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G 第109(池譬經)

  第一○九(池譬經):

  本經敘述佛陀以池水之喻,闡說見真諦之人能斷苦惱之多。舍利弗繼而詳說五受陰之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因由。

  這部經前半部分有關池水的譬喻比較好懂,但是後面舍利弗進行闡解的部分就不太好理解。事實上,對於佛陀教誡進行某種程度註解或發揮隱義,應該理解為「毗曇」的范疇。佛陀住世期間,也有類似於部派佛教時期的「阿毗達磨」,但是二者的含義不盡相同。關於二者究竟有哪些不同,這在以後的相關文章中,或許會加以陳述。

  佛陀在一開示之中,向弟子們作了一個譬喻:

  「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由旬為計量單位,一由旬一般為三十至四十華里),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意即「蘸濕」,形容水少)彼水。諸比丘!於意雲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

  上面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有一個蓄滿水的大池子,一個人用一毛一草朝池子里蘸取些水。佛陀的問題是:究竟是池子里的水多呢,還是毛草所蘸取的水滴多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修習大乘佛法學人可能會冒出這樣一句話:「二者是一樣多!」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是「一樣多」,他就會搬出種種玄奧妙理來自圓其說。實際上,這是拾人牙彗、耍弄小聰明而已,根本沒有老實作答。

  還是佛陀弟子們忠厚,他們如實回答:當然是所渧之水少啦,而且少到不足言說的地步,「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二者完全不可相提並論,懸殊太大了。

  世尊聞後,對諸比丘說:「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佛陀說完這句話後,沒有再繼續說下去,而是「入室坐禪」,唯留下諸比丘無盡的猜想。

  此時,尊者舍利也在聽眾之中。待佛陀入靜室之後,他對大家說:

  「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戚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棕梠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這裡的「見諦」,相當於「正見」,即擁有正知正見,並且能如法而行修的人。而後面的「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等,都是邪見的具體表現而已。正因為我們產生這些不正確的見解(以「我見」為中心),因此才導致我們胡言亂語,自我褒獎,自我贊舉(自吹自擂)。可是正因為我們的狂妄自大心理在作怪,才導致我們斷送掉各自的善根慧命,從而流轉於輪回,永不超生。

  舍利弗接下來對上述觀點進行分別解說:

  1、「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痴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雲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雲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

  這裡所講的,就是在我見」的基礎上,眾生執十處為我(十處為四大、青、黃、赤、白、空、識)。我們通過對於十處乃至一切處的觀察,從而十處並非有我,而是非我、無我而已,並不實有。

  2、「雲何我中見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雲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四體,是名色中我。雲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由六根對六境生起六種觸身):眼觸生受,是名受即是我。雲何見受異我?謂我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

  無論是「我中見色」、「見色中我」、「見受即是我」,還是「見受異我」,都是以「我」中心在其中作梗而產生,也就是在「自我」指引下的分別心。我們眾生的顛倒心十分嚴重,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這個不是我的,那個是我與他人所共有的,都分得清清楚楚,如意小算盤打得比誰都精明。可是算來算去,無論是財富、地位、名譽美色、利養,都統統帶不走,結果還是與己無關。這個道理誰都懂的,可是一旦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立馬就走樣兒。

  3、「雲何我中見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雲何我中想?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受、行、識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想中我。」

  4、「雲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六根對六境生起六種意識潛勢):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我,是名行即是我。……雲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六根對六境生起六種辨識與了別):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雲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謖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

  5、「雲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雲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上面都是「我」與「五受陰」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詳細的觀察、抉擇與了別。比如說「我中見受」、「我中想」、「見行是我」、「見識是我」、「見識異我」以及「見我中識」,都是我見」、「身見」的具體表現,亦即「邪見」的種種現實展示。只有把這些我見、身見等邪見滅了才有獲得證道的可能。因此舍利弗說「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由凡入聖是一種突破,表示已入初果,或已證四果阿羅漢),斷諸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就是要提醒我們證道要從生活的點滴細節開始,從自我做起,從最基本的毛病習氣著手,這樣才比較實際,見效也比較快捷,可以速證聖道。借用禪家的一句話講,叫「活在當下」。覺得我們還得努力現實之中的事情辦好,不要過份指望於來世或者寄希望於他方世界。說句不中聽的話:在這個星球上面我們都活得很糟糕,現在卻一心指望另外一個十分潔凈地世界裡享清福,可能嗎?現實嗎?

  最後,舍利對我們說: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舍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生、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對於這段經文我不再作說明。如果您對原始經典已經產生(或正在產生,或一知半解,或有些須好感)純正的信念,那麼請您舍利弗的這段經文大聲地、一絲不苟地讀上三遍,我相信你一定會受用一生!所謂道:

  無我苦空宗,法身畢竟空;

  泱泱妙法義,盡在不言中!

  (2月9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