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J 573經:講述外道阿耆毗迦出家二十餘年,但修持仍一無所得...

  573經:講述外道阿耆毗迦出家二十餘年,但修持仍一無所得。後被舊友質多羅長者引導,而成為佛弟子。質多羅長者問道:「汝出家來過二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見知,安樂住不?」阿耆毗迦外道回答說:「雖出家二十年,不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唯有裸形、拔發、乞食,人間遊行,卧於土中。」這裡所說的,也是裸形外道的典型修法也就是採用種種非人的手段來進行自我折磨。這種修法只會將自己弄得形容憔枯疲憊不堪,而對於修行而言則是毫無助益。因此,質多羅長者對阿耆外道說:「此非名稱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非曰等覺,非讚歎處,不可依止。」這種修法是害人的,對於心靈解脫沒有半點幫助。

  既然阿耆外道修法錯誤的不究竟法,質多羅長者所修之法又是如何?質多羅長者自稱「為世尊弟子二十年」,他已經證得了「不還」果位:「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再受胎),不復增於丘冢(無有肉胎,自然無需死後埋進墳墓),不復起於血氣(不再有氣血肉體),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此處的五下分結是指貪、瞋、身見、戒取、疑等結,它們是系縛有情於欲界的五種煩惱。如果將五下分結斷盡,則不會再來欲界降生受胎。

  聽到了質多羅長者修得如此殊妙境界,阿耆毗迦外道不禁「悲嘆涕淚,以衣拭面」。他問道:「我今當作何計?」質多羅長者答道上:「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缽供身之具。」後來阿耆毗迦尊者在質多羅長者的引薦下,出家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阿耆毗迦隨外道修行二十餘年卻一無所獲,而皈依佛門後便徹底洗心革面,「增進學道,凈修梵行」,最終修有所成。反觀當今一些沙門比丘,不僅身居佛門,且入道數十載,在道業上卻也如外道阿耆毗迦一般毫無建樹,「不得過人法」,讀此經後,豈不汗顏?

  574經:講述尼乾子外道欲誘引質多羅長者為其弟子,反被質多羅長者所破。

  尼乾子若提子是耆那教中興之祖,是古印度有名的六師外道之一,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他聽說質多羅長者很有智慧,而且家資豐盈,很想將其收歸自己的門下。對此,質多羅長者也略有耳聞。於是,便不請自去,前去造訪尼乾子若提子。

  尼乾子問道:「汝信沙門瞿曇得無覺無觀三昧(具備覺與觀都已止息的禪定)耶?」

  長者回答說:「我並不是僅憑信無覺無觀三昧,就皈依佛陀的。」

  尼乾子說道:「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於風;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恆水流;我於行、住、坐卧智見常生。」這裡是尼乾子的自誇之言是說如若證得「無覺無觀三昧」,便可以獲得種種不可思議神通。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尼乾子也具有一定的禪定本領,故其自稱時時都是「智見常生」。

  質多羅長者問道:「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這裡所講的是「信」與「智」的先後關係,以及孰勝孰劣。

  尼乾子回答說:「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

  質多羅長者說道:「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在這裡,質多羅長者是順著尼乾子的話兒去說的,他說自己已證得第二禪三昧,擁有了相當的智慧。如果智為勝,那麼還用得著「信」嗎?因為他自己也有如是之「智」,「信」對他已是無足輕重了。

  尼乾子聞此言後很是不悅,他指責質多羅長者在說謊,「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而生」。而質多羅長者則針鋒相對,一語道破尼乾子所說才是真正的謊言:「……汝先言:我於行、住、坐、卧智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雲何知過人法?若知、若見、安樂住事?」質多羅長者的一番話,說得尼乾子啞口無言,最後「息閉掉頭,反拱而出,不復還顧」。(12.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