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四)~J 1189經敘述佛陀以乘道而觀察四念處。

  1189經敘述佛陀以乘道而觀察四念處。「有一乘道能凈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在這裡佛陀四念處視作「一乘道」,眾生依此乘道而修行,則定會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此一乘之前,可謂眾根普被,任何人依之修習,均可離苦得樂,故足以說明四念處的極端重要性。「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佛陀說,如果有人不太樂意修習四念處,那問題就嚴重了,嚴重到什麼程度呢?「若有人不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樂甘露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1190經記述佛陀成道後,梵天前來讚歎:「於諸種姓中,剎利兩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勝!」1191經為佛陀演說阿練若之法時梵天前來讚歎。此時佛陀在拘薩羅國境內遊行,「住止空閑無聚落處(曠野處),與比丘眾夜宿其中」,此時,佛陀為大家說隨順阿練若法。此時梵天王知悉後便來到佛前,稽首佛足後而說了一段偈頌,以此來說明阿練若的殊勝。「習近邊床座,斷除諸煩惱若不樂空閑,入眾自攝護。自調伏其心,家家行乞食,攝持於諸根,專精繫心念;然後習空閑,阿練若座府,遠離諸恐怖無畏安隱住。」在這首偈頌中,佛陀梵天之口,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阿練若的種種妙處,同時也並不否認集體生活的積極意義。如果比丘將集體群居生活與個人空地阿練若很好地結合起來,那將更加有助於自己的道業,可謂事半功倍。

  在1191經中,佛陀住於迦毗羅衛的叢林之中,此時隨從佛陀的是五百位阿羅漢比丘,他們都是「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的聖道比丘。此時佛陀為大家說「涅槃相應法」(趨向涅槃的便捷法門),十方世界大眾都來供養世尊及諸比丘僧,都來讚歎佛陀及諸大眾。比如第一梵天說:「於此大林中,大眾普雲集,十方諸天眾,皆悉來恭敬。故我遠來禮,最勝難伏僧!」第二梵天說:「是諸比丘僧,真實心精進,於此大林中,攝諸根求度。」第三梵天說:「善方便消融,恩愛深利刺;堅固不傾動,如因陀羅幢。度深塹水流,清凈不求欲,善度之導師,諸調伏大龍!」第四梵天說:「歸依於佛者,終不墮惡趣;能斷人中身,得天身受樂。」前三偈是讚歎佛陀與諸僧,後一偈讚歎皈依佛陀可以「不墮惡趣」,就算今生無法脫離生死也會在命終之後也會上生天界。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出家僧人意欲得到世人真誠恭敬供養,看來光憑耍嘴皮子或者舞動筆桿子行不通,最要緊的是必須具備扎實的實修功夫。如果大家能做到「攝諸根」、「堅固不傾動」、「清凈不求欲」,不要說會使世間人們傾拜,就連諸天眾們也會不遠光年前來歸服膜拜。有時我在癔想:為什麼我們人類自古至今從來無緣親睹天人們的芳容?原來是我們的一雙慧眼,被世間的重重煩惱給蒙蔽了嘛!(1.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