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L 第271經(低舍經):本經敘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時生起怠慢之心,即對於佛法產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後,用良言加以規勸。

  第271經(低舍經):

  「低舍」是一位出家比丘名字。本經敘述低舍比丘梵行之時生起怠慢之心,即對於佛法產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後,用良言加以規勸。

  有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他很喜歡發牢騷,心裡面藏不住話。在某一天,有眾多的比丘都集於食堂,他高聲地對大夥說:「諸尊!我不分別於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意思是說他對所說諸法很是懷疑,認為不需要力氣思惟(分別)佛法他對修習梵行很不喜歡,卻對整天睡大覺卻是樂此不疲。

  大家聽後都很是驚愕:低舍比丘真是膽大,在大眾中公然出此狂言,真是大逆不道!於是有人便將低舍比丘的這段話,如實向世尊作了匯報。

  佛陀聞後,對這位打「小報告「的比丘說:

  「是低舍比丘愚痴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佛陀在這段表態談話中,指出了低舍比丘所具有的幾大缺點

  第一,「不守根門」,即處處放縱自己,不知道勤加守護自己的身心

  第二,「飲食不知量」,即在飲食方面沒有節制,沒有堅守「過午不食」的戒條,而是一天吃上許多次,並且每次都吃得很多;

  第三,喜歡睡懶覺,整天睡意綿綿,提不起精神,像抽了鴉片一樣;

  第四,他不身體懶惰,在心裡方面也很懶惰,飽食終日,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第五,最要緊的是,在他的思想深處,還處處充斥著愚痴邪見」,且十分頑固。

  後來,佛陀將低舍比丘叫到了自己的跟著加以訓導。

  佛陀問:「你在食堂說過那番話嗎?」低舍回答:「實爾,世尊!」

  佛陀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低舍一一回答:

  1、「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於汝意雲何?當起憂、悲、惱苦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2、「於受、想、行、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識若變、若異,於汝意雲何?當起憂、悲、惱苦為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3、「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時,當生憂、悲、惱苦耶?」回答:「不也,世尊!」

  4、「受、想、行、識,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識若變、若異,當生憂、悲、惱苦耶?」回答:「不也,世尊!如是不異。」

  從上面四個一問一答中,我們知道低舍這個比丘其實並是真的那般糊塗,他很明白事理嘛!可是明白事理是一回事,是否按照事理去行去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即一談起大道理來,我們都很明曉事理,有時候還可以侃侃而談,談得頭頭是道。可是一轉臉就立馬走樣,所謂「漂亮話一籮筐,壞蛋事一車箱」。

  佛陀為了糾正我們愚痴凡夫這種毛病習氣,故說一譬喻: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舍左從右前行,復有坑澗渠流,復當舍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舍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佛陀說此譬喻有何所指?

  1、「其知路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對道路很熟悉的,便是佛陀

  2、「前二路者,謂眾生狐疑。」——我們都會行至人生的三叉路口,選擇正確的道路,甚至攸關生死存亡;而善知路者的正確引導,顯得至關要緊。

  3、「左路者,三不善法: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嗔覺、不害覺。」——在一生的叉路口前,我們會有兩種選擇,一條是惡路,必然伴隨著重重罪惡;一條是善路,自然光明坦途。至於選擇哪種道路,最後的決定權完全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佛陀只是一位引路者,他無法替代我們自己的選擇。

  4、「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定。」(八邪道與八正道)——如果選擇邪惡之路,後果必然是陷入邪惡的泥淖,且越陷越深,直至無力自拔;而在佛陀的英明指引下所選擇的那條道路,必然是正確的康莊大道(八正道)。

  5、「坑澗渠流者,謂嗔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在修行的道路上,一路坦途自然現實世間光怪陸離,充滿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此時,若沒有堅定意志動力,則可能會面臨著前功盡棄,令人扼腕不已!

  6、「城者,謂般涅槃。」——我們前進的目標有一個,那便是「詣某城、某村、某聚落」,只要平安抵達目標,其他一切誘惑均可置之不顧。若我們心有旁騖,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時而於叢林小憩樂不思蜀,時而溝澗觀光留連忘返,而將目標地完全拋於腦後。倘若如此,「得至某城」必將是遙遙無期,此生無望!

  現如今,我們往往會處於兩種尷尬境地:一是一生勞碌無為,為了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就像一台沒頭蒼蠅般,毫無目標可言;二是目標眾多,忙前顧後,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不放過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利益的「目標」。結果必然是顧此失彼,所獲甚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毫無目標」和「目標過多」,沒有本質的區別。

  其實學佛也是一樣。學佛本身就是一種甘於寂寞、樂於淡泊的一件事。可是很多人眼下卻將信佛學佛視作一種「時尚」。只要一涉及到「佛」的主題,張口閉口便來一句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修身養性」。如此一來,本來很辛苦的學佛行為反倒成了一種自我標榜、自我包裝的「金字招牌」。學佛無所謂「品位」(或「品味」)之說,它並非噱頭,更非游戲甚至鬧劇。學佛者如果「態度不端正」,其後果也將極其嚴重,即正如佛陀所說的走向「旁門左道」(「八邪道」),最後墮入三途八難且萬劫不復的的深淵。(6月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