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講(共15講)

uploads/content/2022/june/475db1b67f8fd888a0d58b4636ac9234.jpg" width="900" height="599" />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共同學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都簡稱為《金剛經》。自古以來,此經的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六祖慧能大師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求,三世諸佛從中出」。自古以來,不但是佛弟子們讀誦《金剛經》的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識分子也非常喜歡金剛經》,這是因為金剛經富有很深的義理,而且文字優美流暢,所以在中國受到普遍的重視。從古至今為《金剛經註疏的人非常多,而且很多大德們的斷句、還有裡邊的密義有的也有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今天宣講這部經,是以六祖慧能大師註解作為依據,以窺基大師智者大師註解作為參考,幫助大家更深的體悟《金剛經甚深義理

  為了讓大家對本經的綱要有一個把握,更好的來領會經義,在正釋經文前,我們還是先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五重玄義就是釋名、顯體、明宗、力用、教相,從這五個方面為大家概括地先做一個介紹,為了我們後邊更好的能夠理解經義。

  我們先來解釋本經的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所以此經就是以法喻來立題。金剛,我們中國古稱為金剛石,也叫做金剛鑽,它是鑽石的原身,金剛石非常的堅固,任何的物質都不能破壞它,同時金剛也最為鋒利,能壞一切物,所以佛經常用金剛來比喻法、比喻人,比如我們這個金剛三昧、金剛力士、金剛手、還有金剛心等等。在這里用金剛來比喻般若金剛之體堅固、永不變壞,比喻般若之體即實相般若;以金剛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也就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詮釋諸法性空之理,讓眾生去除無明之暗,無明煩惱,開解智慧,這比喻光明,金剛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以金剛的鋒利來比喻般若之用也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能破除我執,能破除法執,如果破了我執法執,就能夠證入諸法的實相之理。

  般若梵語,因為般若的是佛知佛見,般若不能簡單的只翻譯為智慧它是佛知佛見,是自性本具的一種無漏的智慧,完全由真心本性、我們的自性流露出來的,而不世間的小智慧古人翻譯佛經的時候,擔心如果翻譯成智慧被人們誤認為世間聰明才智,所以依據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的原則,只譯成了中文的文字保留梵語讀音般若梵語讀音,如果一定要翻譯的話,可以譯為妙智或者是妙慧。我們世間有很多深奧的科學知識,像我們現在天文學、核物理,還有電腦方面的科學知識,雖然這些知識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夠通達,然而它只合乎於世間而不合乎於出世間法,因為這些知識只能讓我們的物質文明進步,而不能讓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我們說的明白一點:它還都是在世法裡面的生滅法,是心意識的積累,只能讓我物質文明進步,但是不是從清凈本性裡面所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清凈本性裡面所流露出來的真智,所以世間再高深的學問也不能和般若相比的。

  《大智度論》中講,般若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眾生本具的面目,也就是我們的本覺真心,我們常說的佛性,我們的本覺真心世間之人略說心有三種,第一我們說叫肉團心,就是我們現在所指的身體中的心臟,它的形狀就像倒掛的蓮花,這個心沒有思想功能,不是我們的真心。第二就是妄想心,也就是第六意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六根接觸外面六塵的境界而產生六識。眼看到外面的色相、耳聽到外面的聲塵、鼻嗅到味就會通過意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這五識的功能只是直覺,沒有分別的作用就好像我們看到色塵一樣,我們看到天上的白雲,眼識就只是看到天上浮動的東西而已,浮動的雲而已。第六意識具有同時意識功能,能和前五識共用,所以由於第六識和眼識同時作用,一剎那間我們就知道它就是白雲,這個分別的作用就出來了,就知道這個是白雲,如果沒有第六識的分別作用,我們就成了古人所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以這個意識就起到分別的作用。第六識不但和前五識配合作用前五識眼見耳聞,它不但能配合作用還可以單獨活動,這個叫做獨頭意識。比如我們打妄想,你閉著眼,它的意識在飛轉;做夢,獨頭意識也在活動,第六意識也在活動。正是由於第六識的分別作用,我們才會生起種種的憎恨和愛戀、喜好厭惡,所以千萬不要認為第六意識真心,我們都認為自己的意識是為真心的。在《楞嚴經》中「佛告阿難,此非汝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心起惑造業,乃生死根本」。什麼意思?我們都認為這個意識是真的,認為這個心是真的,我們所見到、所聽到的因緣法我們認為是真的,其實它是前塵虛妄相,因緣和合的相。我們把因緣和合的相當做真的了,我們的意識意識心惑亂迷惑我們的真性,我們無始以來以它為真我就會起惡造業,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妄想心。第三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實相般若。實相是諸法的如實之相,不可以用有或者無來描述它,也不可以用大或者小來度量它,實相不是凡夫心裡所能想像的,也不是言論能夠指陳的,正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境界,所以《法華經》中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為了幫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釋一下實相。第一是實相無相。實相離一切虛妄生滅之相,因為一切相都是生滅的,是因緣和合的,所以離一切虛妄之相有一可得,一切相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的,所以說沒有一可得,實相無相。第二是實相無不相。實相又具足河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它不具足,所以說實相無不相,怎麼理解?相是因緣和合的現象,但是這些因緣和合的現象,它的本體沒有離開自性,是空有不二的,性相圓融的。我們要聽過《心經就能理解,一切的現象它的本質,它都沒有離開它的本質,雖然是因緣和合,這個相是假相,但是它的本質都沒有離開實相,所以說實相無不相,它能現一切的相。第三是實相無相無不相。就是說實相雖然離開一切的虛妄之相,但是本體不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它的本體不空的,雖然具足但是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如果說有,它是對空之有,沒有一可得;如果是空,它又是有之空,沒有一法不具,實相可以現一切的相嘛,你不能壞空,也不能壞有,也就是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所以說實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無相無不相,這就是心經中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實相般若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種觀照般若,就是依實相理體所起的一種智用。就是說修行人在修觀時,觀照一切法都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從而能照空一切的妄相,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本體,要照空它的妄相而見實相,這就是觀照般若。通俗地講,我們依照佛所講的理、道理教理去體驗實修,這中間所有的功行,就叫做觀照般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觀照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用這個意識去想,用意識去想的是意識而不是這個清凈心,而是自性作用叫它自然的流露出來。師父經常用這個比喻來說,師父叫你們去悟悟,不是叫你去想叫你們把心去放清凈下來,讓它自然的流露,寧靜而致遠,它是一種清凈本性,你離意識它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了,而我們都是用的意識心,你用意識心了反而影響了我們清凈本性的流露了,障礙住了。就像我們讀經,師父經常說,我們讀經不要隨著經文去打妄想,好多人一聽到隨文入觀,讀著經文就按照經文想像,用意識去想,這個是錯誤的。在讀經的時候,你不要讀著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怎麼解釋,你用的都是意識心,而不是用的清凈心,你要是這樣讀經的話,你縱然將經讀的滾瓜爛熟也不是觀照的功夫,而是用的意識心。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應當字字分明,用口讀用心聽,恭恭敬敬的念,不去求解,沒有妄想沒有分別,也沒執著沒有懷疑,這樣書讀千遍其義自知,因為你本性具足一切的智慧的,它自然就流露出來了,你非得要用你的意識心,反而你的本性智慧它流露不出來了,所以要用清凈心去讀,這叫觀照般若。這樣修行功夫才得力,大家一定要記住。

  第三種文字般若,就是指所說的一切教法,包括佛住世時所有的言教和身教,以及佛滅度後,它的大弟子們集結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前面講過,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以諸法實相之理是不可以思議的境界,根本是沒法宣說的,佛悲憫眾生本來具足佛性,但是迷妄,動用意識心,迷真逐妄,迷失了真性,不用真性而用妄心,佛悲憫大家,大家本來具足,本來有這個智慧,但是你不用,非得用妄想和分別心,冤枉地在六道中受苦,所以佛悲憫眾生出現於世,隨眾生的根機方便演說諸法。正如《大般若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眾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是方便演說,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佛不用語言來表達,我們怎麼能學習佛法?如何由凡入聖圓成佛道?所謂若無文字凡聖永隔,我們要借著佛的宣說,要什麼?信解行證。這是方便,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佛經是記載真理文字佛經的本身不是真理,我們都去執著經,而不是借著經所表達的真理我們去行去證,我們要依據佛經所講的道理去行,這就叫修行而不執著文字相。禪宗有個比喻,叫做以指指月指非月,意思是說,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告訴我月亮在哪裡,我們就應當順著手指方向去看月亮而不是看手,不能把手當做月亮,不能把手指當做月亮,這樣就是迷惑了,你看不到月亮的,你見不到真理的。《寶積經》中說,「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讀經也是這樣,要想明白怎樣修行不開文字,但是要在白道理之後據理起修,而不執著名相,文字只是我們的善巧方便,只是我們的指路的方便,指路的目標,只是指路的方向的,我們自己要按照這個方向去行,這樣我們才能成佛,就是說要觀月而不是觀人的手指這就是文字般若。大家不要在這個上面再迷惑,再犯糊塗了。這三種般若眾生個個心中所圓具的,實相般若是心之本體,觀照般若是心之妙用文字般若是心之勝相,三者一心中具足,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圓融

  我們學佛的道路就是從文字般若開始,讀經聞法,時時處處而起觀照,不退不懈,精進用功,這樣觀照的功夫會越來越深的。就像初升的月亮,漸漸的光多暗少,最後就是月輪圓滿體性顯現,成就無上菩提

  本經以金剛的堅固比喻實相般若像金剛一樣常住不壞;以金剛的光明比喻文字般若能照見諸法本空;以金剛的鋒利來比喻觀照般若能斷一切的煩惱,所以說金剛般若

  波羅蜜,我們經常講就是到彼岸彼岸是對此岸來說的,煩惱就是我們的此岸,菩提就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彼岸;凡夫是此岸,覺悟諸佛就是彼岸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如果能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照見諸法空性,破除我法二執,徹證實相般若就可以生死岸,登涅槃岸,究竟覺悟,圓成佛道。

  經,梵語叫做修多羅,譯為契經,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契機契理。這個非常的主要,師父就有這個深刻的感覺,只契理不契眾生的根機,你給他怎麼講他也理悟不到的,最後還非常的累的。所以經是契機契理,因為能契諸佛所證之理,所以古今不變,傳誦萬世;因為又能契眾生的根機,所以可以垂範天下,適應任何的時代,所謂「經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

  經字是通題,通於佛所說的一切經。我們看《妙法蓮花經》《地藏經》還有我們講的《阿彌陀經》,經字都是通題。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就是別題,有別於其他的佛經,有別於《妙法蓮花經》、《地藏經》、《阿彌陀經》這些,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別題,有別於其他的經,經是通題,這里通別並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這個能聽明白的。

  經題我們就介紹完了,我們再看五重玄義的第二個顯體。顯就是顯示的意思,體是實體,顯體就是顯示這一部經的真理。要知道經中的文字無非是方便言說,是為了讓人藉助文字來領會經的實義,這樣才能獲得真實利益籠統地說,大乘都是以實相為體,但是具體說每一部經都各自有各自特具的理體,雖說都是大乘經,但是每一部經的理體又有不同處。就像華嚴經》是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阿彌陀經》我們講過是以涅槃的四德常樂我凈為體,這部金剛經是以什麼為體呢?我們依據智者大師所著的《金剛般若經疏》中所說,是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體,這就是本經的體。

  第三個就是明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比如《阿彌陀經》是以信願行為宗,按照這個宗要起修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剛才我們講了,本經是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體,明宗必須要與體相應,經中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本經就是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作為依體起修的宗要,這樣我們修行起來就有了下手之處這就是本經的宗要,離一切相,修一切的善。

  第四個是力用,五重玄義的第四個是力用,用就是作用或者受用的意思。受持讀誦《金剛經有什麼作用,或者說我受持這部經會得到什麼益處,這就叫力用,本經是以破執為用。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妄想就是分別心,這個執著就是我和法執,妄想執著就是我眾生受苦的病根妄想執著也就是我們的佛性不能顯現的原因。大家好好的反思一下,正是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色身是我,而生起了種種的貪欲,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造作種種的惡業以致輪迴受報。而本經的功用,就是能幫助我們破執除惑、斷無明、證法身、成菩提。我們很多念佛居士修行凈土法門念了幾年佛甚至念的時間更長,這個也有的是念了幾十年的也有的是,但是到了臨欲命終的時候,由於放不下兒女情長、放不下世間的享受而耽誤自己不能往生。我們今天學習《金剛經》就是幫助大家看破這世間一切都是幻妄不真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萬緣放下,了知諸法實相,這樣能夠更好的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不僅如此,受持讀誦《金剛經還能幫助我們滅罪,能為我往生極樂世界,也為我修行的道路上消除障緣。本經中說:「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朝鄜州寶林寺有一位比丘名叫法藏,他慈悲濟人,精進修持佛法,在隋開皇十三年,就是公元五百九十三年的時候,他靠買賣衣缽佛像掙了一筆錢,在洛交縣葦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寮二十多間,寺院也非常的宏偉,他是靠賣佛像的錢建造寺院。到了唐武德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一十九年的時候,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個多月,見到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剛神手持一卷經對他說,你一生中建造寺院功德很大,但是買賣佛像也造下了嚴重的罪業,由於善惡摻雜死後你會墮入惡趣的,如果能發願書寫我手上的這部金剛經》,罪業就能消滅,病也會痊癒,於是法藏比丘發願抄寫《金剛經》。因為他的病情嚴重,就交代他的弟子們將他的個人物品賣掉,以賣的錢書寫一百遍的《金剛經》施給一切的僧俗讀誦,說完他就離世了。來到了冥府閻王就問他,一生做過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就坦然的說,建造塔寺而且書寫過一百部金剛經》。閻羅王合掌說法師所作功德很大,於是就命鬼卒拿來功德簿核證,來核證他的功德閻王看他所說一致,閻王非常歡喜地贊嘆說,希望法師能夠返回陽間精進修持金剛經》並勸大眾讀誦。法藏因為這個功德又復活了過來,後來廣泛弘揚這部金剛經》,引導善男信女讀誦受持。在法藏比丘九十九歲那年的正月十五,他邀請很多的凈戒僧人來書寫《妙法蓮花經》還有《金剛經》,一生所做功德圓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身體端坐而作偈言: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因為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此時空彩虹縈繞,花雨紛飛,香氣彌漫,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燦然而現,接引法藏法師往生極樂世界了。

  好,我們再看第五個判教,就是判經的教相。如來所說一代時教集結為經,共有五時八教,五時就是按照佛講經時間的順序分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分為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頓教就是頓起直入,不經階次,這是適合利根之人;第二是漸教,對於鈍根之人,由淺入深;秘密教,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眾生根機不同,在同一法會中,各自的證悟不同而彼此互相不知,所以稱為秘密教;第四是不定教,佛所說大乘法,聽的人有的領會小乘;佛說小乘法,聽的人有的領會大乘,這稱為不定教。化法四教,就是我們經常知道的藏通別圓,這部金剛經》是佛在第四時般若所說,它屬於化儀四教中的漸後,在化法四教中屬於帶通別,藏通別圓,帶通別而正明圓教之理。我們說明白一點,就是入圓教實理的前方便,就是入一乘法的、入圓教的前方便。此經的教義高深,僅次於華嚴法華涅槃,如果以乳、酥、生酥、熟酥和醍醐這五味來判教,醍醐是最高一層的,如果是以這五味來判教,《金剛經》是屬於第四時熟酥味的。

  《金剛經》有六種譯本我們現在的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譯本東晉末年,中國北方各民族戰爭不斷,先後建立了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和後秦十六國,姚秦指的就是這個後秦三藏法師是指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的法師,鳩摩羅什譯為漢語就是童壽,意思是童年就有耆老之德,耆是六十、老是七十,就有六十七十之德。鳩摩羅什自幼相貌出眾,天資超凡,半歲的時候就會說話三歲就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隨他母親出家,他母親也是出家人,證須陀洹果。他出家以後每天就能背誦三萬六千偈頌,他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我們今天叫參學,參學名師大德佛學造詣極深。公元四百零一年,後秦國王姚興親自迎請羅什大師長安,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經場,在羅什大師的主持下,譯經場中有譯主、度語、證梵本、筆受、潤文、證義、校刊這些傳譯程序也就是說他的譯經場、我們今天說他的班子、他的創作組是非常精細的,分工非常精細,制度是非常健全的,羅什大師主持譯出的經論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妙法蓮花經》《金剛經》《維摩詰經》,還有我們天天念的《阿彌陀經》,以及《中論》《成實論》等經典。他的譯本從出現到現在經歷了一千六百多年,家喻戶曉傳誦不衰。大師在圓寂前對大眾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就是說我所譯的經,如果和佛所說都是相應的,那我就舌根不爛。公元四百一十三年大師圓寂,荼毗後果然得舌根全舌舍利舌根不爛,這是大師開佛知見,傳持佛心法印的證明。五重玄義以及譯經人,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完了,下節課我們開始正釋經文

  好,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