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二十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二、相續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補特伽羅;三、加行之自體;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一、(加行之相)可分為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二、(廣說)可分為三:一、基智之相;二、道智之相;三、遍智之相

  加行主要指修持,分四個階段,即四種不同的修持。今天講的是正等加行,以綜合性的方式修持一百七十三種加行。三種智慧所攝的一切道相都要修持

  前面講了基智之相和道智之相,今天開始講的是遍智之相,遍智是佛的境界。但這里講的都是三種智慧所攝的一切道相,都是從對境的角度講的。菩薩入定的時候是以無相狀態修持,出定的時候,一切相的因緣是什麼,本體是什麼,作用是什麼,要分析了知,以這種方式修持。加行就是菩薩修持菩薩也要緣所有的相。

  子三、(遍智之相):

  始從四念住 究竟諸佛

  道諦隨順中 由三智分別

  弟子菩薩 諸佛如次第

  許為三十七 卅四三十九

  因為遍智是所有基智、道智與遍智的有境,所以遍智能通達作為對境的基智與道智之所有相。遍智是從有境的角度講,基智和道智是從對境的角度講,角度不同。但依據從四念住開始,直至作為究竟果法的諸佛之相、佛不共的一些功德境界也可以將與有境對治之道諦相隨順的遍智(即一切種智)分為三個部分,依照次第分別為:弟子聲聞所具備的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菩薩所具備的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圓滿正等覺諸佛所有之不共法遍智。隨順是類似的意思。遍智是佛具備的,其中有菩薩類似的,還有與聲聞類似的遍智。總共分了三種

  其中弟子聲聞所有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為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薩所有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包括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現見四諦之四忍、十種波羅蜜多,一共為三十四相;圓滿正等覺諸佛所有的不共法遍智之相,無論菩薩還是聲聞不具備,不共的,沒有與佛類似的。包括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真如之相自然智慧之相以及佛陀之相,一共為三十九相。這樣一來,就可將遍智之相承許為一百一十種。佛的境界包含所有的遍智,所以種類多。佛經也以「身、受、心、法不可得故」等內容,而描述了以上遍智諸相。

  以上是總結性地講了一遍,接下來要展開詳述。

  (一)在作為聲聞所有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的菩提分法當中,因趨入四諦而在資糧道階段,具有如下諸道:

  按大乘觀點,真正入資糧道之後開始修持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資糧道有大、中、小三個階段。三十七菩提分法當中的第一類就是四念住,從資糧道開始就修持這個,尤其是小資糧道。

  尋伺分別諸法之道——四念住:包括針對取惡趣之因的身念住,身體投身惡趣,現在為苦之所依身體,又引發未來之苦;針對貪愛之因的受念住;針對緣我之因的心念住;針對耽執雜染清凈等等之因的法念住。

  由精進之勤作而生之道:包括精勤於令相續中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精勤斷除;令相續中善法未生者生起,已生者不退失的四正斷之相;

  使內心堪忍的修鍊三摩地之道(通過禪定使內心堪忍,變成法器):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以及觀神足三摩地之四神足相,即四種三摩地;

  為什麼說神足呢?想去一個地方,無論這個地方多麼遙遠,通過神足能迅速到達。同樣,通過四種三摩地的修持,可以迅速獲得菩提果,所以叫神足相。這些主要是大乘資糧道的修持其他的時候也修,但主要是在資糧道修持的。資糧道接下來就是加行道。有四個階段,前面我們講過。

  暖位和頂位修的是五根,這叫現觀自在道。進入加行道之後,有修治,雖然沒有生起真實的現觀,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獲得現觀,所以叫現觀自在道。

  包括信根、精進根、念根、三摩地根以及智慧根的五根相;「根」在這里是自在的意思,自在現觀。通過這些修持就會在不久的將來獲得真正的現觀境界。所以之前我們講過進入加行道,加行道的初步階段是暖位。這個時候已經有覺受了

  在加行道後面還有忍位和勝法位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是五力,叫現觀聯系道,緊接著很快要生起現觀了。

  在加行道忍位及世第一法階段的現觀聯系道:包括信力、精進力、念力(不忘,我們之前學的容易忘掉)、三摩地力以及智慧力之五力相;

  五根和五力是一樣的,但是前面還沒有徹底斷除違品,所謂的違品是道之障礙,所以叫五根,不叫五力,而這個時候已經斷除他的所斷——道之障礙,現在已經斷除道之障礙,戰勝違品,違品是與他自己相關的一些違品,叫五力。

  勝法位是世間最高的境界,下面是見道,現量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

  在見道階段的現觀道:具有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以及舍覺支的七覺支相;

  主要是在菩薩見道的時候修持的。為什麼叫現觀道?他是初次現見諸法的究竟實相,初次生起真實的現觀,所以叫現觀道。

  見道接下來就是修道,也叫清凈出離之道,也叫滅盡有漏之道。作為清凈出離之道或者滅盡有漏之道的修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八聖道相。我們可以徹底斷除很多遍計煩惱障、遍計所知障,粗大的俱生煩惱障和所知都會斷除,這叫清凈出離之道,或者滅盡有漏之道。在修道中菩薩主要修持的是八聖道。

  以上所述,即(作為聲聞所有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的總共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具備的與菩薩具備的,聲聞、緣覺具備的不一樣,但都是一個類別的。

  (二)菩薩所具備的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包括:

  對治之道:包括屬於苦諦的空性與無我二相的空性相;大乘佛法里,空性和無我是一個意思——空性相。還有滅諦四相,道諦四相,總共有八相,這些是無相相。具有苦諦與集諦除了空性與無我二相之外其餘還有六相:集諦四相,苦諦還兩相,總共六相,這些也叫無願相。這是三種解脫門。

  幻化道:包括有色想觀外色解脫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兩種。一個是菩薩意念自己有色相,觀外面的色相,比如大變小,小變大,多變少,少變多,這種修持菩薩為了攝受他人,需要這種神通

  還有一種是意念自己無有色相,以這種心態觀外面的色相、色法,也如同上文所述,變現各種各樣的色法。一個是意念自己有色相,一個是意念自己無色相,二者有這樣的區別,其他都是一樣的。

  但是色法里有清凈的和染污的分別,為了對染污的色法生起厭離,一切色法都統一觀清凈,這也是一種修持。一共有三解脫相,這些是有色的。

  無色的有現法樂住道:包括作為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等四無色定的,通過這些修持,能超離於下界(欲界和色界)之貪欲的四解脫,加上能脫離三界的滅想受解脫,一共為五種解脫相。

  前面有色解脫相有三種,後面無色解脫相有四種,還有滅想受解脫,總共有八種解脫

  出世間道:四禪、四無色再加上滅盡定相,即為九次第定。其中的滅盡定,也是出世間定,其他的定是不一定的,即首先通過在人間進行修持,而在人間或者色界現前,然後依次經過初禪直至有定,有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等至的意思,最後滅盡受想的等至。這種等至(安住於入定的狀態)是非聖者不可趨入的,其他凡夫無法真正趨入和安住。

  斷除道:現見苦諦之忍相等,也即再加上與集諦、滅諦以及道諦等其餘諸諦相關的見道四無間道。這是四種法忍,因為屬於四諦的四無間道都是法忍。

  佛道:包括布施等十波羅蜜多。

  由上可知,菩薩所有及與其相隨順之遍智相,和類似的這些,一共有三十四相。即與菩薩相續中具備的類似的遍智相。

  (三)圓滿正等覺諸佛所有之不共法(遍智之相):

  一:十力相: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業報智力;3、知種種勝解智力;4、知種種世間智力;5、知諸根勝劣根基智力;6、知遍趣行智力;7、知永凈雜染智力;8、知宿命隨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盡智力 。

  最後兩種還有另一種說法,為知天眼無礙智力和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無畏相:1、以說「我是正等覺者」,而承諾自利方面證德圓滿的正等覺無畏相;2、以說「我諸漏已盡」,而承諾自利方面斷德圓滿的漏永盡無畏相;3、他利方面的說出離道無畏相;4、利他方面的說道障無畏相。

  佛誕生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也是無畏相。

  四無礙解相:1、能詮之語清凈的法無礙解相;2、所知義無礙解相;3、了知天、龍等語言的詞無礙解相;4、辯說之詞滔滔不絕辯才無礙解相。

  《普賢行願品》中講:「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只有真正成佛才有能力,八地以上的菩薩只有相似的,還沒有真正的這種能力。但我們修持時要這樣發願,為了能示現這種大神通或者積累資糧,這也是我們凡夫修持方法

  十八種不共法相(佛具備的不共的功德):

  1、身無失誤的不混雜相;2、言無失誤相(佛不會說錯話的);3、意念無失相,就是他沒有分心的時候;4、定無散亂相;5、無異想相;6、無不知己舍相。

  以上六條,為行為所攝的不共法相

  7、不失利益眾生之意樂相;8、不失樂於勤奮利他相;9、不失鑒察諸法之念相;10、不失金剛見定相(最後有際的時候產生的):11、不失辨析諸法之凈慧相;12、不失脫離諸障之智相(以上六條,為證得所攝的不共法相);13、一切身;14、一切語;15、一切意業智為先導,並隨智慧行相。智慧為先導,生智慧。身語意都不離究竟的智慧這只是為所化眾生而分類的,其實對佛來說,身口意是一體的。以上三條,為業所攝的三種不共法相

  16、智慧知過去世;17、未來世;18、現在世無貪無礙相。

  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同時也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以上三條,為智慧或者時所攝的三種不共法相

  以上所述,即為如來十八不共法,十八種佛的不共相。

  真如之相:無謬通達實相之相,即通達諸法的究竟實相。

  自然智慧之相:不觀待他緣而獲證自然智慧之相,本具的大智慧

  此處所說的自然智慧也就是指法界智慧光明。如同《華嚴經》所雲:「種種不可思議之,世間諸界縱焚毀,虛空無有壞滅變,自然智慧亦如是。」也就是說,由於非因緣而為,以不分別諸相之智,遠離一切分別,通過無有破立(禪定現前)的方式進行修習,在最後有際,不依賴他法而現前任運自成之智,故稱自然智慧具足這些特徵的才是自然智慧

  佛陀之相:清晰而不混淆地真實了悟一切所知(包括一切事物)之相

  以上所述,為佛陀所有的三十九種不共相。

  這樣,屬於遍智的相,有類似聲聞緣覺的、類似菩薩的,還有佛不共的,共有一百一十種遍智相。

  其中基智的二十七相又可分為聲聞相續所有之基智相與菩薩相續所有之基智相兩種

  聲聞相續所有之基智相:因為聲聞諸眾斷除了如同毒箭一般的煩惱,並且該基智相為入定所修之相緣故,是無漏的。第一,是入定的狀態;第二,斷除了如同毒箭一般的煩惱障,所以屬於無漏。

  菩薩相續所有之基智相:為有漏之法,由於是為了利他的後得所知之相緣故。當然,這種定義,是從承許後得有漏的角度而言的。從某種角度來講,菩薩為了攝受小乘根性的眾生而了知的、證悟的,是後得位時修持的,所以是有漏的。跟入定的狀態相比是有漏的。

  菩薩的道智三十六相:猶如不凈的肥料卻有益甘蔗田、稻田以及芝麻田一樣,煩惱也是圓滿正等覺的有利因素,故而根本不必斷除,可以轉為道用,所以是有漏之法。

  為什麼菩薩是有漏的?小乘聲緣必須斷除所有的煩惱,否則會影響解脫,一定會輪迴。而菩薩不一樣,有智慧可以為方便轉為道用,從這個角度講,所以也叫有漏之法。

  遍智一百一十相:由於斷除了二障及其習氣,所以僅僅是無漏之法。佛是無漏之法。

  這些基智、道智以及遍智的分類,是依靠前前的安立而依次安立了所有後後之法。意思是說,基道果的一切法之總和,便是所宣說的所修,並且,對於諸等果法,也只能以勝解作意來進行修持

  佛有很多不共的功德境界菩薩只能以勝解作意——堅定不移的信念修持,不可能真正緣取。

  對上述一切法,在入定之際,以具備無緣之相、遠離能取所取的方式修持;

  在後得之際,以具備不混淆地了知彼等與彼等之本體、因以及作用等等之相併進行觀修的方法修持這是唯一的修持菩薩所攝的所有道相都是以這種方式修持大乘教理都是一心、一體的,為什麼有這樣的分類呢?是從某種角度來分類的。

  作為境相的外境之相即是作為智相的有境之感受。其內在含義是:雖然彼二者不可分離,但觀待從境與有境的角度來進行分類之理,便從前二者(基智與道智)為境相,後者(遍智)為智相的側面進行了宣說。

  這樣一來,此等諸相也即菩薩修持之相,並且可分為四種總相,即菩薩四種修持方法生起順應彼修持之心,為勝解作意之修持,此時還沒有真正產生這些境界,但是堅定不移,通過這種方式修持生起彼心之法相方式,為真如作意之修持,此時真正生起了這些境界

  將自相續未來產生的彼與彼現觀之法相,作意為「此與此」,並以各自所證悟的智慧來進行伺察的法相,為伺察(分別念)之修持;對所獲之彼果位以內心發願,並為了實現而積累資糧,為發願修持

  通過伺察意、分別念修持發願方式,為了實現願望積累資糧修持。還有一種是還沒有真正產生境界,但信念堅定,以堅定信念方式修持

  其中七地以下的基智與道智,是以勝解作意而修,還沒有真正獲得。

  而作為遍智之相的十力等等,則是以伺察與發願方式來進行修持;在八地以上,因為獲得了相似的十力等等,所以是以勝解作意來進行修持

  基智與道智,是以勝解作意而修持;屬於遍智有很多佛不共的境界,是以伺察與發願方式來進行修持。八地以上菩薩境界和佛的境界比較相似,但是還沒有真正達到這些境界,所以是勝解作意來進行修持

  以上講的是遍智之相,共一百一十種。至此,基智之相、道智之相、遍智之相,都講解完畢。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8月2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