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四)~A 940經以草木為喻,941經為土丸粒為喻,以此來說明我們生死以來的父母不計其數。

漫說《雜阿含》(三十四)   

  (卷三十四)   

  940經以草木為喻,941經為土丸粒為喻,以此來說明我們生死以來的父母不計其數。其前提是「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兩個譬喻為:「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此大地土泥悉以為丸,如婆羅果,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此二譬喻實際上就是說我早已經過了數不盡的累劫生生死死,而茫然不知本命的本際所在。針對於此,942~945經教導諸比丘,若見到眾生在「受諸苦惱」、「而生恐怖」時,一方面要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也曾經或正在遭受著與眾生相同的苦厄,同時更需要發心救度諸苦惱眾生,「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945經提到「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亦同樣生起慈悲之心:「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這種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即佛教慈悲離欲觀,比如說見到有姿色的女人,當以姊妹之想;若年紀稍長者,則以母親之想,從而滅除或降低自己的慾望

  946經為一位婆羅門佛陀的一些對話。一位婆羅門來拜見佛陀,問「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佛陀回答說「未來佛者,如無量恆河沙」,未來之佛數也數不清,無量無邊,如恆河沙數——佛經中常用「恆河沙數」來形容數量之多。

  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之說,心裡很高興,而且充滿信心地辭別佛陀——其潛台詞是:既然未來佛不可勝數,那麼他如若隨佛出家成佛也是早晚事情,因為未來佛很多。可是半道之上,他覺得有些後悔原因是他只問了未來之佛,卻忘記問過去之佛。於是他半道上折返回來,向佛請教道:「雲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佛陀回答「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此時這位婆羅門聽了後又覺得心裡挺難過,既然過去佛有這么多,而他直到現在才打算跟隨佛陀後面學習,覺得為時太晚了。而眼前的不正是一位現世佛嗎?這個機會是多麼地難得,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次錯失,於是他白佛:「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梵行」。出家後的婆羅門,最終得阿羅漢果位。

  947經講一人一劫中所積累的遺骨如毗富羅山(王舍城附近的高山),「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毗富羅山」。一劫中的白骨竟能高如大山,說明輪迴之久;「若多聞弟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斷三結,得須陀洹」。那麼一劫究竟有多長呢?948經(949、950經大意相同)中就有一位比丘問到了這個問題佛陀的回答是「我能為汝說,而汝難知」。既然難知,「可說譬不」?佛陀作譬道:「譬如鐵城,方一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一由旬是多大呢?最大是六十里,最小是三十里芥子是芥菜的種子,十分微小。方圓三十里都是芥子,如果一百年取一粒,當把方圓三十里芥子全部取完的時候,一劫還沒結束。這樣一來,「劫」這個時間概念就十分嚇人了。可是佛陀並不是用「劫」來嚇唬我們,而實際上是告誡我們當珍惜光陰,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故而應該當下「斷除諸有,莫令增長」。(6.2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