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禪修,就是一場裸奔運動

禪修,就是一場裸奔運動

宗法師於香海禪寺第74期感恩開示

杜柯整理   

  歡迎大家來香海禪修,同時,也希望大家珍惜這次禪修。

  我們對禪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禪當做打坐,認為打坐就是禪。其實,禪的含義是極其豐富而寬泛的。

  自從六祖慧能之後,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遍及一切領域,從藝術思維,從琴棋書畫到武術搏擊,從日常生活精神哲學領域,從出世到入世,無不受著禪的思想精髓啟發、潤澤,和滋養。

  佛教中,禪宗是真正創立於中國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時曾盛極一時。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紛繁緊迫的工作生活之餘,走近禪,親近禪,企圖揭開禪的神秘面紗。

  說了這么多,大家還是不知道禪是什麼。禪是什麼呢?關於禪的定義有好多種,其實,從嚴格意義講,禪是不能言說的,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佛教中,關於禪有個說法:專精思維,獨一靜處。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獨處並且安靜下來,讓自己的思維集中一點。

  所以禪也叫靜慮。

  禪經常和定聯繫在一起,俗稱禪定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註一境。

  簡單地說,當你的心明鏡止水的狀態,就是禪。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非常不容易,宛如一杯清澈見底的水。

  心到了這種狀態就可以觀照。

  禪行觀照

  觀照什麼呢

  什麼都可以觀照。

  生活中的我,處於一個什麼角色,什麼位置,什麼狀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個鏡子一樣,把自己照得纖毫畢現。

  實際上,禪修便是讓你看自己看得更明白。看得明白,就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不會迷失,不會盲從,時刻處在正確的軌道上。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永在旅途的司機,禪修就是你方向盤旁邊的鏡子

  再例如,你平時6分鐘跑2千米,通過鍛煉, 可以6分鐘跑3000米,但你要雄心勃勃6分鐘跑5000米,基本上沒有可能。所以當你要跑5000米的時候就想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你可能中途腳瘸了,可能暈倒,可能血脈賁張,心臟爆炸……有各種災難等著你。 前幾年股票好,大家一窩蜂去炒股,有人把積蓄拿出來,把房子抵押出去,還借貸別人的錢,孤注一擲。最後,所有的錢都打水漂,一無所有,從此生活在暗無天日之中,有人乾脆就自殺了。這是為什麼?在炒股之前你就應該想到兩種可能,一種成功,一種失敗,為什麼眼睛總盯著一個結果呢?這也是對自己的境遇缺乏清晰觀照的原因

  幾年前,我還認識一個經商朋友,他提出一個宏偉口號:我要超越麥當勞!他雄心壯志,並且付諸實踐,當然,喊喊口號可以,真的要超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現在,他不僅沒有超越,還把自己的公司賣掉,賠了進去。為什麼,大概也是缺少對自己清晰地觀照,沒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當下,沒有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角色

  禪修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我們的觀照能力,但還不僅如此,它還能打開我們的智慧。一般人認為聰明就是智慧,這個人做事快速一點,嘴巴麻利一點,腦子靈光一點,那算不上智慧那是世智辯聰。真正的智慧,是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我們在這之前,有無量的生死在這之後,也有無量的生死這一生命不過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聯結而已。站在這樣一種高度去審視,就彷彿人站在山頂上往下看,你會看到什麼,一切皆如螞蟻什麼都不介於懷。你會螞蟻大一點事去計較嗎?——不值得,也很可笑。

  這么去看的時候,一切皆坦然面對,自然悅納。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什麼事都以平常心待之,以出離心視之。你富有,不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你貧窮也不會覺得自己卑微低賤,成功顯達,你不會春風得意,失敗困窘,也不會頹唐沉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圓月缺,花開花敗,雲卷雲舒,風來風去。因為你明白,此生之所有,都是前世造下的因,結成今天這個果,今天種的因,又造成以後的果。生死輪迴因緣果報這是自然規律當你明白了這道理,心就能安住當下,接納當下。

  常行觀照

  我們濮院,要打造一個5a級景區把我們香海禪寺也包括進去了。那些人和我交流,他們認為我一定有很多想法,其實,我的想法有一個:就是什麼樣的動機使我去做。到目前為止,我做任何事,都不偏離這個根本原則我心中時刻問自己:什麼是寺院?什麼是佛教?什麼是道場?我建這個寺院為了什麼?我建這個道場,僅僅只是雄偉好看讓人贊嘆呢,還是為了服務更多人?當你白道場真正的功能意義之後,做任何事都不會迷失自己。有的人發心可以,起初做事的時候還能一心一意,但是到後來,就像一股泉水,走著走著在沙漠中消失了。有句詩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我們做每件事時刻能保持本心,不改初心,那麼你獲得的成功,將是顛撲不破、源遠流長的。

  這也是觀照。

  人生在世,你每處於任何角色,有沒有問自己:我是誰,應該怎麼做?——你是公司的高管,應該怎麼做你是公司老闆,應該怎樣規劃企業未來你是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你是子女,又怎樣對待父母每個人角色隨時都在轉換,你是否轉換得很充分,很及時,很受用,你是否能真正演繹好自己的角色你能把每個角色都做好,那就是「安其位,素其行」,這是人之根本。《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上無愧青天,下無愧眾生(一切人),——就進入了道。因為「本立而道生」。你進入了道,做什麼都暢行無礙。

  在佛教里,有個煩惱無明無明來了,我們就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便不知道自己的所在,所以會碰到許多危險,容易迷失掉自己。反過來講,你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眼前時刻都是歷歷分明狀態,便知道如何應對。故而禪修一個最大功能,就是讓我們活的明白。

  要想活的明白,就要提高覺照能力,想提高覺照能力,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沉澱下來,這即是「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果你的心時刻處於混亂,是渾濁不清狀態就不可能生發智慧。我們打坐的時候,不能玩手機,不能交頭接耳,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胡思亂想……這一系列不能,就是戒。只有守住這個戒,才能入定,有了定,即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處理現實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讓心歸零

  佛教告訴我們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就世界的本質。

  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所房子是由木頭、鋼筋、水泥、人工,等各種因素組合而成木頭不叫房子,鋼筋不叫房子,水泥不叫房子,人工也不房子這一切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成為房子。此即是它的因緣,一個房子要誕生,必須因緣具足才行

  但是房子一旦誕生,也就從它建成這一天起,開始走向衰壞,再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總有一天,它會「四大分離」,分崩離析,再也不能住人,徹底消亡。從它建成那天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從出生的嬰兒,到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最後到死。所以,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奔向死亡,這是他自然規律誰也阻止不了,出生,即決定了其死亡。

  我們的家庭也一樣,因緣到了大家聚集一起,因緣盡了,各自分散。一個單位,一個集體,無不如此。

  再看自然界,日月星辰是永恆的嗎?也不是,它們和我們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過程,不過它們相對我們要時間久一些。

  再看河裡的水,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一直流,一直流,其實,此刻的水不是上一刻的水,它也不是下一刻的水。希臘的哲學家說,人不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眼前的燈光,它和水是一樣道理,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此刻的光不是上一刻的光,它在不斷變化、更新,每一刻的光都有生老病死過程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為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生滅法。

  這就佛教最著名的理論,緣起性空的思想

  人之所以有那麼多煩惱,乃因為我錯誤的解讀方式。我們思維方式錯了,把無常東西看做永恆,你把生滅東西看做長久,你把變化的東西看做固定,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名望,地位,金錢權力身體情感物質……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抓不住的,都是過眼雲煙,因為每一樣東西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但是人累劫形成的習氣熏染所致,每得到一樣東西,無不希望這個東西永遠為他所有,以為口袋裡裝著錢,就是自己的,以為這個人和我結婚,就是我擁有,以為子女是我創造的,天然地就要受我的控制和主宰,以為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得到某些東西他就以這種虛榮和佔有之心,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擾,從而成世間輪迴之因。

  佛教說,六道輪迴淫為首,三界違反愛為基,淫,就是身體執著,愛,即是情感執著。正因為把這兩個最基本的東西放不下,所以形成了永劫不復的苦難

  我們出家人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古代有個禪師,叫金碧峰,修行的功力很高,有很深的禪定有一天,閻羅王說他陽壽已盡,派黑白無常把他抓回來。兩個小鬼轉一圈,找不到這個人的魂魄,覺得奇怪,就把土地公叫出來,問禪師哪裡去了土地公說禪師入定了,所以找不到他。黑白無常說,你有什麼辦法讓他出來,我們抓到他?土地公想想說,我有一法,這個禪師平時什麼都不在乎,唯一喜歡一個缽,此缽是過去在皇宮中講課,皇帝給他的,翡翠做成,晶瑩剔透,美不勝收,所以每次到哪裡打坐都帶在身邊。現在只要敲敲他的缽,肯定出來。黑白無常如法而行,果然,一敲缽禪師就出來了,問誰動我的缽。黑白無常趁機用鐵鏈鎖住他,要押往閻王殿。禪師說請等一下,便把缽拿起,用力擲在石頭上,摔個粉碎,然後對黑白無常說:容緩一刻,我有去處理一下。進去後直接入定,入的是滅盡定。小鬼再來找他,到處找不到去找缽,想起缽也沒有了。此時,才聽到禪師虛空中吟了四句詩: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兩個小鬼他也沒轍了。

  由此可見,如果你對這個世間有一絲掛礙,就無法做到真正解脫

  放不下慾望,就容易為外物所縛;放不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就會拖累自己前行的腳步。

  我經常遇到有人問:師父我很焦慮,很擔心,天天睡不著覺,怎麼辦?我說你擔心什麼?你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存摺有多少財物,把這些統統捐到廟里,我保證你能睡得著覺。這不是玩笑話,真是這樣。你對那些東西放不下,就是太在意它們,所以睡不著。我蓋這么大房子,做這么多事,從來沒有睡不著覺,為什麼,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東西是我的,我不過是臨時住在這里,今天在這里,明天可能就走了,一切隨順因緣。我臨時在這里,臨時負責這個事,甚至我整個人生都是臨時的,它本來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是剎那間的一個閃現,我何必念念不忘執著不放呢?

  佛法講,一個人要做到究竟圓滿解脫,必須把世間的一切掛礙全部放下修行,就是要破除這些,換句話說,你只有成「一絲不掛」的狀態,以完全的「赤子」之身去「裸奔」,才能真正獲得如風的自由。否則,便會為沉重的「肉身」所累。

  因此,我們要破除各種各樣「相」上的東西。大家經常放不下什麼?權力,名望,金錢情感……財色名食睡,樣樣都要

  《四十二章經》說,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是個非常高的境界,不是凡夫可以理解,以我出家多年的心得,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一天,一個客人到我們大殿祈福的時候問,師父,你站在我們中間,此時此刻想什麼?我想說,我此時此刻什麼也沒想,但什麼都想了。這么說他肯定更加不明白,以為我在玩文字,其實我想的就是無念無修無住無證。你想人間一切都是空花雪月,轉瞬即逝,所以我們要無為,但我們又不什麼都不做,所以要有為,此有為又不同於一般的有為,而是在無為的基礎上有為,——通俗地說,就是以出世之心入世。

  正因如此,我的心沒有恐懼,沒有擔憂。不憂不懼,心無掛礙。

  當你生起一種豁然和超脫之心做什麼都得心應手,從容自在,不會手足無措,無所適從,你不會因為別人的不同眼光而做出不同的反應:當別人贊嘆你,當別人跪在你面前頂禮膜拜,當別人用掌聲和鮮活包圍你的時候,你是一種什麼心態?當別人不理解你,罵你,毀謗你,打你,陷害你,唾棄你的時候,你又是一種什麼心態?面對這些,你都能做心境平和,永保如一嗎?

  禪修,是時刻來觀照我們的內心,有什麼東西放不下,就去參什麼。

  我經常想,如果我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員,我的父母家人都不在了,就我孤零零一個人活著,怎麼辦?我每次開車上高速的時候,就在想,如果我突然遭遇車禍了,把手腳都鋸掉,從今以後像易拉罐一樣活著,該怎麼面對?我還想,如果我的父母生病掉了我能不能接受?如果我的眼睛忽然間瞎了,我還有勇氣像現在一生活嗎?再比如,如果我不在香海禪寺,不當這個住持了,以前每人見到我都很恭敬、很贊同,現在都愛理不理,甚至有人說我是垃圾,向我吐口水,我能接受嗎?或者我像蓮池大師一樣,被人關到監獄幾十年,有冤喊不出來怎麼辦?如果我明天檢查得了癌症,下個月就要死掉,又怎麼辦?……

  把這些全部都想一遍,把這些全部都能面對的時候,人生有什麼可怕的?如果不能面對,那是什麼使我不能面對?

  法國有個總統,他得了癌症之後,就帶著自己的太太去周遊世界。玩了幾個月後把自己關到城堡里,然後坦然面對死亡。我覺得這個人很有勇氣,敢於直面生死,敢於挑戰。當一個人連生死都敢挑戰的時候,再沒有什麼可以打擊到他,他就能活得從容自在,優雅灑脫

  佛法智慧是要求我們站在這樣一種高度上來檢閱世間,檢閱你的心。當你把這些東西放下,你的眼光、胸襟和力量就超出常人。當你超出常人,做什麼都很容易,要權得權,要利得利,因為,即使你要權但不執著於權,即使要利也不執著於利;反之,我們就被死死套住,牢牢綁縛,我們就在那狹小的境域里徘徊,掙扎,走不出來。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內心歸於零點, 才會承載起無量多的東西,正如你的心是一個「0」,它是無限小,但在前面自由添加任意數字,它可以無限大。

  上求下化

  眾生學習最好的榜樣,就是菩薩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追求究竟圓滿解脫;下化眾生簡單地說——就是幫助別人,度別人,為人民服務。一個是為自己,一個為別人,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系,你幫助別人越多,自己會獲益越大,這亦是布施力量。你幫助別人解脫了自己就成佛了,在成就別人的過程中,成全了你自己

  一滴水怎樣才不至乾涸呢?只有放進大海去,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融入大眾,融入這個世界,融入天地大道

  有的作家寫書,絞盡腦汁寫些奇形怪狀的事情,極盡誇張和想像,這並不一定上乘,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深入人性,了解人的潛在需求,符合社會未來發展方向,與眾生呼吸命運,能產生共鳴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才能長久。所以與其坐在那裡搜腸刮肚,還不如去深入群眾。

  做企業也一樣,你能利益到每一個和你結緣的人,你的員工在這里可以養家糊口,可以豐衣足食,你的客戶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付出、交易,物有所值,消費你產品的人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質量幸福感,你的國家,可以因為你納稅而繁榮富強……這些,都是你自身的價值所在。你利益的人越多布施越多成就別人的越多,自身的價值就越能體現出來。

  「敬天愛人,厚德載物」。對天地充滿敬畏,對萬物充滿愛。儒家講「修齊治平」,又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教人要真正遵循天地大道,去完成自己成全別人,不論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不能違背這樣的思想去行事。

  去年,我在上海參加幾個理事長的聚會,大家在一起討論「愛心聯盟」以後怎麼走。「愛心聯盟」是個慈善機構,他們每人出5萬、10萬湊在一起,請幾個老師,給大家做培訓。前段時間成了一個導師班,每人收十萬塊錢, 去馬爾地夫等各個地方考察,我也給他們講課。結果一圈下來錢都花完了,底下員工就抱怨,我們這么累,才拿這點錢。但如果把經費再增加,就和外面的培訓沒有區別了,這又違背了他們的初衷。後來我講,你們都是一些大企業,每年把純利潤的百分之五或多一點拿出來,你反正要做慈善就把錢全部放到「愛心聯盟」來,老師,就是純粹的老師,你們,就純粹去賺錢,培訓,就是一個純粹的培訓,各人都安住自己的角色這樣做會更好。

  後來他們就是按這個方案辦的。

  我也經常被別人邀請,去參加一些諸如公司頭腦風暴」之類的聚會,讓我出謀劃策。不是因為我有多高智慧,而是因為我是一個出家人我是家人,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在我們眼裡,只有生死是大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得出的結果就背道而馳;倘若我們換個思維,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自己本來的目標也許就實現了。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不是嗎?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禪的豐富內涵,需要我們一生去參透,去體悟!

  生活,就是禪修最好的道場。不是離世索居,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才叫修行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接人待物、言行舉止,都是禪修場。禪,就在生活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