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

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

賢宗法師般若修鍊團隊開示

杜柯整理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正信希有分,顧名思義,真正地信受佛法思想是非稀有難得的。

  這就是說當我們聽到一種「法」,或者說一種理念表述的時候,我們是先懷疑它,還是相信它?我想,多數人都是先懷疑的。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道理,如果從古至今一種思想流傳到現在,我們再去懷疑,再從頭到尾求證一遍的時候,要花多少時間佛法裡面把這種思想叫「聖言教」,「聖言教」者,即是古代聖人所說的話,我們一般不必去懷疑;如果再去懷疑這些內容過程,我們大半生時間就過去了就像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本願這樣一個思想,我們很多人不相信,老在想,這行嗎?是真的、假的?不相信你就沒有辦法入門。好比我們說因果輪迴,有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不相信你可以慢慢去了解,但在慢慢了解的過程中,我們會犯下許多錯誤,等到哪一天終於弄明白之後,發現前面走過的路都耽誤了。

  但是人往往就是這樣,要繞一個大圈子,然後回歸到原點上。我們的父輩,都不希望孩子走這個彎路,但是我們孩子往往都不聽話。

  所以《金剛經》在這一章佛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佛所說的話,我們直接去信就行了,如來是實語者、不誑語者。佛說的一切法,是為了眾生得到解脫,好比從河的此岸到河的彼岸,怎麼過去呢,這個法就是船把我們運過去。我們現在碰到什麼問題,煩惱迷茫焦慮恐懼不正確的見解……我們在這樣的憂悲苦惱里一直循環,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讓我們通過般若思想從此岸達到彼岸,超渡過去。那麼這個經書就是這樣的一個船,一個載體。所以我們在學習、在讀誦它的過程中,有沒有吸取它來改變自己至關重要。這一章,主要是講這個內容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書裡面不斷出現「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結果。文中最後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世間有一個基本的規律,人常常對問題的看法、理解都不同,那聖賢就是通過他自己的境界對這個世間進行對接,解讀,從而產生他的學說思想。其實這個世間還是這個世間,這個宇宙還是這個宇宙,這個山河還是這個山河,但是每一個人對它們的解讀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派,各種各樣的宗教,各種各樣的思想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看我們怎樣來解讀眼前的世界。用不同的解讀方法,決定著不同的人生。你如果是消極的,即便看到積極的東西也認為不好,你如果是積極的,就是陷入無底深淵的時候,也會覺得這個過去了接下來就好了。所以人常說,積極使人成功,消極使人失敗。這些,實際上都來自我自己的內心世間的解讀。法還是那個法,真理還是那個真理每個人思想境界對它的解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觀點理念。但是我們有些人從來不去總結自己,當他不去總結自己的時候,他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本來發生事情已經得了一些教訓,他後面又重複著同樣的錯誤,從來不總結不思考,不問我為什麼還在那個原點踏步?失敗一次已經足夠了,《論語》說君子不二過,真正的智者,甚至不用自己去親歷教訓,他在別人的失敗當中就可以得到經驗,避免自己犯錯。而我們,卻不斷在失敗中重複錯誤。所以人不去思考的時候,你活100年,還是原來那個狀態

  我們要跟古來的大德智者們學習,看他是怎麼總結,怎麼思考的。我以前看孫皓暉先生寫的《大秦帝國》,中國五千年曆史,有兩個時代智慧最激蕩,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所有人都在不斷思考和總結,一些文化人,一些學派的創始者,其實他們很多話都不是自己講的,而是民間的老百姓在說,然後他們進行總結,通過自己的理解,最後融入到他的思想體系裡面,成為一家之言。所以,他是在芸芸大眾中汲取智慧,再通過自己的提煉加工,形成了這一思想流派的脈絡。

  讀這些內容很有意思,彷彿自己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智慧最激蕩的時期,看那一群人怎麼生活,怎麼思考,怎麼看待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就會得到很大收穫。

  佛教講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不造作之法,本來如此之法。無為法是相對有為法而言,那什麼是有為法呢?有所造作的法,有生滅的法,有流動、有成住壞空的法。比如我們的房子山河大地草木魚蟲,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在告訴我們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有為法的規律本質。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滅的法,而有生滅的法就是無常之法,無常之法,就在剎那變化。

  我剛下來的時候,有個朋友發了一條微信,《清明上河圖》動畫版。我看的時候有個感覺:這些人在大街上走路,賣東西,抬轎子,騎馬,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這些人在哪裡呢?全都沒了我們現在年輕,都活得很好,那如果有五十年突然把彼此切斷,五十年後再看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有幾個還活著?或者用100年時間切斷,到時候,我們每個人無疑都是一個小土包,是不是這樣?而我們很少去考慮這個問題,要知道,真正的活法,應該是從死開始活——從現在開始,你們就給自己設定,假如你70歲要死掉了然後再往前推,你60歲,50歲,40歲,30歲,20歲,然後在這各個階段你能做什麼在這個過程里你怎樣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在這個過程里如何去規劃自己的人生當你每天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在有誰惹你生氣,有誰會和你過意不去,有哪件事情沒有處好,一切都不重要。人,所謂的迷失,就是在某一點上走不出來,這一點遮蔽了我們的雙眼,一葉障目,然後陷入到裡面。想想看,人生不過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不斷把它串到一起而已。你這樣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回過頭來再審視自己的一期生命有什麼不能放下有什麼不能面對,有什麼不能接受?我有時候想,你富有,就是富到喬布斯,富到比爾蓋茨,你去了他們的生活發現還是一大堆問題,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輕鬆快樂。難道我們追求富有就能解決一切嗎,也未必。你追求權力權力再大,你成為美國總統,一呼百應了,他也覺得不舒服啊。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世間沒有絕對的東西,只是因為我們不安住於當下,不認可自己,不安於目前的現狀,在這個過程里迷失掉自己,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當我們能安住當下的時候,慢慢地,就能進入到那個「無為法」。你也可以把無為法叫道,也可以叫本體也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般若、實相、如來藏、無漏、真諦等等,都可以,它不過是一種東西不同的稱呼而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要說賢聖,我們平常人也是如此。我們來到這里學習佛法,就要學究竟之法,學究竟之法,一定是站在世間制高點來看待世間的一切,從生死去看待人生過程,從事物的成住壞空去看待它的存在規則,從宇宙的萬有、整體去看待它的分布和衍生,慢慢地,你的思維疆界就打開了。所謂思維開了即是你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通透了,不受相的束縛和限制,你能在那個終極規律里,通達一切,自由無礙。

  當然佛教的這種究竟之法,你沒人生的閱歷基礎,沒有人生的體驗積累,沒有人生苦難磨鍊,沒有人生的多重思考,你很難一步到位。從這個角度講,佛法不是年輕人可以學的,除非這個人有善根、上智,他才能進入。有一種說法是,40歲之後開始學佛,可能你的理解不一樣,更容易契入。就是這道理

  怎樣能進入無為的境界呢?讓自己所有掛礙的心統統放下來。放下,不是說嘴巴放下,而是你真正做到放下就像大家坐在這里,動動肩膀,搖搖頭,把身體舒展、打開,你就會很輕鬆,接下來,學著把心打開,——那種掛礙的心,浮躁的心,分別的心,計較的心,焦慮的心,在空中搖擺不定不能著落的心,統統放下來,你會走入一個非常寧靜非常澄澈的狀態。你越能進入這種狀態,就放下越多,換句話說,你放下越多,就越能進入這種「無為」的狀態。這時候你發現,以前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能出乎意料地解決,以前你想像不到的思維、點子都能靈光一現地獲得。這就是你進入事物本體。知道進入本體是什麼境界嗎?我給你們描述一下。比如我們看到的各種花草,樹頭,房子,建築,好像千差萬別,但所有的事物都有相同的規律,那種相同的規律就是本體當你靜下來之後,就能走入每一個事物本體,你進入了這個通道,做什麼都能做出最好的結果來,你沒有進入這個通道,想做什麼也做不成。知道是為什麼嗎?因為我們於事物的存在規律是背道而馳的,背道而馳源於錯誤的解讀,錯誤的解讀源於一切事物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就走不出來。你走不出來,就不能進入,不能進入,便不能實現。你看那些藝術家,不管給他什麼條件,哪怕很簡陋的材料,他都能設計出很美的藝術品。難道那個東西是美的嗎?不一定,因為他內心有一個美的存在,這裡面取決於他的內心對美的通道打開了,所以他能不拘囿於外在的客觀條件,而能源源不斷輸送出「美」來。

  那我們做一件事情為什麼做不好,為什麼達不到理想境界,我們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總是在我要富有啊,我要聰明我要美麗,我要權力我要什麼什麼……都是我要」,豈不知,你要什麼就被什麼捆綁,要什麼就被什麼限制。因為你得不到的話,會永遠糾結,得到了,又永遠是它的奴隸。所以真正的修道之人他是這樣一種境界就像王陽明,他是一個文人,不光可以做學問,也能帶兵打仗,還可以出入將相。為什麼他能這樣呢,他就是一個悟道之人,所以在什麼狀態都能進入「道」的境界,進入「道」的境界以後,他不做什麼看似有為實乃無為。無為無不為,故能成就一切。

  我以前到日本去的時候,看他們插花。只見把雜草啊、樹枝一大堆,然後只有一兩朵鮮花放在一起,准備做插花。我當還想,插花怎麼這么插呢,應該是很多花插在一起。不是的,在日本甚至有個派別,插花什麼花都沒有,就用竹子或者樹枝插,卻能很漂亮。那一天我去看的時候,表演的老師往台上一坐,剪刀一剪,嚓嚓嚓,把花瓶往那一放,等到插完之後,我整個人呆在那裡。哇,太漂亮了,但是他用的材料是那麼簡單我想這個老師只要給他任何材料,任何工具,他都能創造出奇跡來。這裡面是什麼?就是美在他的內心,所以無處不可以展現。

  一個人不做什麼,只要能走入這樣一個「無為法」通道,他就通達一切,成就一切。去做生意,必然富有,去做藝術,能成為一代宗師。不管做什麼都能做出自己最理想的結果。實際上這就修行,所以《金剛經》無為法般若修行,便是要我們不斷地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一品講,般若諸佛之母,就是一切諸佛般若生出。我們的內心要把般若生出來,我們通過般若生出來去改變我們的生命,用這種思想去貫徹我們的人生,接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有個巨大改變。那改變來自哪裡呢,改變來自你用般若思想來觀照一切,思考一切,印證一切。《心經》里有句話般若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就告訴我們,般若思想它從來沒有生,從來沒有滅,從來沒有增加,從來沒有減少,從來沒有清凈,從來沒有染污,它是個什麼狀態呢?因為很難語言表達明白,所以講到實相的時候,佛教的闡述不是它是什麼什麼,而是用排除法,就好比問這朵花是什麼顏色,他說不是白的,不是紅的,不是黑的,不是黃的,不是紫的,不是綠的,不是藍的……那是什麼顏色?就那個顏色。因為他辦法告訴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說,你用心辦法思考,用言語也無法表達。

  古代那些禪師跟他弟子有很多離譜的對話,很有意思。徒弟問:師父啊,什麼是佛?師父說:吃飯去。徒弟問:什麼是道?師父說:干屎撅。完全風牛馬不相及。實際上他告訴你,這個東西可說。只有親證到那種境界的時候,你才說哦,我明白了。你明白了,但你也不出來。就像對一個西北人,你跟他講海水怎麼難喝,怎麼苦,怎麼澀,他永遠想不到。那他怎麼才能知道呢?很簡單,喝一口就知道了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對我們來講很重要,以後要養成一個習慣,我們每天再忙,也抽出一個或者半個小時讓自己安住下來,跟我們的「無為法」,事物的「本體」,有一個「親密」的距離。這時候你不要做太多,就坐在那裡,全身放鬆,把各種妄念統統放下,讓自己回歸到零點,讓自己跟宇宙萬物合一。其實也不一定非要打坐,就是躺著,把兩手兩腳岔開,都可以。

  每天有這樣一個過程,讓自己的頭腦歸零,什麼都不想,這個時候你慢慢發現,自己能讀透一些東西,悟出一些東西。當走入了那種通道之後,你就能展現一切,所以「諸佛菩薩般若出」,絕對不是一句戲言,我甚至覺得一切聖賢都從般若出,只不過他對般若的解讀達到不同的高度而已,佛經裡面有盲人摸象的比喻,不同人摸到象的不同位置,得出的結論不同,他們都片面對認為大象應該是那樣一個東西。等到我們眼睛亮了,一看,大象就是這樣。所以那隻不過是我們以自己的角度,對這個世間片面地解讀而已。

  為了防止這種片面解讀,我們一定要進入實相。進入實相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把你個人的執著、分別、妄想統統放下,這時候,你就能進入本體。進入本體你就通達一切。慧能大師悟道說了一首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實際上講的就是般若實相。般若,本來清凈,本無生滅,本無動搖,但是能生一切。正如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能不能做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能不能做到,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

  實際上佛法一點都不玄。我們之所以覺得玄妙,因為把它復雜化了。有時候簡單到,只要你把心收回來,就是回歸到了本點。當你的心放出去,這個千差萬別的世界就出現了。當你不斷地去計較、去猜疑、去分別,去用人工思維辯證、加工、推理的時候,事情越來越復雜,復雜到你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無可理喻。所以般若思想要我們以這種「無為」的觀念去對待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你也能很快通達一切。

  第九品 一相無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羅漢道』,即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四果羅漢,包括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我們叫四果聖人

  這里講到無證之證,何謂「無證之證」呢,就是說,你得到無諍三昧境界,你好像證到了,但又是無證的。你如果認為自己達到了什麼、證到了什麼,恰恰說明你離那個境界還有十萬八千里佛法告訴我們,最高的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你要得到無諍三昧,必須是無有執著的無為之法。因此,般若思想告訴我們,在修行時遠一切離貪著的念頭,不要認為你在修,你在證。

  實際上般若思想一直圍繞著一個點,——一切有相都是虛妄。我們通常的思維是,破除了有相,他就想得到另外一個東西比方說,破除了房子他就山河大地存在,破除了山河大地他就宇宙存在。他總想抓住一個東西,拽住一個東西,能實實在在為我所擁有,這是人最大的問題。你可以仔細想想,那個拽住的東西,能真正為你所拽嗎?金錢權力名譽事業親情你能拽的著嗎,你不斷去深入思維的時候,發現連我們肉體都是剎那生滅的,我們的身體我們都不能真正擁有,它只是四大和合的假借,我們能真正拽住什麼呢

  我們講到般若思想也好,講到無為法也好,講到實相也好,所有的問題都告訴我們:統統要打破,統統要破除,統統要放下,統統要無所執著。那個時候你生起來的境界才是至高無上

  真正要證得般若實相,很不容易。真正能悟透,也不容易,有時候,在感知上你認識它,並不等於一定證得到,就好像我講的大家都懂,但不一定都能貫徹到你的生活中。回溯一下,我們的人生走到今天,你做了些什麼?你有沒有真正地思考過總結過自己過去的一切?再看看你的現在,再往後推,延伸到明天如果你思想沒有改變,你的未來基本上在這種模式里推進,肯定不會有多大改變,甚至會越來越差勁兒。

  所以你們今天能走入這樣一個場所,接受這樣一個思想,如果能真正聽進去,哪怕只是一句話也可讓你終生受益。

  不難發現,《金剛經》從始至終,翻來覆去,層層遞進在講一個問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也是虛妄眾生也是虛妄,萬法也是虛妄他不斷地告訴你這思想。我們最終有沒有得益於這種思想?如果沒有,那是為你固有的煩惱習氣,固有的思維模式,把你深深套牢了,我們佛教把這個叫業障當你思維不開時,就是被那種原有的思維所捆綁,當你被捆綁住的時候,你過去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你現在是什麼樣,未來還是什麼樣。我經常給身邊朋友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去感悟,為什麼去修行,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為了讓你吸收無邊無量的有益東西,最終變成你立足於天地之間的完美人格思想就像我們吃飯,吃青菜,蘿蔔,大豆,米飯,我們的胃消化,好的東西變成營養,壞的東西排除掉。我們去聽課也是一樣,能不能從這裡面吸收到有益東西,然後成就自己,讓自己的思想境界更高遠、更究竟、更圓滿?如果做不到,那你每天都活在原有的狀態裡面。

  由此可見,能接受般若思想,一定是無量劫福報修來的。要好好珍惜這一千古難逢的殊勝因緣

  最後我們說,無證之證。無證,就是證。證,就是無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