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九)~D 807經~808經:此二經經敘述佛陀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禪覺後,於眾開示其所證。

  807經~808經:此二經經敘述佛陀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禪覺後,於眾開示其所證。曾經有一時間佛陀住於拘薩羅國的奢能伽羅林中。有一天,佛陀弟子們說:「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此處所講的,便是佛陀在作為期兩個月的短期閉關禪修——稱佛陀為「閉關」,這種說法可能極不準確,姑且形容之。現如今的大叢林,一般均設有閉關房。閉關有多種,比如說修凈土念佛,有修禪定,有修密的,也有閱藏或研究經典。當然,閉關也有不少講究,比如說閉關必有護關(送飯,了解關內情形),且素食、止語與禁足(不能走出關房)。在閉關時間也沒有特殊的要求,最短為七日,最長為此生不出關房。我們常見的一般為三年半和六年時間,有的老法師在一生之中還數次閉關

  為什麼要閉關呢?關於這種問題也有不同理解。如果籠統地說,便是為了煩惱和了卻生死的束縛——這種說法可能過於空泛。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大凡閉關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動機是否純正。如果閉關是為了圖謀今後有更大的前途與發展,則屬動機不純。據普陀山志記載,印光大師太虛大師皆曾數度於山中掩關。這種掩關方式,竊以為是解決在修持道路中遇到的一些難以參透的問題,於是拋卻雜務專心致力於精進思惟。我們不能說閉關者人人皆能得到了不起境界,但是長期閉關這種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值得我們五體欽敬。

  佛陀連續習禪兩個月,中間除了中午送飯和布薩(誦戒)以外,中間是不可以打攪的。轉眼之間兩個月就過去了佛陀從禪中而覺,於大眾比丘前坐定,開示比丘道:「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雲何坐禪?汝應答應: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這句話是說佛陀在兩個月閉關期間,始終是以安那般那念而坐禪、思惟與安住,即將身心念頭全部用於安那般那念的關注與思惟之中。為什麼要這樣?佛陀說:

  「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自己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粗思惟住,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余微細修住而住。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時而住。」

  世尊在二月之中對安那般那念進行了深入的觀察,於入息時念入息,於出息時念出息對於出入息的長短、出息之念、入息之念乃至滅出息之念,都能做到如實而知。僅僅這些還不夠,因為它們還是屬於「粗」的思惟之住,於是世尊便進入到更細微的止息思惟之中。此時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現象,即一個人的身心全部處於止息狀態,連呼吸都極其微細,幾乎覺察不到——這便是深層次禪定狀態

  此時有三位天神恰巧從佛陀身邊經過。其中一位認為佛陀已經「時到」(已經死去了),另一位說還沒有「時到」,而是「時向」(接近於死亡)。從這里可以看出,單從外觀上觀察,已經完全覺察不到人的呼吸,幾乎完全停止呼吸了。所以兩位人才誤以為世尊已經離世了。而第三位天人很是高明,他說:「非為時到,亦非時向至,此則修住,是阿羅訶寂滅耳!」既非死去,也非接近死去,而是一種禪定狀態之一,是一種禪定的寂滅止息境界

  佛陀述說這一節後,對比丘們說:「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其中——

  聖住:得如實而知四諦就可以住於聖住;

  天住:得禪禪乃至四禪者,即得天住;

  梵住: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得於梵住;

  學住:有學位聖者的住息處;

  無學住:無學位聖者的住息處;

  如來住:得無上正遍覺者,住於如來住。

  佛陀最後得出結論:「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就是安那般那念是五種住位者皆可共修的法門,都可以獲得「現法樂住」,使此生之中永遠與快樂安詳相伴隨。808經與807經大體相似,只是敘述學住與如來住二者的不同。學住乃是斷除於五蓋,對斷除五蓋能做到如實而知。(3.2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