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八)~E 四正法

  四、四正法

  1、四惡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2、四種善行:實語、軟語、不綺語、不兩舌。

  3、四不聖語:不見言見(對於事物不看見,而說他看見)、不聞言聞(對於事物並不聽到,而說他曾經聽過)、不覺言覺(對於真理並不覺悟,而說他已覺悟)、不知言知(對於真理並不證知,而說他已證知)。

  4、四聖語:見則言見(對於事物曾經看見,就說他已看見)、聞則言聞(對於某事曾經聽過,就說他聽過)、覺則言覺(對於真理覺悟,就說他已覺悟)、.知則言知(對於真理已證知,就說他已證知)。

  5、四種食:摶食(固形的飲食物,段食)、觸食(感觸喜樂之事物,以長養身者)、念食(以思考、意志作用以資身者)、識食(以意識而支持有情的身命)。

  6、四受(四法攝受對於苦行與樂行,而為苦樂之報的四種類組):有現行苦行,後受苦報(行錯了路的苦行,只耗自己的身心而不得樂果,只會得苦報耳);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現在用功苦練,後來能得樂果);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現世享樂,福盡氣消,後世會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現在世修正確安樂之行後世仍然會受安隱快樂果報)。

  7、四受(四種執受取著):欲受(執受慾念)、我受(執取為我)、戒受(把受戒律)、見受(執取己見)。

  8、四縛(四種身心受系縛者):貪欲身縛(由貪欲而縛系身心)、瞋恚身縛(被忿恨心所縛其身心)、戒盜身縛(被戒律所惱,如戒禁取見)、我見身縛(所謂執此為實,也就對於教理執著)。

  9、四刺(四種如刺棘,即障礙):欲刺(貪欲如刺)、恚刺(瞋恚如刺)、見刺(邪見如刺)、慢刺(我慢如刺)。

  10、四生(四種出生的方式):卵生(由卵而生鳥獸動物)、胎生(由胞胎而出生的)、濕生(由濕氣的因緣而生的微生物)、化生(變化而生有情)。

  11、四念處(如實而觀察身內外的一切,所謂身受心法之觀察):觀身不凈觀念是苦、觀念無常、觀法無我

  12、四神足(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思惟欲定滅行、精進定、意定、思惟定。

  13、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14、四法足(對於衣食住葯能知足):不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

  15、四賢聖族: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對於以上四種能夠知足,得好不喜,失惡不憂,而安住於賢聖族)。

  16、四攝法(待人接物的基本條件):惠施、愛語、利人(利行)、等利(同事)。

  17、四須陀洹支(入流,四種聖人之流的基本要素):於佛得無壞信、於法得無壞信、於僧得無壞信、於戒得無壞信。

  18、四受證(四種應證之法):見色受證(死生之事,應由眼證)、身受滅證(八解脫,應由身證)、念宿命證(宿住之事,應由念證)、知漏盡證(漏盡,應由慧證)。

  19、四道(四種神通道):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

  20、四聖諦(四種佛陀知見而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苦、集、滅道。

  21、四沙門果(四種聖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22、四處:實處、施處、智處、上息處。

  23、四智:法智(證法的真理之智)、未知智(世俗智,世人所起之智,帶有煩惱之智)、等智(模擬之智,境智均類似於法智之智)、知他人心智(能觀察他心,知其善惡邪正)。

  24、四辯才(四無礙解、四無礙智):法辯、義辯、詞辯(辭辯)、應辯(樂說)。

  25、四識住處:色、受、想、行(此四種皆以識為安住之處,都與愛共同增長)。

  26、四扼(又稱四軛,軛為牛車的頸木,喻有情煩惱不離):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27、四無扼(與四扼相反):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28、四凈(四種清凈):戒凈、心凈、見凈、度疑凈。

  29、四知(有關於受、行、樂、舍的知識):可受而知受、可行而知行、可樂而知樂、可舍而知舍。

  30、四威儀:可行則知行、可住則知住、可坐則知坐、可卧則知卧。

  31、四思惟: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思惟

  32、四記論(四種問答法):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止住記論。

  33、佛四不護法(佛陀身、口、意,命等無有闕漏,自可防護):身行清凈、口行清凈、意行清凈、命行清凈

  五、五正法

  1、五入(五種感官,以及對應的客觀的事象):眼、耳、鼻、舌、身。

  2、五受陰(五種受集陰,即五蘊,所謂我們的身心):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3、五蓋(覆蓋本性,使其不能解脫):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4、五下結(結為系縛,為五種欲界的煩惱):身見結、戒盜結(戒禁取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

  5、五上結(為五種色界無色界的結縛):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6、五根(根能生善法):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7、五力(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能治邪信、懈怠邪念、亂想、諸惑的勢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8、五滅盡支(勤求滅苦之道而獲得涅槃的要素):比丘信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比丘無病,身常安穩;質直無有諛謅,能如是者,如來則示涅槃徑路;自專其心,使不錯亂,昔所諷誦,憶持不忘;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心於苦本。

  9、五發(五種不正確的揭發他人的罪過):非時發、虛發、非義發、虛言發、無慈發。

  10、五善發(出自善意的揭發):時發(適宜於其時間而舉發)、實發(依實在而舉發)、義發(依於義而舉發)、和言發(善語而舉發)、慈心發(由於慈心而揭發檢舉)。

  11、五憎嫉(五種嫌恨妒忌):住處憎嫉(對於住處的嫌惡妒忌)、檀越憎嫉(對於施主的嫌惡妒忌)、利養憎嫉(對於利養的嫌惡妒忌)、色憎嫉(對於色相的嫌惡妒忌)、法憎嫉(對於法的嫌惡妒忌)。

  12、五趣解脫(趣向解脫五種方法):身不凈想、食不凈想、為一切行無常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觀察諸世間都是苦的,不可有樂的念想)、死想(觀察眾生會死亡)。

  13、五齣要界(導引出離苦樂五種要素):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比丘於上面五種因素中,不樂,不動也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其心調柔,亦盡舍滅而得解脫)。

  14、五喜解脫入(五種解脫處所):聞法、受持諷誦、為他人說思惟分別、於法得定。

  15、五人(三果阿羅漢的五類聖者):中般涅槃(在欲界與色界之二界的中間入涅槃)、生般涅槃(生色界後不久,能起聖道,而斷余惑而入涅槃)、無行般涅槃(生於色界後,長久懈於加行,不多積功行,這樣的經久後而斷余惑,而入涅槃)、有行般涅槃(生於色界後,長時修加行,依於多功用,而斷余惑,而入涅槃)、上流阿迦尼吒(流為行,生於色界後,初依初靜慮,漸次向上地去轉生,終於入涅槃。阿迦尼吒為色究竟天,為色界的頂天)。

  六、六正法

  1、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2、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法入。

  3、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依存六根之識)。

  4、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觸即感觸)。

  5、六受身(對六塵的感受性):眼受身、耳受身、鼻受身、舌受身、身受身、意受身。

  6、六想身(依從六境所引起的知覺):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7、六思身(依於六境所引起的思考):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8、六愛身(從六境所生起的六愛):色愛身、聲愛身、香愛身、味愛身、觸愛身、法愛身。

  9、六諍本(六種諍訟之本):嗔恚不舍、佷戾不諦、慳悋嫉妒、巧偽虛妄、自固己見、謬受不舍、於邪見與邊見。

  10、六界(六種局界,也就是其要素):地界、火界、水界、風界、空界、識界。

  11、六察行(六根對於六境關係的察覺的所行):眼察色、耳察聲、鼻察香、舌察味、身察觸、意察法。

  12、六齣要界(六種解脫苦惱之法):滅除瞋恚心,而得慈解脫;滅除憎嫉心,而得悲解脫;滅除痴惱心,而得喜解脫;滅除憎愛心,而得舍解脫;滅除狐疑心,而得無我行;滅除眾亂想,而得無想行(即無相解脫)。

  13、六種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憶念無上。

14、六思念:佛念(思念佛)、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