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6-10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6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最後的一段,第五段開始:

  【要解雲,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這段文長,我們就先念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為我們描繪真心佛法裡面講真如本性在一切法之中,唯有它是真的,它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唯獨『心性』是真的。但是心性究竟是什麼?什麼都不是,所以沒有辦法說得出來,也沒法子指陳得出來。像這樣的文字,在大乘經上很多,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它。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個「一念」是關鍵的字眼,一才是真的,二就是虛妄的了。我們念佛,究竟的目的在哪裡?經上說得清楚,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念。如果你念到一心,這個地方所說的一段,你就徹底明了了,我們常講,你就證得了。證得這樁事,在佛法里講你就成佛了。成佛跟不成佛,區別就在此地,沒有見性的是凡夫見了性就成佛證得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個什麼樣子?佛法說,那個時候叫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所以要著重一,修行,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保持你這個一念。一念就是里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常住真心現前。

  在本經經題裡面所說清凈平等、覺,都是一念心性狀態。如果有二念,你的清凈平等、覺都沒有了,你沒清凈,你必定在染污;你沒平等,你一定是在分別、在執著,你分別執著才有高下;你沒有覺,你一定在迷。我們是不是真的修行?是不是真的在干?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寥寥無幾原因是什麼?他不知道一念的重要,他所修的依舊還是雜念,像《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不斷,無論修什麼佛法都是凡夫;也就是說,大乘佛法里根本就沒有入門。我們常講三皈依,真正皈依就是入佛門了。實在講,皈依都是形式,確實沒有皈,也沒有依,皈是回頭,並沒有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他沒有從迷邪染回頭,依舊是迷惑,依舊是邪知邪見,依舊是染污他不肯回頭。回過頭來依什麼?依覺、正、凈,這就是真正皈依,真正入了佛門。在大乘佛法里講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事理說得太多,說管說,沒用。我們是不是真的回過頭來,真正依靠了?

  弘法利生也是如此,佛菩薩住持一個道場是普度九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眾生喜歡他,我度他,那個眾生討厭他,我不度他,諸位想想,你依舊是住在迷邪染,你沒有住覺正凈。這個道場是不是佛道場?不是!佛的道場是覺正凈。誰的道場?妖魔鬼怪道場妖魔鬼怪就是住迷邪染,我們不能不知道。凈宗是所有一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最直捷、最穩當的,它也不能違背原理,它還是要求一心不亂;如果離開一心不亂,那不是凈宗,不是佛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所以一念心性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究竟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那個故事也非常有趣,阿難尊者發起的楞嚴法會尊者發心出家,《楞嚴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阿難尊者發心出家是看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十種好,非常羨慕,認為這個身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為了也要得到像佛一樣的相好,這才發心出家楞嚴會上佛問他,他是這么樣說出來的。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追問他,你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妄心?沒問他。而只問他,心在哪裡?你以什麼為心?心在哪裡?提出這兩個問題。你看在《楞嚴經》一開端,用了很長的一段經文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是楞嚴》有名的七處徵心。阿難說出七個地方,很不容易,我們沒有辦法,說不出來,他比我們聰明多了,說了七個地方,七個地方都被釋迦牟尼佛駁斥了。

  這個地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七處裡面的三處。可是我們一般世間人總是以為心在哪裡?心一定在自己身體裡面!從前人心在哪裡?以為心臟是心。現在人不認為是心臟,認為腦是心,腦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其實都不是,這是什麼?是心的作用。佛在一般經上為我們說,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心的作用。它在眼能見,在耳能聽,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意能知。這個說法如果我們還是難體會的話,我們用現代科技來做比喻,好懂。我們把心比喻作電,這個常識現在大家都有。電在燈,它會放光;在麥克風裡面,它會聲音放大;在錄影機里頭,它能把我們現場記錄下來。但是電是一個,在不同的器皿它就顯示不同的作用。心是一個,絕對不是說我這放光的電跟錄音的電不一樣,它完全是一樣的,那個東西才是真的;你講光、講音、講影像那是假的,這就是我們《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起作用的,能力,那個東西真的,那是心性

  所以心性在哪裡?盡虛空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生不滅。不但不生不滅,它永遠不會變,我們一般都會變質,這個東西永遠不會變,它不是創造的,它也不會毀滅。它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它能變現一切萬物,一切萬物統統是它變現的,這是真的。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這個東西你要把這個東西找到,證實了,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了。這是講「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從空間上講的,遍一切處。

  下面說『非現在,非未來』,這兩句是從時間上講的,它是遍滿了時空。『青黃赤白』是從色相上說的,它也不色相,但是它能變現色相。『長短方圓』是從形相上講的,它不是形相它也能變現種種形相。『非香非味』,香是鼻根所接觸的,味是舌根所接觸的,觸是身接觸的,法是意接觸的,你六根所接觸的都不是。但是諸位要曉得,六根的能力是的,六根的本能是的,眼能見、耳能聽,那個「能」是的;這才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能是的。這個能,本能,諸位要曉得,本能是一念,是清凈的,決定是覺正凈。可見得這個一念心性,我們不是沒有,各個人都有,所以佛從這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這個地方說的。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凡夫?我們就是從第二念起迷了。第一念是一念心性作用,但是第二念裡面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了,第二念是迷了。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在哪裡?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不會掉到第二念上,其實諸佛菩薩跟我差別就這么一點點,永遠保持在第一念。

  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第一念是什麼?第一念里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像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外面境界,我們沒有起分別、沒有打妄想、沒有執著的時候,外面境界是不是看得清楚?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念,這是見性,見的是色性。到第二念起來,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是人,那個不是人,這是中國人,那是外國人,它起分別。一動這個念頭,就落二、三了。二、三,二是意識、意根,三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也就是把一念心性轉變成八識這就墮落了。變成八識,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這個轉變好快!你懂得了心性變成八識好快,然後你就曉得轉八識成四智同樣快。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一轉過來,所謂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馬上就成佛了,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

  我們在佛經讀到這些道理,也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為什麼還是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習氣太久了,所謂是惡習氣,惡習氣已經成了自然,真的是無量劫來養成這種惡習氣,不必要起心動念,它自自然然就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雖然是久遠劫來非常深固的病根,佛告訴我們,這個病根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千年暗室,一盞燈就照明了,一個黑的洞里頭,幾千年都沒有陽光黑暗的,你點一盞燈,不就照明了嗎?這就是比喻我們無量劫的積習,就像千年暗室一樣,你一覺悟,一覺悟就沒有了。一盞燈點了,就是覺悟了,一覺悟一回頭,就破迷開悟,問題就解決了。因此,這樁事情歷代祖師大德常常勸勉學人的,要真干!從哪裡干起?放下一習氣,就是把你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再不分別,我再也不執著,那麼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徹底放下,真的放下你就成佛了,就成菩薩、就成佛,你的本能就恢復。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的,為什麼難?剛才講了,老毛病,舊習氣,真想放下,但偏偏放不下。由此可知,我們的修行這是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們,修行不能離開環境環境裡面最能夠擾亂我們心性的,心性清凈的,心性平等的,換句話說,叫我們不清凈,叫我們不平等,心裡頭煩燥,有兩個極端,順逆兩個境界。遇到順境,你生歡喜心,你的清凈平等掉了;逆境,遇到不歡喜的,瞋恚、嫉妒,那也是大風大浪,也是擾亂你心性,不能平靜。因此修行真正功夫在哪裡?要從這里做。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煩惱,順逆兩種境界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離開境界修行,不可能的,沒有那回事情的,真正修行要在環境,就是在順逆兩種境界裡面去修。所以,境緣都是自己的知識

  《華嚴經》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榜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善人、有惡人,有非常惡的人,善財童子去參訪。實際上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菩薩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現實社會社會上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有善人,有關心你的人,有保護你的人,有惡人,有想陷害你的人,有想欺騙你的人代表現實社會你說善財童子幸運他能夠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遇不到,你這樣想就錯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社會大眾他會修,我們不會修,他在這個境界里煉心,煉清凈心,煉平等心。所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到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人對事對物。真正是個菩薩菩薩心裡清楚、明了,並不糊塗,心永遠是清凈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外面的境緣是善是惡清清楚楚,不能說皂白不分那就變成白痴了。所以他清楚,善人知其惡,這個世間沒有純善之人找不到也沒有純惡之人善人知其惡,惡人知其善。壞人惡人他還有好的地方你能夠贊揚他好的一面,能夠隱藏他惡的那一面,這個世間都是善人,沒有惡人菩薩大地眾生都是菩薩,佛眼看大地眾生皆是如來,他看的不一樣。如果專門看他缺點,這個世間有一個是好人。由此可知,惡人這個世界、看佛菩薩都是惡人。同樣一個道理畜生看佛菩薩畜生餓鬼看佛菩薩也是餓鬼這就是說境隨心轉。你是用的什麼心?佛心,整個宇宙都轉變成佛境界,境隨心轉,這是真的。

  這一段說明它是一切時、一切處,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在,這是我們的一念心性。諸位要記住,心性永遠是一念,絕無二念的。二,它就起變化,就不心性,叫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東西就出來了。所以,只要你懂得一念心性你能保持一念心性你就是佛、菩薩,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就像楞嚴會上,佛教阿難尊者去找,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怎麼找也找不到。但是它有,不能說它無。它確實存在,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做本體。不但十法界依正庄嚴是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報土,一真法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在一念的時候,現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墮在妄想執著裡面,它就現十法界,就現六道法界。『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法界這叫「百界」。每一界裡面,天台大師都說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上說的。世尊在《法華經》上講法界、講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把這兩句展開來,十法界每一法界里頭有十法界,就是百界,每一界裡面都有十如是,就變成千如,「百界千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講現相的演變,輾轉的變化,變換無窮,百界千如是說它變化的形式,何止百界千如,法界無量無邊!但是不能言其有,《金剛經》上給我們做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

  我們眼前這些現象身體有沒有?沒有。如果你是個明白人,你就曉得這個東西沒有,所有一現象決定不存在。不存在,我們看到事相上有,不錯,相有體沒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講了六個字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把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只是不包括一念心性,不包括這個。除一念心性之外,全都包括在其中,十法界包括在其中,六道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所現的、所變的統統是有為法。「如夢」,夢是總的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經驗夢裡不是很清楚嗎?醒來之後曉得一場空,沒有,什麼也沒有。但是你要曉得,你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有?是你沒覺悟你真覺悟了,正在作夢的時候就沒有,何必等到醒來時候才曉得沒有,才知道是空的,很值得我們警惕。後面三個比喻,每個字比喻一樁事情。「幻」比喻時空時空的問題,差不多將近有一百多年,西方科學家在研究,時間、空間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佛把它比喻作幻,時空不是真的。在唯識《百法》裡面,時跟空都在不相應行法里,有為法,時分、方分,時分是時間,方分是空間,《金剛經把它比喻作幻。「泡」,水泡比喻什麼?比喻國土國土危脆。國土我們知道,就是今天所講的星球,遍布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數的星球,佛把它比喻作泡。這些星球成住壞空,不堅實!把身體比作「影」,影有沒有?光線底下照下來,有影子影像有,沒有自體,影像而已。

  那麼這些「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有多久?後面兩個字做比喻比喻它存在的時間久暫。「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是比喻相續相,相續相很短!以我們人來說,人縱然活得長壽,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的人畢竟不多。這一百年就像露水一樣,真的,比起無限長的時間,太短暫了,只一剎那你要是真常常想,你就會意冷心灰。「電」是比喻現相的存在,「露」是比喻相續相的存在。現相的存在剎那生滅,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遍了,生滅同時。不要以為我們進佛堂來,一個半點鍾完了走,這身還是我,不是的,變了,絕對不是,剎那生滅就像佛在《仁王經》上所講的比喻我們現在根據科學的觀察,知道佛的比喻是粗說,沒有說到實際的真相。佛的比喻是「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剎那多長的時間?佛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是講所有一萬物真相

  現在科學家觀察,以電來做比喻,以光的速度,電的速度跟光的速度是差不多的。光速通過一公分,一公分大概這么寬,光的速度這頭到那頭通過,多少時間?好像是一秒的三億分之一,三億分之一秒通過一公分,一公分還是好長的距離!我們才真正明了,釋迦牟尼佛講一剎那九百生滅,已經講得很粗了,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剎那生滅真相。佛雖然這么說,但是很多大乘經上佛說真相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諸位要知道,如果真的不生不滅,說一個不生不滅那不叫廢話嗎?那就毫無意義了!而是生滅說它作不生不滅,這個話才有意思。為什麼生滅說它不生不滅?它那個生跟滅的時間幾乎是同時,太短暫了。譬如我們講,光走一公分的距離是三億分之一秒,我們怎麼能觀察得出來?無法觀察。你再說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萬分之一公分,豈不是生滅同時!因此佛才說個不生不滅,這就有意思了,這是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就得到一個結論,佛在經上常講的,萬法皆空,但是後頭有一句,因果不空。正是古德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世間一生當中,你什麼都得不到,全是假的。但是你得到什麼?造業。我們要問問,業因業果是不是也是虛妄的?給諸位說是虛妄的,沒錯。但是業因是能變,果報是所變,所有這些現相,十法界依正庄嚴從哪裡來的?就是業因果報相續相。你造的善因,就變好的境界,你造的惡因,就變餓鬼地獄畜生三途的境界,但是你要曉得,業因跟果報也是假的,就跟作夢一樣。雖然是個夢,有人天天作美夢,有人天天作惡夢。為什麼有人作美夢有人作惡夢?造的業不一樣。所以佛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因果不空這就是告訴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不要造惡業。你以善心善行,你造善業,果報美好的;如果是惡意、噁心惡行造的業,果報就是惡劣的,三途的果報。佛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句話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換句話講,這些東西全部都達不到一念心性真相。『一切緣慮』,「緣慮」就是我們思考、我們想像達不到。思考的能力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功能非常廣大,也就是講我們思考的能力範圍非常深廣,對外,可以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要曉得,就是緣不到真性對於一念心性,它真的是無可奈何,它緣不到。也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虛妄的它都能緣得到,它就是緣不到真實。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妄心緣不到真性。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不可思議,思就是緣慮,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去思考的,你想用思考去得到、去了解它,沒有這回事情,決定不可能。『分別語言文字相』,這些東西就是議;換句話說,語言文字達不到你想語言把它說出來,用文字把它寫出來,也做不到。言語文字的範圍更小,更是有限,連思慮都達不到,何況言語文字這一句就是常講的不可思議。雖然不可思議,但是這些:

  【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可見得這些東西,就是思惟想像言語文字這些東西,也是自性里頭變現出來的,自性里變現出來的相分,沒有離開自性。離開自性,確實無有一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這是最後總歸一個結論,怎樣才能夠體會到心性,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必須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的相分,就如古人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如果你遇到這個境界你會產生一個現象,對盡虛空法界一切萬法,你展現出大慈大悲,真正的愛護,真正的關懷。為什麼?曉得是自己。你見到外面宗教講的上帝,知道上帝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看阿鼻地獄惡魔,也知道惡魔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物。所以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就是知道情與無情(無情植物礦物)跟自己同一體,同一個心性你怎麼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不可能。一個人不說我喜歡這個手,討厭這個手,沒有這回事情。你會有這種差別觀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念頭沒有了,所以那個慈悲叫大慈大悲。必須把真相搞清楚了,大慈悲心才生得出來;沒有搞清楚,你一定墮在執著四相、四見里頭,這就是佛講的凡夫,那個真的是造業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意思如果還不容易體會的話,我們還以作夢來做比喻比較好懂一點,因為我每個人都有作夢經驗。在夢中,諸位想想,夢裡面的虛空,夢中有空間、也有時間夢中也有山河大地,依報的庄嚴夢中也有許多的人物,你在作夢的時候你的心迷昧,所以把夢境當真的,夢中也造業。如果你醒過來之後,好好的反省一下剛才夢中境界,哪一樣不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夢裡面的時空夢裡山河大地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性變現的,絕對不是外面有個東西跑到夢裡頭來,沒有這回事!你夢到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進到你的夢中,不是,沒這回事情,是你自性里變現出來的。所以你才曉得,原來整個夢境是一個自己,離開自性哪有夢境?這是佛法里常講的全妄即真,夢中境界是妄相,整個妄相就是你自己真心變現的。全真即妄,真性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的。那個心倒不是真心,妄心,是意識心變現的。通常我們講你的意識心在哪裡?不曉得,可是作夢的時候就很清楚,因為那個心整個現了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在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體會就更深刻。

  作夢時間短,醒過來很快,醒來的時候境界還很清楚,想想佛經上所講的道理把它對比對比似乎是容易明了了。你再把這個道理引申,我們現前的境界就跟夢中境界一模一樣。不要以為我在這世間一生有幾十年,夢裡頭也有過幾十年的。古代文學作品裡面有一篇很著名的,我們一般在台灣好像是中學課本裡面都有,「黃粱夢」。人家在那裡打個盹,作個夢,也夢了幾十年,從他做秀才,去趕考,一直到以後作大官對他有恩的報了恩,有仇的也報了仇,做了幾十年宰相,以後一直到老死,醒過來之後,黃粱還沒有熟,黃粱是小米。那個時間,實在講也不過就是一、二十分鐘,一、二十分鐘,他在夢裡過了四、五十年,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活上個一百年,了不起了,實在上講,如果是以兜率天人來看,真的在作黃粱夢一場。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你想想看,兜率天人看我們,不是黃粱夢一場嗎?兜率如果再上去,化樂天,化樂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八百年。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我們人生百年,在他們看起來不就是作黃粱夢一樣嗎?諸位能把這些道理事實參透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看破了,你自然看破。看破之後,你心清凈了,清凈心生智慧,無論對人對事對物,真正你的慈悲心能生得出來;我們一般講的愛心、關懷,你能夠以清凈平等愛心關懷一切眾生,這個心是菩薩心!

  關鍵,這兩句話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要離一切相,《金剛經講到最後,實在講就是世尊十二年般若的總結論,四個字,離相離見。佛將一切現相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包括所有的現相。要離相,不要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叫你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諸位必須要有高度的覺悟,所有一切境緣當中只有一剎那。如果我們說得再粗一點,大家容易懂一點,我們講緣分緣分就一剎那,會不會有第二次一剎那回來?沒有了,這個要記住。只有一剎那,因為它沒有重復的,沒有再來的。所以明白人,對於這一剎那的緣,他知道應該要去怎麼做,那充滿了智慧。必須跟一切眾生結善緣,不僅是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結善緣,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也是以真實、無盡的愛心去關懷它。這是性德的流露,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出於勉強的,自然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無條件的。

  佛將我們所有一妄想歸納為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要離,離相離見,此地是離一切相,包括四見也在其中。離相離見,所有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法皆是一念心性心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

  【離故無相。】

  『無相』是見到性,『離』是不分別、不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性。見到一切萬法的性體,體是空寂了不可得,就是前面所講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一直到「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個事實真相你見到了。

  【即故無不相。】

  『無不相』是見到它的現相,現相是什麼?剎那生滅相,生滅相續相。雖然是相續相,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是兩回事情,不是一樁事情它是相續的,它不是一樁事情。這剎那生滅這是事實真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把這樁事情立一個名詞、術語,跟我們大家溝通比較方便一點,這個術語就叫它做『實相』。可是你要記住,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實相在,那你就又錯會了。這是很不得已,設一個名詞,「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原理要懂得。名是假名假名安立,希望從假名裡面你能夠體會到它真實義理假名作用在此地。學佛最怕的是執著在名相上,死在名相上,那就壞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法不能執著世尊在《金剛經》上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也不執著執著錯了

  底下一句,這是六祖壇經》裡面的。

  【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在五祖忍和尚會中,開悟報告,他總共說了五句,這是最後的一句,黃念祖居士這一段只引用了這一句。他五句裡面,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凈」。由此可知,覺正凈是我們本有的,我們現在有沒有失掉?並沒有失掉。如果要失掉了,怎麼能叫自性?怎麼能叫本性?由此可知,佛經上常講失,常講迷,也是前面所說的,不得已強名而已。於是就有不少人在那裡追問,我們自性本來是覺的、本來是清凈的,什麼時候染的?什麼時候開始迷的?為什麼原因染的?為什麼原因迷的?不但現在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問他。《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就是這些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文在《楞嚴經》第四卷里。他問得有沒有道理?我們現在一般人聽很有道理,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有個什麼道理?什麼迷了?你這個念頭就迷了,你這個念頭就是污染。

  我們今天真正懂得、明白了,迷悟是一念,覺悟也是一念,你把這些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你就覺悟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你還懷疑什麼原因迷的?迷上加迷。幾時迷的?又迷上加迷,你永遠不能開悟你這妄想分別執著當下斷了,你當下就成佛了,盡虛空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了解,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世間人還以為會問的人聰明,他問得好!迷惑顛倒,他問得好。所以宗門用的功夫叫你參禪,叫你修定,你才有一念頭想問,人家香板就打下去了。你開口,打;你不問,不問也打,不問是無明,你糊塗,問的是妄想。開口,打妄想你不問,打無明,反正打就是了。古來那些大德真有功夫他會把你打開悟。現在那些禪堂學了這套本事,打,只管打,打死也不開悟,這不冤枉嗎?很冤枉。過去那真有功夫,學的人也真用功。所以那是幫助人開悟的。現在哪有這種功夫?那是清凈到極處,於那個開悟將達到邊緣,差那麼一點點,這一聲棒喝把他驚醒,那個界限破了是在那個關頭才用棒喝。所以,宗門不是天天打人,哪有這種教學法?是你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在邊緣上,用這個手段幫助你突破,也不是天天打人的。宗門那個手段跟教下手段是完全不同,它有它的道理在。

  我們要曉得,自性本來是覺正凈,現在雖然在迷,我們墮落在六道里,還是覺正凈。只要一念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覺正凈立刻就恢復,我們講業障,我們是業障障住了。業障也不是真的,放下就沒有了;不肯放下它就作用,就障覺正凈,就障自性,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所以學佛人做功夫禪宗做的功夫是直接的,就是修定。什麼叫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就是定,不一定打坐行住坐卧都是定。教下用的功夫念佛用的功夫,原理原則不變,方法手段不一樣,這個要知道。譬如我們念佛人,執持名號,《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講的。什麼叫菩提心?離相離念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菩提心。你要不肯放下,那個心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一向專念不能往生,一定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放下萬緣,念佛堂里頭,堂主常常掛在口上的口頭禪,叫大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放下萬緣是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一向專念,這才能成功。

  六祖大師報告里頭還有一句,「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句話重要。本來具足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乃至於富貴也是圓滿的。世間人一天到晚妄想在哪裡求,求不到,自性里頭統統圓滿具足。這才曉得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的性德完全透露了,你的幸福、享受、自在圓滿,沒有欠缺,道理在此地。尤其顯示出來的,就是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它要是不圓滿,它怎麼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庄嚴,包括諸佛剎土、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生的,自性能生。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是意識心,意識心能生萬法,萬法是夢境夢中虛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一念心性不可思議,一念心性圓滿功德這一心性是大圓滿、是大自在!

  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要知道怎樣去修學,修學就要從一心上去修。一心就是屬於禪定,心永遠是定的,永遠是凈的,所謂定跟凈,就是裡面不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就是習氣太重,一天到晚妄想凈土宗方法比其他宗派方法容易,容易在哪裡?叫我們把念頭放在佛號上,這是個好辦法。比起其他方法的是好得太多了,所謂是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但是你念佛,有會念,有不會念的。不會念,念得很苦,境界不能現前;會念的人功夫很容易得力。會念跟不會念,要緊的是觀行,念佛是行,你觀念沒有轉過來。你要觀念轉過來,再加上佛號,那功夫很容易得力。觀念怎麼轉?你見人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對方就是阿彌陀佛,你要把他當真佛來看待。對人對事對物我都把它看成阿彌陀佛,所有境界都變成阿彌陀佛,你把念頭轉過來,你的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果口裡是阿彌陀佛,外面境界有一樣是佛,到哪一年你才能相應!無論是善人惡人,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什麼東西,一會轉阿彌陀佛,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人事全是阿彌陀佛。你這樣念法,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能境界。所以觀行很重要,有行沒有觀不行,觀比行還重要,把觀念轉過來。真的是彌陀佛,絕對不是假的,你的心真實感應愈快,得力的也愈來得快。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二行看起,註解的第七段:

  【世親菩薩往生論雲,庄嚴佛土功德成就庄嚴功德成就庄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庄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段文是《往生論》上講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著作的,這個小冊子分量不多,內容可以說是天親菩薩受持凈土三經、念佛往生心得報告這份報告稱之為論,在佛法裡面,菩薩祖師大德著作,如果稱為論的,這個字它的分量就很重。意思就是說,他這個著作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契合,決定沒有錯誤,如佛所說無二無別,才能稱之為論。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代有很多著述,或者是註解東西,我們稱「傳」,譬如說在五經、十三經裡面,我們看到的《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看到傳,傳就是解釋。《春秋》是孔子做的,左丘明給《春秋》做個註解,稱之為傳。傳,就是他解的沒有絲毫的錯誤,與夫子的意思完全相應,這樣的分量才可以用這個傳。也就是說後人可以讀誦、參考,不能夠改他的東西,他的東西正確的。

  傳到後世,後世人不敢這樣自負,我們看到後來的人給這些經、論做註解,都叫「註疏」。我們看到清涼大師華嚴經疏》、《疏鈔》,這就比較謙虛得多了。所謂疏是疏通,可能還有不妥當的地方,還可以請你指教指教,有這個意思在。那個傳,沒有這些客氣話的,決定是正確的,在佛經上就是用論。愈到晚近,你看現在人這些經論的註解都不敢講註疏,都用什麼?用「講義」、「講記」這些。這就是說,我所說的裡面錯誤很多,請求大家多多指教,有這個意思在。所以《往生論》用這個字,就是與經義完全相應。這是個普通常識,我們讀書應當要明了的。

  《論》裡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古大德們在註解經書或者是自己有的一些著作,引用《往生論》上的話,引用這段很多。在此地,黃念祖居士也引用了這段。這段開頭給我們說了三種庄嚴,通常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依正庄嚴籠統的講,它這個地方說得詳細。『庄嚴佛土功德成就』,這句就是依報的庄嚴,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環境,這里是指物質環境物質環境美好,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得就更清楚了。《彌陀經》雖然說一個大概,沒有細說,可是三經合起來看,西方世界物質生活狀況,我們就知道一個大概,這是庄嚴佛土的功德成就。第二是『庄嚴功德成就』,第三是庄嚴菩薩功德成就』,這兩句是正報。佛是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導師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皆是菩薩,可以說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的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薩。不但是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即使四十八願裡面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凡是去往生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什麼叫做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退轉,古德給我們講的圓證三不退,不是普通的不退轉,是圓滿的三不退

  我們在大乘上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證得不退,三不退所謂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聖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就證得了位不退,不會再退落到凡夫。再往上進一步,證得菩薩的果位,他就證得不退菩薩會再退到小乘位。第三是不退,念不退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所謂的法身大士,他們念念都與如來圓滿智慧相應。這個叫三不退。雖然三種不退圓初住菩薩證得,但是不圓滿,諸位想想,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個位次,所以他是分證,不是圓滿證得。由此可知,圓證三不退不容易。要講圓證,古德告訴我們,嚴格的說是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人,他們的不退才叫圓證,圓滿了。即使我們將標準放寬一點,不必提這么高,把它放到最低的標準,古大德告訴我們,至少也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也就是說,七地以前還有進進退退的,八地不會再退轉,真的不退轉了。這是標準放寬,最低限度是八地菩薩

  由此可知,凈宗經典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是造作很深的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的菩薩。由此可知,世尊一生當中所說的無量法門,唯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凡夫往生能夠圓證三不退。其他任何經論裡面你都找不到,這才知道這部經可貴,這部經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不肯認真修學,這一生不能往生凈土那就太可惜了。這個機會佛法里講緣分,是很難遇到的,「開經偈」上講百千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給我們說的「無量劫希有難逢」,所以這個機緣一定要珍惜。怎樣庄嚴功德成就?這些事都在《無量壽經》上,我們在《無量壽經》前面幾乎有一半的經文為我們說出西方世界理事、性相、因果,《往生論》上這三句就做了個總結。

  藉助『此三種成就願心庄嚴』,這個「願心」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成就,這『應知』!阿彌陀願心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為了便利諸位同修假如工作很忙,我們早課就念《無量壽經》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只念這一品。希望我們自己依照阿彌陀佛的願心發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我勉勵同修們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六品經文內容是說,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我們怎樣對人、對事、對物,哪些我們應該要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所以這六品經文可以與阿彌陀佛同德同行。我們心、願、德行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往生,這個叫真正修凈土。天親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世親就是天親。

  『略說入一法句故』,這是總歸,歸到最後是「一法句」。一法句指的是什麼?指的是清凈句』。「清凈句」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南無彌陀佛的佛號這一佛號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我們細讀《無量壽經》,這段的意思才能夠徹底的明了,因為《大經》過去我們講過很多遍,這個地方就不麻煩,略說就可以了。再看底下一段:

  【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這四句話,可以說完全是宗門明心見性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昨天我們講得很多,也講得相當的清楚,一真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事實真相如何,我們稍稍體會到一些,全是自性變現之物。『瓊林』是講西方的寶樹,『玉沼』是講西方的七寶蓮華池,華池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可以見到。這些東西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現的清凈國土庄嚴法界,就是從一念自性裡面現出來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這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顯示出來的,不是有心去設計,也不是用勞力去創造,沒有,沒有人創造,沒有人設計。這是自性裡面的庄嚴,比一切設計去製造的都要美好,所以它是自然成就的。

  『壽量光明這一句是講的正報,前面是講依報,這一句講的正報。所以,蘧庵大師跟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這段,說得有廣略不同,意思、境界實在講無二無別。「壽量」,無量壽,佛無量壽、無量光,光裡面含義非常的豐足。不但佛放光,「光明」包含了圓滿智慧,也包含身相的光彩,我們今天講的風度、光彩都包括在光明裡面,壽量是指他的健康長壽。所以這四個字,把正報完全都包含了。『全彰於自性』,「彰」是明顯展現在外面,自性變成的現相,變成正報的現相,變成依報的現相。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如果是二念,就不行了,二念就掉到十法界里去,再要有三念、四念,那就每況愈下,從十法界就會墮落到六道裡面來。所以一念是非常的重要。再看下面一段:

  【幽溪大師圓中鈔曰。】

  凈宗經論裡面,一般人常念的是佛說彌陀經》,《無量壽經》雖然是凈宗第一經,但是在唐以後,依照《無量壽經》修學的人就少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梅光羲居士在夏老會集本前面的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位多看看自然就明了。凈宗這么重要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大家不依靠它,去依靠《阿彌陀經》?這個裡面最要緊的就是經本的傳遞,經本的相傳。《無量壽經》的譯本總共有十二種不同的翻譯本,唐以後留傳到現代,只剩五種本子,這當中有七種本子失傳了。梅老居士說,梅老居士這些話也是根據古人所講的,因為版本太多,不曉得依哪個版本好。依一個版本,其他版本要沒有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就不圓滿;要是五種本子都來讀誦,又嫌麻煩羅嗦。所以,大家就不願意依照這個經本,而依小本《彌陀經》。當然《彌陀經》還有一個特別因緣,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與我中國人特別有緣分。所以弘法利生不能不講求法緣,你跟這個人沒有緣,你的東西好人也不相信你,也不接受你的。羅什大師的緣勝,你看看我們中國人讀經,凡是羅什大師翻的都喜歡讀,《法華經》是他翻的,《金剛經是他翻的。反而在中國譯經大師當中,譯經第一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除了一個《心經》大家傳誦之外,其他的老人家翻的東西,沒有一個人願意念他的。他翻的東西真多,《彌陀經》他也有譯本,誰念他的本子?不但我們不念,他的徒弟窺基大師不念他的本子。可見得緣分重要,不能不跟眾生結法緣。羅什大師的緣好,過去曾經為七佛的譯經師,他譯得好,法緣結得深廣,我們想這也是一個道理在。

  《無量壽經》因為這種情形,所以古德就想到會集的重要。會集就是各種版本互相參考校對,重復的部分舍掉,不重復的部分統統把它抄集起來,然後再分類,重新編輯,做這個工作。最早做這個工作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本子傳下來了,現在《大藏經》裡面收的有,叫《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就是王龍舒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它的遺憾,龍舒居士一生苦心到處搜集,只找到四種本子,現在流傳下來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部分,龍舒居士沒有見到。但是我們曉得,《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那一會裡面,有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面沒有的,而且很重要。因此龍舒居士這個本子就不完整,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但是他會集得算是不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幾乎三分之一都是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可見他的會集是會集得很好

  因為它有欠缺,不能算是善本,於是在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當然,後面的會集一定比前面好,如果不能比前面好,他的會集就沒有價值。魏源這五種譯本他都見到了。他會集這個本子,在他沒有完成他就生了,由他的學生整理,這才流通。早年,我們凈宗祖師印光大師對他這個本子批評。他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遺憾的是採取有問題,很多重要的經文他有遺漏,不甚重要的,他里頭有重復,而且經文的原文他又把字改了幾個這是印光大師很不贊成的。所以批評這個本子也不是個完善的本子。這些都是叫人無法依從《無量壽經》。因此之故,夏蓮居老居士民國二十年間,才發心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講堂裡面所採取的本子,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本子出來,可惜印光法師沒見到,印祖已經往生。如果印祖要見到這個本子,我們深深相信他會讚歎,《無量壽經》總算有個圓滿的好本子,這個本子可以流通了。這是五種原譯之大成,它的好處、優點,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面都詳細為我們介紹出來。

  這個地方所講的《圓中鈔》是《彌陀經》的註解,《彌陀經》自古至今註解本子很多,但是大家所公認的,《彌陀經》有三種最好的註解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第三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是《阿彌陀經》的三種註解。如果要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這三種註解不可以不讀。可是諸位要知道,要讀這三種註解分量超過《無量壽經太多了,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蓮池大師的《疏鈔》,正如蕅益大師所說的,博大精深,裡面的義理實在講是無限深廣,確實比得上《華嚴》,真的是小《華嚴經》。《圓中鈔》雖然簡略,三種註解里頭,《圓中鈔》的分量最少,可是《彌陀經》的精義、精華它都指出來,非常難得。而蕅益大師的《要解》尢其是殊勝,因為蕅益大師的《要解》最後出來的,換句話說,《圓中鈔》跟《疏鈔》蕅益大師都熟讀,所以他的《要解》真的是兩部註解的精華。裡面有許多是他獨到的見解,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沒說的,他都說出來了。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要解》讚歎到極處。

  有些人聽到印光大師這個話不免生疑惑,印祖這個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在許多地方講經,就遇到有些人問我會不會過分了一點?如果我們深入經藏,深入凈宗的經論,你就曉得印祖的話說得過分,而且是恰如其分。我們曉得印光大師大勢菩薩化身來的,蕅益大師身分我們不知道,沒有曝露。大勢菩薩對他這樣讚歎,我們就以此類推,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再來,我看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以那樣簡單文字,把《彌陀經》的經義都能圓滿的點出來,實在是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的。所以這些祖師大德都不凡人

  這是彌陀經》三種注子裡面的《圓中鈔》。《圓中鈔》流通的量比較少一點,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它這個裡面有這幾句話

  【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

  他前面幾句話,蘧庵法師所說的,實在講,都是得自於《圓中鈔》上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文字也接近。我們看它後面兩句,『顧何相之可得』,這句重要,「顧何相之可得」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即相離相。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見如來,就是在相上見到性,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見相就是見性

  【此正無相不相。】

  無相不相就是無相無不相。

  【相而無相之正體。】

  這個『體』就是講的實相。所以,黃老居士把這段也引用出來,說明本經的體性是建立在實相的基礎上,就是事實真相末後這段說:

  【彌陀要解雲。】

  這是蕅益大師的《要解》。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必須兩句在一起,才能體會它的意思。『無二』是從實相體上說的,無二就是一。『亦無不二』是從上講的。有體,體必定現相,相就不二,相就太多了,但是體是一個,相用無量無邊,故說不二。實相無二無不二,這個意思才圓滿,如果說無二,或者說無不二,意思就不圓滿,一個是偏在性體上,一個是偏在作用上。必須要曉得,性體跟作用是一不是二,這兩句話是說明這個意思。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

  這底下一連串說出來,換句話說,盡虛空法界,不僅僅是依正庄嚴萬事萬法都離不開理體,都離不開自性。體就是自性,依報是它變的,正報也是它變的。不但依正庄嚴是它變的,佛在經上講諸佛如來法身法身也是它;實在跟諸位說,法身就是體,就是性體。報身,經上講佛的報身大,報身的相好不可思議平常我們講佛三十二相十種好,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的世間,示現的就是這個相,三十二相十種好這個身相。而大乘經上說諸佛如來的報身,報身是有相,報身是大身,《金剛經上講的大身就是報身。我們在「贊佛偈」裡面念的,我們讚歎阿彌陀佛,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想想看那個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的當中,我們看好像有個珠子,那個不是珠子,是一根白毫盤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我們人要是爬到那個地方,見不到!

  須彌山到底有多大,我們不知道,須彌山不在我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等流的須彌山,須彌山的意思就是妙高,這個地區最高的這座山,就可以稱它為這個地方須彌山。如果我們稱地球上的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沒有比這個山更高的。但是佛所講的須彌山,是講我們這個小世界裡面最高的一座山,這個山不在地球上。古人廬山,蘇東坡的詩上講「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個小山,比須彌山小得太多了。我們人要是在佛的白毫當中,見不到,太高太大了,你才曉得佛的相有多大,不可思議。佛的頭部比我們地球不曉得大多少倍,我們怎麼能看到佛?佛在我面前看不到的。佛的相好,經上讚歎「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十種好,無量的相好。報身也是自性變現的。

  【作自作他。】

  這一句說明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己跟別人,那個別人從哪裡來的?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就跟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夢中也有很多別人,自己跟別人全是自心變現的,並沒有外頭人真的跑到夢中去。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

  【乃至能說所說。】

  『能說』的是佛,能說經的,『所說的是法,佛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可得

  【能度所度。】

  能度眾生的是菩薩,所度的是法界一切眾生

  【能信所信。】

  能信的是我們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信的是世尊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

  【能願所願。】

  能願是我們發願求生西方凈土,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

  【能持所持。】

  能持是一心,所持的是名號,一心稱念。

  【能生所生。】

  能生是我們的願心,我們發願求生凈土,這能生。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這是我們所生地方

  【能贊所贊。】

  能贊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所贊的就是阿彌陀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舉這幾個例子,涵蓋了世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門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正印之所印』是比喻,意思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理體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在經上說了十種不同的名字,但是都是講的一樁事情。現在哲學所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在大乘經上稱之為實相。實相能生能變,一切萬事萬法是實相所生所變。學佛的人求的就是明了實相,證得實相,問題就解決了。明了實相就叫開悟,叫解悟,證得實相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成佛不是別的,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確實證得實相,就叫做佛菩薩

  我們翻開經本,再看底下這段。第三段裡面,「一經宗趣」,這部經它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旨是講它修學的方法,趣是講它的歸趣,我們一般人講歸宿。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達到什麼樣一個境界那就是歸趣。在這段裡面,大乘經論里頭也有不少的參考資料,抄集在這個地方,我們一條一條的來看。

  【香象心經疏雲,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這是解釋宗趣兩個字的定義,底下圭峰大師《圓覺略疏》裡面,也有句話說得簡單,我們把它念掉,合起來講。

  【圭峰大師圓覺略疏雲,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

  《心經》的註解,自古至今數量非常可觀,不亞於《金剛經》,《金剛經》自古至今有幾百家的註解,《心經》亦復如是。這兩部經可以說跟中國人非常有緣分,過去讀書人信佛的人很多,但是不讀這兩部經的幾乎找不到。他佛不信,這兩部經他常讀,念儒書的人喜歡佛經這是心經香象疏》,解釋宗趣。『言之所貴曰宗』,宗有崇尚的意思,也是修學的指導綱領,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就很清晰,容易明了。如果講「言之所貴」,這個句子還是很難體會,言語所貴,貴在哪裡?是指導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這個言語就非常可貴,這個我們叫宗。『宗之所歸』,底下這個解釋就清楚了,是解釋『趣』,趣是『意趣、趣向』。我們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修行,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標準?這就是趣向。在本經,信願持名是宗,這是修學的指導原則;往生不退成佛那是歸趣,所謂是『心意識所歸趣』,這是圭峰大師在《圓覺略疏》里頭說的。

  圭峰是賢首宗第五代的祖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唐朝時候人,他是清涼大師學生清涼中國歷史上稱他做華嚴菩薩,他老人家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他活到一百多歲,他的壽命很長,活到一百多歲,曾經做過九個皇帝老師,所以稱作清涼國師,非常稀有。《華嚴經》講一遍我們現在估計一下,至少要三千個小時一遍,他一生講了五十遍,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沒有了。留下來有一部《華嚴經疏鈔》,《疏》跟《鈔》都是他做的。疏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他那個注注得太深了,以後再加註解,注他那個注子,就叫做鈔。所以《疏》跟《鈔》都是自己做的。圭峰是他學生,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看到佛的經藏浩如煙海,這么多,自己到底修哪個法門好?他自己也無法選擇,於是拈鬮,捏鬮還是在《大藏經隨便一本。好像是三次他都抽到《圓覺經》,於是就死心塌地一生就一門深入。他給《圓覺經》做了三個註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好多種,全是他做的。所以可以講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圓覺經》的專家。他的註解,一直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左右,這么長的時間當中,研究《圓覺經》、做《圓覺經註解的人,都沒有辦法超過他的範圍。我們過去也看過不少種,但是都離不了他的範圍,他的確是有獨到的心得

  他是講的心意識的歸趣。心意識法相宗裡面所說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歸趣。

  【嘉祥疏雲。】

  『嘉祥』是唐朝時候人,這個疏就是《無量壽經義疏》,嘉祥大師做的,現在《大藏經》裡面有這個本子。它的分量不多,分量可能比經文還要少一點,所以是筆墨不多,但是把《無量壽經》的精義也都標示出來了。我們今天看他這個本子的確是簡單扼要,也是難得的一個好註解

  【此經宗致凡有二例。】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的宗趣。

  【一彌陀修因,感凈土果。】

  他把這部經的宗趣說了兩條,一個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修因,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庄嚴果報這是本經裡面說得很詳細,也說得圓滿

  【二者,勸物(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

  這兩個合起來,確實他把本經的宗趣講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文裡面『勸物修因』,這我們在括弧上指出,「物」是指眾生。他為什麼不說勸人修因?諸位要知道,如果是勸人,畜生餓鬼地獄諸天修羅都不能包括在里頭,所以用物。物的範圍就大了,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生物。物就是生物,人也是生物的一種,這個範圍就大了。這個法門是普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不能用人,要用個物。這種字在經論裡面很多,我們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可見得佛法,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沒有界限。如果有個觀念這是我的道場那是別人的道場,這就不佛法。我們要庄嚴自己的道場,我們不肯幫助別人道場這就錯了必須要知道,盡虛空法界皆是佛道場。我們「迴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庄嚴國土」,佛國土不是我們這一家,盡虛空法界都是國土,我們要把界限打破。佛所度的是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佛法沒有國界,沒有國家界限

  我們今天國家是講小國家佛法講大的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我們這個經上後面講到十四個佛剎,佛剎跟佛剎當中有沒有界限?沒有。沒有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當然更沒有其他一切人為的界限,今天所講宗教界限,甚至於黨派的界限,在佛法裡面統統沒有。所有一界限佛法當中全都消失,佛法清凈法,佛法平等法。所以「勸物修因,往生彼土」,這才能夠佛心相應。

  【元曉師宗要雲。】

  這個『宗要』就是《無量壽經宗要》,元曉師做的,前面曾經介紹過了他是唐朝時候,現代的韓國人,那個時候好像叫新羅。現在好像錄影帶有元曉大師的傳記,我看很多在播放的,就是此地講的元曉大師他在註解裡面說:

  【此經正以凈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

  『意致』就是趣,這是他講這部經的宗趣。佛在本經,將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因果,性相、事理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因果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修因,怎麼能往生?往生是果,一定要懂得怎麼樣修,你才能夠往生不退之果,所以因果就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世尊在《無量壽經對於因果講得不夠詳細,他只講了一個三輩往生,雖然都說到了,不夠詳細。因此再說《觀無量壽佛經》,把因果方面特別作了個補充,在方法上講十六觀,在因果上講九品往生。可以說《觀無量壽經大部都是補充「三輩往生這一品的,特別加以詳細的說明。

  『攝物往生』,你看這里也用物,他不用人。但是有地方講「攝受眾生」,那也行眾生也能夠把九法界都包括進去,眾生可以,所以他不說是人。攝受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它的歸趣。

  【曇鸞師雲,以佛名號為經體。】

  『曇鸞』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時代,他比善導大師還早,我們凈土宗沒有把他列為祖師,很遺憾,他對於凈宗專修專弘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往生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往生論》的註解是曇鸞做的,曇鸞的《往生論》註解注得非常之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