成一個好人,你也可能變成一個壞人,所以它很務實的從凡夫心來開顯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識學它的一個阿賴耶識的緣起,它能夠往下兼帶了小乘的業感緣起,它能夠破除虛妄,往上它也可通達大乘的圓頓止觀正念真如,開顯真實,所以唯識學它可以說是整個大小乘教法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你把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你就容易融會貫通,它往下通達業感緣起,往上通達真如緣起,那麼作為它呢就是一個阿賴耶緣起,所以唯識學在整個大乘這一塊,它扮演一個重要的橋梁的角色,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我們如何從一個凡夫的心,而轉變成一種聖人的心。好,那麼這是我們開這個唯識課程的主要目的

  【2】我們這次唯識課程的五個重點!

  請大家打開講義,我們前面是目錄把它翻過去,我們直接看到本文

  的第一頁《唯識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五:

  甲一、法脈源流。

  我們跟大家談一談這個唯識學的一個緣起跟它的發展,這地方包括了印度唯識的傳承,也包括中國唯識的傳承,把這兩個傳承跟大家介紹一下。

  甲二,我們看主要教義

  那麼唯識學它是從一個凡夫內心來開顯緣起,那麼它談到這個輪迴的問題,輪迴是怎麼生起的,它是怎麼相續的,它是應該怎麼去改變它,我們把整個唯識教義做一個綱要的解釋。

  第三個我們談談唯識修行方法

  那麼修行方法我們分成兩塊第一個唯識學它的本科當然就是聖道門,破妄顯真。那麼唯識學跟凈土宗的一個結合,我們怎麼透過唯識學來憶佛念佛,從一種心態的調整而產生一種生命的改變。其實唯識學跟凈土宗有密切關係唯識學它的特點就是幫助你了解自己,一個學佛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難進步了,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裡,你就不知道所有的法門這么多,到底你需要哪一方面的葯。佛法最難的地方就是取捨問題。

  佛陀滅度以後呢,留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法門無量但是人生短暫,一個成功的人就是他能夠很快的找到他需要什麼,因為聖人已經不在,醫生已經不在,留下了很多葯,所以你現在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麼法門你怎麼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找到你需要的法門,很快的做一些改變,所以了解自己變得很要了,所以凈土宗就是你不能夠帶著盲點念佛如果你中有地雷,它臨命終中一定會爆炸的。

  所以了解自己的盲點才有辦法調伏自己,所以我們也談一談唯識凈土宗的一個相互關係這一點我們在修行方法上分成兩塊:我們會談從唯識的本科如何發菩提心六波羅蜜,栽培出世的善根,乃至於唯識學它用在憶佛念佛,怎麼樣產生一種往生的信願,這兩塊我們都會談到。

  談到修行方法,那麼接下來我們談談果地功德,從唯識的角度,從凡夫成佛,它由淺入深有五個重要的次第,果地的修學的次第、功德,第五科我們做一個總結,那麼學唯識最重要是說唯識的相宗怎麼樣跟圓頓的性宗做一個結合,性相圓融這一塊,我們從阿賴耶識的緣起,怎麼樣能夠跟真如緣起做一個銜接,我們說過唯識往下通達小乘的業感緣起,往上通達真如緣起,那麼它跟真如緣起之間要怎麼去融通,性相圓融這一塊我們到了最後會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好,那麼這個是我們這次唯識課程的五個重點。

  【3】大乘唯識緣起——唯識的根本傳承

  我們先看第一個重點。那麼法脈源流這當中有三段:

  第一個說明法門緣起;

  第二個諸師傳承;

  第三個所依經論。

  那麼我們先談談大乘唯識的一個緣起,這緣起分兩段:

  第一個先談印度本宗的緣起,再談第二、中國本宗的緣起。我們先看印度的本宗緣起,這以下有六大段,我們先看第一大段,請合掌:釋迦牟尼佛,悲愍眾生,從本垂跡,應世說法凡四十九年,於《解深密經》等諸大乘經中,廣述法相唯識之妙義。

  那麼當然所有的佛法追根究底就是佛陀的出世說法才有祖師的傳承,我們先談談佛陀

  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大般涅槃的根本,這個「本」就是佛陀的大般涅槃,那麼「跡」就是佛陀那個大悲願力跟眾生因緣成熟以後,他來世間的這種八相成道的一期應化的示現,佛陀示現在娑婆世界出生,乃至於出家、轉法輪、入涅槃,這個四十九年當中,他在《解深密經》等諸大乘經中廣述法相唯識的妙義,我們看佛陀緣起緣起思想

  大乘小乘我們不談,大乘緣起兩塊

  一個講三界唯心,一個講萬法唯識佛陀的整個緣起法是以心做根本,那麼以這個一念心性當你覺悟的時候,你依止一念心性六波羅蜜,這個叫作清凈法的緣起這叫三界唯心,比方說法華經》,比方說華嚴經》,所以你看我們讀《法華經》《華嚴經》、,我們只能夠做一件事情,就是隨喜贊嘆!我們看到佛陀富貴,我們看到佛陀庄嚴,但是我們一個都沒有,但是你還要學,因為你必須要未來鋪路,你不可能永遠處在凡夫階段你現在不學你就永遠沒有希望,所以《法華經》跟《華嚴經》對我們來說叫作栽培善根,為以後鋪路,因為它是一個清凈法的緣起。那麼廣泛的說諸佛波羅蜜功德庄嚴,這個叫三界唯心,它是真如做根本開展出來的緣起法,讓我們知道說我未來會怎麼樣,這是第一個緣起法。

  第二個就是我唯識學叫作萬法唯識,這個識就帶有感情,就是這個一念心性當它是一種迷惑的狀態的時候,它往下墮落就變成萬法唯識了,唯識學是很務實的讓我們面對自己:

  你現在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你會輪迴?

  為什麼輪迴相續?

  為什麼我們死了以後,我們來生又會得一個果報?

  為什麼聖人死了以後他能夠入無生,而我們一定要有生?

  這個輪迴力量是怎麼來的?

  到底我們啟動了哪一個開關,把輪迴力量給開啟出來?

  到底我們的內心世界哪裡出了差錯?

  所以萬法唯識是一個雜染緣起讓我們很冷靜的面對自己。清凈緣起讓我們面對佛陀,雜染緣起讓我們面對自己,這兩個都需要面對:

  一個是未來的你,一個是現在的你。

  所以我們讀《法華經》《華嚴經》、,是看到未來的我,未來我們有一天會變這樣子;你學唯識學是看到了現在的你,這兩個不太一樣。那這兩個都很重要,所以唯識學是探討現在的你,《法華經》 《華嚴經》是探討、未來的你。

  所以三界唯心是清凈法的緣起,探討諸佛功德庄嚴,萬法唯識講到凡夫輪迴的雜染緣起。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就是佛陀出世以後,他講到兩種緣起當中的一個雜染緣起,就是《解深密經》所開展出來的唯識學。

  好,這是我們整個唯識的根本傳承,是佛陀的出世。

  【4】大乘唯識緣起——印度本宗的緣起

  那麼佛陀滅度以後就必須由祖師來傳法脈了,這以下講到印度五位的重要祖師,我們看佛滅度以後第一個祖師彌勒菩薩,請合掌:佛滅後九百年頃,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之請,於中天竺阿踰闍國講堂,說《瑜伽師地論》《大乘庄嚴論》等,弘通此法相唯識法門,其中以《瑜,伽師地論》為本宗之正所依。

  那麼我們都知道,你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印度佛教史,佛陀滅度以後,大乘佛教是慢慢的衰微了,小乘佛教興盛了,因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眾生的根機很難承擔大乘佛法,我們一個人既要破妄又要顯真,很多人做不到,那麼第一個根機的贏弱。

  第二個國王的大力的推廣,因為很多大國王都信奉小乘法,所以使令小乘的部派佛教非常興盛,所以當時的一個重要的一個祖師無著菩薩,他本來是信奉外道婆羅門的。後來他學佛以後,他也小乘的部派出家了,出家以後,他是小乘無常觀,那麼無常觀是可以契入空性的,小乘的空觀是從無常下手,看到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樣,你前天跟昨天也不一樣,所以看身心世界的變化,我們知道合理的推論,總有一天,我們的生命會消失掉,我們的生命會從無到有,也會從有到無,所以無常觀它這個發明空性是比較狹隘的,因為他能夠證得我空,他不證得法空,所以無著菩薩小乘無常觀以後,他覺得有所不足,他想要了大乘無生觀,本來清凈,不必透過物質的變化。但是他那個時候找不到人請教大乘無生觀的思想,所以他就以禪定力,用他的四禪的力量飛到了兜率天,請彌勒菩薩來到中印度,在晚上的時候來到中印度這個阿踰闍國講堂,講《瑜伽師地論》《大乘庄嚴論》等,講唯識法門,那麼這當中主要就是《瑜伽、師地論》。

  所以這樣講的話,彌勒菩薩是初祖,因為他應無著菩薩的祈請,那麼下來講這個《瑜伽師地論》,就把這個大乘的阿賴耶緣起這個法門在這世間重新的啟動起來,這個是初祖,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來到人間說法。我們看二祖,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彌勒菩薩之說,造《對法論》《顯揚聖教論》等,廣傳此、宗。

  那麼當然彌勒菩薩他的本來的生命是在兜率天,他是天人,所以他不可能長時間在人世間住世,所以他說法以後就回去了,那麼他的法就交給了無著菩薩來傳承,無著菩薩聽完《瑜伽師地論》以後,他作了這個《對法論》《顯揚聖教論》、,還有一個重要的論《攝大乘論》,這個可以說是無著菩薩代表作,請大家把它補上去,《攝大乘論》。那麼當然無著菩薩對這個唯識的一個興起,功不可沒,這是二祖。

  我們看三祖:天親菩薩。那麼這個祖師很重要,對整個唯識的一個發揚光大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看三祖,天親菩薩

  次世親菩薩,造《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及《唯識二十論》等盛施論釋,其中以《唯識三十論》,集唯識教義大成

  那麼天親菩薩跟無著菩薩兩個兄弟,親兄弟,無著菩薩出家出家以後他後來回小向大了,但是天親菩薩出家以後,他跟無著菩薩的一個不同在哪裡呢?

  因為無著菩薩他是一個偏重自修的,在山中自修的一個比丘,但是天親菩薩他有很高的領導能力他在當時的部派佛教有很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是當時部派佛教一個領導者也得到當時國王的封賞,所以他那個時候在小乘的部派是非常有重要地位。他在小乘的論裡面作了五百部的論來詮釋小乘法,當然這當中他也跟一些大乘的論師有一些辯論,所以或多或少對大乘佛法是有不敬的,不恭敬的,那麼這個時候無著菩薩就想度化他,因為無著菩薩這個時候回小向大了,他怎麼度化他呢?叫「託病弘道」。他說我今病重,汝可急來。

  派一個侍者跟天親菩薩說我現在病得很嚴重,如果你想我一面的話,你趕緊過來。那麼天親菩薩就趕緊來見他哥哥無著菩薩,見的時候,在藏經上說,無著菩薩是坐在椅子上是示現病相,然後天親菩薩說你為什麼生病呢?無著菩薩說,我今重病因而生說我的病是因為你引生,因為你不信大乘,恆生毀謗,依此罪業,必墮惡趣,我今愁苦,命將不全。說我生病我是為了擔心你而生病的,因為你造了很多小乘的論點,毀謗大乘佛法,那麼依此罪業必墮惡趣,所以我今愁苦而引起了重病,那麼天親菩薩這個時候就問無著菩薩說:那這個大乘佛法有什麼好呢?無著菩薩就講大乘無生觀,空性的道理無常契入,它最後的結果是一種對立的空性,因為它從事相的變化,安立了空,既然事相的東西對立了,所以它這個空裡面很難容受妙有。

  大乘的空性不從事相,它從理性上直接觀本來無生,本來清凈,所以它能夠容受一切的緣起法。

  所以小乘無常觀跟大乘無生觀是不一樣,所以天親菩薩聽完這個無生觀的空性以後,他大開圓解,非常歡喜,當然他也心生慚愧他就跟無著菩薩說,我過去毀謗大乘佛法,我應該要割舌謝罪,無著菩薩說,你割舌也不能謝罪,你應該要弘揚大乘法,結果天親菩薩老人家造了五百部大乘論,叫千部論主。你看很多的《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乃至於凈土宗的《往生論》,都有天親菩薩著作,所以天親菩薩唯識這一塊,造了《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跟《唯識二十論》、等盛施論釋,廣泛的來解釋唯識學,其中以《唯識三十論》集唯識教義大成,這最有代表作的就是《唯識三十頌》。

  好,我們看下一個,四祖,就是護法論師:

  佛滅後千一百年頃,護法、難陀、安慧等論師,各造釋論,其中以護法之論釋為一宗之正義。

  那麼我們知道天親菩薩他造了五百部大乘論,這當中對唯識最重要的就是《三十頌》,因為唯識學,很多的經論都是比較片段的,它這個地方印度佛教我們說過,佛滅度以後,小乘佛教興盛,大乘佛教衰微,所以大乘佛教在當時的環境很多的論點都是為了要跟小乘辯論,要破邪顯正而安立的,為了跟小乘的空觀作簡別,為什麼無生觀比無常觀好?為了跟緣起作簡別而安立一個論,所以在唯識教義當中很難有一部論是完整性的,從修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一個很完整的一個道次第很少,大部都是為了某一個主題,跟小乘佛法辯論,就安立一個論,所以《唯識三十頌》,它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全盤性的一個介紹,你如果要對唯識學的教義有完整的認識,《唯識三十頌》是必讀的,還有一部《攝大乘論》也是必讀的,那麼因為《唯識三十頌》在整個唯識學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天親菩薩往生以後,當時的印度唯識學的十大論師,護法、難陀、安慧等十大論師,他們就前後的為《三十頌》作註解,那麼後人是認為說,護法論師是最能夠合乎天親菩薩的本意,所以就以護法論師當做整個唯識的傳承叫四祖。

  好,我們看最後一個五祖戒賢論師:

  護法論師門人戒賢論師,窮瑜伽唯識因明、聲明等之蘊奧,繼護法論師於那爛陀寺,顯揚法相唯識之宗義,總上五師乃印度本宗之師承也。好,我們看另一位祖師就是護法論師的徒弟戒賢論師。戒賢論師是誰呢?就是玄奘大師印度去請法的,他所依止的親教師,戒賢論師,他對這個《瑜伽師地論》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窮瑜伽唯識因明學、聲明學等蘊奧,那麼在那爛陀寺,顯揚法相唯識的宗義,總上五師是印度本宗之師承

  這五位祖師,比較的重要的是兩個,一個是無著菩薩,一個是天親菩薩,你大概學唯識學,經常碰到的祖師你要嘛就是無著菩薩著作,要嘛就是天親菩薩著作。一般我個人的學習心得,無著菩薩對實修比較重視,他的事修講得廣泛,如果你要知道六度法門,怎麼修六度,你布施用什麼心態修是最好的,你布施,什麼樣的布施能夠創造最大的功德,你要學學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他把每一個法門心態講得非常清楚,什麼心態是最接近圓滿法界的,什麼心態你這樣的布施是帶有過失的布施,應該避免的。所以如果你要對這個事修有信心的,有一點了解的,要學無著菩薩法相唯識

  但是理觀這一塊呢,天親菩薩講得好,理觀這一塊,怎麼修空觀,怎麼修無分別智,天親菩薩講得好,所以這兩個兄弟各有特色,就是他的《三十頌》,天親菩薩的《三十頌》,所以你如果能夠把理觀事修兩個具足,你《三十頌》《攝大乘論》都必須研究。那麼這個是印度的傳承。

  【5】大乘唯識緣起——中國本宗的緣起

  我們看看中國本宗的緣起傳承,這地方有四大段,先看第一段,玄奘大師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幼年出家,初學律典,後習俱舍,成實等論,因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游天竺,以問惑辨疑。

  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玄奘大師,去印度參學的一個因緣,他為什麼去印度參學呢?他不是為了好玩,他是真的產生了障礙,產生疑惑,說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師,他出家以後,先學比丘戒,後來學了小乘法,俱舍,成實等論,那麼當然他後來也學了大乘法。他學了法華涅槃,但是他大乘法的時候,出了一點障礙了,因嘆諸師所論不一,那麼祖師的一些論點,有一矛盾,那麼即便去找佛陀的原典呢,也是隱顯有異,莫可適從。我們說明一下,他當時的盲點在哪裡?

  在藏經上說,玄奘大師他當時學大乘法的時候,現常跟當常這兩個觀念生了矛盾,就是這個清凈心有兩種說法

  一個是現常,你現在清凈比方說楞嚴經》《楞嚴經》的思想就,是這樣子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他認為虛妄的本來就沒有,你只要直下承擔就夠了,妄想本來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你當下清凈,這個是經典上,佛陀有宣說的。《金剛經》《楞嚴經》都講當下清凈,但是有經典說,你現在清凈,但是你未來清凈,是當來清凈,那麼到底我們的心是現在就清凈呢,還是以後會慢慢清凈,這兩個思想大乘佛法都有宣說。

  所以這個時候玄奘大師,其實這等於就是性相二宗的差別,圓頓止觀當然講的是直下清凈嘛,那麼唯識學是講慢慢清凈,所以他對個性相二宗的思想有所疑惑,所以就誓游天竺去找這個最原始的經論,看看佛陀當初是怎麼說的,所以依止這樣的一個疑惑,就到印度去了。這個是他老人家印度學習的一個緣起

  接著我們看看他印度了以後,到底學了什麼東西,看第二段:師於貞觀三年西行,歷經艱難,越過新疆進入印度,於那爛陀寺戒賢論師門下,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俱舍論,及因明學等凡經五年,其後遍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凡十二年

  那麼玄奘大師是在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經歷了這個帕米爾高原這個大沙漠,越過新疆,最後進入印度,到了印度以後,他主要的學習的地方在那爛陀寺,跟戒賢論師主要的是學《瑜伽師地論》,還有《顯揚聖教論》等等唯識教義,當然也兼學一些《俱舍》、因明小乘的論典,那麼他在那爛陀寺待了五年,這五年玄奘大師唯識基礎是非關鍵的,他這個時候打下了唯識基礎對於整個賴耶緣起思想,就奠定了基礎

  那麼五年以後他就離開那爛陀寺到處參學,他有十二年的參學,就遍游整個印度,也拜訪很多的大善知識,所以兼通大乘空有二宗跟小乘的法要凡十二年。其實我們看玄奘大師,就中國的傳承,你如果看唯識學,如果你的是印度論師的,早期的我們很難看到性相圓融的這個痕跡很難,一般唯識學的,講賴耶緣起的避談真如,不談真如,講真如緣起也不談阿賴耶,這兩個是性相二宗,在早期的時候是區分的很清楚,當然佛陀在世的時候的經典是講得很圓融,但是佛滅度以後的祖師,這個派系分得很清楚,但是你看中國唯識傳承,到了玄奘大師就有那麼一點性相圓融味道,這阿賴耶識裡面帶有真如影子真如當中也帶有阿賴耶識的影子中國祖師尤其是明末的時候,就有性相圓融味道,就是理觀用真如思想,事修根據阿賴耶識的次第,就是修行的次第根據唯識學,但是你生命的一個目標的理觀的安住點以真如為住,以這個真如為理觀。

  那麼這種思想某種程度受了玄奘大師的影響,因為他那個時候,親近很多大小乘思想,所以某種程度他也把它融會貫通,好,我們看第三段,那麼玄奘大師印度學完以後,他回國以後,做了些什麼事,看第三段:

  其後歸國,為太宗及高宗所欽重,賜號三藏法師太宗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於長安建譯經院,詔譯經論,凡十九年,翻譯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是為本宗東土初祖。

  那麼這個玄奘大師印度總共參學了十七年,回來以後得到當時皇帝太宗下一皇帝高宗的重視,賜號三藏法師,那麼玄奘大師他回來以後,幾乎唐太宗跟他剛開始的時候是經常在一起,唐太宗對他非常尊重,什麼事都請教他,因為他博學多聞,甚至於唐太宗希望他還俗,你還好了,做我的宰相好了,那麼玄奘師說他說這個魚它從小在水裡面游慣了,跑到陸地不習慣就像馬一樣,馬在路上跑跑得很不錯,丟到海裡面去,它也不習慣,那麼玄奘師說什麼呢?

  他說我從小出家我對佛法教義我是通達的,但是跑到世間這一塊呢,我就辦法施展開來,所以說願守戒緇門,這個緇門就是出家眾,出家穿的衣服叫緇,緇門,所以我希望在出家眾裡面,好好的持戒好好的弘揚佛法,就婉拒了唐太宗的邀請,唐太宗只好順從他的弘法志向,在長安蓋了一個譯經院。

  當時召集了五百個很有名的法師,經過十道手續從翻譯到校對到潤飾十道手續,經過十九年的時間,翻譯了七十五部的論典,七十五部的經論,那麼這當中當然以唯識為主,所以就被尊為唯識宗的中國的初祖,當然玄奘大師在翻譯當中唯識這塊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識論》《成唯識論》就是,解釋《唯識三十頌》。好,我們看玄奘大師以後的傳承:

  玄師弟子窺基法師,從師學法相唯識玄義,盡得其傳,著有《成唯識論述記》等,本宗始卓然特立,是為二祖,此中土本宗之緣起也。

  那麼玄奘大師之後就有窺基大師,那麼他做了《成唯識論述記》,等於是解釋《成唯識論》,因為《成唯識論》其實不是玄奘大師作的,它是護法十大論師作的,但是玄奘大師把它集合起來,把它做一個匯總,那麼窺基大師再把《成唯識論》加以解釋,叫《成唯識論述記》。

  那麼這個是整個中國本宗的緣起

  好,我們把這個諸師傳承,簡單的看一下:

  在印度佛陀滅度以後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護法論師跟戒賢論師,那麼中國就是玄奘大師、窺基大師、慧沼法師、智周法師。那麼本宗唐時宗風大盛,晚唐以後漸衰,至明末大師,復加提倡。中國佛教,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有一缺點,就是畏繁樂簡,討厭繁瑣的喜歡簡單的,最好是有一法門能夠總持的,所以中國佛教一般來說,喜歡圓融而不喜歡次第,這一點是跟藏傳佛教最大的差別

  所以藏傳佛教的次第非常清楚,你怎麼皈依,怎麼懺悔,它有一個很清楚的道次第。大凡是重視唯識的人,他才能夠看清楚次第,因為你這個唯識學,你不學,你直接正念真如,因為真如它沒有什麼次第,它要你直下承當就夠了。

  所以說玄奘大師唯識學,唐朝以後到了宋朝以後,全部都比較不興盛了,一直到明末大師尤其是山大師、蕅益大師又重新提倡,蕅益大師很強調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理觀一定要配合事修,事修不能礙理觀。

  蕅益大師舉個例子他說畫龍點睛,你不能夠說只要點睛,這個龍沒有畫出來,你眼睛要點在哪裡?

  中國唐朝以後,深受禪宗的影響,直接,直指人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大事已辦,但是從清凈心的角度,我們的確有如夢如幻的煩惱,有如夢如幻的業力,有如夢如幻的生死要了你還是要懺悔皈依發願,從事修當中來慢慢調伏。所以,這個最好你能夠把真如的理觀跟唯識的事修結合起來,會比較好一點。

  這個是到了後來,憨山大師,蕅益大師所強調的理觀事修,理事圓融

  【6】唯識學所依的經論

  好,我們簡單的把這個所依經論念一遍,所依的經論,總共有兩種

  第一個是六經十一論;

  第二個是一本十支。

  我們看看六經,先看六經的地方

  六經: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二《解深密經》

  三《如來出現功德庄嚴經》

  四《阿毘達磨經》

  五《楞伽經》

  六《厚嚴經》

  當然這六經當中,主要的就是《解深密經》。

  看十一論:

  一《瑜伽師地論》

  二《顯揚聖教論》

  三《大乘庄嚴論》

  四《集量論》

  五《攝大乘論》

  六《十地經論》

  七《分別瑜伽論》

  八《辯中邊論》

  九《二十唯識論》

  十《觀所緣緣論》

  十一《阿毘達磨雜集論》

  那麼經當然是佛說的,那祖師的論典當中,唯識要有瑜伽師地論》跟《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是比較廣一點,它有一百卷,所以我們如,果時間不夠的人,可以直接看《攝大乘論》也可以,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小本的《瑜伽師地論》,濃縮版的《瑜伽師地論》。

  好,我們看一本十支:

  一本瑜伽師地論》

  十支我們把它一遍

  一《大乘百法明門論》

  二《大乘五蘊論》

  三《顯揚聖教論》

  四《攝大乘論》

  五《阿毘達磨雜集論》

  六《辯中邊論》

  七《二十唯識論》

  八《三十唯識論》

  九《大乘庄嚴論》

  十《分別瑜伽論》

  那麼一本當然是《瑜伽師地論》,那在十支當中有幾個重要的,《百法明門論》重要,《攝大乘論》重要,《三十唯識論》重要,一般來說唯識基本功有三個課程基本功,《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第三個《唯識三十頌》,這基本功

  當然如果你把我們這個唯識學概要的課程學完以後再去學會更好,因為我們這個課程,是把整個唯識的整個綱要先描繪出來,那麼《百法明門論》它的重點在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這個善惡心所的活動;《八識規矩頌》,它強調八識心王的活動和它的相互關係;《三十頌》就是整個唯識學的一個實際修觀的方法,修這個無分別智的方法,那麼三個基本功如果你要增上,當然就《攝大乘論》了,怎麼把它落實到修行上,落實到六度上,就是《攝大乘論》了。

  好,那麼我們這堂課,簡單的介紹一下唯識的一些師承。我們休息十分鐘,我們下一堂課就開始講它的教義

  願以此功德

  庄嚴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二

  【7】大乘佛法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談空性一個談緣起!

  天親菩薩其實就是世親菩薩,翻譯不同這兩個是同一個人,但是我們有些人習慣講天親,有些人習慣世親,都可以。那麼我們前面介紹的是整個唯識的一些師承,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唯識的一些基本的觀念

  那麼基本上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兩塊兩個重點,一個談空性的,一個談緣起的,大乘佛法只有兩塊而已。

  談空性的是什麼呢?比方說最有代表性的《金剛經》,佛陀從頭到尾全部教我們離一切相,說人生,它也不是色,也不是受,也不是想,也不是行,也不是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從頭否定到底,因為空性的目的它是你把生命歸零,回到你的生命原點,回到原點很重要,你才有辦法重新出發。所以談空性的這一塊,大同小異了,不管它是從哪一個契入,反正它的目的讓你離一切相。

  但談空性這一塊問題不大,真正的問題在談緣起這一塊,相當的復雜,因為緣起甚深,那麼佛法緣起這一塊呢,又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講雜染緣起,一個是講清凈緣起清凈緣起它的根源,是從真如出發,凡是你要讀高端的經論,比較尖端的經論,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都要有一個前題,都有一個前題你才有資格去學的,就是你相信你打妄想心中有一清凈心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你《法華經》白學了,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就是說你不承認有真如,就沒有真如緣起了,簡單的講,你要讀《法華經》《華嚴經》,有八個字很重要: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相信妄想虛妄的,你相信你的清凈心是本來具足的,你這一點信心才有資格去學《法華經》《華嚴經》,因為它是從真如開展出無量的功德庄嚴,這個我們叫做清凈緣起

  第二個講雜染緣起。就是從一種凡夫的心,染凈和合的心,我們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惡,充滿了不確定的心,開始去怎麼去修行,這個是我們唯識學說的,就是賴耶緣起,所以賴耶緣起沒什麼條件。那麼當然這兩個都很重要,一個是了解自己,一個是了解佛陀,這兩個都很重要。

  【8】唯識義理,把凡夫的心分成幾個類別呢?

  那麼我們來看賴耶緣起,它主要的教義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總標述義;第二個別明八識;第三個總結,結示法要。

  總標它的義理又分成三段:第一個心識的分類;第二個修學內涵;第三個性圓融。我們先看看心識的分類:

  唯識學認為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那麼到底我們的心有幾種差別相,先做一個分類,我們有一問答,先看問:問:夫言正唯識義,約有幾種識?

  那麼在唯識的這個正確義理當中,到底把凡夫的心分成幾個類別呢?這個問我看他的回答:

  答:經論通辯,有八種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如《唯識論》雲,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粗相故。

  那麼在大乘唯識的經論當中呢,一般這個通就是一般的分別,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種,由淺而深八種,八種呢,就是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前六識,這個前六識呢,是攀緣外境的,那麼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它們都不攀緣外境,這攀緣向內攀緣攀緣自我,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賴耶識,總共分成這八個識,這八個識呢在《成唯識論》當中,把它分成三類,它說這個心識所變現的相狀有無量種,就是我們的心裡面有業力嘛,這個心的業力有各式各樣業力變現出來的外境,外在因緣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你看你找不到兩個人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人的生命是完全一樣的,就算你是雙胞胎也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業力不一樣。你過去生,你拜一百拜,他拜九十九拜,就不一樣了,是吧?

  不可能兩個因地完全一樣,所以得果報不可能兩個完全一樣。所以從一種所變現的外境,那每個人千差萬別,但是能變現的心,原則上,我們的心態有八種,可以歸納的。

  這八種呢,一般我們是把它按照它的性質,簡單的分成三類,這三類很重要喔,這個是天親菩薩智慧。天親菩薩八識在三十頌裡面,分成三類,你一定要把它分成三類,你才容易了解:第一個異熟,第二個思量,第三個了境。

  那麼異熟是什麼呢?

  那是八識多異熟性故。這個多是什麼意思呢?多分,第八識功能很多,它也可說是含藏,也可說是異熟,也可說是阿賴耶我愛執藏,它有三種功能。但是為什麼天親菩薩給它一個異熟呢?因為它最主要的功能,最能代表它的,最多分的就是異熟為主。

  異熟簡單來講就是因果,就是果報的意思,為什麼叫異熟我們待會再解釋,就是它是一個果報識,你所有生命果報,都是由它變現出來的,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你的生命體它是我們生命的大倉庫,這多異熟性故。第二個思量。

  當我們生命出現的時候,你出現一個果報,你可能是一個男人也可是一個女人,那麼你一出生的時候,你的內心世界就會有一自我概念,那個自我概念是誰呢?

  就是思量,我愛執。

  你很自然有一自我概念,我可以去造業,那麼最後也是有一個我來得果報,這種自我概念就是思量,恆審思量,它能夠對它這個生命體,產生很深入很相續的觀察,而產生一種自我概念

  第三個是了境。

  這個了境呢,依止這個自我去了解一切的外境,去受用一切的外境。那麼去了解外境是誰呢?是前六識,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廣泛的攀緣,就是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它就分成三個:一個是負責變現果報,一個是在果報裡面產生自我概念,第三個是去了解外境,有三種異熟、思量、了境。

  【9】什麼是真如呢?

  好,那麼這個概念有了以後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左邊這個講表,這個講表非常重要,你這個講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個唯識學的概念就建立起來了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右邊有一個白白的圓圈,這個請大家在上面寫真如個字,這個是真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這個真如我們解釋一下。翻到講義的第十面,第十面右上角有一個性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邊跑一念不覺,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八識了。真如它有兩個方向,當它覺悟的時候,往上走的時候,那叫作功德庄嚴真如當它是一種覺悟的時候,當我們是稱性起修,從空出假的時候,那這叫功德庄嚴它是往上;真如當它墮入了一種迷惑墮落的時候,那就變成八識,那我們這個課程呢,我們不談真如覺悟的時候,是講真如已經墮落了,真如一念不覺以後的我們凡夫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話呢,就是往右邊一跑的時候,那就法華經》《華嚴經》的境界了,那麼真如往左邊跑,就是我們的八識的內涵。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給它兩句話,叫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清凈這兩個字很重要喔,不管我們無量劫來,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們的心,還是清凈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這個清凈的重點就在這個字,叫本然,這兩個字太重要了!就是說它這個清凈,它不是你修來的,它是你本來就清凈,修來的清凈對立的,因為你這個清凈你就不是雜染,你看一張白紙,它的清凈是一種對立性的清凈,你用墨汁去潑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虛空清凈呢,它是圓融性的,虛空也可以容納白色,也可以容納黑色,所以虛空清凈圓融性的,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清凈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雜染,它也不是雜染相也不清凈相,它是離一切相這叫清凈,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它容納一切的善惡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因為它離一切相,以它無住的緣故,所以它周遍法界這是它的體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兩塊第一個寂靜,因為我們的心本來是無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東西你看我們追求物質,總有一你會厭煩,為什麼?因為你已違背你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沒有相狀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狀,你最終的結果,就是跟本性抵觸了,因為你本性寂靜的,它無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夠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第一個特點,它是寂靜的,它無所得。

  第二個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願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諸佛是因為證得本性,他才能夠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夠從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這是它有寂跟照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就依止在這清凈本然的一個體性上,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就像水一樣,我們本來具足的,那麼這是第一塊,真如

  【10】什麼是第八識——異熟?

  我們先談談我們還沒有一念不覺之前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如,但是我們當然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現在是一念不覺以後呢,我們回到講義第九面,已經變成了八識了,所以從真如一念不覺墮落以後,我們必須要務實的去了解自己了。

  那麼我們怎麼了解自己呢?首先我們把我們的心識分成三大塊:第一個八識,異熟;第二個第七識,思量;第三個是前六識。

  前六識的了別就是這個第九頁的講表,左邊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整個八識的活動狀態。好,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八識的一個功能。請大家翻到講義第十面來,首先我們了解八識,先看我們最深沉的最根本的,第八識叫異熟,第八識它有兩個功能,一個叫含藏,這個藏就是收藏,像倉庫一樣可以收藏一切的東西;第二個叫異熟。

  含藏是約著因地來說的,第八識能夠收藏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力的種子,我們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你昨天已經消失了對不對,但是你昨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消失,你所走過的痕跡八識全部記錄下來了,行為消失了,但是你的功能,你昨天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所講的任何話,全部被記錄下來了,一個都跑不掉,第八識就有這個本事,它不是僅僅把你昨天記錄得好好的,它把你無量劫生命的每一個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全部記錄下來,所以它含藏你無量劫來的過去所造的任何的功能,所想的也包括在裡面,身口意三業,但是一般來說我們講業,從唯識的角度要付諸行動才算業,沒有付諸行動的,這個業不能成形,唯識的定義是身口意三業,要付出行動,要付諸口業跟身業,唯識才認為這個業是完整的。起心動念這個業在唯識學的定義它是不完整的業,這個我們後面會說業的形成,當然從《楞嚴經》從比較高端的這個經典裡面,有些是把起心動念就安立做業,唯識學是不同意的,唯識學是付諸行動才有業。

  那麼總而言之你過去生所有的身口意的活動,第八識全部保存下來,所以它第一個功能是含藏,但是它不是含藏而已,它會把它釋放出來,這才可怕,它會把這個功能把它成熟,再釋放出來叫異熟,就像土地,你看你土地裡面播下一個蔬菜的種子,這個土地它可以把這個種子把它含藏起來,然後用它的礦物質去滋潤這個種子讓它慢慢的發芽,產生枝葉花果對不對,這個土地是不是有成熟種子功能?你本來是個種子,怎麼會變成蔬菜呢?因為有土地嘛對不對?所以土地是不是有成熟蔬菜、成熟水果功能對不對?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子,我明明給你的是一個業力種子你怎麼變現出一個人出來,變現一個果報,因為阿賴耶識有本事把你的種子轉換成果報

  就像這個電飯鍋,諸位你看我們早上煮粥,你說昨天晚上的是米,早上起來為什麼變成粥呢?因為這個電飯鍋把它成熟了,它有本事把它成熟。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給你的是一個業力種子,怎麼你把它變成果報呢?因為它有成熟功能,所以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熟變成果報,這兩個功能一定要記住:一個含藏一個異熟。因地上你有本事造業,它就本事把它收藏起來,多多益善;第二個等到你業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就把它變現出來。

  當你是善業起現行的時候,第八識把它變成一種快樂果報;當你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它就變成一種痛苦果報它會把它變成果報這是八識的兩大功能,含藏種子、變現果報

  好,我們來看看變現果報是怎麼變現的,這個熟為什麼加一個異呢?因為它因地的種子,轉換成果報的時候,有三種變化,這個異叫差異第一個時間上產生變化了。諸位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你知道你該感謝誰嗎?

  對!

  跟你沒關係喔,跟今生你沒關係你要感謝前生的你,不是你今生有本事,是前生你有本事,因為它因地造業的時候到得果報它是隔代受報的,它時間上有差異——異時而熟。你今生所造的業,絕大部都是來生才能得果報,因為它要經過成熟。你看你稻米,你春天種下去,你什麼時候開始成熟呢?秋天才收割。所以你如果說我今生努力的修善我還是如此的痛苦貧窮你不要怕,你今生的善業來生即將出現,因為你要給阿賴耶識一點時間,它必須要成熟,它要慢慢的煮才能夠成熟,你的業還沒有成熟

  所以異時而熟就是說阿賴耶識把因地轉成果報的時候,它因地造業的時間跟得果報時間,它有時間差的,可能差一代也可能差兩代也可能差三代,所以它是異時。

  第二個異類。

  這個類就是它的性質改變了,因為因通三性果為無記,你看你造業的時候,因地造業的時候,有善惡無記對不對?果報沒有善惡果報全部是無記的,沒有善惡。那我問大家,痛苦果報是善是惡?

  它沒有善惡,它只論苦樂果報你不能夠說痛苦是一種罪業,那麼這樣子的話,痛苦是一個罪業,這個罪業又招感一個痛苦那就糟了,罪業是有感性的,那這樣你一個人造了罪業得到痛苦果報,這個痛苦果報又變成罪業,那叫一因多果了。一個人痛苦他可能自甘墮落,一個人痛苦他可能奮發向上,所以痛苦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看你是怎麼對它,所以果報全部是無記。

  諸位,果報只論苦樂,就是可樂的果報痛苦果報,如此而已。到底你在快樂當中你會向善還是向惡,答案是不一定,因為這個果報都沒有善惡,所以它造業的時候是有善惡,但變成果報的時候,變成沒有善惡性了,所以它的性質怎麼樣?改變了,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

  它的數目產生變化了。你今生布施三寶一百塊,你來生一定得到一百塊的果報嗎?不一定!對!這跟你心態有關。你是一種非常歡喜心,非常的意樂來布施還是很勉強的布施,這個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你這個種子種下去,到底這個最後的水果會開得多大,數量有多少,這個未來充滿了變數,會受你的第七識跟第六意識的激發的影響,後天的影響很重要。所以你造業的時候跟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數量產生很大的變化了,這跟你的心理素質有關係你是不是發菩提心,還是以這個自私的心,都有關係。所以呢,因為你因地到果報成熟的時候有三種差異:異時、異類、變異,所以我們在成熟前面加一個異,來解釋它的因到果有很大的差異有三種差異。其實這個異熟簡單講就是果報的意思,它是一個果報,它負責變現果報

  這是八識第一個收藏業力,第二個變現果報兩種功能

  【11】什麼是第七識——思量和第六識——了別?

  好 我們看第二個第七識。

  當我們一個生命出現的時候不管你是一個螞蟻或者是人或者貴為天人,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是不是有一自我來操作它,對不對?這個自我是誰呢?就是第七意識的思量!

  思量,它跟第六意識想像有什麼差別?它有三種特點:第一個它專一,第二個相續,第三個堅固

  它對於這個自我概念是非常專一的,它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第七意識只有對自我有興趣而已。

  所以第七意識它不造業,它也不善惡,它的思想活動是很專一的,而且很相續的,不管你白天黑夜,你看諸位你們看看你們做夢的時候,你們夢到很多的相狀,你可能夢到你是國王或者你是一個乞丐,我問你,你在夢中的時候,你夢到那個相狀,你有有一自我概念?還是有嘛,對不對?可見得我們的第七意識晚上都沒有休息,第六意識可能完全休息了,第七意識還在活動,所以第七意識的活動是相續的,它從來沒有停止的,我們這種自我概念沒有停止的,就算你昏迷了,完全進入一種無知覺的狀態,第六意識完全休息了,你自我概念是在,除了你變成聖人以外。所以第七意識的可怕來自於它相續

  第三個特別的堅固

  所以它最後的結果產生兩個,對外產生法執,對內產生我執,這個是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它沒有善惡,它沒有善惡概念,它也不造業,它只做一件事情——思量,產生一種我法二執。

  我們再看第三個前六識。

  這個是很粗淺的叫了別,明了跟分別,明了是指前五識。前五識它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像你眼睛看到一個歡喜東西,你產生一種樂受,你耳朵聽到不歡喜聲音,產生痛苦的感受,對不對?前五識的感受完全受業力的主導,如果你前生善業強,你今生從小到大,你得到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多一點,痛苦的感受少一點;如果你前生罪業造得多,你從小到大,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點,快樂的感受少一點。所以前五識完全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它也不善惡,沒有好壞。

  真正好壞的在第六意識,你的想像你做的是一種正確想像,跟錯誤想像,如理思惟跟不如理思惟。所以一個人的善惡是從第六意識開始區別,就是你接受這個感受以後,你是怎麼想的?當你痛苦的時候,你是怎麼想?你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你也可以產生自我慚愧,所以這個第六意識,它接受到前五識的感受的刺激的時候,它產生想像,最後想完以後落入了一種第七識的執著,最後藏到第八識變成種子

  【12】從第六意識下手目標是改變第七識!

  但是,諸位要知道在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

  第六意識

  還有呢?

  對!

  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給你膽量——思量。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障礙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個特點: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生命。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它沒辦法改變,它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性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意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執著把它不好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第一個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有沒有問題,這三個有沒有問題?你只要把這三個弄清楚了,今天的課就差不多了,可以了。

  【13】透過唯識,你才能夠務實的了解自己!

  請說!

  學員問……

  師父答:前五識沒什麼作用前五識就是享受快樂跟受用痛苦,感受是沒有什麼作用的,關鍵在第六意識——你的思考模式,就是我們沒辦法去主導人生對不對?但是你可以去解讀人生,面對人生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因為你今生生命,是前生的業成熟變現出來的,我們不能夠去選擇人生,你說你能夠去選擇你的父母嗎?沒辦法!你可以選擇你的子女嗎?沒辦法!

  那人有什麼是我可以主導呢?你可以主導的是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你去解讀它,這個就是你的智慧水平,第六意識了,關鍵在這里。唯識你要稍微想一下,要動腦筋了。我們以前可能讀了凈土學,讀了一些比較高端的經論,都是了解佛陀,對不對?所以你學得很輕松對不對?但是這個課程不輕松,了解自己是最不輕松的,但諸位其實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永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真的!你不能夠在佛法修觀,永遠只觀現前一念心性,含糊籠統,現前一念心性是一種整合性的,你要把它區分出來,從心性再觀進去,八種功能,八種功能找到它的盲點在於執著,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執著財,有些人執著的是財色名食睡,各有各的執著,而造成你今天生命有很多不同的傾向。為什麼你今天遇到事情你會選擇這樣做他會選擇那樣做?那就你不同的執著嘛,過去生留下的盲點太多

  所以這堂課你必須要怎麼樣呢?了解自己,當然,佛法是講平衡,如果你唯識學》學完以後,你看到你的八識,你覺得很有挫折感,那你趕快去學《金剛經》,把《金剛經》讀一讀,何期自性本來清凈!平衡一下,你平衡一下,因為這個東西本來是虛妄的嘛,但是你一天到晚讀《金剛經》,本來清凈,你產生高慢了,你說我好像什麼毛病都沒有,請你讀讀唯識你就知道你很多的毛病。所以佛法裡面有鼓勵性的佛法,有務實性的佛法,你兩個都很重要,有些人專挑鼓勵性的佛法學習,他從來不面對自己,這里以後會有問題!

  你的盲點病根,你今生輪迴你一定有問題,是不是?你病根不拔掉它永遠在,它不會自動消失掉!諸法因緣生,你沒有創造一個讓它消失的因緣,不可能消失掉,你帶著病根念佛,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染污,所有的佛號全部變成有漏,帶有病根佛號,每個佛號都帶有業力,不是佛號有問題,是你的心態有問題。

  因為你佛號是從你的心釋放出來,所以唯識學雖然復雜,但是這是我們必經的過程,你只有透過唯識,你才能夠務實的了解自己,找到你的盲點,然後勇敢的面對它,用佛法的葯去跟自己溝通改變自己。

  【14】你不處理過去,你就有一個好的未來!

  我們這個課程二十一堂課,我只有一個要求,我不敢要求你回去再去復習,我不敢這樣要求,但是我希望你不缺席,每堂課都很重要,你如果缺席一堂課,你可能會不上我們的進度,因為他唯識學是層層節節相扣的,你一堂課沒有聽,你下次來就跟不上,如果你把二十一堂課聽完,然後你每一堂都有到,然後不要打瞌睡,上課可以打妄想不可以打瞌睡,那麼我相信你對唯識學,會有基本認識,應該會有基本認識,你大概對你自己過去做了些什麼事,你過去對什麼事特別執著你就基本上了解了。

  其實唯識學是帶你回到過去,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事,變成現在的你。凈土宗是談未來凈土宗是講你未來要去哪裡,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不處理過去,你就有一個好的未來,因為你不能成功從過去跳脫出來,你根本談不上未來,永遠被過去抓住。所以唯識學是成功的帶你進入到內心世界,看看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留下些什麼痕跡。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我們對過去只有概括承受,但是你可以重新的去調整它,我們可以開創未來,但是開創未來的前提,你要先了解過去,一個人不了解過去,你沒有資格談開創未來,你永遠活在過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你昨天跟今天一樣,今天跟明天一樣,你怎麼開創未來?

  所以唯識它就是帶你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知道了以後,你才有資格說我將往哪裡而去未來才可以做主,當然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快樂事情。所以我說過,如果你覺得學完唯識以後,覺得自己非常不堪,有重大的挫折感,當然回去好好拜懺,另外你可以讀讀《金剛經》,讀讀《法華經》讀讀《華嚴經》,看看未來的你充滿了希望,所以你平衡一下,這個性相二宗,可以平衡一下。

  那麼我們第一堂課,先簡單的把這個綱要,跟大家介紹,我們明天會把這個表,再復習一下,那麼我們今天講一個綱要,明天開始就慢慢把它展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