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九)~G 第814經敘述比丘修習出入息念,就不會疲倦。

  第814經敘述比丘修習出入息念,就不會疲倦。「當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修安那般那念不僅不會疲倦,而且還很有作用,會得到大果大福利。這些果位與福利主要是指一到四禪,「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815經是佛陀孤獨園進行夏安居的開示之語錄,此日正值十五日布薩,世尊「觀察諸比丘已」,對大家說:「善哉善哉!我今喜諸比丘行諸正事,是故,比丘!當勤精進!」看來諸比丘修持得很精進,而且所行的路子也對頭,沒有走偏,使得世尊很贊嘆。後來到了「滿迦低月」(印度歷的第八個月,於雨季之後,相當於我國陰曆的八月),在各處遊方的那些比丘聞說佛陀在祇園夏安居,就紛紛來拜見世尊,並聽聞開示佛陀對他們「所行正事」表示滿意,「我欣汝等所行正事,樂汝等所行正事」。佛陀說,過去、未來諸佛的修習法門(「所行正事」),與當前諸比丘現在所修習的法門完全一致。在現前的這些比丘當中,大家修持境界都很高,有的已經證得羅漢涅槃果位,有的還獲得了許多了不起神通;有的比丘「修不凈觀,斷貪欲;修慈心,斷嗔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在此處,佛陀重點談了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

  816經~821經,此六經重點講戒、意、慧三學。這個「意」,與現在所譯的「定」,大體是同一個意思。世尊教誡說:「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而「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由此說明比丘出家所學的重點,無外乎此戒意慧三學。對於比丘來說,此三學猶如「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守攝諸根就好像誓死守衛城池一般,人與城同生死存亡。守護六根為持戒,「無量諸三昧,映一切諸方」為習定,「舍離無明諍,其心解脫」為得慧(對四諦法門的悟達)。此三學若能做到「正念不忘住」,則定能做到「其心解脫」,並進而「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一旦命盡壽終,則不會再來世間輪迴不休,「燈盡火滅」,使自己永遠超脫於生死之上。而在817經中,則對此三學作出詳釋:

  1、「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

  2、「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3、「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四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而在818經中對三學進行劃分,三學中以慧學為主。「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而此三學中,「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這里所講的便是戒定慧三者的辯證關係:有的人成就戒,或者成就定,但未必成就了慧學。當慧學成就時,戒、定二學則肯定成就,「修習滿足」。如果成就了慧學,此可以稱之為三學圓滿,否則便是有所欠缺。進一步說,只有成就了慧學,方能稱之為「慧命」——慧命是永恆的,恆常不變易的。我們所說的「續佛慧命」,就是使佛陀的住世慧命永垂不朽。819經中提到了比丘的二百五十戒,「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戒經)」,由此可見在佛陀住世期間,比丘戒條已經相當完備,形成了系統的「戒經」。而「學三學,能攝諸戒」,即修習三學,則能將諸戒悉數含攝。820經和821經敘述若堅固三學,則能斷諸結而得證果位。經中再次對三學進行詳釋,所謂持戒可以證須陀洹果,不墮惡趣,七有天人往生便可究竟苦邊;修定可以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不還果;修慧學則能於「欲」的有漏心解脫、「有」的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自知不受後有。(4.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