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七)~C 第149經~第171經

  第一四九經~一七一經:

  此二十三部小經都較精短,都是世尊的自問自答:

  149經:「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比別人強)、我等(我與別人差不多)、我卑(我不如人家)?」

  150經:「何所有故……如是說: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151經:「……如是說: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

  以上三經,圍繞著「勝」、「等」、「卑」三者而發問,以「我」中心所引發。

  152經:「……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153經:「……如是說:如是我、彼(指大梵天),一切不二、不異、不滅?」

  以上二經,乃為常見的典型表現。

  154經:「……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布施功德)、無會(祭祀功德)、無說(祝咒無功德),無善趣、惡趣業報(無善惡報應),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論正行邪行,均無果報)、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

  此觀點為典型的「斷見」,為邪見的一種。

  155經:「……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均無成效)、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人類任憑怎樣善巧方便精進勤勞,均無效果)、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不能改變,無能為力),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此觀點不僅是斷滅論,而且是一種頹廢消極虛無主義。

  156經:「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疑為「弟子」),四人持死人往冢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此為斷滅論的一種,類似於樸素的唯物論,認為人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人的精神意識是依附於色身,色身亡滅,意識無所附,自然歸於消滅。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否認布施具有任何功德(「高慢者知施」),即使再有智慧,也只是聰明一世,而不能遺存於後世(「黠慧者知受」)。他們認為因果報應善惡輪迴之類的學說,均為胡說八道(「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

  157、158經:「……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清凈),無因無緣?」

  此亦為邪見(斷見)的一種,對因果報業的徹底否定。認為眾生煩惱(或作惡),是沒有什麼緣由的(並非由於作惡引起的果報);而意念清凈者,也並非是通過修行而獲得(指修各種善行)。那麼如何解釋世間的種種高貴低賤、富裕貧窮、高矮胖瘦等等現象呢?看來持這種觀點者,也未必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159經:「……如是說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

  160經:略。

  161經:「……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七種身並非創造出來的),非作所作(並非可造而造),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能殺害)、不動(不可搖動)、堅實(是很堅實牢固的)。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指砍頭),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系、無系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持這種觀點的,亦為邪見之一。在佛陀時代,作為六師外道之一的迦羅拐角陀迦旃延,就是持此主張。此派認為眾生皆由此「七身」(七種元素)所組成,這七種元素將永恆存在,任何內在、外在力量都無法使其變易。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其典型表現就是否定善惡因果報應

  162經:「……作、教作、斷、教斷,煮、教煮,殺、教殺,害眾生……作如是學,彼非惡因緣,亦非招惡。於恆水南殺害而去,恆水北作大會而來,彼非因緣福惡,亦非招福惡。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於此所作,亦非作福?」

  此種觀點也是否定善惡業報的一種表現。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五攝法行,這就是後來大乘「四攝」法的最早出處(源頭)。「惠施」即「布施」,「行利」即「利行」、「同利」即「同事」(共事);而「護持」約相當於「愛語」,即為處處幫助別人,體恤他人,在他人危難時刻伸出援手。五攝法行中的「調伏」,主要表現為加強自我思想修鍊,使自己的境界逐漸臻於完善,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別人提高思想境界。此五攝法行,實乃三乘所共修;而五攝與四攝之間,一個是我他兼顧(自利利他),一個是偏重於捨己為人(利他),並無高下優劣之分。

  163經:「……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舍,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如是?」

  這種觀點事實上也是一種錯誤的。此觀點認為,眾生「究竟苦邊」(了脫生死)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須要歷經很長很長的時間(八萬四千大劫)。在此之前所作的所有努力,無論我們再精勤奮鬥,都是徒勞無用的——這就是「生死定量」論。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種觀點與「即身成佛」、「頓悟」等觀點存在根本衝突。不僅歷朝歷代高僧大德予以否認,佛陀也將此觀點,納入「邪見」之列。我將這種觀點,概括為「機械宿命論」。(2月2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