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N 第482經(喜樂經):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供養佛及大眾三月衣食,佛為之授記。舍利弗聞之生歡喜心,向佛吐談自己的感受。

  第482經(喜樂經):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供養佛及大眾三月衣食,佛為之授記。舍利弗聞之生歡喜心,向佛吐談自己的感受。

  談到「給孤獨長者」,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佛說阿彌陀經的說地點是在祇園精舍,而祇園精舍的主要布施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須達長者)。須達長者屬於商人階層,其早先可能是從事海上貿易而發家致富。不過這位長者十分慈善,在皈依佛陀之前,就十分樂善好施,對貧窮孤寡、老弱病殘者體恤有加,在拘薩羅國(舍衛城)名聲極好。自歸依三寶後,對佛陀僧眾禮敬有加,尤其是佛陀,真可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們在《中阿含經·須達多經》中,看到須達長者患病時,佛陀舍利弗、阿難前去慰問,可見佛陀亦十分器重須達長者

  曾經在某一個時期佛陀大眾均止住於祇園精舍,此時正是夏安居時。在古印度,由於季節的原因(雨季),佛陀一般都要帶領大眾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須達長者知悉大眾將要夏安居了,便提前來到佛所,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葯。」意思是說大家三個月衣食諸項開支,都由須達長者一個人包了。

  轉眼之前三個月去了,夏安居也結束了,大家都來到佛陀居所,再一次聆聽佛陀開示,並且向佛陀告假,各自准備外出遠遊。此時給孤獨也在座,他當著大夥的面,贊嘆長者說:「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葯。汝以庄嚴凈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這里的「庄嚴凈治」,意指「悉心照顧周全」;「上道」即「諸上善道」,是指比丘僧團大眾」。這是佛陀對須達長者表達了衷心的感謝,感謝他三個月來對自己以及大眾比丘進行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這是對須達長者行善所獲善果的授記,預言「好人必有好報」。

  但是佛陀並沒就此打住,因為供養佛法三寶功德雖然十分殊勝,所獲的福德果報也十分巨大,但是在佛陀看來,這些都是人天果報,不能夠解決根本性問題。因此佛陀接著說:「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這里的「喜樂」,有二義,一是指對世間善惡的瞭然分明,見到善的、好的就生歡喜心,見到不好的、自己不喜歡的就生厭惡心;二是指禪定中的喜樂地,是修習初禪時所產生的喜樂(離五蓋而生喜樂)。無論是哪種喜樂,均不是我們修持的主要目標,因此佛陀教導須達長者要「莫得默然樂受此法」,不要僅僅滿足於世間福德布施,而要修習「遠離喜樂」,並且還要「具足身作證」,即獲得最終的解脫

  待須達長者離去後,舍利尊者於眾中坐,他向佛陀談起自己的感想與體會:「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這句話是緊隨佛陀對須達長者的囑咐而言,即欲要達到「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具體而言,即「遠離五法,修滿五法」。遠離哪五法呢?「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舍、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這叫作「五法遠離」。什麼叫「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關於「遠離五法」與「修滿五法」的具體內容,它們都是修習禪定中的各種定境(喜樂定),此處不作深入探討。(9月26日)

  註:「遠離(斷除)五法」、「修滿五法」:

  瑜伽十一卷二頁雲: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舍。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舍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毗奈耶中。由縱舍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舍,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舍。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苦樂受。歡者:謂從本來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粗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