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十二種頭陀行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這個迦葉尊者他在佛的弟子里邊,有兩個第一:第一,就是頭陀第一;第二,就是年齡第一。

  所有佛的弟子,誰的年齡都沒有他大,所以他年齡第一。在佛的弟子里邊,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那就迦葉尊者

  頭陀第一,這個「頭陀」也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抖擻」,也就是打起精神來,勇猛精進。他行頭陀行。這叫苦行頭陀

  頭陀行,有十二種。這個十二種頭陀行,就是住持佛法的一個表現。若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間;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佛法就該滅亡了。

  那麼,這十二種頭陀都是什麼呢?

  就是所穿的衣服兩種,食的方面有五種,住的有五種。所穿的衣服兩種,第一種就是著糞掃衣,第二種叫但三衣。

  什麼是糞掃衣?就是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放到垃圾里邊。出家人把這種的衣服揀回來,洗乾淨了,把它做成一件衣服這叫糞掃衣。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就大了!

  第一,令你自己有一種貪心,沒有一種好好的心。穿上這個衣服,心裡很安靜的,也令其的人沒有貪心不生貪心;自己減少貪心,令他人也不貪心

  譬如,你若穿一件最好的衣服,其他人會生一種羨慕心,「這件衣服很值錢的!」他就生出一種羨慕心;然後就會由羨慕而生出一種妒嫉心;由妒嫉又會生出來一種偷盜的心,就令其的人,生出一種貪心來了你這糞掃衣,沒有人想偷你的。所以,這對自己有好處,對人也有好處這是第一頭陀行。也就是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這個衲袍,叫破衲衣。出家人叫「衲子」;衲子也就是說穿這個衣服是一個破衲衣。

  第二,但三衣。就是自己所有的東西就是只有三衣、缽、具。三衣,就是大衣、七衣、五衣。大衣,又叫二十五條衣,有二十五條,是一百零八塊,這種衣是講經說法、入王宮時所穿的。七衣,又叫七條衣,就是禮懺拜佛時所穿的。五衣,就是五條衣,是服勞執役、出入往還、迎賓待客、一切時所穿的。這是穿衣服有這兩種

  為什麼他要就留這個三衣、缽、具呢?缽,就是吃飯的缽,化緣的那個缽。具,就是坐具。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貪多,不要多物質這叫但三衣。

  在衣方面有兩種。然後就是食的方面。食,就是吃的方面。吃的方面有五種

  第一種,常乞食。常常去托缽乞食,自己不立煙炊,就是自己不做飯。那麼每一天吃飯,都是去化,去乞食去。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次第乞。次第,就是一家挨著一家;不會說是這家沒有錢,很窮的,我到那有錢那地方去乞食去。」不是的!要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一天化七個門口。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那麼這一就不吃飯了。這叫次第乞。所謂「不能揀擇,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說那個有錢的,我不他來化齋,我去化那個窮的去;也不能說,那個窮的我不化,化那有錢的去。不要像那個須菩提和大迦葉

  大迦葉專門揀著窮人化,他的思想說了:「啊!窮人太可憐了!應該種福。如果他不種福呢,來生更苦了,更窮了!」所以,越窮他越向他去化,化供養,化齋去。你窮不是嗎?啊!才應該供養。他的思想他不化有錢的人。那須菩提呢,就不是了。須菩提專門化有錢的人。誰有錢,他就向誰去化緣,不化窮的。他也有他的見解他說什麼呢?「這有錢的人你要幫忙他繼續種福、繼續來做功德;如果他今生不做功德,不在三寶面前來種福,不供養三寶的話,來生他就沒有錢了,他就窮了。」所以他就專去化有錢的人

  這各有各的見解,各講各的理由。這時候,佛就罵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兩個人,這是羅漢的心,不平等去乞食,是有一種分別心,沒能平等。」就要罵他們兩個人。那麼次第乞食,就是不分別,次第而乞。這第二種,叫次第乞食。

  第三種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期間來吃飯,這叫日中一食。所以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實不是!持午的,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間不吃,這叫持午。晚間也吃,中午也吃,早晨也吃,這叫能吃,吃飯能吃。在受戒的時候,問你說:「能持否?」有的答就說「能吃」。他不說「能持」,他說「能吃」,專門會吃東西

  這個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規則來修行的。制度就是規則,就是規矩。早晨是天人應供,天人吃飯的時候;佛只有中午來應供,因為中午是佛吃飯的時候;等過午未的時候,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晚間呢,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出家人為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就因為你晚間一吃東西,這筷子、碗一響,那個鬼它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裡就變成火;一變成火,鬼就生瞋恨心了,就要跟你打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間不吃東西,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叫日中一食,第三。

  第四,節量食。節,就是節省、節約,就是少吃一點。明明吃三碗飯能飽,吃兩碗半也可以;要吃兩碗就飽了,那吃一碗半。這么樣子,總叫它差一點點,不要吃太多了。因為你吃太多了,肚裡沒有地方存這個飲食了,就要做了很多的工,到廁所去很多次。今天吃多少,就一定吃多少,這是節量食。

  第五,過午不飲漿。就是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也不飲這個漿。漿,譬如蘋果水、橘子水、牛奶這都叫漿,還有那個豆子做的豆漿。過了午之後,真正行頭陀的人就不飲漿。行頭陀行,有的行一種頭陀行,有的行兩種,有的三種,有的四種,有的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十一種、十二種;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單行一種的,這沒有一定,量力而為。第五,是過午不飲漿。

  前邊講的這個衣有兩種、食有五種。現在講這個住的,也有五種。這衣、食、住,是修道的人也不能避免的。所以在修道的人就把它定成十二種頭陀行。這個住的五種,是什麼呢?

  第一種,住阿蘭若處。什麼是阿蘭若?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地方,很寂靜的這個寂靜處,梵語叫「阿蘭若」,此雲叫「寂靜處」。這個寂靜處,就沒有一切雜亂的聲音。有一句俗語說,「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好像你這個人,想要吃什麼東西你看見了,食慾就生出來了,這個食的那個欲就生出來了就想要吃,那口裡就饞了。耳不聽,你耳朵若不聽見很多雜亂的音聲,心裡也就沒有煩惱。在寂靜處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這第一,住阿蘭若處。

  第二,樹下住。這修道的人,在樹底下住。住可是住,在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超過三宿,住兩宿就要搬家。為什麼呢?你若住過三宿,就恐怕有人來供養了。因為行頭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來供養豐富的飲食,所以在樹下住。

  第三種,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沒樹木也沒房子就在露地那兒打坐,在那兒住著。

  第四種你說在什麼地方住呢?在墳墓住。在那個墳墓的旁邊,住到墳墓旁邊去。這住在墳墓旁邊,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警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啊!你看見這個人是個死人哪!我將來和這個人也是一樣的要死啊!如果不修道,死的時候來了,那怎麼辦呢?啊!還是要糊糊塗塗就死了?」就有一種對治的這種關係。所以,在墳墓旁邊住,自己就不懈怠,不會懶惰,不會忘了修行

  第五、脅不著席住。總是常坐不卧,在那兒常常坐著,不躺那兒睡覺;因為這樣才能用功修道,不懶惰,不怕苦。這是五種住的頭陀行。

  那麼迦葉尊者他不修行一種頭陀行,這十二種頭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他老得到兩百多歲的時候,佛看見他都很不忍看他還修這個頭陀行。

  有一次迦葉尊者去見佛,佛就把他所坐的座位分開一半,就叫迦葉尊者在他旁邊坐下。坐下了,佛就對迦葉尊者就說:「你呀,年紀太大了!你現在已經兩百多歲,這么老了,你不要頭陀行啰!你呀!休息休息好了。太辛苦了!年紀老了,太辛苦會受不了呀!」迦葉尊者笑了一笑也沒說是聽佛的話,或者不聽佛的話,沒有說。但是他回去,還是照常行頭陀行,一點也不改變,還是修這十二種頭陀行。

  佛知道他還是照常修頭陀行,這么老的人還是這么精進,這么用功他也沒有說:「哎!我年紀太大啰!佛都叫我休息了,我不必行頭陀行了!」他還是修他的頭陀行。所以佛非常歡喜!佛說:「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訶迦葉能以行頭陀行,會使佛法久住世間!他是佛教最有貢獻的!」所以非常贊嘆他。因此,大家都迦葉尊者他是頭陀第一。

  這十二種頭陀行,這是家人所修的。有一個在家人他就這樣來問我:「這都是出家人修行頭陀行,我們現在是在家人,沒有出家,你對我們講這頭陀行有什麼用處呢?」這一問,是很有道理的;在表面上看來是很有道理,再往深了一層講,就很愚痴的。為什麼?人哪,在今生你沒出家你怎麼知道你在前生是個家人呢?你怎麼知道你在前生沒有修過這十二種頭陀行呢?你在前生修過,今生忘了,所以我現在不得不告訴你,這十二種頭陀行是你已經修過的。這是一個道理

  那麼,今生就算你是個家人前生也不是一個家人,但你又怎麼知道等到來生你不出家呢?或者在來生你的機緣成熟,這個菩提種子種下,在今生你的功德圓滿了,那麼等到來生你就出家了。你一出家,一修行這十二種頭陀行,覺著很熟的,覺得很相應的。為什麼呢?就因為你今生聽過,所以來生這一種的頭陀行,是很歡喜修行的。或者你在過去種的這個善因,今生有這個善果;或者你今生種這個善因,來生結這個善果。

  誰也不能說,誰永遠都是一個家人;誰也不能說,誰永遠都是一個家人;誰也不能說,誰永遠都是一個凡夫凡夫將來都有成佛機會。所以,你聽一聽這十二個頭陀行,對你將來會有大用的。

  恭錄自《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