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金剛不壞,真諦永存(三)

金剛不壞真諦永存

賢宗法師於「般若修鍊」開示金剛經》【三】

杜柯整理

   (十二)持經功德

  第十五章,持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這是講,一天當中三個時辰都布施。初日,就是早晨,以恆河的沙那麼多生命布施;中午,也以恆河沙數的生命布施晚上,也以恆河沙數的生命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的力量還沒有「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以生命布施,對一個人來說是神聖難得的。可是以這么多的生命布施,還不如你聽到《金剛經這部經典後,真信不疑心中歡喜信受,來的福德大。

  這就說明這部經的殊勝稀有,無可替代。

  所以,能聽到這部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能聽到並且信奉的人,更是福報至大;能把金剛經》的思想,貫徹到自己生活中,且影響身邊的人,你的福報就呈幾何級增長。

  佛的意思告訴我們,要以智慧去引導我們的生命,我們所做的一切才能持久和永恆,否則,以俗世的觀念去做一切,都是短暫和生滅的,都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佛說,「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大乘是什麼?乘,運載的意思。大乘就是大船,可以容納幾千人,渡到彼岸。「最上乘」呢,比那個大的承載工具還厲害,所以佛說金剛般若不是為小乘人說的,是為發大乘者,發最上乘者說的。我們平時活在世間,怎麼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你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著,為了自己活得舒服服,享受所謂的人生,還是為了自己身邊人過的更好,為了這個民族的存在,為了整個人類的持續發展,而貢獻自己的一生?為了自己的人,前面說已經過,一切榮華富貴,財色名利,愛恨情仇,都是過眼雲煙都是夢幻泡影你在紅塵中陷的越深,越無出離之日。上輩你是皇帝,說不定下輩子就在地獄中呆著了,然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出來,或者經過多次投生,成畜生餓鬼都有可能,再好不容易成為人身,好不容易又積累一點福報,於是又沾沾自喜起來,去享受,去造惡,死後又再一次沉淪……就是這樣頭出頭沒於苦海之中,大家說,有意義嗎?

  所以,一個人自私,為了自己活,其實是萬惡之源,輪迴之本

  《金剛經》自始至終就是在追求一種究竟圓滿之法,究竟圓滿是什麼法?就是金剛般若思想般若思想一定是讓我們得到終極的智慧解脫

  因此,需要我們不斷打開自己、審視自己、觀照自己,我為什麼而活著?我活著想獲得智慧還是愚痴如果你希望得到智慧,那再沒有比《金剛經》的般若思想再高的智慧了。

  多數人一生,永遠處於糾結之中,不糾結這樣,就糾結那樣。不學佛糾結,學佛了也糾結,為什麼?哎呀,糾結功課,我每天誦多少經啊,糾結因果,糾結怎麼不開悟啊,糾結別人不吃素,我說他不聽啊……

  所以要把佛法化到生活中去,如果你因為學佛和周圍人產生敵對、摩擦,那說明你學得有問題,你是教條主義,生搬硬套。要把功課化為無形,不一定誦經才叫功課,每天拜多少懺才叫功課你是一個妻子,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使家裡的氣氛愉悅祥和,這,本身就是功課,本身就是學佛,所以不要把學佛理解的那麼狹隘,教條。

  此即是一種「破立」的思想——不破不立。把原有的框框架架打破,變成無形。把事物的精髓掌握,不被它的表象束縛。「無形」其實到處都是形,所謂的「無」是一種最高境界。《功夫熊貓》里,武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一張白紙。原來他們那個編劇就是華裔,對中國文化諳熟於心。所以當你要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進入無相境界,只有進入無相,才能生起一切。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禪定力量,你進入了無相就是大禪定,因為不著相,自然是如如不動禪定境界其本質乃是幻空的境界就是我們說的般若實相。那麼什麼是空呢?空,不是一無所有,不是消極無所作為。空是認為這個世間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椅子,是由木頭、油漆、釘子、人工等等組成,每一樣都不叫椅子,只有這些東西有序地組合在一起才叫椅子,其實我們也可以叫其他的,椅子只是一個代號而已。

  凡因緣聚集的東西總有因緣離散的一天,佛教把這種規律叫做「空」。世間的一切都在剎那變化,無常生滅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逝,無論這把椅子,我們的身體本身,還是眼前所見的一切,皆是如此。所以「空」是宇宙人生的本相。

  《金剛經》是部我們可以終生學習的經,如果現在讀不懂,不要急,也許你到中年、老年某一天,突然就懂了。

   (十三)業力障道

  第十六章,講業障不可思議

  「須菩提,若善男子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是在講,如果我們有人聽到這部經,產生懷疑,不信,並且嘲笑譏諷,認為是無稽之談,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業障深重之人。反之,如果一聽即產生信奉,一定有大善根,是業障輕微之人什麼叫業障呢?對真理產生懷疑,不能領受,得不到受益,這種人就業障深重之人,就是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並且福報淺薄。比如今天,我們要來這裡聽課,也許我們通知的人有一千個兩千個,為什麼這么多人,只有我們這些人來呢?也有人願意來啊,但是孩子感冒了,父母出差了,家裡的狗沒人養了,老闆找你開會了,等等,很多事情障礙著你來,你的業力以種種因緣障礙著你來聽經聞法經,所以你沒有福報。

  佛說供養無量諸佛功德都不如聽到一句金剛經》的功德大,「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金剛經》的功德如此之大,但你沒有這個福報,你的業障深重,就享受不到。

  聽了之後,每個人信受的程度又不同,這亦與每個人福報業力有關。不過總而言之,只要你能聽到,就已經是很大福報了。

  你今天聽到《金剛經》一句話,從此對自己的生命身體名利財富家庭情感,等等俱不執著,那你就走在成佛的道路上,那你其實就是一尊未來佛,——可以度化無量眾生。然後這些眾生成佛後又可以化無量眾生,那麼你想一下,這部經的功德力量有多大?你不光自己解脫還能幫助身邊的人解脫身邊的人又幫助身邊的人解脫,連鎖反應,以至於無窮無盡

  一切法都不是無緣無故生起都是因緣和合之物。我們今天能坐到這裡一起,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我們一定至少有五百年因緣。人之一生,你有多少朋友,誰會成為你夫妻父母同事都有著極深的因緣道理如此。所以以後在為人處事中千萬不要得罪身邊某個人,要善待他們,你今生得罪了他,下一他就不斷給你麻煩,報復你,跟你作對。所以今生誰和你過不去,一定是前世你得罪了他,比如借錢不還啊,欺騙過他的情感啊,讓他痛苦啊,那他這一生也讓你痛苦,他借你的錢不還你這一生不把這個冤結解掉,會延續到下一生。說這些不是無稽之談,哪一天你把天眼開了,會發現這些人原來都是過去生中圍繞在你身邊的人,很多生很多世都與他們有關係,過去生中,你們可能是父子,夫妻,情敵,朋友親戚同事,師生,各種關係就像不同舞台上的演員,演著不同的故事,但演員很多都是重復的。

  再看我們香海禪寺,有的老百姓就住在附近,但是從來沒有進來過。為什麼?無緣。以前有個羅馬尼亞的留學生,在上海博士跑到我們寺院來,還有新加坡香港,甚至法國的人,——我們這就有幾套房子是法國人請的,說以後不住在法國,要住到香海禪寺,我說霧霾你不怕?他說住在法國不如住在中國,住在中國不如住在香海禪寺,哈哈。為什麼這么遠的人,在地球那一端的人跑到我們寺院來了,而在寺院附近的人卻從來沒有進來過,這就因緣了。故而,最終是一群有共同人生理念和價值人才跟你走到一起,我們在一學佛在這一起聽課,也是如此。

  但是學佛每個人都有一個層次問題,每個人善根不同(也可以說業障不同),接受的結果也不同。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善根淺的時候,要勇於接受自己,因為你不可能一步到位。雖然老師也講了,你也明白,但是做不到。這就像一個小孩子剛剛學會走路,你讓他跑、跳,可能嗎?我們才學會走路的時候,就一步一步把路走好,這即是最好的修行

  因此,在世間修行,要接受自己的好,同時也接受自己的不好。在自己好的過程中能不能多邁一步做的更好一點;在自己不好過程中,能有所修正,有所克制,就是最好的狀態。我們看慧能大師,他聽到別人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一下子就開悟了,我們念啊念,念了不知多少遍,有人都會背了,有人聽《金剛經》講解無數遍,他開悟了嗎?這便是人的根器不同使然,也就基礎不同。六祖慧能相當於一壺水,燒到90度了,人家稍微再燒一下,就開了;我們說不定還是冰水呢,你燒了半天,沒有溫度,才慢慢融化。

  因之,修行是個長久的過程。我常常講,禪宗你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想快點,就修凈土,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創造的那個西方極樂世界,你到了那個凈土,沒有世間的各種習氣障礙你,就可以安心修行。當然這隻建議,具體每個人適合修凈土還是禪宗,還是其他門派,都要契合自己的根器才行。有的人就喜歡念佛他就喜歡打坐打坐效果好,那更適合修禪。

  在修行途中,要盡量避免和負面的人接觸,你身邊負面的人多了,他會拉你下水,你好不容易修到一點成就,因為自己的定力不夠,他一影響就前功盡棄了。所以要多結交正面的人他會拉你上岸。所以正面、負面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你有什麼樣的引力,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來到你的身邊

  因此,修行過程中要時刻觀照自己,是不是屬於正行正定,正精進?你屬於「正」的時候,邪惡東西就遠離了。

  不要看身邊烏煙瘴氣,很多負面東西害怕了,不能容忍。反過來講,五濁惡世也不壞事,三世諸佛在這個五濁惡世成佛。為什麼呢你看那個蓮花,開得那麼潔白,根卻扎在淤泥里。五濁惡世菩提種子可以轉換,煩惱菩提。它,即是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正原因

  有的人眼裡容不得沙子,很容易苛責別人,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樣的人,是沒有福氣、缺少福報的。福,來自包容、理解、與人為善,與自我超越。因此凡事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他肯定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要碰到問題就害怕要把菩提種子種下去,轉化,就看你有沒有這種轉化的力量。有本書上講西藏一個活佛跑到美國去,整天跟一群嬉皮士混一起,喝酒啊,跳舞啊,人家都說這傢伙墮落了,但是幾年後,這群嬉皮士全部被他度化了。

  還記得有篇文章講過,一筆者某年回家,看到路邊有株大樹,一個師父在樹底下打坐,前面放一個碗,每天有人給碗投幾個硬幣。旁邊幾個小孩子,看到師父打坐,就去把錢偷著拿走藏了起來。筆者看到後想制止,但是想師父也許知道而無動於衷,自己何必管閑事呢。又過了幾年,他回去一看,那個師父還在還在樹下打坐,只是旁邊多了幾個打坐的小沙彌

  是的,身邊的人又被他度化了。

  所以很多事不能只從表面上看。

  我們有人學了佛,覺得佛法好,回到家裡,發動全家讀《金剛經》,甚至吃素。然後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家人就擔心,他到香海寺是不是中了魔?整天神叨叨的。那樣的話,全家人當然反對你,你呆在家裡舒服家人也不舒服學了佛法後,你和家人互不舒服,這學佛就學出了問題。如果學了佛法後,你回去比以前表現好,以前不拖地板,現在拖地板,以前不洗碗,現在洗碗,以前愛生氣,現在不生氣,那他們就覺得蠻好,說你改變這么大明天我也寺里看看,這一去,就被你度化了。

  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別人,如果自己不改變,永遠也別想著改變別人。

  佛法福慧雙修。福,怎麼修?學會布施,給予,幫助,用這種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智慧呢?就要學般若思想,我們把《金剛經》學好了,理解透了,一直實行,就能得到無上智慧。這樣你便能福慧雙修,依正圓滿

  這一章主要講人的業障,所以我們要轉換自己的業障,轉換自己的習氣,轉化這個五濁惡世正確地面對自己。

   (十四)不執空

  第十七章。

  平常我們人對待問題很容易著相,比如說「四大皆空」,那我就執著一個空的實有,你執著那個空的實有,就是有相,是不究竟不圓滿的。《金剛經》的思想自始至終都在提出,不斷地「粉碎」,粉碎就是打破,粉碎什麼呢,包括佛身,包括庄嚴國土,包括羅漢,包括一切都要破除。粉碎,你才能證入實相。包括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也是一個方便假設。

  我們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其實我們和莊周一樣,你說現在是在夢里呢,還是在現實里?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你在夢里,還是世界夢里?我們做夢的時候也感覺夢境栩栩如生啊,和真實的一樣。想想我們小時做過的事,經過的一切,和夢有什麼區別呢,你現在做的事好像很真實,再過十年、二十年,回頭看看,是不是又和做夢一樣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十五)目異則色異

  十八章。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

  你有肉眼,就是凡夫眼睛你有天眼,就是天人眼睛你有慧眼,就是智慧般若眼睛你有佛眼,就是透視十方三世的眼睛。你以不同的眼睛解讀這個世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

  想一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來解讀、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有什麼樣的眼睛,你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會有相應的什麼樣的世界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顯差別」,所有的聖賢都是以無為法而成就的,不過他們每人無為的層次不同,所以,結果也不一樣。

  這其實就是佛法的精髓,佛法其實是純粹的無為法。

  我們要布施,要修福,但布施要三輪體空,修福要心無所求,這樣福報才大,也就是說,這些看似的「有為法」都不著相,所以,佛法之下的「有為法」其實還是無為法。我們「有為」,是為了更好地無為,我們為了無為,不過暫時「有為」而已。

   (十六)無所求,有所得

  第十九章。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記住最後一句話,「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它的意思和上面講的一樣,正因為你「無」,所以才「有」,你不著相,故能破除一切相。如果你念念不忘我的所作所為有多少福德,那你的福德就小了。

  《道德經》里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與此同理。我們提倡講道德,那是因為缺少道德,如果本來就有道德,又何必去提倡呢?所以,最上等的德是看起來沒有德,讓你感覺不到德,你說太陽大地有德嗎?它們默默無語,讓你感覺不到德,而它們的貢獻大不大?相反,下等的德,天天在求德,使自己不至於失德,其實正是缺德。正因為缺,才求嘛。

   在我佛教里,比如說布施,我布施了,還要感謝你。為什麼呢?感謝你讓我福田而不是我布施了,幫助你,要你時時想著感謝我報答我,如果是這樣的心態就不佛教智慧佛教的六波羅蜜之一,就是布施,但必須是以菩薩心腸行菩薩道的布施而不是市場上做交易,做買賣。有這種心理的,都不菩薩道。

  所以,今天你們來聽我講課,我要感謝你們。你們感謝不感謝我,我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不是我考慮的問題。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如來從來沒有把福德當做福德,沒有把說法當做說法,所以,他的福德最多,他說的法是無上法。

  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才能通達佛道,你的人生就沒有任何障礙

  所以,佛法站在人生最究竟的高度來看待世間,面對一切人、事、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