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A 第576經(難陀林經):經中敘述某一天子述說忉利天上的種種快樂,而佛說阿羅漢的寂滅之樂更為殊勝。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二)

  第576經(難陀林經):經中敘述某一天子述說忉利天上的種種快樂,而佛說阿羅漢的寂滅之樂更為殊勝

  有一天的夜裡,一位天子於後夜時分來詣佛陀。這位天子的可謂「身諸光明,遍照祇林」。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經典的記述中,諸天之子一般都是在夜裡出現,而且身上都散發出奇特的光明天子的長相也是很好看,可謂容色絕妙。這位天子不遠萬里從天上下至人間來詣佛陀,此行的用意是什麼呢?原來是炫耀他在天上是享受到無比的快樂。他用偈對佛陀說:「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這里的「難陀林」,乃是忉利天上歡喜園,等於是忉利天子們的後花園。在難陀林中,真是快樂無比——那種快樂,是世間永遠也無法享受得到的。

  然而佛陀卻並不贊同這種所謂的「快樂」,在佛陀看來,這種快樂不僅極其有限,也是極其短暫的。在佛陀看來,涅槃之樂便是最高的快樂。因此佛陀用偈回答說:「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出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阿羅漢證得了究竟的快樂之法,他所享受的是寂滅之法,這種寂滅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而無論是世間的欲樂,還是天上的那些「難陀林之樂」,都是無常變易之樂,是剎那生滅之法。天上之樂尚不足為道,更何況世間的五欲有漏之樂

  第577經(鉤鏁經):在本經中,另一位天子佛陀而說偈道:「斷一切鉤鏁,牟尼無有家;沙門著教化,我不說善哉。」本偈的前兩句天子佛陀的讚歎,認為佛陀已經斷除了世間的一切煩惱,徹底做到了無牽無掛。可是後兩句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即是說世尊自己證得了聖果就可以了,又何必卻不厭其煩地教化眾生呢?

  對於佛陀的教化眾生的初衷,我們在《長阿含經》中也看到了相似的記載。那時佛陀成道後未幾,對於是否教化眾生心理上也矛盾過。佛陀之所以有這種矛盾心理原因娑婆世界眾生性格剛強,即便是稍有進步,退轉的也是十分迅速,實在是難以教化。後來,佛陀憑著「難行能行」的誓願,最終開始為五比丘說法。在本經中,我們更加明確地體悟到了佛陀教化眾生的初衷。佛陀說:

  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

  善逝哀愍故,常教授眾生;哀愍眾生者,是法之所應。

  從佛陀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世尊教化世間群生,主要是看到眾生實在是太苦惱了,太愚痴了,長年累月無時無刻不是在煩憂的系縛之中而無力自拔。對於已經證得果位的聖者而言,看到眾生被苦惱如此地煎熬著,難道沒有一絲的惻隱之心而無動於衷么?顯然不可能。於是佛陀從「哀愍」出發,開始教授眾生如何解脫苦惱而證得永恆的快樂

  大凡奉佛者對於佛門中的「四弘誓願」並不陌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果我們誓願眾生,就必須具備度眾生的本領,否則做自身難保的「泥菩薩」,那可不行。度眾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就是首先要將自己身心上煩惱斷除掉。質白地說,度眾生也就是想法設法使眾生「離苦得樂」或「拔苦與樂」。只有痛苦煩惱解除了,我們才能談得上快樂。否則一個人即便是億萬身家,可是整天都是為了瑣事而煩神勞心,這能稱得上真正的快樂不?顯然不可能。佛陀眾生沒問題,因為他不僅是出家兩序的導師,也是人天三界導師他有資格做任何事,說任何法。而作為他後世弟子,我們可能就沒有這么大的本領了。怎麼辦?就是要努力地學修,努力學習無上的法門,修正自身存在的各種毛病缺陷。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不行,還要以「哀愍」之心去度化教授眾生這是每一位佛子應盡的責任。我們常說菩薩慈悲心廣度眾生,其實阿羅漢也在眾生,只是阿羅漢更注重於自身心性的修煉而已。(12.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