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法——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即所謂製法(規制善法)。製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勸、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七菩提分)、八賢聖道。
制六入——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制諸入(規制、施設六入)。諸入指的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即六根對於六境,二者間的主客關係)。如過去、未來的如來也制定此六入。
業識四入胎——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業識之入於母胎。入胎有四類,第一所謂亂入胎、亂住胎、亂出胎(不知不覺而入母胎、住於母胎、出於母胎);第二就是不亂入、亂住、亂出(知道而入母胎,然而不知不覺的住於母胎、出於母胎);第三就是不亂入、不亂住,而亂出(知道而入母胎、而住母胎,然而不知不覺的出於母胎);第四就是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知道而入母胎,而住於母胎,而出於母胎,自入至出,都靈知而不亂)。那些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的,就是入胎之至上的。
道(七菩提分)——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道(七菩提分)。所謂道就是: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入於定意三昧(心不動搖的境地,為正定),隨著其三昧心(正定心),而修念覺意(七菩提分之一),乃依其願欲,依其出離,依其滅盡,依其出要之法。至於精進、喜、猗、定、舍等覺意,都同樣的依於願欲,依於離,依於滅盡,依於出要。
滅——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滅是。滅(將苦樂導引於滅盡之法)就是:第一,苦滅遲得(以苦之法而行道,而遲通達),此二均為卑陋;第二,苦滅速得(以苦之法而行道,而速通達),這是唯有苦行道卑陋而已;第三,樂滅遲得(以樂之法而行道,而遲通達),這乃唯有遲通達為卑陋而已;第四,樂滅速得(以樂之法而行道,而速通達),然而並不廣普的,由於不廣普之故,也名卑陋。如現在的如來,乃為樂滅速得,同時又是廣普,乃至天人都能見其神通變化。
舍利弗說:世尊所說之法,為微妙第一之法,就算身為女人,也能受持其法,也能由之而滅盡有漏(煩惱),而成就無漏(無煩惱),而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能自身作證。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就是如來所說的無上之滅。此法乃為無上,為智慧無餘遺,神通無餘遺,諸世間的沙門、婆羅門,都沒有人能和如來相匹等的,更何況能出其上呢?
言清凈(有益之語)——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言清凈。言清凈就是:世尊於諸沙門、婆羅門,都不說無益的虛妄之言。所言的,都不求勝,也不朋黨;所言的都是柔和之語,都不失時節之語(適於時宜而言)。其言並不虛說,這就是言清凈。
見定——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見定(觀法通達,有五種階梯)。見定就是:所謂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而入於定意三昧(心一境性,而不被動搖),隨著其三昧心,而進行的五個次第的思維:
第一,觀察頭,乃至於足;觀察足,乃至於頭,而知道皮膚的內外,唯有不凈之物,如發、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等五臟六腑,汗、肪、髓、腦、屎、尿、涕、淚,都是臭處不凈,沒有一物可以貪戀的,這就是初見定。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凈的,唯觀察白骨,以及那些牙齒,就是第二見定。
第三,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凈,以及白骨,而唯觀察心識在於何處而住?到底是在於今世呢?在於後世呢?今世如不斷滅,則後世也不會斷滅;今世如不解脫的話,則後世也不會解脫,這就是第三見定。
第四,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凈,以及除去白骨,又再重新觀察意識:識在於後世,不在於現世;今世斷滅,而後世不斷滅;今世解脫,而後世不解脫,這就是第四見定。
第五,諸有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凈的,以及除去白骨,又重新觀察意識:不在於今世,也不在於後世,今世、後世之二都斷滅,今世、後世之二都解脫,這就是第五見定。
常法——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說常法(常住論)。常法就是:
第一,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的方便,而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憶識世間的二十成劫、敗劫,他們就會這樣說:「世間乃是常存的,這是真實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我的憶念和識記的緣故,而知道有這成劫與敗劫,其餘的過去世之事,是我所不知的,未來的成敗之劫,我也不知。」這種人整天都會胡言亂語:「世間為常存的,唯有這事是真實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初常法,即第一種類的常存之法。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憶識四十成劫、敗劫,他們就會這樣說:「此世間為常存的,這是真實之事,其餘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以我憶識之故,而知道成劫、敗劫。我又過於是,而知道如是,能知道過去的成劫、敗劫。我並不知道未來劫之成敗等劫」這是說知始,而不說知道其終,這種人整天說話從不用腦子:「世間為常存的,唯有此為真實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二之常法。
第三,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於定意三昧,隨著其三昧心,而憶識八十成劫、敗劫,他就說:「此世間為常存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以我憶識之故,而知道有成劫、敗劫,又過於是,而知道過去的成劫、敗劫,就是未來劫之成劫敗劫等事,我也都能知道」此種人朝暮都以其無智而說:「世間為常存的,唯有此為真實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三類之常存法。
觀察——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觀察(能察知他人之心)。觀察就是所謂:
第一,有沙門、婆羅門,以想(相)而觀察,而知他心之爾趣,此心之爾趣(占察人相,而知道其心之所趣向)。他的心之作如是之想時,或者為虛,或者為實,這就是第一類的觀察。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或者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鬼神告訴他之語),而對他說:「你的心就是如是,你的心為如是」。這也是或者為實,或者為虛的,這就是第二類之觀察。
第三,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也不聽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而自觀自己之身,又聽他言,對那人而說:「你的心為如是,你的心乃如是」。這也是有實的,也有虛的,這就是第三觀察。
第四,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也不聽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又不自觀,也不觀他,除滅之覺與觀後(無覺無觀,無尋無伺,第二禪),得定意三昧,而去觀察他心,而對其言說:「你的心為如是,你的心就是如是」。像如是的觀察,就是真實的,這就是第四觀察。
教誡——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教誡(教示)。教誡就是:
第一,或者有時有人並不違背佛陀的教誡,因此而滅盡有漏而成就無漏,而心解脫、智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自身已作證,其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之身,這就是初教誡(得阿羅漢果)。
第二,或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而盡五下結(欲界的煩惱,貪、瞋、身見、戒取見、疑),在於彼處(色界)滅度,不還於此世間,這就是第二教誡(得阿那含果,不還果,三果阿羅漢)。
第三,或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而學到三結已滅盡(滅見結、戒取結、疑結,所謂見惑已盡),淫、怒、痴也已微薄,而得斯陀含果(一來,二果),再一次還至於此世間,而取滅度(得涅槃成阿羅漢),這就是第三教誡。
第四,或者有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其三結已滅盡,而得證須陀洹(入流,初果),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在人天往來轉生)後,必定會成就道果,已不再墮於惡趣,這就是第四教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