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4講(共15講)

uploads/content/2022/june/93339c85f4107deca7636417c46ca1f4.jpg" width="900" height="599" />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請看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前面請法,佛允許為他宣說,但是須菩提前面先問的是如何安住真心,後問的是如何降伏妄心,這里佛為什麼先回答的是如何降伏妄心呢?這是因為佛明了眾生真心之所以不能安住,是因為不能降伏妄想,如果把妄想降伏了,真心自然就顯現出來。所以對已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來說,下手處就是降伏。古人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妄心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對所見境界起分別,認妄境為真,繼而起分別心,真心才轉為妄心的。就像是因為風的吹動起了波浪,波浪是水因動而起的,其實它的本質仍然是水,所謂真妄和合名曰實,所以只要降伏妄心,真心自然然的無住而住了。就像波浪,波浪止了以後就是水。

  諸菩薩摩訶薩。須菩提是替這些善男子女人請問的,佛在這里不說善男子女人,而是說菩薩摩訶薩,我們先來解釋菩薩摩訶薩。菩薩梵語,全稱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我們中國人都喜歡從簡,簡稱為菩薩,譯成中文就是覺有情菩薩不但自己覺悟,而且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但是菩薩並不是在自己覺悟之後他才發心眾生的,他在發心的時候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發心學佛道。就像看見有人落水,一心想救他上岸,但是又不會游泳,那麼為了救落水的人而去學游泳,學會了游泳才能去救人摩訶薩,摩訶梵語,譯成中文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比如我們稱觀音菩薩摩訶薩,文殊菩薩摩訶薩,雖然都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發心究竟圓滿將來就成大菩薩發心不究竟圓滿只能成菩薩。權教菩薩著相修行,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這樣的菩薩就不足以稱為菩薩摩訶薩,不能稱為大菩薩。而實教菩薩是離相修行發心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知道上成佛道而實無所成、下化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乃是無所而成無所化而化,性德究竟,體用圓滿,這樣的菩薩才能稱為大菩薩

  按所證的果位上來講,三賢位的菩薩稱為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三賢位的菩薩稱為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稱為大菩薩,我們說十聖,三賢十聖,十聖位的菩薩稱為大菩薩在這里稱這些菩薩、發菩提心的為菩薩摩訶薩,是因為這些人能發大心,能做、有做菩薩摩訶薩的資格;再有,佛這樣稱這些初發心的善男子女人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直下承當,不要自失殊勝利益就像師父一稱你們都為菩薩,是讓你們能夠發起這個心來,通過這一句的稱呼能夠發起心來努力去做菩薩,處處和菩薩德行看齊,不要自失這個殊勝利益

  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是指法之詞,指的就是下文,這些菩薩摩訶薩怎麼樣離相來度眾生

  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我們先來對照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在我們剛才讀的這一段前面,玄奘法師經文有一段:「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趣如是之心」,也就是說這是佛教給想要做菩薩的人如何來發心

  所有一眾生之類。眾生的種類很多,所有一切全都包括了,這是菩薩發心之大度眾生之廣,所有一眾生無有遺漏。《大乘同性經》中說:「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中這樣解釋眾生,「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這是眾生兩種解釋,眾緣和合而生眾生,還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眾生本具佛性,但是由於被無量的煩惱所纏縛在六道生死輪迴,所以菩薩發廣大心來度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涅槃岸。三界中的眾生由於造業的差別不同,所受生的方式不同,造業不同受生的果報自然不同,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有化生、還有濕生,胎卵濕化這是四種。據《俱舍論》中說卵生是有眾生從卵而生就像我們見的雞鴨鵝、孔雀飛禽、鸚鵡等是卵生。胎生是從母親腹中懷胎一段時間然後才出生,我們人就是屬於胎生,還有豬、羊、馬,我們見的狗貓,這些都是屬於胎生。濕生就是因濕氣而生,像小的飛蟲、蚊子蜈蚣,這些眾生如果沒有濕氣就不會出生,他們是依賴濕氣而生這就是濕生。化生,這個就是什麼,他沒有任何的依託,靠業力頓時出現的,他也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沒有漸漸的、沒有漸漸的生長,他是業力頓現。就像天道往生天道他是福報頓生天道,還有地獄裡的眾生,我們看提婆達多出佛身血,立刻地獄裡的火車現前載著他直墮地獄這是立刻,這是化生。而且我們人臨欲命終以後,到了命終以後中間有個中陰身,做善的、做大善的,天道佛道極樂世界,這個是化生到這種殊勝地方;做大惡的直接墮落化生地獄;中間不善不惡的,他這個時候就是化生中陰身,四十九天的中陰期,所以中陰身也是屬於化生。我們要知道人道畜生道這四種受生方式其實是都有的,胎卵濕化這四種都有,在《大毗婆沙論》中說:「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大者名世羅」,這是卵生,「又如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等,這是卵生;「人胎生者,如今世人」,我們今天;「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這是濕生的、人類濕生的;「人化生者,如劫初人」,我們在劫初的時候人是化生這是人道四種方式。《大毗婆沙論》當中說畜生道的胎卵濕化,我們剛才都講了,胎生的馬驢這些眾生卵生的這些飛禽、雞鴨都是卵生,濕生的蚊蟲化生的,大家沒有見過大鵬金翅鳥就是化生大鵬金翅鳥梵語叫做迦樓羅,他是天龍八部之一,是化生。鬼道有胎生和化生兩種,《俱舍論》中說,「餓鬼女白目連雲,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這是《俱舍論》中說餓鬼女她生五子,這皆是胎生,鬼道也是屬於化生這是按照受生方式的不同把三界眾生分為四類,胎卵濕化。

  下面,若有色,若無色這是按照有色身無色身把三界眾生分為兩類。有色,包括欲界和色界的人天,這些眾生是有色身的。無色是指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他們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只剩下受想行識這四種生命特性,他們只有這四種生命特性,他們沒有色身。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是按照眾生無心識而分類的。有想,是指欲界的人天,色界天人,一直到無色界的識無邊處天的天人,他們都是有想的,都是有心識的。若無想,這是指無所有處天的天人,此天的天人已經能降伏住第七識末那識,只有第八識阿賴耶識獨存。因為他們降伏了末那識了嘛,所以第六識的分別妄想無所有,第七識的執我無所有,所以稱為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這就是指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這也是無色界的最高一層天。此處天的天人定力很深,阿賴耶若隱若現,但是他沒有能夠轉識成智,說他有想,阿賴耶識好像盡了;說他無想,阿賴耶又好像沒有盡,正是因為這一天的天人阿賴耶、阿賴耶識似盡未盡,所以說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定力雖然很高,但是沒有到究竟解脫,他們經八萬大劫以後,他們壽命八萬大劫,壽命盡了仍然墮落。我們經中就說到郁頭藍弗仙人,他苦修非想非非想處定,到了功成之後就生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由他在修行的時候,他在深山裡修行用功有很多的飛鳥在枝頭上嘰嘰喳喳的叫,他就被這個鳥叫聲干擾心煩意亂,他就起了一個惡念,心想最好有一隻飛狐把這些鳥雀都給吃掉,所以在他天福盡了以後,經過八萬大劫,他依然要依因感果墮落到畜生道做飛狐狸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里的我,不是指的佛,不是佛的自稱,而是代發心菩薩假稱為我。這些發心菩薩應該令這些眾生,令這些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這么一個意思,不是佛的自稱。皆令入,就是令以上所列舉的三界內的一切眾生、胎卵濕化、有想無想,無論是哪一類的眾生都能夠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的眾生

  涅槃四種自性涅槃,這是指眾生自性眾生自性原本清凈無染,不生不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有餘涅槃這是小乘聖人所證的果位,小乘聖人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證得我空之理;無餘涅槃,就是證得我空法空之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凈盡了這是無餘涅槃;最高的是無住涅槃,無住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不但不住生死也不涅槃,因大悲不住涅槃還要度眾生,雖度眾生又不生死這是涅槃最高境界,也叫做大般涅槃。六祖在《金剛經註解中對這一句的解釋說,「同入圓滿清凈無餘涅槃」,智者大師在《金剛般若疏》中說:「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為無餘」,這兩種解釋都是涅槃最高境界兩位大師對這里的無餘涅槃所解釋的都是涅槃最高境界,所以我們依大德們的註解,這里的入無餘涅槃應當是涅槃最高境界無住涅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是滅一切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里的生死不但是我們的分段生死它是涅槃最高境界當然包括變易生死,滅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世尊告訴須菩提,發菩提心就要這樣來發,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簡單的來講就是說我要平等普度一切的眾生都能夠究竟成佛

  講到這里我們就要來對照一下我們自己,我們今天學習的其實也都是大乘佛法,最上一乘佛法,但是我們的發心是不是大乘心?如果你發了是為自己的家人平安,為自己的健康,或者是為了名聞利養,那麼從你發的心來說,不要說不是大乘甚至連小乘也算不上的,連小乘都不是的。雖然我們有好多學佛居士因緣是因為身體不好是因為為了少些煩惱而來學佛的,遇到不順境界了想躲過去來依靠佛法身體障礙身體痛苦學佛的,對不對,我們有這種因緣的,但是我們今天聽經聞法了,我們就把我學佛的前方便轉為發無上菩提心,這樣你的心大了。如果你不是說為了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是為了這種發廣大圓滿心來學佛,不是為了了脫生死學佛,省庵大師說嘛,「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這種發心都是邪念。不是師父說的,省庵大師說的,你們不要找我,你們一想做什麼事了,心裡總想著,我想舍一我為了得萬報,省庵大師說了,或為欲樂名之為邪,這樣的發心邪心、是不正的。因為我們今天講的大乘佛法,但是做好事總比做壞事要強,師父曾經在講《地藏經》當中講過,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我也講過,既然是我們做善了,為了讓這個善更圓滿,我們發起大心來,不得自得,何必做了善事而又傷害自己的心性呢,這樣的發心,剛才省庵大師說的,這樣的發心不正的。所以決定你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或者你是為了自己的欲樂算不上修行的是你的發心而不在乎你表面修的什麼法。如果你不但發不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甚至連自己求解脫的心都發不起來,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得與失,那麼無論你怎麼精進,無論你修多少年,你連小乘修行都算不上的,更別說是學佛了。我們再說多一點,為什麼我們念佛這么長時間還有煩惱、還有痛苦、還有執著?這些都比較大了,我們今天說還有貪嗔痴、還有嫉妒的心?現在世間人說羨慕嫉妒恨,一看別人念佛好了,自己羨慕嫉妒恨,一看別人清凈了總給別人障礙,心裡不服,什麼原因?因為你發心出現了問題,口裡念著彌陀但是心裡是分別和執著,不是發修學的心,也不是說利益眾生的心,如果你大乘的心,我們什麼,應該是四無量心,最起碼要具足四無量心的,慈悲喜舍。如果你真的想成佛,就必須要發起菩提心來,因為菩提心成佛的正因,有因才有果,要知道十方諸佛皆因發菩提心而成佛。經中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恆沙劫,不如暫發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想成佛必須要發起菩提心來。

  怎樣發心呢?就像經中佛對須菩提說的,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要發起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成佛的心,冤親都要一樣的令一切的眾生平等成佛。不能今天別人對好了,我來幫你,我來教你怎麼念佛,你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這個對你不的人找你,你馬上就說馬上就要下地獄都是地獄種子。其實師父在這裡面勸化過大家多少次,不要給眾生增加這個念頭的,不要給眾生起這個願的,我皆令入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樣你的心大,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心究竟圓滿你就是盡虛空法界的佛,就是這樣。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個心量是特別大的,師父講著講著汗毛直豎,汗毛直豎,心量太大了,這才是菩提心。如是滅度,是指上文,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如是滅度令一切的眾生成佛道,指的是一句經文。無量無數無邊,這是印度的大數目的名稱,印度有十個大數目的名稱:無數、梵語是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可說,這里用了三個大數目的名詞,無量無數無邊,總之是極言所度眾生之多。菩薩上求下化,雖然度化如此多的眾生,但是還不著眾生的相,所以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我們大家就會想了,明明度了這么多的眾生,怎麼沒有眾生得度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詮釋這個問題。第一,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哪有一個眾生可度呢?我們剛才講了,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他都是因緣組合的幻相而已,不是實有。就像心經中說五蘊皆空他是四大和合,四大的組合組合成的這么一種現象,而我們就認為這是實有的。舉個例子就像師父師父生了你說師父這個色身往生了嗎?師父這個色身是四大和合,因緣而生的,種種的因緣組合師父現象哪有一個實體師父呢?沒有啊,師父生了師父一說往生你們不要哭啊,你們要哭說明你們不明理師父的本來是佛性,只不過是四大和合組成這個色相給你們看,但是本體沒有的,本體自性佛性本體沒有,你們看到的是現象,四大和合五蘊皆空的。師父生了,把這個色身就會留在娑婆世界比喻,如果荼毗了,我們說燒了會變成霧霾,埋到地下會變成煤炭,哪一個是師父?既然沒有師父,哪一個是眾生?所以眾緣和合而生,四大組合的一個現象,沒有本體的,當體即空,能聽明白了吧這一個問題眾生因緣和合而生這是無有眾生可度。

  第二,生佛同體。我剛才講了,本性是佛,師父本性是佛,諸佛眾生具同一佛性大家都佛性,只不過諸佛親證了,而我們是妄想和分別,諸佛平等清凈,就是這么個差別。在佛性沒有任何差別的,諸佛的是佛性清凈平等,而我們用的是加了這個妄識了,所以我們所顯相的是分別和執著。在佛性裡面,無論你是在天上還是做人還是地獄,這個佛性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你是佛,佛性也沒有增加比我們;你是畜生道、是餓鬼道、是地獄佛性也沒有減少一分。哪怕以後你就是,不是哪怕,應該,你就是以後成佛了,你的佛性也沒有增加。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說佛性是本有的,並不是說菩薩眾生佛性給他的,不是這樣的。再舉例子,你們都聽不明白,師父給你們講故事,好比我們的衣里明珠,我們有個夜明珠,衣里明珠,我們把它藏在衣服里自己不知道,用衣服把明珠給蓋住了,來個明白人給我們說,你晚上走路衣里明珠拿出來它就會發光,不要藏在衣服裡面,我們就把明珠拿出來了,我們走路自然就有光明了,光明好比我們的佛性吧,那師父就問了,這個寶珠是別人給你的,還是你自己有的呢?你的光明是你本來有的還是佛菩薩給的呢?是你本具的,因為你本來就具足這個光明,就具足這個智慧德相,只不過菩薩佛教給我們斷煩惱菩提方法就好比把明珠自己拿出來就可以了,用他們所指教的方法,我們的佛性就能顯現出來。所以佛菩薩的言教身教,只是我們的什麼?標桿,我們就按著這個標桿去做,我們本具的佛性自然顯現,不是誰給的,所以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大家能聽明白了吧,從這兩個方面,師父來給大家詮釋。你們能聽明白,師父沒有白費力氣。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就是征問之詞。佛自己提出問題,為什麼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這里佛又一次的呼喚當機者須菩提名字讓他注意聽,下面就自問自答來解釋這個問題

  眾生具有的佛性和佛沒有任何差別,就是因為著相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不能入無餘涅槃。六祖說,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說的一針見血。凡夫的我相,是執著四大五蘊組合的色身為我這是凡夫執著的我相,這個我相,認為這個四大的相就是我相。這里的我相不是指執著色身的我,而是指發心菩薩的我相,發心菩薩執著有能度的我和所度的眾生,心裡有能所就是我相;有我就有相對的人相,就是所度的眾生這就是人相;所度的眾生根機不同,要說不同的法,這種種的差別就叫眾生相;執著於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這就是壽者相。有這四相就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是凡夫就不能稱為菩薩這是這里所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個大家一定要多聽幾遍,就能理解了。

  我們今天講的這段經文,第一句是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從這句經文一直到我們剛才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都是佛在講如何降伏妄心的方法。可能有就會認為,在這一段當中從來沒有出現降伏二字,那降伏的方法到底在哪裡呢?其實這正是佛慈悲開導眾生的善巧方便。佛先教導眾生發起廣大心來,就是寓降伏於發廣大心,換句話說,發廣大心就是降伏妄心。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凡夫的心量狹小,所以我執非常重,時時處處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得失,因此才生起了種種貪嗔痴的妄念來。我們前面講過,妄心和真心是同一體性,起心動念了則全真即妄,這個真心變成妄心了,全真即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所謂降伏妄心,其實並不是把這個妄心去移開,也不是把這個妄心去壓伏住,不是以敵對的態度把它除掉、把它滅了如果你能發起廣大心來度化眾生,發起廣大心來,不知不覺中我執的心就逐漸消失了,這是用大而化之的方法不降而自然降伏了。就這么方便,就這么輕巧。

  佛接下來講,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以離相來度眾生方法來降伏妄心。佛讓發起度化眾生的廣大心去普度眾生,但是又不要去著度眾生的相,因為菩薩有一眾生可度,這就是著相了,著相是有分別心了,這個妄心就是由分別心而生,就是這樣。

  我們講過舍利弗的公案有個天人為了考驗舍利弗發的大乘心是不是堅固,他化現一個年輕人向舍利弗來乞眼珠舍利給他左眼他說錯了我要的是右眼,把右眼給他了,他又說你的眼又腥又臭不是修行人的眼,就把眼珠放到腳底下踩破,這時候舍利弗就生念了嘛,眾生難度,我還是不要妄修大乘了,還是修自了吧。的確是這樣,人在發了菩提心之後,如果執著我相起分別心,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容易生起退縮的心來,在遇到順境的時候也會生起傲慢心來,只要有我相,你用我相來修行就會生起退縮,逆境生退縮,順境傲慢

  總之,著相修行沒有辦法降伏妄心的,只有離相來度眾生一切妄心都降伏了。就像師父剛才說的,你還有一心一念去怨恨眾生,還有一念去嫉妒眾生,那你什麼?就是已經著了相了,不要怨任何的人是因為你有妄心的。就像師父兩天給一個居士開示,這個居士兩天受人攻擊,生意上有點波折,他就生起怨別人的心了,因為他學佛嘛,師父就從佛法給他開導,如果別人能攻擊到你說明你福報不夠,如果現在你還怨恨的心說明你的慈悲心還不夠,為什麼不檢討自己呢?我們修行是修我們的心,藉助這個機會大我們的心量,別人攻擊你、能攻擊到你、你受損失說明你福報不夠,你福報誰也不著你,別人能攻擊你你還生起厭煩的心,說明你沒壓伏住你自己。這個是同樣的道理你有我相去度化眾生,最後你就會退心的,因為都是妄心,所以我們要離相來度眾生,這就能降伏一切的妄心了。

  我們現在是修凈土法門,降伏妄念方法就是深信切願、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可能大家就會說了念佛號不也是著相嘛,這是凈土法門的不了解,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佛所親證的實德,它是實相。所以凈土法門的下手處就是這一名號讓我們轉識成智,轉識成智這就是降伏了。所以托彼名號顯我自性,用這一名號、這句實相把我們的心性、我們的自性完全的顯露出來,就是這樣。

  有人來師父師父我有煩惱、我煩惱太多怎麼辦?師父說,念佛;也有人來師父,說的師父妄想多怎麼辦?念佛;你們生活中這些種種的不順,只要到師父這來,師父就是回答念佛。因為這些煩惱從哪裡來?都是從你的妄想分別當中來的,我們現在轉識成智,這一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實相,你口念心聽,師父不用耳聽,用心聽,口念心聽,你的心自然和這句實相相應了,和實相相應你自然就沒有分別心了,哪還有妄想?哪還有煩惱?因為你煩惱是從妄想生嘛,你的心和實相相應了就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就沒有妄想,就沒有煩惱了。中峰禪師開示說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西天有寶,名曰清珠,謂此珠,投入濁水中,入水一寸,則一寸濁水,即便清潔,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當知清珠者,喻念佛之凈念也,濁水者,喻雜亂之妄心也,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心自然清凈,的確就是這樣。凈念和妄念大不相同,妄念是越念越起,你這一個念動了就會帶起很多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彼此不斷,就像把泥扔到水裡,水更加的渾濁,而這個凈念就像把礬投入到水中,讓水越來越清澈,乃至清澈見底,這就是說達到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了。如果念佛人不僅能夠信願持名,並且能夠發起廣大心來,普願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同生極樂凈土,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廣度含靈,這正是和佛在這里講的一樣,如果能這樣做念佛怎麼能夠不清凈呢?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