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八章牛馬道上話前因02

  唯識因果

  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

  這里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禪師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中國人,對他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為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換句話說,後世研究唯識學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後,佛教祖師咸稱永明禪師彌勒菩薩的現身,他宏揚自宗唯識,特別講得好。所以我們先研究他的唯識部分。尤其是現代人,配合這個時代二十一世紀開始的學術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紀開始的真正佛法,必須先要了解這個。

  研究《宗鏡錄》綜合的唯識學,必須先從四十二卷提出一個思想理念:明辯因果

  我經常說,學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須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思想

  (編案: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自作自受思想,普見大、小經典,現略舉數則,以供參證:一、《中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其受報如是。」二、《雜阿含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三、《孛經抄》:『天地之間,一由罪福;人作善惡,如影隨形;死者棄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隨行往生。』四、《光明童子因緣經》:『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亡。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五、《涅槃經》:『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六、《法華經》:『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前年借用佛光別院講課,我鄭重提出,後世學佛顛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說,少有學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好一點是迷信,差一點,老實說,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師好幾年前在善導寺公開演講,講了一些很傷心、也是很真實的話,他的話還算客氣,他說;『現在一居士因果因果和尚和尚居士』,他當時對事務性有所感慨而發。當天有位居士聽了跑來告訴我這名言他說把他肚子笑痛,眼睛也笑出來了。肚子痛是因為這個話太好笑,罵盡天下人;眼睛笑出來是因為講得好傷心。

  的確,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確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嗎?不見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為做法絕不是這樣做喔!

  明辯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講到明辯因果有一個大問題:東方文化非常注意因果尤其是中國印度。譬如中國文化源頭的《易經》,就是講因果的,一爻一爻地演變,這爻由那一爻而來都是前因後果。

  所以,孔子在《易經》坤卦《系傳》上就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經》就是一部講因果觀念的書;包含物理世界因果律、精神世界因果律、行為的因果律、理念因果律。所以《易經》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據這個因果律來的。孔子很傷心地在坤卦《系辭》上講:『臣殺其君,子殺其父』,講春秋戰國三、四百年中,社會混亂人類道德之墮落,兒子父親,臣下殺長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一夕之故』,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來者漸已』,是因果慢慢累積起來的。

  中國文化素來講因果,因此世代尊師重道,孝順父母,都講絕對的因果律。

  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講到道德觀,大家說現代青年人沒有道德觀念我說我反對,怎麼沒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變,道德觀點兩樣,如果說現代人沒有道德觀念你真是同我一糊塗!

  人類過去的道德宗教性的,講因果律、報應;現在的道德經濟價值觀念——有沒有價值你不能認為價值觀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觀點兩樣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開始怎麼去領導?你光想返古,用舊的因果觀點迎合未來時代,培養道德情操,無異背道而馳,幾乎把每一代的善念變成焦芽敗種,這是我們教育錯誤責任。老一輩大多初舊教育不求新、不求變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後一代,罪過很大。我們要知道如何開發後一代道德基礎倫理觀念情操一樣,就是方式不同,趕快變更自己的方式

  過去傳統文化,講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國世界上皆如此,現在是價值性,過去所講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親壞事報應子孫。我們小時候要當著父親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若慝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老一輩都知道,年輕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無上等等咒。

  (編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純(西元1617——1688年),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越二載遭國變,痛父殉難,棄去儒冠,故乃稱『布衣』;不能效王裒廬墓攀柏,而時時輒灑其淚,故自號『柏廬』。從此隱居教授以養其母,潛心《四書》、《六經》及濂、洛、關、閩之書,探索融會,務在躬行實踐。生平嚴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興,必謁宗祠,庄誦《孝經一遍晚年作《輟講語》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誠。然後謂誠者,不外乎倫常日用之間。今人心中不脫卑鄙二字,倫理上只辦得苟且二字。以此讀書,雖可語於聖賢之學?雖日事講貫奚益哉!』

  及其臨終,命設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刪補蔡虛齊《易經引蒙》及《四書講義》二書,囑其子曰:『謹藏諸笥,吾將以此見先人於地下。』復語門弟子曰:『學問在性命,事業忠孝。』言訖而逝,年七十二。

  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響中國社會民間教化甚巨,但恐已為現代青年所輕忽。近年來因社會急劇變遷,其內容或有不合時宜之處,然其一貫精神仍頗有可取之處,謹錄全文,以便覽讀慎思明辯。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節約,宴客切忌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禮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生諂容者最可恥,過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勢力而淩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誣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餮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勝天;為人若此,庶幾近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