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凡是希望長壽的人,最好能夠堅持素食

  這個世界上,生緣可謂少得可憐,死緣卻多如牛毛。如聖天論師雲:「死緣極眾多,生緣極稀少,彼亦成死緣。」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在我每個人周圍,火災、洪水、毒害、地震、險地、野人猛獸等死緣層出不窮,看看每天的新聞報紙,時時都在報道世界各地所發生的種種災難人類生命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威脅。除了這些自然災害,人類自身的四大不調,也是不可忽視的致命之因,如佛典中言,人類疾病有440種,魔障有8萬種……可見,危害生命的死緣多之又多,而生緣卻微乎其微,即便是人們視為生緣的衣食、葯物,有時候也會成為死緣。

  尤其是現在人沒有因果觀念,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手段,製造出大量武器、偽劣商品,直接或間接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譬如,被詡為延年益壽的營養品或健康食品,裡面的有毒物質令人咋舌;還有被譽為高貴身份象徵皮草、真皮,在加工生產過程中,能分解出多種有害芳香胺,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可誘發皮膚病及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飲食方面,致死的因緣也不計其數:許多人抱著對身體有利的希望,爭相享用一些昂貴的食品,結果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食物變成毒,誘發各種各樣的疾病;或者有些食物不宜合在一起食用,如牛肉配紅糖、狗肉黃鱔,同吃則發生不良反應引起中毒,乃至會置人於死地,但很多人卻沒有這種常識;還有些食物因烹調方法不當,或者貯存不當也能生意想不到的毒素

  尤其是一些肉食更為可怕。2004年,廣東佛山超過100萬人感染了肝吸蟲病,據了解,這次致病的原因,是當地人有吃生魚肉習慣,卻不知這些「美味」竟然是肝吸蟲的大宿主。以前藏地也有愛吃生的羊肉、牛肉,其實這些生肉中含有大量細菌、病毒、寄生蟲,吃到肚子里以後,可引起種種惡疾。還有,南方很多人喜歡吃猴腦,但醫學專家表明,猴子身上有一種可致命的病毒(猴白血病),一隻攜帶病毒猴子,即使只對人吐口唾沫,也可能致人感染,更不要說去生吃猴腦了。

  然而在當今時代,大多數人過分貪愛葷腥,肆無忌憚地享用血肉,根本沒有佛教因果觀念。在藏地,華智仁波切沒有出世之前,因受苯波教傳統的影響,享用血肉的現象非常嚴重,人們似乎沒有不染上「瑪敦」病或「夏珍」病的。而在漢地,尤其是住在海邊的人,經常生吃蝦蟹等海鮮,因此而罹患肺吸蟲病、肝吸蟲病、菌痢、肝炎的不勝枚舉。如1983年和1988年,上海發生了兩起甲肝大流行,前一次發病人數2萬人,後一次發病人數達31萬多人。調查證明,這都是由於生食毛蚶引起的。

  現在人不但對「海味」極有興趣,即便是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山珍」,也不願意放過。可是食用這些野生動物,並非安全無虞、高枕無憂。例如巨蜥的身上,就被檢測出有近700個寄生蟲體,一旦將其吞食下腹,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不過,不吃肉就不會有這些擔憂,所以對吃素的觀念,大家理當廣泛弘揚。如果你因果,讀過《楞嚴經》、《涅槃經》,就會對此非常清楚,但即使你不信這些,僅僅是為了身體健康,吃素也有很大利益。前不久,我看到老年編委的一本書中,有個記者問本煥老和尚:「佛門的人吃肉,好像不太科學我覺得人體需要營養。」本老笑笑說:「你看看我的身體,活到102歲了,我缺不缺營養?」

  的確,吃素是長壽之因。1972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本間道、光崗知足,他們通過觀察發現,東京地區的居民比住在鄉村的居民壽命短。當時東京居民約70歲,長壽的人則能活到90歲、100歲。原因什麼呢?研究表明,東京居民生活好,賺錢較多,吃的大多是肉食;而鄉村裡的人沒有錢,故多偏向素食

  吃肉為什麼能損害健康呢?因為肉食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力。吃肉過度的人,體內細胞酸會堆積過多,超出一定的負荷時,身體細胞發生老化,影響白血球的抗病毒能力。而且,肉食吃進身體之後,在大腸里會堆積很多殘渣,進而產生大量細菌,散發出種種毒素,形成致癌物質,造成身體健康。所以,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斷肉茹素、改變飲食習慣才可以讓人健康長壽

  因此,我們確實不適宜吃肉,否則,各種疾病會在身上此起彼伏,直接影響壽命的延長。為何漢地高僧大德中,百歲老人比比皆是,而世間人中,長命百歲寥寥無幾?實際上原因也在這里。所以,凡是希望長壽的人,最好能夠堅持素食如果你長期茹素實在有困難,那也應該少吃肉,每個月佛教日中盡量吃素,逐漸把這種習慣培養起來。不然的話,我們的生命本來就不長,再加上飲食習慣不合理,活的時間就會更短了。

  現在世間上的疾病死亡,大多數都是飲食不當所致。此外,為了追求財富名譽而奔赴沙場,或者遭遇猛獸、隨意渡水而命喪身亡,這類現象也不可勝數。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死緣時時環伺在我身邊讓人防不勝防,故不管是走路也好、開車也好,大家應該經常憶念無常。比如,每次坐車上高速公路,都要有種恐懼感,因為前一秒鍾你活在人間,後一秒鍾就可能發生交通事故,車毀人亡;或者你走路的時候,一不小心滑下去掉入河裡,被湍急的河水捲走,也只不過是幾分鐘的事。很多人總認為:「我不會死吧,因為我還年輕,還有許多事業沒做完……」但這些理由只是相似的理由,一點都不充足。如果因為你年輕就不會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按照因明的說法,這叫做「不定因」。

  真正修行的人,時時都會憶念死期不定,始終想著「不知我什麼時候死」,有了這種觀念修行起來會很精進,不會天天聊天、做些無義瑣事。但現在城市的人,最缺少的就是無常觀,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後年,甚至退休之後。我就遇到一個50歲的人他說自己等15年以後,再來學院學法,把未來計劃得相當「不錯」。

  《法句譬喻經》中也有一個這樣的老人佛陀在舍衛國時,城裡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婆羅門家財萬貫,生性頑愚吝嗇。他為了給自己建造一棟豪華巨宅,花費大量時間親自監工,指揮工匠。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得知他只有這一天的壽命,然其卻毫不知情,忙忙碌碌於無義之事,特別可憐,於是就親自來到他的面前

  佛陀見到他後,問:「你這樣賣力是否疲倦?修建如此豪宅有何用處?」

  老婆羅門驕傲地說:「這房子前邊是客廳,後邊是我的卧室東西兩廂供家人子女僕人住。夏天可到涼台乘涼,冬天搬回暖房居住,舒適得不得了。」

  佛陀說:「你的想法不錯,但我有一偈想送給你,你暫且放下工作,坐下來聽聽好嗎?」

  老婆羅門答言:「我很忙,沒空坐下來聽,過幾天跟你好好聊吧。你如果有事,可以先簡單說一下。」

  佛陀說:「你雖然對未來安排得特別好,自己認為自己比較有智慧,但卻不知無常迅速,很快就會離開人間還在一味不停地忙碌,再沒有比這更愚痴的了。」

  老婆羅門聽後,說:「你講得確實有道理,但我今天實在太忙,以後再聊吧!」

  佛陀見他冥頑不化,怎麼勸都無濟於事,也只好由他去了佛陀離開後不久,老婆羅門親自去上屋頂的大梁,結果大梁突然墜下,當場把他死了

  現在也有很多老人,像這個老婆羅門一樣,人老心不老,好像自己還能再活幾百年似的,成天對未來作著打算,為子子孫計劃安排,這是相當愚痴的行為。所以,每個人要經常思維自己還能活多久,若能如此,就不會特別貪著今生名聲財富感情,甚至為此寧願舍棄生命如果你無常修得好,一方面自己遭受疾病痛苦時,有勇敢面對的能力,另一方面,你身邊親友發生意外時,也不怨天尤人、尋死覓活。因此,學法不能只留在形象上,必須要想方設法將其融入於心。現在有些宗教過於注重形象,倘若深入其教義,沒有什麼可挖掘的,而我們佛教並非如此,不但理論上講得非常究竟,還要求付諸於實際行動中,讓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感覺,這即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話說回來,正因為眾生的死緣各種各樣,所以死期無法確定。有些人在母胎中便已死亡;有些人一出生就斷了氣;有些人剛學會爬就已夭折;有些人壯年時離開人世;還有些人在垂暮之年壽終正寢。如佛陀在《因緣品》中雲:「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僅爬行逝,有跑時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壯年人,相繼而離世。」漢地也有句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個人不管年老還是年少,死亡對他而言都是平等的。可有些年輕人認為:「你看頭發還沒白,怎麼會死呢?決定不會。」他自己這么有把握,可能是獲得了「長壽持明」的果位,很了不起!

  還有些人生病時,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死;有些人已坐上救護車,卻死在了半路上;有些人久病不愈、卧床不起,在瘦骨嶙峋中死去,並且死不瞑目(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人,想死又死不了,想活又活不成。前段時間有個給我打電話說:「請您加持我快一點死!我這樣活著,既拖累別人,自己也特別痛苦。」但他業力沒有消盡的話,想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有很多患了「洞特」病的人,在食物還未吃完、話還未說完、事情還未做完中死去;還有些人自殺身亡。

  當然,凡夫人面對死亡時身不由己,只有隨業力而去,而作為超凡脫俗的聖者,則已達到了生死自在。前不久我講過,我隔壁的那個喇嘛,正在念經時就跏趺坐而圓寂。後來很多道友說,當天空中出現了彩虹。我剛開始不太相信,因為平時對這些不是特別盲從,但看到照片以後,發現彩虹現得非常好,上面的日期也對得上,所以確信他已得到了成就。敦珠法王所造的《藏密佛教史》中,這樣的事例也不乏其數,如貝若扎那傳承中的密宗持明者,有些離開世間時,把披單、念珠掛在樹枝上,騰空直接飛往清凈剎土……如此境界超越了世俗想像,一般凡夫人難以企及。

  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上,死緣非常非常多,不管是吃飯、走路,還是坐車、乘飛機,甚至只是呆在家裡,死亡都會突然降臨。而在以上眾多的死緣中,生緣卻如風中殘燭般微薄。如《寶鬘論》雲:「常住死緣中,如狂風中燈。」《大庄嚴論經》亦雲:「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佛經中還說「人命呼吸之間」、「命如水泡」……既然如此,大家就不要天天忙於打扮、賺錢,對未來有許許多多籌劃,畢竟死亡的到來往往讓人措手不及,也許現在它就會突然降臨,誰也無法確定明天會不會轉生為頭上長角的旁生。所以,大家應當誠信死期不定、生處不定的道理,並對此長期認認真真去實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