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56-60集圓滿)

  無量壽經  (第五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6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最後一句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這個一段經文,從前面給我們介紹過來的是第十二個佛剎,前面介紹了十一個,其中第一個說得比較詳細,其他的都是略說。第十二佛剎講得很詳細,這個經文也比較長,第十二佛剎舉往生菩薩智慧、德能也說得比較具體。

  『佛名無上華』,這個世界菩薩數量就多了,佛給我們說『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這一句話很重要。前面彌勒菩薩的是十方世界不退菩薩往生的人有多少,這個不退決定是念不退也就是法身大士世尊特別給我們介紹無上華佛的剎土,是這一個佛剎,我們從這一段簡短介紹當中能夠體會,他們眾生福報善根非常深厚,對於宗法門、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這些因果他們都相當的透徹,所以往生的意願很強,人數極多,是世尊勸導我們往生一個很好的示範、很好的一個例子。這么多的菩薩都是證得不退的。

  『智慧勇猛』,這一句我們在此念到了,要把它記住。不是真實智慧、高度的智慧,對這個法門往往有疑惑說到念佛往生,實在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魔障很多,自己也很難說自己有把握。這些魔障往往不是個人能夠預料得到的,也不是自己當時有能力克服的,必須要有真正修持功夫才行

  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佛在此告訴我們,『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差不多是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小行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邊地往生的,都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善根都這樣深厚,為什麼往生的品位不相同?差別那麼大?此地也有句話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具大精進,發趣一乘』,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有些善根雖然很深厚,沒有「大精進」,那他往生品位當然就低了。為什麼有人大精進,有人不能大精進?這個當然是遇緣不同,緣太重要了

  『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七日」就是我平常講的打佛七,依照《彌陀經》的教訓,從一日到七日,七日精進念佛。佛在此給我們說的,他這個七天精進念佛就「能攝取百千億劫」,是時間。「大士是指地上菩薩,通常我們稱大士的時候是地上、登了地的菩薩。他們所修的功德,這七天當中能夠把他們所修的功德,我們同樣能得到。人家修的是百千億劫,你七天就得到了,這話能相信嗎?這也是難信之法。諸位要曉得,這個七日之中唯有一心執持名號那是做得到。若不是一心執持名號,修任何行也沒辦法超越法身大士百千億劫,那是很難很難的。但是念佛行,念佛要一心稱念。

  什麼叫一心?進念佛堂之後,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七日,除一句佛號之外,決定沒有雜念,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了。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全攝彌陀果地的功德,何況菩薩?何況這些法身大士?這個我們當然能夠相信的。我們信這個理,可是事實上實在說相當困難,難在哪裡?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知道精進力量不可思議的,實在是不容易做到。

  『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正的事實

  【其第十三佛。】

  這個實在講『第十三』,它底下應該是「佛剎」,「第十三佛剎」。

  【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這個數字所稱的是不退菩薩

  【諸小菩薩比丘等。不可稱計。】

  這就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那這個數量就更多了。前面這個『七百九十億』,這是不退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那麼佛具體給我們介紹的,這個地方總共有十三個佛剎,佛是略舉,往生菩薩太多太多了。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不要講別的了,單單說佛剎的名字、佛的名號往生的人數,世尊在此告訴我們,就是說上一劫還說不完,『不盡』就是說不完。由此可知,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分鍾、每一秒鍾,十方世界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真正的好處真實利益,這么多人到那裡去幹什麼?我們不要看別的,就是這個凈土法門,其他經都不要看,就看這一品,你看動心動心?十方世界那麼多人都去了,這個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那個地方不是真好,不是有真實利益,不可能有這么多人去。古德有個比喻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數比下雨天落的雨點還多。

  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圓滿了。下面有六品經是本經的流通分。佛經在體例上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我們這一部經流通分很長,不是幾句話,而是有六品,這是大經的架勢。我們看《華嚴》、《法華》是這種架勢,就是序、正、流通三分經文都很長。我們這一部經也是如此,在前面我們看到序分總共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所以這是具足大經的架勢。流通一共分為五大段,六品經總共可以分為五大段。在第一大段裡面: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這一品經是「勸信流通」,就像蓮池、蕅益大師所說,本經在在處處你都會看到、都會體會到「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古德稱為「三資糧」,往生凈土必須具足條件,流通分裡面具足。回頭再看,正宗分裡面也具足「信願行」,序分裡頭還是具足「信願行」。我們這一部經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正宗的最後,我們剛剛讀過「菩薩往生」,這一品經裡面的旨趣是勸信,看到這么多人往生,我們應該要相信,應該要發願。正宗分末後跟流通分的一開端銜接起來了,全是勸信。我們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一句是承前啟後,承是接著前面一品經,也是流通分開端的一段文字,承前啟後。『彼諸菩薩摩訶薩』是指十方世界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獲利益』,「善」是善巧,很巧妙、很容易的得到了真實利益。這個利益真正不可思議就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他們得到這個利益多少,只有佛才知道,除佛之外,等覺菩薩也搞不清楚。他怎麼獲得的?信願持名,往生凈土所獲得的,這是十方菩薩。「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是小行菩薩,像我們都有分,都夠資格。摩訶薩,當然我們不夠資格,那是證了三不退菩薩,我們比不上他。小行菩薩裡面帶業往生的,我們夠資格。生到西方世界所獲得的利益平等的。那個世界平等法界,這個不可思議。佛這一句話提醒了我們。

  【若有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佛在這里不僅僅是勸我們要信,還勸我們要發願,一定要願生凈土。『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善根深厚,就像經裡面所說的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的男子女人具足善根福德。『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聽到這一部經,或者讀到這一部經,生了歡喜心,這是因緣具足了。如果善根福德具足,縱然聽到這個經,聽到佛的名號,不能生起歡喜心,不肯發願求生,這個是善根福德具足,還不夠。

  這個地方說的,這是三個條件具足了,他『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此地講的「一念」是精純而不雜的意思,換句話說,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名號,心裡面真正生起歡喜心,一念純真,這才能得到感應假如不是一念純真,下面這兩句這是往生關鍵,他必定不具足。所以這個兩句,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有把握往生,能不能決定往生就在這八個字

  第一個是『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佛門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事事物物統統回頭,專依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世間法裡頭要回頭,出世間法裡頭也要回頭。出世間經典很多,法門很多,過去對於那許許多多經論法門都生歡喜心,都喜歡去探討,也都希望修學,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從那裡都回頭了,那些法門全部放下這叫歸依阿彌陀佛。歸依《無量壽經》,我們一生的修學專依《無量壽經》,這叫「歸依」。所以要不是一念純正,他怎麼會做得到?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個夾雜是包括你還要去讀誦修學其他的大乘經論,它包括這些。為什麼?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多念就是雜念;你不是一心修學了你是多心在修凈土你的心不容易得清凈。所以這個兩句話,流通分一開端給我們提出來。其實這些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了,本師實在慈悲到了極處,不怕重複,不厭其煩,在在的提醒我們,唯恐我們疏忽掉了

  實在講世尊這個做法,它有道理,我們凡夫習氣太重,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大乘經論都還是想翻翻看看,沒有還想找一找。所以古大德給我們榜樣,近代印光大師這是示現,示現實在講也就是給我們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在沒有專修凈宗的時候,他看得很多,涉獵很多。這是菩薩再來,也示現做凡夫,也裝個凡夫樣子,裝得像。但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了,他統統放下了。沒有認識之前,都修,這真的是雜修。認識之後,他老人家一切放下了,所以自己佛堂裡面只供養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一杯凈水佛堂裡面只有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表示什麼?「一念喜愛之心」,那就完全表現出來了你還其他的經論在那裡,這個「一念喜愛之心」談不上你還愛別的,你還不是一念,你所喜愛的方面還很多,這就不是「歸依」了,「歸依」兩個字就沒有了。可見得「歸依」兩個字的意義很深。

  我們今天一般人習慣,我們皈依某個法師那大錯特錯。真正的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皈依無量壽經》。這個三皈就落實了。「皈依僧」,「僧」是西方世界蓮池海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就對了,就沒錯了,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專一,這種人往生才有把握,決定得生。

  『瞻禮』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華經》裡面講「一心合掌,瞻禮如來」,那是四種念佛裡頭的「觀像念佛」。我們供養佛像,把佛像看作真佛,時時刻刻不離開他;離開佛堂,心裡面還是想佛。《十六觀經》上說得很好,心想佛時,這個心就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何況佛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作佛,要一念專想,這樣才能夠很快速的達到目的。要一念專想,所以這個念佛叫「一心稱名」,這個很重要。所以修這個法門的人拜佛專拜阿彌陀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想佛是專想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換句話說,妄想太多了,雜念太多了,想專專不了,想一也一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供養佛像佛像自己可以多觀摩、多選擇,選擇你最喜歡這一佛像,彩畫的也好,雕塑的也好。選擇之後,我過去也常常教人,一生都不要改變,為什麼?這個像就看熟了,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現的那個像就是你心裡想的這個像,一點都不會錯。所以每個人往生每個人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可能都不一樣,為什麼?阿彌陀佛現的像是隨眾生心想生的。所以我們自己常常供養這一尊像,很熟悉了。我們如果要是出外旅行,怎麼辦?現在好辦,現在有照相機,你家裡供養佛像,你把它照下來,照成照片,旅行的時候就可以帶在身邊,時時刻刻不離開。

  我贈送給諸位小佛卡印的這個佛像就是我台北華藏圖書館供養的。這一佛像是瓷的,年代很久了,大概有兩百多年,這個像造得非常之好,造得非常庄嚴。我們把它照相,請照相館專家來照的。那麼這個佛像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很好方法,時時刻刻能「瞻禮」。瞻禮之際,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現。他對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教訓字字句句,一見到佛像就想來了。『如說修行』,這個「說」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我們完全照做。當然開頭不能完全做,做不到,盡量去做,一年比一年多做一些,一月比一月多做一些,希望自己能夠在三、五年當中都能圓滿的做到,這叫修行

  這個做也要定上期限。我們念佛打一個佛七,七天剋期求證。我們要把對我們的教訓圓圓滿滿做到,也要克定一個期限,要真正去做。如果年歲大的人,年歲大,記憶力退了經典不能完全背誦,換句話說,不能記得,那怎麼辦?記它要緊的教訓,在每一品裡面記幾句就行了,這個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這是佛說的,這一個人他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佛有沒有給我們具體說明這很大的利益是什麼?有,底下一句就說了,『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就是如前面序分、正宗分裡面所說功德利益你要能真正這樣修學,你一定可以得到。向下經文佛教給我們彌陀弟子在這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樣的心態

  【心無下劣。】

  『心無下劣』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自卑感,總覺得我不如人,跟人家站在一很難為情。佛弟子沒有這個現象心地清凈的、是平等的、是安詳的、是自在的,決沒有卑下

  【亦不貢高。】

  跟人相處也不會貢高自大。謙敬是美德,謙虛、恭敬是美德,是應當要具備的,但是絕對沒有自卑感,沒有貢高我慢。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修行心地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環境是好還是不好功夫都不間斷。環境好,在這個裡面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不起貪愛;好的環境起了一點貪愛的念頭錯了,所以這都是修行修行不一定是每一天要讀經、要念佛,不是的,在環境裡面修清凈心,這是修行逆境裡面,不動瞋恚心。凡夫逆境裡面就瞋恚,心就不平;順境裡面就起貪愛,這是凡夫心,凡夫心是錯誤的。我們要把這些念頭修正過來,無論境緣好壞,絕對不影響自己的清凈心,在這個裡面成就平等心,成就慈悲心,所以這叫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然在念佛人來講,無論什麼樣的境緣,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從不中斷,所有一切境緣都與我不相干,我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就是「善根增上」了。這一修行方法跟十方不退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在方法上講,完全相同。採取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生了信心堅定意志決心,這個人的智慧跟十方不退菩薩智慧也相等。智慧方法等同十方不退菩薩,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獲殊勝功德利益,跟那些大菩薩哪有不相同的道理!那些菩薩們修了百千億劫,我們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一心稱名,全攝諸菩薩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於理於事都能叫我們相信,都能叫我們不懷疑,這是法門殊勝。下面是佛對我們的贊嘆,佛這個贊嘆也是真實的勸勉: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們在這地方看到經文,想想第一品裡面上弟子表法第一人:憍陳如尊者,諸位要是常常看佛經,在序分裡頭列名很少看到這個人。他在世尊弟子當中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第一。如果那個經不是第一經,不是第一法門那就會有他;有了他在,那個經是第一經,那個經是第一法門,他代表第一。為什麼他代表第一?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的時候,這是第一次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佛第一次在這世間,我們世間人見得到的,在鹿野苑講經說法,他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的,聽眾五個人。這五個人當中,憍陳如尊者一聽,他就開悟了,當時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他是釋迦牟尼佛會下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得道成阿羅漢的,所以這是釋迦第一弟子把他在這個經裡面,排名排在第一,那個意思就是說這一部經是佛度眾生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是第一成佛,所以這是佛的『第一弟子』。前後經文一照應,這個意思就非常非常的明顯了。

  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有許多人不知道,以為念佛是自了漢,念佛人沒有慈悲心,念佛人沒有智慧,是『小乘』,外面說這些閑話的人多了。凡是說這些話的大概是兩種意思:第一種,有意破壞,他是別有用心,他別有企圖;第二種人是無意的,他自己沒有智慧他自己對於這個事實不能了解,人雲亦雲,聽到別人這樣說,他誤以為是真實他也這樣宣說,這是絕對錯誤,自誤誤人。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相信佛語,此地明明說得清楚,這個法門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真正是十方諸佛如來眾生佛道的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亦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這是我們應當要認清楚的。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佛在這地方跟我們說的句句是真實話,把這個不可思議功德利益介紹給我們了,勸我們,勸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這就是六道眾生,普遍的勸告六道眾生。『應當愛樂修習』,「愛樂」是喜歡、愛好,對於這個經典法門要真正喜歡、真正愛好。前面讀過「如貧得寶」,這是真實寶藏,無盡的寶藏,第一寶藏。修學,「習」是去實習,認真的把它做到。『生希有心』,這個經典法門實在是無量劫來難得遭遇的,真的很不容易遇到。在這本子沒有出現之前,因為《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多,內容不相同,會集不圓滿,所以歡喜心就很難生起。《彌陀經》雖然好,經文太短,對於西方世界種種事理因果說得不夠詳細,因此不是真正善根發現的人對於這些經典很難生起喜樂之心

  這個本子出現還不到五十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到今天還不到五十年。因為是一個居士會集的,佛門裡面依然不免有門戶之見,對於流通也就障礙重重,一直到最近才真正突破這個障礙普遍流通。這是在一九八二年,今年九二,才十年的時間,真正突破障礙普遍流通才十年。

  我們讀到這個經,真正生歡喜心。為了幫助大眾斷疑生信,不為這些重重阻礙的影響,我們特地搜集《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歷代的會集本,把它印成一冊,我提了個名字,就是原有「凈土五經」,我後面加上一個「讀本」,《凈土五經讀本》,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你見到這個本子,你自然就深信不疑了,不會再受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動搖了我們自己的信心。真的是無量劫來難遭遇,我們非常非常有幸。換句話說,若論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比往昔那些往生的人都來得殊勝。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像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歸依瞻禮,如法修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必定在古人之上。你要原因在哪裡?我們遇的緣比他們殊勝這是善導講的了,「遇緣不同」,我們的緣太殊勝了。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是我們六道眾生佛陀的尊稱。阿彌陀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典就如阿彌陀佛當面給我們講經說法這是「生導師想」。所以經典一展開,如同面對著佛,親自聽佛開示,要以這樣的尊敬心,你得的利益殊勝了,正是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的利益」。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一句是佛勸勉我們要流通這個經典,要推廣這一法門,希望無量眾生都能夠見到這個經典都能夠聽到這個法門。我們自己得到殊勝無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難眾生

  前面給諸位同修報告過,眾生有三等,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第一等是根熟眾生,過去生中已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了,他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法門,我們幫助他。他一接觸,他就能信受,他就能奉行,換句話說,他這一生必得往生,這根熟的。根不熟的,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雖然他不願意求生凈土,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金剛種子。或者他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到晚年,人到老的時候跟年輕想法看法都不一樣了,覺得過去所修的,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想一想念佛是有道理年輕的時候不相信,老的時候他相信了,那還是管用,促使他根熟。根沒熟的,幫助他、促進他成熟。那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所以這個經書要多多介紹給你認識的人,送給他,不要害怕。「那個人不相信我這經書給他他也不看,亂丟,造罪業」,你要有這些顧忌,就不利益眾生了,眾生阿彌陀佛的緣就斷掉了,這很痛心的事情。造罪業怕什麼!罪業造了,阿彌陀佛種子種上了,那罪業受完了,這個種子成熟他能往生,他得的利益不可思議。所以不要害怕經書佛像人家糟蹋也不怕。他糟蹋,他自己心裡也明白,「那個阿彌陀佛的像,我把它丟到垃圾桶里去了」,阿彌陀佛印在他心裡頭了,這個印象拿都拿不掉,那就行了,所以不要害怕。有很多人有這個執著這是錯誤的。固然你這恭敬心是好,自己要恭敬,但是度眾生這個心量要廣大,要知道諸佛菩薩大慈大悲

  所以經典佛像,我們總是大量的來流通。我這些年來,差不多十年來,同修供養我的這些錢財全部都在印《無量壽經》。因為別的經有人印,很多人印,這個經沒人印。那麼這個十年提倡,現在在台也有別的地方印這個經,我看到很歡喜也有人印了,這個效果就逐漸逐漸擴大了。像我們在此地做的這個錄音帶、錄影帶,這是有聲的《無量壽經》,我們也要大量的去流通,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這些帶子、膠帶保存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就想把它做成雷射的片子,金屬片子保存的時間久,不會變質。所以我們此地這個帶子做好之後,立刻送到新加坡,那邊同修負責來做這個工作。所以大家是同心同力,都是『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安住得不退轉」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不到極樂世界是決定退轉。

  【及欲見彼廣大庄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這個後面兩句是總結。『欲見彼廣大庄嚴』,「彼」是西方極樂世界,這當然是指根熟眾生了。因為根熟的眾生,他真的希望在這一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

  『攝受殊勝佛剎』,這一句的意思非常深廣。第一個攝受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廣義是遍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功德圓滿阿彌陀佛為什麼功德圓滿?就是他廣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因行果地也必定同佛,這一種願行真是不可思議這是值得贊嘆的,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得到?這是個問題。發的心是不錯,夠大了,這個心願會不會落空?怎樣兌現?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當起精進,聽此法門』,換句話說,前面你的心就能圓滿的兌現,決定不落空。

  由此可知,宣傳這個經典法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特別需要這個法門,非常需要這個法門,唯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清凈,遠離濁惡,這是我們現前就得到的好處;將來一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三界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究竟的利益。除這一部經法之外,還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實在找不到了。所以十方不退菩薩,人人皈依,各個奉行,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要聽、要宣揚、要普遍為人介紹。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

  『求法』就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為求永脫三界輪迴之法,這個法全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為求這個法,我們清楚明了,決定不會生起退轉。『退屈』就是退轉心;『諂偽』,不是真心,就是虛假的心,虛偽的心來學,不會成就的。這個法門要純一真誠來修學,我們的真誠決定不會退失,因為自己明白,唯有真誠,我們才能成功,我們才能夠得度,絕對不存虛假之心

  所以我們這個經在此講完,我們這邊大概還有時間,我們跟學校約定的是到九月十八。那麼還有一時間我想將善導大師《觀經》的「三心在此地重複講一遍。我們在大覺寺受時間的限制,所以後面是很草率的,等於把它念過,沒有細講。因為佛在這一部經典給我們修行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懂得了,什麼叫菩提心?歷代祖師大德,唯獨善導大師講得非常詳細。所以這個「三心」,就是「發菩提心」,至少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夠把它說清楚,這是補充本經之不足。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這是舉個比喻說,縱然遇大火焚燒,我們也不懷疑,也不後悔要有這樣堅定信心

  【何以故。】

  為什麼你的信心這樣強、這樣堅定?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原因就在此地。這個幾句話明顯的就是指前面一品,「菩薩往生」那一品裡面所說的。如果再遠一點的,就是本經前面說了許許多多的這些例子,包括十方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參學,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一事實我們在這經典裡面都看到了。「禮佛現光」,使阿難尊者以及與會大眾,親見極樂世界依正庄嚴,親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同聲贊嘆。這還不信那就經典講的「一闡提」,沒善根的人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此地說的這一句話,這個話是事實,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這些菩薩,哪一個不求這個法門?換句話說,哪一尊菩薩不求這一經典?怕的是沒有緣分,求不到。

  『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尊重聽聞」是求學求法,「不生違背」是依教奉行,就是前面講的如教修行。不但求這一經典、聽這一經典、理解這一經典,一定要把這一經典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這個話是真話,是實在的話。你要去問問所有學佛的人他是不是希望很快的斷煩惱、得禪定大徹大悟、成菩薩成佛?你去問一問,各個都是這樣的。有沒有這個方法叫你能得到?現在還沒找到。這個經典給他的時候,他不相信他還找,就是屬於這些人,多了,太多太多了。

  你把這個經典去了,為什麼不相信?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善根,前面佛說過了彌勒菩薩曾經問過,我們剛剛念過不久。他沒有善根,沒有智慧,換句話說,他還不識貨。哪一天他明白了、認識了,他就會選擇這個法門,萬緣放下了。換句話說,他還放不下,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肯定,信心還沒堅定信心真的堅定了,必定一切放下,為什麼?他自己曉得唯有一專註,我才真有把握,分心對自己決定是不利的。我要學別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再學,不遲,何必在這地方往生一樁事情搞耽誤掉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現在不是不學,人家來問你「你怎麼就學這一部經?」「我不是不學,現在沒有時間,現在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無量壽了,我慢慢學,有的是時間,你們要學東西,我都學;你們學不了的,我也學。」這就正確了,這是實在話。沒有機會,沒有緣分,想求這個法門,想得這個經典,他想,但是他不知道是哪個法門,不知道是哪一部經典他在求,求不得。

  【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佛在此地最後兩句話勸勉我們。真的,佛法難聞,這個法門是難中之難,夏蓮居老居士說「佛說難信真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說得過分,說得很正確。所以我們確實是非常非常的幸運在這一生當中確實是善根成熟,能夠有這樣殊勝機緣得到諸佛如來的第一經法。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五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六頁,倒數第二行: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佛在這一品經裡面是說法師不退得記,來勸勉我們發願修學這個法門。請看經文,這個經文一開頭就很重要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法的修學實在說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樣的。世間法,一個人在世間一生富貴事業、學業成就與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在過去古時候,我們講帝王時代,現在所謂是專制的時代,常常流行在民間一句話富貴功名是要靠陰功,要靠積陰德,自己有德行祖先有陰功。換句話說,富貴功名也不是憑自己努力能得到的。但是有陰功,不努力得不到;沒有陰功,努力也得不到,陰功再加上努力,這才能夠一帆風順,這才能得到。佛法修學成就亦復如是。

  古德告訴我們今生這個修學遇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你遇到的緣殊勝,你的修學就一帆風順;遇緣要不殊勝,縱然過去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緣沒有遇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往生。你不求往生,我們禪宗裡面講開悟,還是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沒有因緣,遇不到真正善知識指點,你也開不了悟。由此可知,緣實實在在講,世出世間法都佔在第一個因素這是講我們現前,實在講它是第一個因素。這段經文給我們說明這一事實

  佛在此地一開端就指我們現代人,『若於來世』,「來世就不是佛的那個時代。『乃至正法滅時』,「正法滅」後,這就是像法。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像法時代。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這個世界就是滅法,就是沒有佛法了,佛法滅了。滅法,世間沒有佛法時間很長很長,有佛法時間很短。在我們看一萬二千年很長,但是在整個時劫裡面講,它是很短暫的。

  譬如說給我們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賢劫這個劫是一個時間在這一個長時間裡面總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誰?就是彌勒菩薩成佛彌勒菩薩幾時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合我們這個世間來算,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諸位想想,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么長的一個時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才一萬二千年,豈不是非短促?所以這個世間有佛住世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這是我們要曉得。

  所以人在六道裡頭輪迴,能夠得到人身,聞到佛法,實實在在講,這是希有因緣。這個因緣如果不能夠把握住,換句話說,我們雖然遇到佛法了,遇到佛法沒有成就這就是你沒有能夠把握這個機緣,錯過了這個機會。雖然在這一生當中積結善根,這個是一定有的,你得到這個利益了,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夠超越三界,沒有能夠斷煩惱,沒有能夠開悟,這個斷煩惱開悟那就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成就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

  佛對於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遇到這個機會,就是遇到這個因緣了,希望在這個時候就有成就。所有一成就當中最殊勝成就就是往生凈土,為什麼說往生凈土是最殊勝成就?實在講我們在前面經文都曾經讀過,前面經文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菩薩,那不是普通人不退菩薩,《華嚴經》上所稱的法身大士,絕對不是凡人,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麼多。這在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這個叫「作證轉」,給我們提出這么多的證據。這么多的證據擺在面前,我們再不能相信、再不能接受,這個就是說明我們善根福德還沒成熟;雖有,沒有成熟就像本經前面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這個善根要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不夠,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夠見怪他們,他的善根不足,他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

  在這地方又看到了,這是對我們講的,前面是對他世界,或者對這個世界已經成熟的人說的,就是佛當時那個時候說的。這一段是對我們現在講的,「乃至正法滅時」,像法、末法時代了,『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在這時代裡頭還有沒有根熟的眾生?有。不但我們現在有,現在這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即使到佛法滅盡的時候,我們底下有一章經為我們說明,整個佛法盡了這一部《無量壽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根熟的眾生。根熟是什麼?就是聽到這個法門他能夠深信不疑他能發願念佛求生凈土,所以這就是「當有眾生,植諸善本」。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已曾」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見得這個善根福德的深厚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阿闍王子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還不願發心求生凈土釋迦牟尼以後,菩薩祖師大德,現在輪到我們來講,人家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一點都不奇怪。親自聽佛講還不相信,還不肯發心你要問為什麼原因?前面彌勒菩薩問過,佛說了,他的善根太少。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凡是真正能接受,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部在此給我們做證明。

  『由彼如來威力故』。他為什麼一聽到這個法門,他就能深信不疑,死心塌地一門專修?這個原因固然是他自己信心他自己善根;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他得到一切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個「能得」,他真正得到了。

  我們今天遇到,遇到未必得到,從你面前走過,你未必能得到。這個「得」字很有味道就像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裡面所說的,「有禪有凈土」那個「有」字,這個「得」字跟他那個「有」字,味道是相同的。你聽凈土法門了,修凈土法門了,你到底有沒有凈土?有才能往生,沒有不能往生。你心裡頭有沒有?這個地方說你心裡頭是不是真的得到了,這是一個關鍵的字眼。真正要得到,要善根、要福德、要諸佛如來加持要有良好的因緣

  「如是廣大法門」就是指無量壽經》所提倡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廣大的法門。在近幾品經裡面,這個意思說得非常之多,說得非常的深刻。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前面第一個小段是給我們明末時期為什麼人會信,會深信不疑,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接著,佛勸我們修學。『攝取受持這一句話,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門之後,一定要如說修行,這個就是「攝取受持」,一定要做到「如說修行」,也就是小本《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執持名號」,這個執持要堅固,決定不能放鬆。

  你果然一心如說修學,下面說你所得到的利益:『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這個「智」有兩個在此地,是說大乘佛法當中常講的「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或者所謂「實智」、「權智」,這兩種智慧你統統能得到。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心稱名就能夠開智慧?諸位要知道這一句「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是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境界完全相同。因為這兩種智現前,在大乘教裡面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這兩種智慧現前了,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登地了,你一定能夠獲得。

  那麼我們要再問,怎樣獲得?《楞嚴經.大勢菩薩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是說一樁事情大勢菩薩給我們就是專持名號,他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任何方法來補助,就是一個持名的方法。換句話說,雖然念佛四種念佛觀想、有觀像、有實相,他這個統統都不用,完全都不用,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叫「不假方便」,一門深入。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就開悟,就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說見性成佛。但是這個佛,諸位要知道,叫「分證佛」,不是「究竟佛」,這個諸位一定要明了,這是「分證佛」。那麼他有能力像《普門品》上所說的三十二應,他有這個能力。這是說專心一心持名,念到理一心的時候能得到這樣殊勝功德利益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彼法」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是指阿彌陀佛從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議功德,你逐漸逐漸明白了,理解了。由此可知,如果「一切智智」沒有現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決定不能夠完全了解。這個境界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西方世界殊勝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西方世界狀況之理解也像「隔羅看月」,「羅」是羅紗,隔一層紗看月亮,還不是真正清楚,真正清楚,把這一障礙應該拿掉。這是給我們說明,我們要想了解,但是不能著急,為什麼?不是凡夫做得到的。你要說為什麼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不清凈凡夫沒有智慧,所以先叫你修。念佛實在講就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達到相當程度了,定功到相當程度了,心地清凈,豁然通達,就開悟了,你就明了這個狀況

  經義亦復如是。經本展開,每一個人讀誦,體會的意思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心地染凈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你體會的意境就不相同了,這是說許多人。即使我們自己一個人,一個人我們自己念這個經,遍遍體也不相同,原因在哪裡?真用功的人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凈,我今天的心比昨天又進步了一點、又清凈一點了,我今天所體悟的比昨天就深、比昨天就廣。假如我不是真正做功夫,雖然天天在讀、天天在研究,心並不清凈,你所領悟的是昨天一樣。你一生不在清凈心上功夫,這個經念一生,你的境界也相同。這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這一事實實在講由我們自己本身可以能夠證實的。

  所以佛法沒有別的,這個法門講得簡單明了,就是叫我們修清凈心,所以修行原則都在經題上,「清凈平等覺」,我們修的就是這個。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不迷。「清凈平等覺」雖然說了三個,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學到一個就行了。我心清凈了,清凈哪有平等?不平等決定不清凈清凈哪有不覺?覺了哪有清凈?所以這三條,你只要抓到一條,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都具足了,同時都得到了。

  其實我們在經題的時候都給諸位報告過,本經上教給我們這三個原則是通一切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無論用什麼方法、無論用什麼功夫,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像禪宗禪宗跟我們用的方法不同,手段不一樣。禪宗目的是在開悟開悟就是覺,禪宗是走的覺門。我們今天念佛求一心不亂,是走清凈心門。禪宗是走覺心,我們走清凈心。一般教下是走正心,就是平等心,平等是正。所以經題上這三句涵蓋了一切佛法的修學,離開「清凈平等覺」,給諸位說,決定不是佛法。縱然也斷煩惱,也修禪定,也積功累德,那是人天法,他的果報人天,得人天福報,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既然心地清凈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凈心的本身就叫做「根本智」,它起作用就叫做「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常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純一清凈

  『獲大歡喜』,這個話是真的。因為什麼呢?他從凡夫晉等進到圓教初住菩薩了,別教就是初地菩薩了,初地叫歡喜地,得「大歡喜」。『廣為他說』,凡是真正成為菩薩了,菩薩沒有不說法的。你看我們在前面第二品裡面就讀過,菩薩才真正是為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菩薩去了,不要等人請你說法,不請我就去了。當然菩薩能力觀機,換句話說,到這個程度你的智慧開了對於一切眾生,他的根性,你都知道,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眾生生生世世,他的行業你都了解、都明白,你的說法契機,換句話說,他有能力把你前生、過去生中的善根引發出來,這叫契機,那麼你聽了之後會非常歡喜很容易接受。這叫「廣為他說」。前面是自己得到的利益,「獲大歡喜」,這是自利,後面兩句是利他,自利利他。

  『常樂修行』,『樂』是喜歡、愛好,『修行』就是依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行」。他真的生起歡喜心了,真的喜歡這一經典修行。所以此地是專指本經,專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再看底下經文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那麼佛這一開頭叫的,這都是叫的我們。此地『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都在其中。可是諸位得要記住,前面把這個標準(前提)說在第一行,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種人。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想想自己對這個法門信樂的程度,就是你相信跟歡喜程度,你就能夠知道。如果你真的相信,無比的歡喜那就證明你確確實實善根成熟你是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今天這種堅定信心、異常的歡喜是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才得到這個大歡喜,那麼這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從教上說。我們剛才這個說法是從感應上說的,那是真正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類。這個第二類,從教上講,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一直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總共十一句統統做到了,那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從上講。可是諸位要知道,教裡頭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固然是很善,要比起感應來講,還要差一等。為什麼?像那一種善根深厚的菩薩很多,我們前面讀過「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那些菩薩,教下講的善根,他們具足,換句話說,遇到這個法門未必肯信,就像阿闍王子這一類的,未必能信。所以感應不可思議

  學佛,雖然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不要求感應,就是不要有心、存心去求感應那是錯誤的。因為你存心、有心去求感應,容易上魔的當。魔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有這個欲求,他就變化來欺騙你,你就很容易上當。我們沒有這個意念,有沒有感應?決定有感應。所以感應一定從真實心中如法修學,它是自然感應,不是我們有心去求的,這個感應正確的,魔不能得其便,魔沒有辦法擾亂,也沒辦法摻雜在其中,這個是正確的、是對的。

  佛在這告訴我們了,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法』,「是法」就是指這一部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法門。『若已求』,你已經在修了,已經修學了。『現求』,過去不曉得,我現在發心。『當求』,現在還沒發心,但是將來發心將來什麼時候發心諸佛菩薩都知道,都看得很清楚。『皆獲善利』。「已求」、「現求」,我們知道必定得諸佛護念,為什麼?一切諸佛護念這個經、護念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修學必定得一切諸佛的護念。現在還沒發心,現在還不想念佛求生凈土,再過幾年發心,或者再過個幾十年之後他發心了,那麼我們要問,諸佛現在護不護念他?護念,現在就護念,「皆獲善利」。現在雖然沒有發心,有魔在擾亂,雖有魔在擾亂,他也受魔的干擾,畢竟是有菩薩在當中保佑。縱然有擾亂,他過一段時期他還覺悟還會回頭,可見得佛菩薩實在是慈悲,照顧得很周到。這就是與這個法門有緣,與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有緣。這實在是把這個法門殊勝利益給我們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這幾句話是佛勸告我們的話。『汝等』就是指我們。『應當安住無疑』,「安住」是你要把心安在這一部經典上,安住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上,安住在西方依正庄嚴上,這就對了,決定不要疑惑

  我們為什麼會有疑惑?疑惑的根源有二端,第一是我們的善根福德成熟,我們對它懷疑,這是一端;第二,我們對這個事實真相沒有能充分的認識,所以我們懷疑。第一個這是不能勉強的,但是第二樁這個懷疑,如果我們遇緣殊勝這個問題解決了,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能把西方世界真相給我們得很清楚、很明白,把我們的疑問統統解除,斷疑生信,這是遇緣殊勝。所以諸位要曉得,遇緣不殊勝而能往生的,那是憑他的善根福德成熟

  像過去,這在民國初年,諦閑老法師他有一個徒弟念佛往生的。諦閑老法師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徒弟本身有障礙,什麼障礙?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都不行,他完全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他對老和尚講的話是一點都不懷疑,依教奉行。老和尚教他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教給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會有好處」。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老和尚也沒告訴他。但是這個人很了不起,就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他成功了。三年念的境界他也沒有告訴人,別人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如果根據經典裡面所講的,他必定得念佛三昧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知道;念佛三昧,他一定得到,看他往生樣子就曉得了。

  他往生的頭一天到城裡面去看看他親戚朋友,實際上去看看是辭行,但是親戚朋友不知道,他沒有說,他也沒有說他第二天走,他不說,去看看這些老朋友。到第二天中午,他就走了。人家是站著走的,沒有生病不生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他的師父諦閑老和尚給他辦後事。

  我們在台灣確確實實看到念佛站著往生的,我們看到在台灣有好幾個這是光復以來台灣有,那坐著走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死了以後還站三天,沒聽說過。民國初年的時候,死了以後還站三天,這是第一個人,後來也沒有第二個。沒念過書,一次經也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你問他會什麼?就是師父給他南無阿彌陀佛」,他就知道這個,所以這種人往生無量劫善根福德。諦閑法師傳授給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因緣,他就能死心塌地的相信,一句佛號念三年,他就成就了。

  第二個,這都是諦老法師親自見到的,這個不是諦老法師徒弟。哈爾濱極樂寺,倓虛法師建立的。道場建成之後,啟建一個傳戒法會興隆道場,請諦閑老法師做得和尚。戒期當中,修無師往生。這個《念佛論》,大光法師筆記的,記載得很清楚。修無法師也是不認識字,在家的時候他做泥水匠。在大陸上那個時候沒有念過書的人很多很多。他也不會念經,他也不懂佛法出家之後,在常住裡面做苦工,也就會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少年。在傳戒期間當中,他沒有生病他是坐著走的。

  他在戒期幫忙,住了幾天就跟倓老法師告假,他說要走了。倓老法師修養、有學問對他這個行為雖然不滿意,也沒說話定西法師這是家師他就沉不住氣了,就責備修無法師,「你這個人太沒有長遠心了,我們傳戒不過兩個多月,你要走,戒期完了之後再走,功德圓滿。才來了幾天,想幫忙,怎麼就要走了?」修無就告訴他,「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一聽,這就呆了,這個不能阻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他第三天就走了,告假第三天就走了,沒有生病坐著走的,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這是倓虛法師定西法師親眼看見的。以後諦閑法師到了戒壇的時候知道這一樁事情,對修無師非常贊嘆,認為他才真正沒有辜負出家一場,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樣

  由此可知,佛法一樁大事是叫你真真實實開智慧不給你講世智辯聰。讀多少經論,上台說法口若懸河,沒用,不能了生死,要真實功夫真實功夫是什麼?是清凈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修清凈心的方法,我們心裡的妄想憂慮、牽掛、煩惱剛剛一動,馬上「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這叫功夫,絕對不讓一個妄想相續妄想起來,不怕,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太遲了。妄念才動,這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把它伏住。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得力。

  心清凈了,身就清凈了,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的,也是對諸位同修真實供養真實利益,心清凈,身就清凈了,身心清凈,百病不生。所以人家走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他憑什麼?他心裡沒有雜念,就憑這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行?胡思亂想太多了,就這一點不如人家。我們對佛法得很多,他什麼都不懂,實際上他高,我們不如他。我們佛法懂這么多是什麼?胡思亂想。佛法也是胡思亂想,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不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被釋迦牟尼佛害死了。其實釋迦牟尼佛不害人,是你自己害自己,你不解佛的意思。佛講得很清楚,叫你佛法不要執著,不要把佛法放在心上那就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舍掉,何況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更應當要舍掉。

  在「禪」,是一切都要舍;在「凈」,是一切都舍掉,只要你留一個阿彌陀佛,這比禪就方便多了。一切皆舍是很不容易,統統舍了還留一個,這個就方便多了,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用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本經教給我們方法。正因為我們的妄念斷不了,所以才叫你讀經,依照經典這些教訓來修行這是什麼?這是第二等的眾生、第三等的眾生,不得不用這個方法教你斷惡修善。像修無師、像諦閑法師站著往生的那個徒弟那是上上根,他們不要讀經,不要用這個方法,因為他一句佛號就行了,所有一妄想執著全部都被這一句佛號給它化解掉了,那種人才叫上上根人。我們實在講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他們的成就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對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那麼想想我們想不想當上上根人?想當上上根人不難,也學他那個樣子,一天到晚一句佛號,什麼都捨棄,他三年能成,我們三年決定也能成。這三年不能成是你還是不肯放下,那個病根在此地。佛的理論方法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不肯完全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過失在這地方

  我們能不能從今而後「安住無疑」?這一句就決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果然能夠安住無疑,『種諸善本』,這個「善本」就是執持名號,一天到晚,心不離念,念不離佛。『應常修習,使無疑滯』,「疑」是懷疑,「滯」是止住,不能前進,這就是障礙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成就牢獄是指欲界、色界諸天天上享福,壽命長,福報大,一切物質精神享受都是自然的。為什麼叫牢獄?不能出三界,福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佛把三界稱為牢獄,這個意思就是警告我們不要求生天的果報。世法裡頭有許多法門目的都在生天,除了佛教之外,可以說世間所有的宗教,它的最後目標都是天堂

  天有很多種類,不可以含糊籠統只說一個天堂那是錯誤的。知道有很多種類的,印度許多的宗教,他們知道,像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還不知道天有很多的天,他們認為天只有一個,上帝有一個,是唯一的真神,不知道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裡頭都很多。印度人知道。印度宗教為什麼知道?印度宗教禪定禪定功深了,他就見到了,定中能看到這個境界,所以他知道。所以印度許多宗教對於六道輪迴狀況,他們知道得很清楚。你要問他為什麼知道?統統修禪定。有些禪定能夠達到「四空天」,這個不能不佩服,連釋迦牟尼佛都佩服他們。他知道六道狀況,知道其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六道情形,他都曉得,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會有六道?他不知道,那這就不是定功了,這個要屬於智慧了。他只到定,定沒有開智慧,定要開了智慧,那這個事情就完全明白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來的?如何解決六道的問題?那都知道。

  可是從定開慧那要相當長的時間阿羅漢的定功比這個世間四禪八定要深得多了,所以阿羅漢證得的定叫九次第定,第九定出了三界,有能力三界,但是智慧沒有開。你要阿羅漢三界裡面這些所以然的道理阿羅漢也答不出來。你問他這裡面事實真相輪迴狀況他能夠解釋得很清楚。你問他為什麼會有這些?他就不知道了,那需要智慧。所以欲界、色界諸天就好比是「一切種類珍寶牢獄」,生到那裡去了,決定不究竟。

  佛法的修學絲毫都不能夠偏差。佛在此地提出這一句的警告,實在講非常重要,為什麼?學佛不求凈土,就必然得天福,一定生天,一定落到這個「一切種類珍寶牢獄去了。因為你一生修行,心善行善,積功累德,當然得天上果報。如果心地再有相當清凈,那這個天逐漸就往上提升了,享天福去了。所以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要避免這個過失,就一定決心求生凈土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話佛又特別叫著彌勒菩薩名字,『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名字,叫著他的名字是提醒他底下的話非常重要,是叫他注意聽。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這是指哪些人?李老師有個小注注在旁邊,大家一看就很清楚,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退的人,對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求生的願望絕對不改變,執持佛號決無退轉,這一人就是佛所稱讚的「大威德者」。大威德本來是稱讚大菩薩的,我們這些人,佛都稱大威德了,是不是過分了一點?不過分。為什麼不過分?過幾年你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像這個經上所講的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了,現在稱呼你怎麼過分?不過分,真的是大威德者。所以這個稱呼等於佛給我們授記,而且很快你就得到。不同修學其他法門,修學其他法門,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要到這個地位要修兩個阿僧祇劫,那當然佛要現在稱你,稱呼太早了一點。修凈宗法門,那就是不久你就得到,因為你這一生當中必然得到,這個稱呼就是當然的。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這兩句話是指凈土法門你能得到凈土法門凈土法門是廣大的「異門」。「廣大」是講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而凈土是無量大乘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這個「異」就是特別。古德稱為「門余大道」,「門」是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余」是以外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條特別成佛大道,所以此地稱為「佛法廣大異門」。克實而論,就是這一經典,《無量壽經你真正得到了。不是你得到這個經本,你心裡頭真有無量壽經》,你在日常生活中有無量壽經》了,你在處事待人接物有《無量壽經》了,那你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得到,這個人就是大威德者,這是世尊對你的贊嘆。

  底下說,那你要是得不到,得不到就是下面了:『由於此法聽聞故』,這不是講別人,是九界眾生裡面的菩薩,不是凡人菩薩啦。菩薩,前面說過,菩薩修行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他們聽不到這個經?遇不到這個法門?他過去生中沒有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我們在累劫修行功夫上比不上他,但是我們累積的善根福德他不如我們,這是兩樁事情他能夠當菩薩是他遇到佛法之後,他勇猛精進,他斷了見思煩惱成了菩薩。我們生生世世學佛,沒斷煩惱,所以還當凡夫,我修的時間比他久。這是他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他就會退轉。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才不退轉?到八地,八地叫「不動地」,這個時候不退轉;七地以前還會退轉。

  那麼當然此地所講的『一億菩薩』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薩,這個不包括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不退轉了。難,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受奉行,有這樣堅定信心,強烈的願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超過這些菩薩太多太多了。怎麼超過的?第一個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這是自己生生世世積功累德,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現在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才能夠得生佛法廣大異門,我們才能得凈土法門才能夠心行、生活經典相應。相應就是得到,不相應就是沒得。

  後面這一句話梵語音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