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第4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大家請看經文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上節課,我們介紹了比丘眾,這裡是介紹的比丘尼眾,比丘尼也是法會必有的。摩訶波闍波提譯為大愛道,他是佛的姨母,也是難陀的母親。佛出生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是他姨母嫁給了他的父親凈飯王,是姨母把佛撫養長大的。在佛成道五年的時候凈飯王就去世了,摩訶波闍波提率領五百名釋迦女子,向佛請求出家。佛當時沒有許可,佛對她說:「過去的諸佛都不允許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學道精進修行,也是可以成正覺的,未來諸佛也一定實行這個法制。如果你能奉行佛的教法就在家中修行正覺的道果是不分在家和出家的」。

  後來阿難三次為她乞求,希望佛能念在佛姨母的養育之恩,慈悲納受。最後佛讓阿難傳八敬法,如果能做到這八敬法的話,就允許她們出家。這八敬法是,第一、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當迎拜請坐。這裡的百歲比丘尼,指的不是年齡而是戒臘,就是受戒後安居百年、就是戒臘再多的比丘尼,見到年幼的比丘都應該迎請禮拜。八敬法的第二條,就是比丘尼不得罵比丘。第三是比丘尼不得舉比丘過,就是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失。第四、比丘尼應從比丘僧求受大戒。受大戒,在比丘僧處。第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半月向比丘僧中行摩那多行。第六、比丘尼應於比丘僧中求教授人。就是比丘尼每半月誦戒,半月誦戒前,必須派比丘代表,到比丘僧中頂禮比丘求教誡。第七、比丘不與比丘一處安居,但是也不能離得太遠,這是因為方便遇到疑難的問題的時候,能請比丘,能請求教誡。八敬法的最後一條,是比丘尼安居圓滿,應向比丘僧中,求見、聞、疑三事自恣。佛的姨母答應能做到這八敬法,於是佛允許出家大愛比丘出家以後,恪守教法謙卑精進、熱忱隨和,受到大眾的敬佩。

  眷屬,指的是大愛比丘尼的弟子們,共六千人。耶輸陀羅,譯為華色。因為她的身形容貌都很美,又譯為名聞。就是名聲遠聞,很多人都知道她,所以叫做名聞。她是佛沒出家太子時候的妻子,也是羅睺羅的母親。她與佛的姨母一同隨佛出家,後來證了阿羅漢果。亦與眷屬俱,這是指耶輸陀羅比丘尼的弟子們,這裡沒有說明具體的數目。以上是介紹的聲聞眾,下面介紹菩薩眾。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菩薩是略稱,全稱是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菩薩已能自覺覺他。摩訶薩,全稱是摩訶薩埵,譯為大心或者是有情這是指有作佛之大願的眾生也就是大菩薩。因為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證大果,所以稱為大菩薩。如果只說菩薩,那包括很多種,後面加上摩訶薩,指的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的願大、行大、度眾生大,在世間眾生中為最上,這八萬大士都是佛的常隨眾。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這一經文總共十三句,第一句,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這一句既是說菩薩所證的位次、果位,也是讚歎菩薩功德;後面的十二句只是讚歎菩薩眾的功德。我們先來看第一句,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譯為正、三菩提譯為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合起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不退轉有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菩薩從初住位分具三德:得般若是位不退,離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解脫是行不退,萬行俱備得法身是念不退。這八萬大士都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初住位以上的菩薩就是我們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經證法身了。但是初住位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經證得法身。所以這八萬大士,皆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

  皆得陀羅尼,我們依清朝智祥法師註解,從這一往下十句,都與菩薩的十度相應。我們都知道菩薩六度萬行,六度我們都很熟悉,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般若。從般若中又開出了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這總共是十度。這十度是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的十種勝行,這以下的十句都與這十度相應。

  皆得陀羅尼,這一句是戒度。陀羅尼是梵語,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又譯為遮持,就是遮惡持善,這正好與戒相應、相合。戒有二義:止和作,止就是止惡,諸惡莫作;作,就是眾善奉行。皆得陀羅尼,就是說菩薩遮惡持善,戒度清凈,所以戒度。

  樂說辯才這是願度。辯才四種:法無礙辯、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菩薩到達九地才能證得樂說無礙辯。菩薩以無盡善巧的音聲辯才不分利根鈍根,不論苦境樂境,晝夜不停地為眾生演說無量佛法,塵剎俱遍,劫量匪窮,如果是弘願不深,怎麼能做得到呢?所以樂說辯才含攝願度。

  轉不退法輪這是精進度。到了等覺位的時候才能證得此法。等覺菩薩能普現色身,遍入塵剎,廣度一切眾生,令眾生成佛,常轉法輪,始終不懈,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此修行究竟無盡。那麼此精進輪也無有窮盡,所以說,轉不退法輪含攝了精進度。

  再來下一句,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供養這就是布施度。能供養的人必定發喜舍心,不但是能夠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我們說的種種的珍寶妻子眷屬這是身外之物,而且連自己的頭目手足,都能歡喜心來供養。何況這裡說的不是一佛二佛,而是無量百千諸佛也就是說供養時間之長、供養之大,那肯定供養是無量的了,這是供養。《普賢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諸菩薩法界身,應微塵數國上求下化,所行難行,這又是何等的布施之力?財法二施具足了,所以供養無量百千諸佛含攝布施度。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這是禪度。禪就是禪定;諸佛所,就是指微塵數佛剎土;植眾德,就是自凈佛土。要想自凈佛土就要修定,定深而德本建。為什麼說修定就是自凈佛土呢?維摩詰居士說:「心凈則佛土凈」。菩薩要想圓滿自利利他之果,只有依靠佛,在諸佛所勤修定慧,才能福智雙嚴、庄嚴。福智雙嚴才能普度眾生,所以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就含攝了禪度。

  常為諸佛之所稱嘆,這是慧度。菩薩上求下化、自利利他都用智慧就像九地菩薩,他們能以無盡的善巧智能隨順了知無量世界眾生種種差別之相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以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而施教調化,而且對無量神通三昧都能通達,所以常為諸佛之所稱嘆這就是慧度。

  以慈修身,這是忍度。慈就是救度一切的眾生,遍濟群靈。我們想想,這個慈深,則忍也深、忍也大。比如不休息菩薩,為了度化一切的眾生,在極苦的地獄,要經無量劫他也不離不棄,菩薩慈心忍力是何等的廣大,所以含攝忍度。以慈修身含攝了忍度,慈大忍也大。

  善入佛慧,這是方便度。佛慧就是一乘實相,佛的智慧這是一乘實相。一乘實相,甚深無量,難解難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這個佛慧才能圓滿的。菩薩已得根本大智,那麼就能以方便智,妙徹本源、盡真如際、得百萬阿僧祇神通、具百萬阿僧祇三昧、見如是世界、興如是供養、放如是光明、演如是法義,所以善入佛慧含攝了方便度。

  通達大智這是智度。大智就是無上菩提圓照法界之智,菩薩既然已到了不退轉地,那麼就能置一心於萬有,融萬有於一心,這樣待人接物之時,就是真心妙用之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置一心於萬有,融萬有於一心,菩薩之智何等圓滿,所以說通達大智含攝了智度。

  到於彼岸這是力度彼岸就是涅槃眾生之所以不能到彼岸是由於被無量的生死因、無量的煩惱果系縛在此岸,所以沒有大力,決定不能到彼岸。現在菩薩以金剛妙慧,將無量生死因、無量煩惱果一齊斬斷。斷盡五住煩惱,了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達涅槃彼岸。所以到於彼岸含攝力度這是對應十度。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這是總結前面的十度。菩薩內智充滿,外行畢具,當然無量世界都能聽聞菩薩的德號。就像文殊菩薩他不在我娑婆世界示現菩薩、示現智慧他也是在他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示現成佛觀音菩薩不只是在我們娑婆世界尋聲救苦,他也在無量佛剎,遍一切處救度一切的眾生。所以說這些大菩薩們,在無量的世界都能聽聞他們的德號,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菩薩萬行無遺,權實具足自然能分身塵剎,隨無數百千眾生的機,為眾生現一一形、說一一法,普度一切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這裡列舉了十八位大菩薩的名稱。

  文殊師利菩薩譯為妙德,又叫曼殊師利,譯為妙吉祥文殊菩薩過去久遠成佛,號龍種上尊佛,現在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也是成佛,號普見佛。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剛才說的,他是三世果位如來。那可想而知,他的智慧何等之高,所以在世尊的一代時教中,凡是大乘法會他無不參加,而且擔當重任。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梵語是婆盧吉低稅,是過去正法如來,也是古佛。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觀世音菩薩十法界音聲來教化救援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所以稱為觀世音

  得大勢菩薩,得大勢梵語摩訶那缽,譯為大勢至,西方三聖的大勢菩薩。此菩薩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所以名叫大勢至。大勢菩薩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觀音菩薩是左脅侍,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

  常精進菩薩又叫常應時菩薩。此菩薩雖然已經證等覺菩薩的果位,但是因眾生受諸苦惱,所以菩薩發願,於無量劫晝夜恆時救拔一切的眾生,永不退墮。如《寶積經》中說:「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舍棄之心」。就是此菩薩為了救度一個眾生,經無量劫沒有舍棄。即使眾生不受化,菩薩也不會有一念舍棄之心的。

  不休息菩薩,此菩薩曠劫修行而不停息。如《思益經》中說:「恆河沙劫,為一日一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恆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必不休息故」,無量劫修行梵行沒有休息。

  寶掌菩薩,為什麼稱為寶掌菩薩呢?《寶積經》中說:「菩薩諸佛土,化眾生時,欲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乃至慈悲喜舍之聲故」這是寶掌菩薩

  藥王菩薩。因為在過去琉璃光照如來的像法時期藥王菩薩以雪山上的葯供養比丘,並且發願,於未來世能治眾生身心二病,身病和心病,這樣得到大眾的讚歎,被尊為藥王釋迦牟尼佛曾對彌勒菩薩說,這位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將在未來世成佛,號凈眼如來。就是說現在的藥王菩薩未來的凈眼如來

  勇施菩薩。此菩薩能以出世法寶,普遍施與眾生而沒有疲厭,因此得名勇施。

  寶月菩薩。所證三諦,可貴如寶,能證三智,圓照如月,所以名為寶月。

  月光菩薩。因為這尊菩薩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就像清涼月光能破黑暗,所以名為月光

  滿月菩薩。此菩薩三智圓明無有缺減,如同滿月。就像十五的月亮,佛面猶如凈滿月。滿月菩薩三智圓明、無有缺減,故名滿月菩薩

  大力菩薩。此菩薩智境冥合,有大力用。

  無量力菩薩。此菩薩以大力用與無量眾生相應,救眾生苦。

  越三界菩薩。這尊菩薩超越分段變易兩種三界,我們一說三界生死,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越三界菩薩超越不但是分段,而且是變易兩種三界故名三界菩薩

  跋陀婆羅菩薩。跋陀婆羅譯為善守,也譯為賢首,賢首菩薩。《思益經》中說:「若眾生聞名者,必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善守菩薩位居等覺,是眾賢之首,所以也叫賢首菩薩

  彌勒菩薩。我們都很熟的,下一在我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也稱彌勒尊佛、阿逸多菩薩。譯為慈氏,《思益經》中說:「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所以譯為慈氏。也是阿逸多菩薩,譯為無能勝。

  寶積菩薩。此菩薩積聚一心三智之寶,所以名為寶積。

  導師菩薩。這位菩薩對於邪知邪見的眾生生大悲心,引導這些眾生能入正知正見,所以稱為導師導師菩薩,引導眾生入佛知佛見。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這是總結其餘的菩薩眾。如是,是指以上介紹的十八位大菩薩。八萬菩薩,這裡介紹了十八位,其他沒有列出名字的大菩薩們,就用等來包括在內了。可能有人會覺得,要是按修行的次第的話,像菩薩們的境界高深,不是阿羅漢們能比的,為什麼要列在聲聞眾的後面呢?古德是這樣解釋的:「聲聞形出俗網,跡近如來,聞法為親」。形出俗網、跡近如來的意思是說聲聞的是僧相,同佛一樣。佛也是這樣,搭著衣,現比丘相。而且聲聞和佛一起住在伽藍內修道、離佛最近。而菩薩呢?形不撿節,跡無定處。就像《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說菩薩形相是不定的,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身得度,菩薩就會現什麼樣的身而度化眾生;而且在佛講完經之後,菩薩們就要到別的地方去度化眾生了不像聲聞眾要跟隨著佛,和佛常在一起。所以把聲聞眾列在前面,把菩薩眾列在後面。下面我們再介紹雜眾。雜眾分為八類:欲界天眾、色界天眾、龍眾、緊那羅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人眾,總共是八眾。下面我們請看經文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這一段是介紹的欲界天眾。釋提桓因譯為能天主,因為他能做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所以得名能天主。《瓔珞經》中說:「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釋提桓因作佛,號無著世尊」。

  眷屬二萬天子,這裡的眷屬是指他的臣民,而是釋提桓因的親因。後面所指的眷屬,也都作親因來解釋。

  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這三位天子是釋提桓因的內臣。就是帝釋身邊大臣就像我們常說的宰相文臣這麼一類。名月天子就是寶吉祥天子他是大勢菩薩化身;普香天子就是明星天子他是虛空菩薩化身;寶光天子就是寶意日天子他是觀世音菩薩化身

  四大天王這是屬於外臣。就像我們世間有文臣有武將,四大天王就是武將,在外鎮守邊關。我們知道,須彌山的山腰有一座山,叫做犍陀羅山,這座山的東南西北四個山峰,這四大天王就鎮守在這四個山峰上,護持四大部洲。東方持國天王護持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護持南贍部洲,西方廣目天王護持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護持北俱蘆洲。

  我們再來自在天子自在就是欲界的第五層天化樂天,也叫化自在天。此天的天人,可以隨心所欲變化出各種美妙的欲樂,就像他們需要什麼物質了,需要什麼美妙的欲樂了,不需要像我們南贍部洲的眾生去勞作,他們是意念就化現出來了

  大自在天子,大自在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這也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我們說魔王波旬,就是在他化自在天。此天的天眾他們想得到物質的時候,不需要自己來化現了,而是是由他化,就是由化樂天的天眾來幫他化現,所以就叫他化自在天。這裡列舉出了下面的兩重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以及上面的化樂天和他自在天,沒有夜摩天和兜率天,但是上下都有,當然也包括了中間的夜摩天和兜率天,我們欲界六天這是經文省略,但是也包括了欲界六天天子以及他們的親因,都來參加法會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這是色界天眾。娑婆譯為堪忍,就是說這個世界眾生忍苦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堪於忍受三毒以及諸煩惱不肯出離。梵譯為離欲。色界天的天人,雖然他們遠離了欲,就是遠離了食色等粗重的欲垢,但是還沒有脫離質礙之身。色就是質障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無欲,但是還有形有相,仍然是在色的範圍之內。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清朝的智祥法師在《法華授手》中這樣解釋梵天王:乃是總舉色界主。就是這一經文,是總舉色界這些天主。總的來說,下面是分說。

  屍棄大梵,屍棄大梵是初禪天的天主,屍棄譯為頂髻,所以也叫做持髻梵王。

  光明大梵,這是二禪天的天主,後面的這個等字,就包括了三禪天的天主,還有四禪天的天主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裡列出了八位龍王,龍眾。

  難陀龍王和跋難陀龍王這是兄弟倆,難陀譯為歡喜,跋難陀譯為賢喜。因為這二位龍王常常護持摩竭陀國,使得這個國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從來沒有遇到過飢饉之年,所以這兩位兄弟深得世人歡喜就有歡喜龍王和賢喜龍王的美稱。

  據《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佛陀在去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難陀龍王和跋難陀龍王見到那些飛行的比丘,心生了嗔恚心,想要放大火風去阻礙他們,被目犍連尊者降伏了,於是他就跟著眾比丘一起去聽佛說法,成為護持佛法的龍神。

  娑伽羅龍王,娑伽羅譯為海,因為居住在大海而得名。他的龍宮大海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宮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都裝飾著七寶。《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到八歲成佛龍女,就是娑伽羅龍王最小的女兒

  和修吉龍王,和修吉譯為多頭,名叫多頭龍王,也叫九頭龍王,也叫寶有龍王、寶稱龍王

  德叉迦龍王,德叉迦譯為多舌,又叫現毒龍王。因為他生氣的時候往外毒氣,人畜都會死,所以叫做現毒龍王

  阿那婆達多龍王,也叫阿耨達龍王,譯成中文是無惱龍王。龍有三難,龍也有難。三難是,第一個會被熱沙灼傷,這是第一個,被熱沙灼傷鱗甲、灼傷皮膚;第二、會被惡風吹起他們的衣袍而現出身形;第三個就是會被金翅鳥吃掉。但是阿耨達龍王不會遭受這三難,所以名叫無惱,無惱龍王

  摩那斯龍王,譯為大身龍王。他的身體能夠繞須彌山七匝,能繞七圈,因此得名。也叫大力龍王阿修羅和天斗戰的時候,水淹釋提桓因居住的善見城,就是此龍王用他的身體將海水擋住,可見他身體之大之長,而且有大力。

  優缽羅龍王,譯為青蓮花龍王。因為他居住在蓮花池上而得名,叫青蓮花龍王

  這一類的眾生、龍眾,他們是隨自己的福業所報之處不同,或者靈或者笨,他們的眷屬宮殿衣服庄嚴一一具足。只是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後一口會變成蝦蟆,所以污穢不堪,這是人天不同之處龍王這裡在法華會上,也各自帶著若干百千眷屬來參加法會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緊那羅眾。緊那羅譯為疑神,疑是相似,疑神。他們長得像人,但是頭上有一角,所以也被稱為人非人。《舍利弗問經》中記載,「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得今身」。緊那羅是帝釋的法樂神,法是佛法的法,是天龍八部之一,也是佛教護法神。佛說法時,法緊那羅王奏四諦法門妙法緊那羅王奏十二因緣法,大法緊那羅王奏六度法,持法緊那羅王奏一乘法門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乾闥婆眾。乾闥婆譯為嗅香,因為這種神不吃酒肉,以香為食,身上散發很濃厚的香氣,所以稱為嗅香。乾闥婆是帝釋的俗樂神,剛才我們介紹的緊那羅王是法樂神,乾闥婆是帝釋的俗樂神。

  樂器分為兩種:一種是絲竹類的。比如箏,它是絲,竹就如簫、笛子,這是絲竹一類;第二種是非絲竹類。比如鼓磬之類。我們看這四位乾闥婆王的名稱來源:用非絲竹樂器奏樂,就是用的是鼓磬這種樂器來演奏的稱為樂,樂乾闥婆王;用絲竹弦管奏樂的,絲竹,絲就是箏、竹就是簫笛,這一的是為樂音;用非絲竹樂器演奏得非常好聽,稱為美;用絲竹弦管演奏的非常美好的、非常好聽的,就稱為美音。這是這一種解釋。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解釋樂、樂音、美、美音這四位乾闥婆王,也和上面介紹的法、妙法大法、持法四位緊那羅王一樣,依次演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一乘這四教法門。這是乾闥婆王。我們再看下面: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阿修羅眾。阿修羅譯為非天,阿修羅果報是神,僅次於天人,雖然他有天人之福,但是他沒有天人之德,就稱為非天。據《楞嚴經中說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種受生的方式。在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中都有阿修羅阿修羅易斗,好爭好鬥,驍勇善戰。常於各道中興風作浪,好勇鬥狠,於諸天中常常攻打天王,想奪王位。但是阿修羅他們也信奉佛法,也是佛教護法神之一。

  婆稚阿修羅王,婆稚譯為勇健,他是阿修羅與帝釋天作戰前的先鋒、前軍統率,就是婆稚阿修羅王。

  佉羅騫馱阿修羅王,佉羅騫馱譯為廣肩,他的兩肩非常的寬廣,能使海水洶湧。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譯為凈心,也譯為種種疑、懷疑的疑。他的女兒叫舍脂,長得十分的美貌,長的非常的好看。釋提桓因看上了舍脂,就把毘摩質多羅請到天宮的七葉殿居住,向他去說親求婚。於是毘摩質多羅答應把他女兒舍脂嫁給釋提桓因。不料釋提桓因婚後喜新厭舊,舍脂就把委屈告訴了她的父親,於是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阿修羅把善見城團團圍住了,這個大戰,在我佛法公案裡面也是非常有名的。這個帝釋眼看要戰敗的時候,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釋提桓因突然想起了佛陀給他的、在關鍵的時候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於是他依靠這咒語力量、依靠三寶咒語力量破解了阿修羅的進攻。

  羅睺阿修羅王,羅睺譯為障持,他能自己的大手覆障日月之光,令天人煩惱。這位阿修羅王,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嘴有千由旬大。在與天人交戰的時候,他非常的勇猛他能雙手撼動須彌山。最後我們剛才講了,阿修羅戰敗,戰敗後他就藏到藕的藕孔當中。

  阿修羅宮殿衣服庄嚴我們剛才講了,他的福報與天人是一樣的,只是在吃飯的時候,最後一口化為青泥,這一點是與天人不之處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迦樓羅眾。迦樓羅就是金翅鳥,他居住在四天王天的大樹上,以龍為食,也是天龍八部之一,大鵬金翅鳥。

  大威德迦樓羅王,諸龍見了他都心生恐懼心生恐怖,因為他能威懾諸龍,所以說他威德廣大;大身迦樓羅王,身體非常大,他的兩個翅膀展開有三百三十六萬里;大滿迦樓羅王,因為他常常吃得很飽,腹部都被龍充滿,所以叫做大滿,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他的頸部有如意寶珠,所以稱為如意迦樓羅王。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人王眾。韋提希譯為思惟,她是頻婆娑羅王的夫人、阿闍世王的母親,佛就是因為她的因緣而說的《十六觀經》。阿闍世譯為未生怨,韋提希夫人在懷胎的時候,相師占卜後說,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他會弒父,一定會殺害他的父親的。因為這個因緣他在母胎中就與他的父王結怨,所以稱為未生怨。就是還未出生就已經結怨了,未生怨。在他出生之後,國王就叫把他從樓上扔下去,但是沒有摔死,只摔折了一個手指,所以他也叫無指。阿闍世長大以後,受提婆達多的唆使,殺死他的父王奪取王位。不久,因為提婆達多犯了五逆重罪墮入地獄。阿闍世王心生悔悟,他向文殊菩薩懺悔,得柔順忍。命終他墮入吒羅地獄,但是是即入即出。佛做了一個比喻就像用手拍皮球,皮球一沾地一落地立刻就彈起。他是即入即出,後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到了彌勒菩薩住世的時候,他又生到娑婆世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凈界如來。在法華會上,阿闍世王與百千眷屬,一同來法會聽聞妙法佛說妙法,欲暢出世本懷,令佛剎微塵世界眾生無不鳩集,這裡只是於無量眾中列出大概的代表。我們看下面一句經文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這是說明參加法會的禮儀、禮節。禮節是什麼?以最尊之頂禮最卑之足,表誠敬之切。所有參加法會大眾,無論聖凡,對佛都非常的誠敬,大家致敬完畢以後退坐一面。有人就會問了,既然誠敬之切,為什麼聽法還要坐著?應該是站著才最恭敬呢?其實這是為佛所命。因為坐著聽法,則身心不動大法可納。

  到這裡,本經的證信序的六種成就,我們就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