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V 1316經:本經敘述如果具足戒與智慧,並能正思惟,則能渡過生死流。

  1316經:本經敘述如果具足戒與智慧,並能正思惟則能渡過生死流。

  在本經中,同樣是位名叫旃檀天子向佛請教:「誰度於諸流,晝夜勤不懈?不攀無住處,雲何不沒溺?」什麼樣的人可以度過生死洪流?又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到「不攀無住處」並能永遠也不會沒溺呢?佛陀回答說:「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正念,能度難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貪喜悉已盡,不入於難測。」

  一個人若能了脫生死,其實是十分困難的。欲要了生脫死,其前提必須是要脫離種種煩惱的束縛。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煩惱實在是太多太多。勿寧說絕大多數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長年累月親近佛法三寶檀越們,甚至身居佛門多年的比丘比丘尼們,若想做到少煩無惱,也絕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個人應該遵守的戒律佛門里有清規戒律社會里有各種政策、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以及各種道德准則或規范。我們縱然是在人情往來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會飽受輿論的譴責,使自己灰頭土臉。而佛教里的「戒」,從表層來講是一種遮止,從深層來講卻是一種自我道德的約束,也就是自律。當我們每遇至內外二境時,我們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實僅靠自我約束還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個內在的東西加以支撐,這個東西便是「內正念」與「內正思惟」,具體來說,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內在的禪定功夫。只有將此二者很好地把握並正確運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愛」。在修道上若能達到如此境地,卻是需要極高的忍韌功夫以及「晝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恆。我們常說讓自己和別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導大家對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過於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漣漪,做到「波瀾不驚」。這個「放下」,就是本經中所提到的「貪喜悉已盡」,不單是欲界的貪喜不存,乃至色界無色界的貪喜均以稀薄無痕能做到這些,「不沒溺」方能有實現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於難測」,那便要如實證得阿羅漢的聖位,方能最終兌現。(5.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