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

  賢宗法師於上海禪一會所開示

  杜柯整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在禪一這樣一個場所講禪,可謂當其所哉。

  「禪一」這個名字起的很好,好在哪裡,好在「一」。一,就是宇宙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教的禪修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這個「一」。一,就是道,一能生起一切,好比《心經》裡面講的「般若實相」。讓我們回歸到事物本體,去認識這個「一」。

  也可以說,一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空,就是無常。我們知道生命無常金錢無常權力無常情感無常……什麼都無常,但只有當你在生活中無常有切身體驗的時候,才能從裡面得到究竟徹底的覺醒。僅僅知道這道理不叫覺醒,道理道理你是你,你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財色名利。今天和一個人鬧矛盾了,你很生氣明天一件事沒做好,糾結很長時間……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乃是讓我們生活的每個狀態中覺醒,並把覺醒後產生的轉變嫁接到行動中,這時候,覺醒產生了智慧,此謂真正的覺醒。

  佛教般若實相,是讓我們進入到事物本體,去感受世間萬物,好比我們寺院大殿的那個牌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告訴我們什麼,「一」能產生一切,一切可以融入到「一」中,就像一粒灰塵,你放到地球那麼大的時候,發現它裡面也有無量生命;而我們的地球,你站在外太空去看時,發現就是一粒飄在虛空中的塵埃。那麼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最小,也是至大。這就是般若實相。

  安於當下,無住身心

  修行裡面,最關鍵兩個字,觀照。這簡單兩個功能強悍。可以說「觀照」乃修行的起點,無觀照即無修行,一切修行是從觀照開始的,觀照什麼呢?觀照當下。

  禪修即培養我們這種觀照的力量,像照鏡子時刻能看到自己,不迷惑,不迷失,不迷亂。倘若有人冒犯了你,讓你怒不可遏,這時候你要學會觀照,讓自己回歸到平和,不失去理智的境地;倘若別人對你推崇備至贊不絕口,此時你也要學會觀照,不要飄飄然忘乎所以。我們之所以每天做功課,就是不斷培養自己這種觀照當下,把握當下的力量。也許,剛開始時你的力量很微弱,遇到生氣的事怒火中燒,幾小時後才去反省、觀照;也許,剛開始你和別人鬧矛盾,要糾結好幾天才能放下;甚至當時明明觀照到自己的不良情緒,卻無法控制自己,因為你觀照的能力十分微弱,既不夠敏銳,也缺乏定力

  生活中,我們每天會面對各種問題,實際上每個問題都是自我覺醒、自我觀照的絕佳訓練,而且這種訓練會陪伴你一生,只要有心提高自己,總不缺這樣的機會。其實人生的本質是因緣會聚的結果,沒有人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有人給你很多幫助,有人給你很多挫折給你幫助是增上緣給你挫折是逆增上緣,總之無緣不來,這都是你一生要修行過程

  此人給你來了矛盾,這個矛盾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給你帶來情感,這個情感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為你子女,這個子女也是你的修行此人為你敵人,這個敵人就是你的修行。如果命運安排你這一生掃地,你就掃地,掃地即是你這一生要修行的。如果命運要你當一個母親,當一個董事長,當一個高管,當一個醫生,當一個飼養員,當一個火葬場的工人……無論如何,你都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後把自己的角色做好,這便是我們來到世間的使命和價值,便是修行。比如我,命運安排我當和尚,我就把和尚當好,命運安排我今天在這里上課,我就把今天的課講好,命運安排我今天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飯,我就把中午這個飯吃好。如果你能安於當下,會發現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狀態,都是非美好的。

  佛法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安於當下,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無住身心。這不是矛盾嗎?一點也不矛盾。安於當下,要我們安於當下一刻,把當下的事做好,不攀緣,不散亂,不迷惑;無住身心,是說你雖然人在這里,在做這件事,但內心執著,不染著,不貪婪。兩者一結合,你就是通透的,無我的。

  你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超越什麼呢?超越金錢,超越名望,超越地位,超越權力,超越情感,超越家庭,超越喜怒哀樂,超越成敗得失。……

  你能超越,就能駕馭,反過來,你即被它奴役和困擾。比如財色名食睡,乃人的基本五欲,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喜食,有人嗜睡,這些慾望就扼殺了我們的「天性」,成為慾望的奴隸。有人說,人的天性不都喜歡這些東西嗎?——這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靜無染的,人之所以如此,為後天的習性所致,是迷惑顛倒的結果。

  因此我們說的修行,是要反客為主,把自己解放出來,成為「唯我獨尊」的「真人」,為自己天真佛性自然流露。

  幸福之道,即在道中

  禪修,首先要靜下來靜下來才能觀照,靜下來才能找到那個真正的當下——關於這一點禪宗有很多說法,叫「直指人心」,「即身成佛」,「當下頓悟」,「轉煩惱菩提」,等等,實際上就是讓你明白當下的自己是什麼狀態。對此,禪宗里有著名的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人若能時刻找到自己,不會迷失,不失本位,永在「道」中。比如,面對孩子時,你就是一個母親,面對父母時,你就孩子。面對先生你是一個妻子,面對下屬你是一個領導,面對領導又是一個下屬。你是否安於自己的角色能做好每個角色?——見了孩子你要父母的職責,見了父母你要兒女義務。回到家裡,你就不再是公司領導,而是他們的親人,不能把家庭當做公司,對老婆孩子頤指氣使,專權獨斷。同樣到了公司你不能把公司家庭化,呼喚秘書像喚老婆一樣,把情緒化的東西沒遮掩地表露出來。……

  就是這樣,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唱什麼歌入什麼調。

  有一本書叫《當下的力量》,推薦大家去看看。實際上,當下的力量讓你回到原點,回歸自己本位。隨時能找到原點的人,就是最智慧、最幸福的、最快樂的、最自在的人。這樣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顧此失彼,不會心不在焉,不會心生抱怨,也不會覺得有缺憾,不圓滿

  事實上,人生圓滿與否,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解讀,好比你站在5層樓上,和站在15層樓,看到的景象肯定不一致。所以修行關鍵是修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你站在什麼角度、什麼高度去看待問題,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

  舉個例子我也曾經對自己不滿意。為什麼呢我很痩,希望自己胖點——這和今天很多胖子減肥是一樣苦惱,可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時吃了很多巧克力,可是一直沒有胖起來,最後怎麼辦,就接受自己苗條的身材吧。說不定有人看到我玉樹臨風的樣子還很羨慕呢,我何必自尋煩惱這個世界有人胖,有人痩,有人不胖不瘦,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丑,有人聰慧,有人愚笨,正因為如此,才構成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正因為各有特點,所以才千姿百態。此也是一念的轉變。

  但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角色,總在不斷抱怨中:我為什麼這么窮?我為什麼投胎這個家庭?我的父親為什麼不是當大官的?我為什麼長得不像歌星一樣漂亮?……有的人已經很有錢了,可是還不滿足,我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首富?我為什麼比李嘉誠錢少?有的人官已經不小了,還在抱怨,為什麼我不能當省長?為什麼我不能到南海去?

  我在這里告訴大家,首先,人是沒有可比性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再說,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你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不是以卵擊石嗎?清人顧嗣協有首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一匹神駿,跑起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牛要和馬比賽,肯定會累死;但是馬盡管快如閃電,犁地耕田還得靠牛,馬力不勝此任。這就是各有所長。

  作家羅蘭說過: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自己擁有太少,而是自己希望太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沒一顆滿足的心,心裡全部是貪嗔痴,全部是污染的東西,你永遠不會快樂

  作家林語堂說過,幸福簡單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游戲他做到了這四點,所以很幸福。大家注意,這裡面沒有錢,沒有權,沒有車,沒有房吧?當然基本的生存溫飽還是要解決的,解決了這個之後你就應該幸福了。

  林語堂結婚後還和夫人廖翠鳳商量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時才有用,我們燒掉它吧,今後用不著它的。」一根火柴將結婚證書燒掉了。此後兩人果然相守了一生。

  這即是林語堂的幸福之道幸福,並不那麼難求。所以幸福之道就在道中,離道遠,則幸福遠,離道近,則幸福近,在道中,則幸福永駐。

  我們知道,南非的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他以前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曾被關進監獄近30年,出獄後,對那些曾經虐待過他的獄卒敵人,都沒有絲毫嗔恨。後來,以前曾經反對過的人也開始支持他,1993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當選為南非總統,他被稱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很多問題,都是為我內心缺少愛,所以孔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說孔子推行的道,主要是貫徹忠和恕而已。別小看這兩個字,忠是什麼,忠就是信。「一信字是立身之本,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曼德拉的成功之道也是忠恕。一切偉大人物都離不開忠恕。而忠恕裡面是什麼?就是愛。沒有愛就沒有信,沒有誠,就欺騙,沒有愛就沒有包容,沒有原諒,所以也沒有恕。

  如果你內心充滿愛,會發現世界處處都美,所以內心缺少愛的人,亦很難發現美。那些取得大成就藝術家,無論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他們之所以發現藝術的大美,乃因為心中有大愛,所以文品來源人品你有什麼樣的胸懷品質,你就能產生什麼級別的作品。

  梵高的向日葵為什麼是千古名作,那麼值錢?因為它裡面有愛,裡面貫徹了梵高對這個世界濃烈的愛。他用這樣的愛來抵禦現實的陰暗和痛苦也就是說,即便現實如此寒冷,梵高的心中仍然燃燒著一簇火焰

  佛教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南山上有座廟,廟里供奉著一尊佛祖。據說佛祖非常靈驗,只要有誠心許願,就可以心想事成。有個信徒聽說這件事後,在佛祖誕辰,親自背上供禮,準備爬上南山佛祖許願。他爬過一座又一座山,汗流浹背時害怕失恭,不肯放下供禮稍作休息;身疲力竭時怕誤了時辰,也不願稍作停留。這樣歷盡千辛萬苦後,終於趕到神廟,他恭敬地將供品擺在桌上,跪在地上反復向佛祖祈禱:我已經赴考十年了,卻仍無功名,請佛祖保佑我今年金榜題名!

  然後他準備打道回府,剛走出廟門,看到一個乞丐伸手向他乞討,說施主呀,我已經餓了三天三夜,請你可憐我,把你的祭禮給我一點充飢吧!他看到乞丐摸樣骯臟,露出嫌惡的表情,揮手驅趕說,別弄髒我的牲禮,我還要帶回家給妻子兒女吃呢!那乞丐又來求他,但他抱緊牲禮,頭也不回跑下山去。

  乞丐餓得全身無力,裹著僅有的破毛毯,縮著身子蹲在廟旁。夜漸漸深了,天氣愈來愈冷,乞丐用破毛毯把自己哆嗦的身體緊緊裹住。這時不知從哪裡冒出一隻癩痢狗,一瘸一瘸跑到乞丐身邊,叼著毛毯一角蓋住身子,偎在乞丐身旁取暖。乞丐生氣地踹了小狗一腳,說:「滾!別弄髒了我的毛毯。」小狗狺狺叫著離開了乞丐,當天夜裡就凍死在神廟的大門邊。第二天乞丐雖然有毛毯覆身沒有凍死,但因為缺少食物也餓死了

  半年後,那個虔誠信徒進京赴考再度落榜。他氣沖沖跑上南山,向佛祖抱怨:「都說你法力無邊,根本是騙人的,如果真的靈驗,為什麼連一個簡單的事都不幫我?」佛祖拿出榜單,問他:「我為什麼要幫你?」他說:「我虔誠地扛著牲禮上山,為了趕在你誕辰之前來到廟里,一刻也不休息,就憑這份誠意你也應該幫我。」佛祖乞丐靈魂叫出來,乞丐靈魂信徒大聲哀嚎,說:「我只求你給我一點牲禮,讓我填飽肚子,你都不肯,連這一點施捨之心都沒有,佛祖為什麼要幫助你?不過佛祖呀,你也真殘忍,寧可眼睜睜看我餓死,也不肯賜一點東西給我吃,難道你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佛祖此時又把小狗靈魂叫出來,小狗靈魂乞丐大聲吠叫,說:「我只求你讓我窩在毛毯旁取一點暖,你都不肯,信徒為什麼要施捨你?佛祖又為什麼要憐憫你?」最後,佛祖指著信徒說,讓你金榜題名;再指著乞丐說,讓你豐衣足食,對我來說都是舉手之勞。但是你們連自己能力所能及,輕易可以幫助別人的事都不肯做,又有什麼值得我動舉手之勞呢?

  真俗不二,事理兼通

  上次我到天台山去,那個道長跟我講如何保持健康心態,他說到這樣幾點:第一,時刻保持微笑。我們要訓練內心回歸到一種寧靜狀態,就要時刻自我觀照,看到自己念頭的轉動。其實凡夫要成為佛,就是念頭不斷的轉變過程,因為念頭是一切的根本,念頭清凈了便不會造業,所以菩薩修的「菩薩戒」就是念頭戒,從根源上把它斬斷。「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也是這意思。

  念頭轉變為根本之改變。只有念頭轉變,行為才能轉變。人生最強大的力量就來於這種轉變,凡夫可以轉變成佛,佛也可以轉變為凡夫——所謂「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凡夫」。此是二而一的關係,好比人,當你看到他的前面,就要想到他的背面,看到他的背面,就想起他的前面。同理,在黑暗中,光明就在你後面,在浮躁中,清凈就在你後面,在煩惱中,菩提就在你後面,那麼怎麼得到光明清凈菩提呢?——兩個字:轉變。

  這種轉變,一定來於你的自我觀照,來於你的自我覺察之心,因此要不斷加強我們的觀照力量,因此每天要堅持打坐。能經常打坐的人,覺察心就會不斷加強。

  第二,道長說,你糾結的時間不能超過30秒。比如你很憤怒,但憤怒不能超過30秒,超過30秒對身體非常有害,也是非常危險的。超過30秒就進入了魔道,容易走火入魔

  這就是養生之道,也是修身之道,也是養性之道,也是修真之道

  當然,道長說的還有很多,為節省時間就不贅述了。

  無論道家佛家儒家修行都是自我轉變的過程,而且這個轉變不是一時一事可以完成,是終生需要奉行的。

  如果哪天你無緣無故被關到監獄裡,你會怎麼樣,會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這時候你要想,我今天終於找到一個好的地方閉關修行,正好打坐吧,一天有得是時間,而且吃飯又有人送,何樂不為?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你自我修煉、自我提升的絕好契機。出獄後你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曼德拉監獄裡關了30年,如果沒有這30年,一定沒有今天的曼德拉

  挫折人生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的一生一帆風順,像直線一樣直,這一生肯定沒有太多收獲太多感悟。《與神對話》的作者,經歷就非常復雜,他當過寫手,做過主持人,辦過企業,最後淪為乞丐,通過這些,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就異於常人,所以他的書才有深度,才能暢銷。

  《心經》裡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為什麼是空,因為事物總處於流動生滅變化之中,明白此道理,便明白一切都無常。今天你年輕貌美,它不會長久,今天你健康也不會長久,同樣,今天你很貧窮,不會長久,今天遇到糾結的事,也不會長久。既然如此,何必執著呢?所以要從無常中去覺悟生死,體悟人生

  為什麼佛法能成為這個世間最究竟圓滿的理論,因為它站在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站在世間的角度看待世間。既然一切都無常的,我們就要接受它,接受它你就能對它,面對它就能解決它,解決它你就能放下它,放下它,你的心裡就一片空靈。每天再碰到很多問題,你就「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經常擦一擦,內心就是一面透明、清澈的鏡子

  佛教菩薩是最有大悲心的,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際上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她在度化眾生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成長,每度一個人,即是一種蛻變。觀音菩薩大家最熟悉,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她的方法,她可以變化無窮,她度農民,就現農民身,度官員,就現官員身,度婦女,現婦女身,度比丘,現比丘身。這樣才能和他們接上氣,好說話觀音菩薩為什麼能千手千眼,循聲救苦,隨機應化?因為她是悲智雙運,有大悲心,還有大智慧。有大悲她就無我,有大智慧她就無執,只有這樣她無邊的力量才能施展出來。如果你始終執著於某個角色就把自己框住,就不能千變萬化,不能隨機應變,不能做到究竟圓滿了。

  故而,修行首先是觀照,或者說覺察,然後再轉變,轉變的過程即是打破執見的過程

  什麼時候不用打破執見了呢?就是空,你心中空空如也的時候,無見可執,何來打破?

  藉此,修行最高境界乃契入「空觀」,不即不離,不住不著。住空而不落空。為什麼不落空?因為你色身尚在,還在塵世生活,該做的事照樣做,該吃的飯照樣吃,不能說一切都是空的,我就死了,什麼也不幹,這是斷滅空,頑空。真正的修行,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便是如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