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醒來:冰是睡著的水

  醒來:冰是睡著的水

  賢宗法師普陀山寶陀講寺開示

  杜柯整理

  從《醒來》中醒來

  這首歌的名字叫《醒來》,它優美的童聲宛如天籟之音,穿透了我們的靈魂,喚起我們靈魂深處靈性的醒覺和回歸。裡面的歌詞,是《四十二章經》和許多經書都講過的: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從古到今有多遠,談笑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我們現在是在「迷」的此岸,還是在「悟」的彼岸就在自己一念之間的飛躍。

  今天講的「六度修行」,究其本質,也是讓我們生死迷茫中醒來,達到涅槃自在彼岸,這中間飛躍的過程即是「渡」,——是醒來的過程——也是「度」的過程彼岸有花,名曰:彼岸花。「彼岸花開開彼岸,斷腸草愁愁斷腸」——「彼岸花」如此美麗雅潔,我們徒然仰望,愁成一棵斷腸草亦是枉然,唯有渡過中流激水,方能真正采擷到手。這朵美麗非凡之花是什麼呢,俗稱曼陀羅它就至高無上佛性

  一心而有十法界

  六度修行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大家耳熟能詳,但對於它的深刻內涵,未必有多深的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和自己下去實踐,是完全不同的。

  這幾年我在社會上做事,風風雨雨,摸爬滾打,在紅塵中裹著一身青衫,漸漸地有了一番滋味,有了一點感悟,反觀自照,佛法的博大精奧真的不可以指測河。

  「六度」是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裡面最關鍵是什麼?度。我們怎樣從煩惱度到喜樂,從紛擾度到清凈,從黑暗的度到光明,從生死度到涅槃……所以度的第一步,首先是醒來。從紅塵中覺醒,於此娑婆世界,時刻地觀照自己。佛經上講五戒十善,實際是告訴我們怎樣修世間法。但修世間法不是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在出世間,「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是出世間法的基礎,好比世間法是房屋的地基,出世間則是高聳入雲的亭台樓閣,為地面以上的部分。兩者連成一個整體,是一不是二。有個笑話說,一個傻子見人家的三層樓房漂亮,就央求他做財主父親也蓋個三層樓。他父親第一層樓開始蓋,他急著說,我只要第三層,你蓋下面兩層做什麼?!我們很多人學佛就和這個傻子一樣,總想著蓋空中樓閣

  固此,佛法智慧就是怎樣從世間法去修出世間法,怎樣從出世間法去反省世間法。有人總結說: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禪是入世加出世,就是二者的綜合。誠然如是。

  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能保持一種覺性,就是禪的狀態。保持一份覺知,就不會迷失自己,保持一份覺知,就不無所適從,保持一份覺知,就不會誠惶誠恐,保持一份覺知,就會進退自如,保持一份覺知,就會不失初心,保持一份覺知,就會活在當下。……

  如果你工作如意事業不順遂,人際關係和諧家庭美滿,那你首先要反省自己,肯定是自己長期以來失去了那份覺知,陷入迷途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故而修行,就是一念之間的轉迷為悟。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悟,凡夫是佛。轉換,為修行的肯綮之所在,可以說沒有轉換就沒有修行。我們知道,僧人法達曾讀《法華經》兩千遍,他沒有轉法華,卻被法華轉,最後,他還是他,經還是經,沒有開悟。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善於轉念,路途寂寞了,心可以熱鬧;環境嘈雜了,靈魂可以寧靜;人老了,精神可以年輕物質貧窮了,心靈可以富有……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消咫尺天涯。毛澤東說,這世上的事,怕就怕在「認真」二字。我們也可以說,修行的事,怕就怕在「轉念」二字。只要善於轉念,你的眼前就是一片光明,你的世界就會海闊天空,你的人生就能通達無礙……

  這種轉換,它要求我們從當下去醒來,去覺知,去感悟。所以佛教有一個基本思想:一心而有十法界。十法界,本來差別如此懸殊,然而究其根本只是心性的顯現,只要心的念頭一轉,你可以自由跳越任何頻道。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

  所以六度修行,就是六種改變我們心的方法。心改變了,一切都改變了。凡人心以物轉,聖人以心轉物。凡聖之間,區別在此

  布施

  布施每個人都懂。比如我施捨東西給別人,用佛法去度化別人、開人智慧,或者照顧別人、安慰別人,使之無憂無懼。這些都是布施。其實布施是來自我內心那顆施捨之心、悲憫之心柔軟之心,對世間苦難眾生的感同身受之心

  倘若你對眾生沒有發自內心深處的關愛,就不能有真正的布施行為。比如錢財,你只會施捨一些小錢,小恩小惠。更多更大布施行為一定建立在你心甘情願地付出,當內心沒有觸動,沒有感化,沒有共鳴,怎麼可能放下自己的大筆錢財?由此可知布施是一個對他人關愛的外化,是自內而外流露出來的。

  當你看一隻生活碌碌奔忙的螞蟻不忍心打擾它,看到樹上怡然鳴叫的小鳥不忍心驅趕它,看到陷入苦難中的眾生不忍心不伸出悲憫之手……這都是慈悲心的自然顯現。眾生即我,我即眾生眾生樂即我樂,眾生苦即我苦,我與眾生本無差別,所以布施要求的一個最高境界便是三輪體空,為無相布施。不要執著一個「我」,再給一個「你」,我和你是一體的,我自己給自己,感什麼恩呢!

  當然這樣的境界不是一日可以達到,因而需要不斷修行布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圓滿自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的最佳方案。它的功德利益至大,因而成為「六度」之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觀音菩薩普門品》,記得裡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為了度化各種各樣的眾生,示現了各種各樣的身份,她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到哪座山,唱哪首歌。這是為了善巧方便,她與你無時不在一個頻道中。觀音菩薩為一個大智慧者,做到了應機說法

  最近,我們寺院義工我也加入了微信,每逢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思想觀點,我就不斷發上去與大家分享,此也是一種布施要讓布施為你生活習慣。現在,我的微信群里已經有幾千人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利他的過程,慢慢地,你就會變成觀音菩薩化身人生完美境界,就來自你有感恩之心布施之心,和利他之心

  今天大年初六,我到秦皇島去給那些「國字頭」的老總們講課。他們給我一塊錢課時費,我布施給秦皇島佛教協會去印書。然後到另一個地方講課,他們又給了我兩萬元,我把這個錢也轉手捐掉了。最後我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不缺錢花。你只要能布施,絕對不會貧窮很多人覺得,自己越布施,錢會越少,越窮。這是愚昧知見布施為因,是種子,你撒了很多種子,當然會有收獲。但你不是現種現收,農民伯伯春天種地,還要等到秋天收獲呢。

  又有人覺得,我就那點工資,怎麼行布施事實上,布施需要內心一定的豐足才能實現。它不在於你現實中有多富,而在於心靈有多窮!因此,一個能布施人是心靈富足的表現。同樣,一個千萬富豪,卻一點都不捨得布施他就是一個心靈乞丐。心為法王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通則法通。對於這樣的富豪,他只享受過去世種下的福報而不知道耕種,早晚會成一個窮人的。

  在布施上,有「半文為滿,千文為半」的說法,它告訴我們:不在乎你布施了多少錢,更在於你的心有多誠,有多大的悲憫之心。一個貧苦的農婦捐了半文錢,她的功德福報過了一個隨隨便便捐了千文錢的富豪,就因為富豪不是用心布施。在心力布施上,貧苦的農婦其實已經超過了富豪

  況且,除了布施錢財以外,還有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那些總說自己窮而無布施的人其實是一種借口。一個真正願意布施的人,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在生活中,一點一滴都可以布施福報,要從日常生活中積累。

  布施度慳貪。一個人越吝嗇越難布施,所以布施可以破除我執當你學會了布施,就發現自己的貪欲在減少,人際關係在改善,磁場越來越和諧生活越來越幸福

  那些能布施的人,其實是真正的智者;反之,便是真正的愚痴

  第二,持戒

  戒為菩提之本要想了生脫死,達到涅槃的境地,必須持戒佛教有基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守住五戒,才能得到人身。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曾經守住此根本五戒的人

  六祖慧能句話說:無嗔就是戒,清凈就是出家。你內心清凈無染,清涼安住,始終保持如一的狀態,就是沒出家也等於出了家。相反,內心煩惱不斷,熏染嚴重,即使出家穿著袈裟,也等於在紅塵中打滾,沒有絲毫用處。任何的外在形式都不能改變你的本質。

  戒,其實是保護我們。你的肺不好醫生說不能抽煙,這就是戒,不抽煙是為了保護你的肺。一條狗為什麼被鏈子拴著呢,因為它會咬人。如果它足夠律己,絕不會出現咬人事件,就不用栓了。但這時還有戒嗎?還有,不過已經習慣了,所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在這世間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規范,這種規范,即是戒。因此,持戒不是我們想的那麼難,我們說不殺人,這也是戒,大家做到了嗎,我們每天都做到了,但好像並沒有為此而費力,為什麼?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行為准則。當你習慣了它,它對你就不是一個束縛。

  相反,少數人犯了這個戒,成了人犯。他為什麼會犯呢,沒有換位思考,沒有站在對方立場去感受被殺是什麼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只在自己的感受。他犯了戒,作為回報,必須償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犯了這個「戒」,所以無法保護自己的性命。所以保護別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持戒的是毀壞。沒有犯戒就沒有毀壞,正如遵守交通規則就會很安全一樣,你若想車毀人亡,就不用遵守交通規則。

  第三個,忍辱

  有人說,我被人欺負,被人罵,心裡很難受,忍著。實際上,忍辱不是這樣一種狀態,——它像水流下來,我們打開一個通道,讓它流走,不讓它聚集在這里,走了後什麼都沒有了。

  為什麼忍辱可以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呢?因為你和他在一個頻道,他根本傷害不到你。他在一樓,你在五樓,他怎麼打你?你的思想境界遠遠超過他。到這種高度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忍的概念了,你無忍而忍,而這種「忍」,才是忍辱最高境界

  所以一個真正能忍辱的人,他一定是站在宇宙成住壞空的高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他解脫了,超然了,放下了。不會為雞零狗碎、雞毛蒜皮的事去耗費精力,不會為一切短暫的因緣和合而執著,他深味了苦空無常本義,人在紅塵,心在凈土,他的心一定是出離的。

  因此,真正的忍辱者,一定具有出世間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忍辱修行還需要我們轉換自己的思維

  常言道,要想成功,需要朋友要想取得大成功,需要敵人敵人是什麼,乃是你的逆增上緣。這個人打擊你,折磨你,跟你不去,一直和你作對,你要把他看做是對自己的鍛煉,是來修鍊你的。此為思維方式的變化。

  去年是龍年,據說屬狗的最不好過,我正好屬狗。去年的流年真是不利,我們領導不斷給我找麻煩,要蓋房子他不讓,說把債務還清了再蓋。於是我們拚命還債,終於還清了,還是不批,要這樣那樣證明,把人弄得暈頭轉向,腿都跑細了。最後,我安慰自己,為什麼不把這當做一個修行呢?修行本來就在生活中,難道還有脫離生活而有另外的修行嗎?於是我的心態也變了。去年年底,我們所有的手續都批了下來,今年32000平米的房子就可以動工了。

  所以,不要與身邊人對抗,不論他用什麼刀槍劍戟,你都接受下來,有人說,這樣你不傷痕纍纍成了篩子嗎?不會的,你把自己空掉,把自己變成空氣,它能傷害到你嗎?

  記住:吃虧是福。能吃虧都是有福的人,吃大虧得大福,吃小虧得小福,不吃虧有福。別人打你一拳,你打他一拳,他踢你一腳,你還他一腳,這么禮尚往來絲毫不吃虧的人,怎麼能積德修福?德土太薄,就載不了大福報

  在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真正過不去,唯一過不去的就是你自己,是自己給自己障礙,自己給自己難受。只有自己能傷害到自己。所以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修行意義就是要「化敵為友」,把這個敵人、敵對轉化過來,成為和我一個陣營,一股力量,一種方向。這樣就非常強大了

  四,精進

  對於修行,知道的再多並不重要,講的再多也不重要,關鍵是,看你做了多少。我經常給皈依弟子說,修行,不是你誦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懂多少名相……而是你的心態、你的行為、你的為人處世,有沒有得到改變?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這一反一正,即是修行意義所在,這樣「反正」之後才能知道正反,知道物理人倫,知道世道人心存在的規律。每天盡可能做一些善事,哪怕是對別人微笑,在公交車給人讓座,把垃圾袋撿起來,這些瑣碎小事,都有無量的意義修行是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從當下修起。當你全力去做的時候,你的心在一點點改變,它變得更柔軟,更安詳,更喜樂,更自在當你嘗試著去做利他之事時,福報自然如涓涓細流,越聚越多。當你把行善當做一種習慣,連龍天護法都跟著你,運氣肯定會越來越好。

  我們生活中那些「領導是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幫助的人越多利益的人越眾,那些人喜歡你在一起,漸漸地你就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小的可以成為一個團體領導,大的可以成為一個國家乃至世界領導。假若你沒有那種利他之心、愛人之心,沒有那種智慧,不可能做領導

  老子說,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學吃虧吃虧得福

  記得有一次,大慈寺開光,我們以嘉興佛教協會的名義去參加活動。當時一群人全部被擁到主席台上,我上去後走了一圈,發現沒有自己的位子。這種情況很尷尬,主席台很高,下面又是黑壓壓的幾千人。通常一個人上去容易,要當眾灰溜溜下來就難了,那個時刻我就有種深刻的覺醒,為什麼很多領導佔了位子不願意下來呢?因為走到哪裡都是被眾人捧,被鮮花掌聲包圍,阿諛奉承不斷,他就舒服,坐在那裡不想下來了。為了把位子做穩,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會千方百計使用手段、伎倆在台上多賴一會兒,這樣的結果是,有的釀成了大錯,甚至身敗名裂。如果他恰如其時,該下來就下來,也許不至於這樣。

  我很感謝那次,無形中給了我一次醒覺的機會,以後我無論參加任何活動,都願意坐在角落裡,盡量少露面,更不願意佔據主席台,成為主角。如果可以不上去,就盡量不上去。我怕上去多了不能下來了

  人這種動物,由於累劫的習氣熏染,對財色名利有著天然的喜好與趨同,如影隨形,很難擺脫。塵世是一個大染缸,大家每天浸泡在裡面,早已面目全非。因而,我們要時時保持一顆警覺之心,觀照自己的言行。這即是精進的表現。

  五,禪定

  禪定,在佛學上叫思維修,亦稱靜慮。我們前面講過,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這就禪定。廣義的禪定是心不散亂,無著無住,所以禪定可以發生行住坐卧日常生活的一切細節中。不是只有打坐才叫禪定打坐,是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安靜下來最常見的一種方法

  禪定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讓你思維更靈敏,同時讓身體健康內心更平和,煩惱更少。長此以往你看事物觀點、角度都會發生質的改變。

  蘋果手機的締造者喬布斯就是資深禪修人士,蘋果手機品牌的創立、設計、包裝都是他禪定後的靈感閃現。類似的例子有很多

  現在,禪修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運動,在美國,很多公共場所設有禪修館,在香港,可以看到天主教徒、伊斯蘭教都在參加禪修。

  如果你去禪修,會發現這個市場非常之大,大得足以把人淹死。有太多人渴望禪修,有太多人需要指導,倘若你干這一行,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因此不用擔心找不到飯吃。當然,這是就謀生和風潮而言,我們禪修,首先是為了凈化自己的心靈

  禪修的益處,不是幾句話可以講完,更是實踐了才能知道。現代人普遍心浮氣躁,如果大家每天能禪修一刻鍾,相信連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能改變。

  每天,面對牆壁坐上十分鍾二十分鍾,觀照自己,過濾身心,湛然寂靜。日累月積,生命能量在增加,主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在這過程你會發現,之前的煩惱和疲憊都消失了,你變得更喜樂、更輕安,吃飯更香,睡覺更甜……禪修,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禪修在本質上,是尋找自性過程。我們已經遺失得太久太久了,需要逆流而上,回到清凈源頭,把一顆污染到斑駁陸離、面目全非的心,洗滌得晶瑩發亮。

  守住清凈本心你看到的就是清新宜人的世界,感受到的便是無比清涼的天然空調。那種喜樂如靈泉,從內心深處汩汩湧現,將你沐浴得非常舒服

  第六個,智慧

  佛教里的智慧般若它是究竟圓滿的出世間智慧,與一般人所言的聰明是兩回事。世智辯聰,不在智慧之內。

  從出世間的角度去看待世間的一系列問題,其實每一部經書都是給我們以這樣的智慧。故而看經書過程,便是啟發智慧過程

  這幾天,我有一種感悟,人世間許多東西,自有其內涵,對於陌生事物,我們往往誤讀。最近幾年我們寺院買了很多基督教、天主的書,《與神對話》、《德蘭修女自傳》等等,我還經常看《聖經》,這在一佛教徒是鮮見的。我的微信裡面,有許多團體都是基督徒,甚至也有基督徒到我們寺院來禪修的。為什麼會接納他呢?因為我也喜歡讀《聖經》,喜歡上帝講的諸多言簡義深的道理。當你不了解它時,就不可能知道其真正的內涵,對它就是排斥的。你要接引眾生,就要盡可能了解娑婆世界每個區域人的生存狀態,所以不能不了解西方文化。而要了解西方文化,不能不了解《聖經》。就像《聖經》裡面講到,一個人要真正進入「神」的境界,便要處於處子的狀態。處子的狀態正如我們佛教里講的清凈法身清凈法身佛,他的面容和眼神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這不是一個共同的道理嗎?所以思想是沒有界限、沒有籬笆、沒有隔閡的,所有的隔閡都是人為造成的,是自己把自己禁錮起來。很多人一聽說異教徒的書籍會咬牙切齒,或者談虎色變退而遠之。佛教最講究包容,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向很多外道學習過,最後才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向外道學習,也是他自我成就的一部分。作為佛弟子,我們的心胸就要打開到像宇宙一樣寬廣,像大海一樣深邃,像虛空一樣包容,——這時候你將發現,沒有什麼不能接受,沒有什麼可以障礙到你,更沒有一個人可以打擊到你。作為一個佛弟子,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站在世間制高點上,去俯視整個芸芸眾生,這樣大悲心才能生發,出離才能生起。具備了二者,便能更好地修行和度化眾生。此亦所謂悲智雙運。

  有一次,我去浙江大學講課,通常他們要給課時費。那天沒給,後來說給我打過來,也沒有打。一般人或者有種上當被騙的感覺,我沒有這種感覺也沒有再問。第一,我們不差那幾千塊錢。第二,我就布施了。你這么做的時候,就很坦然。其實他沒有把錢給你,最糾結的是他而不你自己下一次見面,他肯定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在這小事上糾結,在小事上糾結就是智慧不夠。

  這幾年,我們在建設寺院過程中碰到了很多資金壓力,但我每次去講課,從來沒有說我們需要錢,也從來沒有化過緣。為什麼,因為我相信一切事情的成功與否都有它的因緣我這一生能做多少事,就盡量去做,做不到的,不可強求。我來到寶陀講寺時就知道,我這一生寺院建得再好,也不可能達到如此富麗堂皇。你的因緣具足,僅僅發心是不夠的。因此我不糾結這些,就在現有硬體的基礎多做軟體,我們去印書,去辦禪修班,去講課,去弘法,去做慈善……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隨順因緣而做。

  作為佛弟子,應該是看透世間名聞利養,不被物慾、名位、情感染污的一群人。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因為我們知道宇宙人生般若實相,究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但放下不等於放棄,順其自然也不無所作為。我們是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佛弟子就應該體現出這樣一種精神你沒有這種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精髓,也不可能成為人天師表,更不可能弘法利生。

  一個出家人,連生死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我常常在以此反省自己:我是誰?佛陀是誰?佛陀乃一代王子,享受那麼大的福報,都放下了,我們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因而當你把一切都放下的時候,眼前會豁然開朗,敞開一個別有洞天的大千世界你的心超然於萬物之上,可以活得如此灑脫,如許歡快。所以這世上真正的逍遙人應該是出家人如果你出家人,還不能做一番逍遙遊,就應該好好反省自己。

  最後,送給大家四句話: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打開心量:把我們的心胸打開,像虛空一樣廣闊。心量打開了,什麼都放下了。

  放下自我放下我執放下以「自我」為中心。千百年來,「我」字把人害苦了,放下「我」,就不苦了。

  活在當下: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勿要攀援,就不會顧此失彼。時刻讓自己身心靈合一,活在每一個喜樂安然清凈幸福的當下。

  奉獻真愛:學會吃虧,不要計較得失多做布施、利他之事。深懷一顆悲憫之心,以愛己之心愛人。你的世界因之改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