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二)~D 二、自歡喜經

二、自歡喜

  說法地點摩揭陀國那難陀城波波利庵婆林

  加人員:舍利弗與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弗稱贊佛德,而說過去、現在、未來當中的所有沙門婆羅門智慧、神力、功德都不能和佛相匹等。佛陀聽其言後,教他不應稱說佛為至上,應稱贊法為至上,而提示說法的次第。所謂1.製法,2.制諸人,3.識四人胎,4.道,5.減,6.言清凈,7.五見定,8.三常法,9.四觀察,10.四教誡,11.戒清凈,12.解脫智,13.宿命智,14.天眼智,15.神足證。最後說過去佛有等、未來佛有等,現在佛無等之過諸佛,現在一佛之信念舍利弗則向大眾垂示所聞之法,而自己則得清凈之法。

  本經概解:此經是舍利弗讚歎佛道而自念。他確信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當中的沙門婆羅門智慧、神足、功德、道力等,都不能和佛陀無所著、等正覺相比類者。他將此事向佛表白時,佛陀則對舍利弗闡述佛陀之至上主義,不如法至上主義等事。佛陀列舉說法上上次第,其概要如下:

  (一)製法:無上制,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賢聖道。

  (二)制諸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六根六境之主客關係

  (三)識四入胎:入胎為入母胎之意。1.亂入胎、亂住、亂出。不識而入、住、出母胎。2.不亂入、亂住、亂出。識入母胎,然而不識而住、而出母胎。3.不亂入、不亂住、亂出。識入母胎與住入母胎,然而不識而出母胎。4.不亂入、入亂住、入亂出。識入母胎而住、而出母胎。

  (四)道:道為正勤法。1.欲、2.離。3.滅盡、4.出要。

  (五)滅:導人滅除苦樂之法。1.苦滅遲得,2.苦滅速得,3.樂滅遲得,4.樂滅速得。

  (六)言清凈:不發無益虛妄之言語。

  (七)五見定:有關於有否身之不凈、識之流動,或斷續、或解脫等之觀法得達。1.初見定:入三昧而觀頭至足,再由足至頭,觀察人的皮膚內外,唯有不凈之發、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臟、污、肪、髓、腦、屎尿、涕澡、淚臭,無一物可貪。2.二見定:隨三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凈,唯觀白骨及牙齒。3.三見定:隨三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不凈,及白骨。唯觀心識在何處,而作是想:為在今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解脫。4.四見定:隨三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凈,及除白骨,又重新觀識,而作是想: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解脫。5.五見定:隨三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凈,及除白骨,又重新觀識,而作是想: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二共斷除,二共解脫

  (八)三常法:此世間之常存法,涉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隨三味心而憶識世間二十成劫、敗劫。劫為劫波,譯為分別、時節,是不能計出之長時之意。成、住、壞、空之四劫中,各有二十增減,其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每經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反之而人壽十歲,每經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合而有八十增減。增劫就是成劫,減劫則為敗劫。

  (九)四觀察:預知宣示他人之心方法,有四種。第一觀察:以想觀察,而知他人之心所趣,此心之所趣。彼心作是想時。或者是虛的(不實的),或者是實在的。第二觀察:沙門婆羅門不以想觀察,或聞諸天及非人之語,向彼而說:你的心是如此,你的心是如此。這,或者是實在的?或者是虛的(不實在的)。第三觀察:不以想觀察,亦不聽到諸天及非人之語,而自己觀察自己之己身。又聽他言,而向彼人語曰:你的心如是,你的心如是。這也有實在的,也有虛的。第四觀察:不以想觀察,也不聞諸天及非人之語。又自觀,不他觀,而除覺觀,已得定意三昧,觀察他人,向彼語曰:你的心是如是,你的心是如是。這種觀察,即為真實

  (十)教誡:不違背佛陀之教說,而得四向四果,也就是斯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法。1.初教誡,得阿羅漢位。2.二教誡,得阿那含位。3.三教誡,得斯陀含位。4.四教誡,得斯陀洹位。

  (十一)戒清凈:有關於人之戒律的行為之法。如不以舌誑人,常自敬肅,捐除睡眠,不懷諂邪,口不妄語不為世人預記吉凶,雖自稱說,不從他所得,以示不求他利。唯有坐禪修智,辯才無礙,專心不亂,精勤不怠。

  (十二)解脫智(指四向四果之智。也就是提示人們得達解脫的道程)。

  (十三)自識宿命智證(指宿命智證通。所謂知識過去宿世之因緣等事之智)。

  (十四)天眼智(以天眼而知道眾生離開此世後,轉生彼世等狀之智)。

  (十五)神足證(神足為神足通,為自身之變化自在之力。然而佛教不以變化不可思議為重點,其主要乃在於精修賢聖之道,不染愛、不愛等事,而住於平等,而得達等覺後,自會具有種種之神力。通常都以神境智通而名,是賢聖神足,是和外道有異之處)。

  最後世尊教說,「過去佛有等」、「未來佛有等」、「現在佛無等」的過去諸佛,現在一佛的信念,因此,舍利弗即對四眾其所聞,自得清凈!   

  我們從上面的有關此經的梗概就可以看出,這部經同樣為理論色彩很是濃厚。但是不論其如何的抽象,既然我們是在讀經,那麼再深的理論我們也要去探究一番,這樣對於增加修習資糧肯定會有所幫助。

  首先我來談一談本經的說地點——那難陀,又被稱作那爛陀。對於這個地名,凡是對印度佛教稍有涉獵者,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古印度,曾經有一舉世聞名的大叢林:那難陀寺。「那爛陀」意譯為「施無厭」,據說是該寺池中的一個龍王名字也就是說該寺是以龍王之名而命名。該寺位於中天竺摩揭陀國菩提道場之東,佛滅度後由阿育王所建塑。開始時只是個精舍,後來規模日漸擴大,遂演變成佛教著名道場

  那爛陀寺的遺址在今天的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附近,這裡據說原系佛陀弟子舍利弗的誕生及滅度之處佛陀本人亦曾路經此地說法。據藏文資料,最初創建該寺的是阿育王。法顯法師在他的《佛國記》中只提到此處有舍利涅槃塔,並沒有提到寺院。到公元七世紀的玄奘、義凈又稱曾在那爛陀寺居住多年。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該寺「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辣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檐,羯尼花樹,加以流水逶迤,青蓮菡萏,暈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5~12世紀,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學及研究中心之一。據說在極盛時期佛教學者雲集,主客常達萬人。不僅當時印度的著名佛教學者在此修持講學,中國、朝鮮、日本等國的一些僧人也不遠萬里,負笈前來。該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兼有中觀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時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學派別。此外,還學習因明、聲明、術數、醫方明等各種知識。寺內有三大圖書館,分別是稱作「寶海」、「寶色」,意為所藏經書均為珍寶。12世紀末,該寺為入侵的穆斯林所毀,後遂湮沒無聞。1861年,一批歐洲學者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及附近出土的碑銘,進行了初步的勘查發掘。20世紀初,印度考古部門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該寺遺址達百萬平方米。依《多羅那他佛教史》所載,相傳阿育王供養位於此地的舍利弗祠廟並建寺。

  據玄奘及義凈所傳,由於該寺僧人眾多,當地一百餘村的收入皆用來維持此僧院的日常用度,每日依次有二百戶捐贈米、乳油、乳等,使得數千學僧得以無後顧之憂而專心研學。僧院每日開辦一百餘次講座,日以繼夜地進行議論研學。除好學風氣彌漫之外,戒律亦被嚴格遵守。據說極盛時期,其教學水準極高,在此僧院出身者,皆普獲各地之好評。事實上,印度大乘佛教的著名學者,多數出自此僧院,尤其以六、七世紀左右的護法、戒賢及八世紀左右的寂護、蓮華戒等人為最著名。

  接下來我們具體談談此經所闡述的主要內容

  佛陀的大弟子——長老舍利弗曾於閑靜之處,就產生了這樣的念想:我的心已經決定而知道如下之事:不管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的沙門婆羅門智慧神通功德法力都不能與佛陀相比較,更遑論超過佛陀呢?

  舍利弗產生了這樣的念想之後,他就自己的靜室里起身,走到佛陀那裡,就把自己的剛才所起的念想一五一十地向佛陀作了稟告。

  那麼佛陀舍利所生起的念想所持的是什麼態度呢?

  佛陀聽後,就對舍利弗說:「善哉!善哉!你能在我面前說如此讚歎我的話,而且一向照我所說的去做,真是很不錯的呀!這是其他任何人都是沒法和你相比的。」

  佛陀繼續說:「舍利弗,你是否同意我所說的話?」

  接下來,佛陀問了舍利弗一連串的問題:

  第一,舍利弗,你是否能知道過去的諸佛心中之所念,那些諸佛有什麼樣的戒、什麼樣的法、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解脫、什麼樣的解脫知見嗎?

  第二,舍利弗,你是否知道未來諸佛心中之所念:他們有什麼戒、有什麼法、有什麼智慧有什麼樣的解脫有什麼樣的解脫知見嗎?

  第三,舍利弗,你是否知道坐在你面前佛陀心中之所念系的:有什麼樣的戒、什麼樣的法、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解脫、什麼樣的解脫知見對於以上三個有關過去、未來、現在佛陀的一系列念想問題,舍利弗只好老實回答說:

  「我不知道啊,世尊。」

  佛陀說:「舍利弗,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的如來心中所繫念的,你都一概不知。那麼究竟是什麼緣故,使你產生了剛才的念想的呢?如果你對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所念系的都一概不知,而去大眾說:『一切沙門婆羅門智慧、神足、功德、道力,都沒法與如來相匹等的』,那麼別人聽到了你這些話,會相信你所說的嗎?」

  舍利聽了佛陀的話以後,就對佛陀說:「我雖然不知道三世諸佛心中之所念,但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我還是知道的。」

  接下來,舍利弗便把佛陀的一些教法進行了羅列——如來所說教法,講究一個漸次,即由低向高、由普通向微妙逐步轉化:

  第一,說黑、白之法。也就是講什麼是惡的,什麼是善的;

  第二,說緣起、緣滅之法;

  第三,說照、無照之法。即光明黑暗之法。

  舍利弗說,他聽聞這些教法之後,都能一一加以分別理會。通過這些法,他對佛陀生了絕對的信念,相信如來成就無上正覺,相信如來已消滅眾苦,相信如來教法在各種善法當中,是最上的一種。世尊智慧悉皆具足,沒有餘遺;佛陀神通已達到最高層次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能夠與如來相匹等,更不用說超過如來的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