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時的有常與無常等學說

(四)佛陀住世時的有常與無常學說

  佛陀在於初夜(下午五點至九點)成就正覺(成就佛道),到了後半夜(凌晨一點至五點),在於其中間有所言說,都是如實的,因此之故,名叫如來。其次,如來所說的都如事,事都如所說的,故名如來。為什麼叫正等覺呢?凡是佛陀知見、所滅、所覺的,佛陀都能盡覺盡知,因此之故,名叫正等覺。

  有常觀與無常觀點——佛陀在這里列舉了種種不正確的觀點,這些觀點要有

  此世間為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餘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無常的,這是實在的,其餘都虛妄的;

  此世間為有常、無常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為非有常、非無常,這些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為有邊,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為無邊,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為有邊、無邊,這些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為非有邊、非無邊,這些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是命是身(吾人的此生命身體),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非命非身(不是吾人的生命身體),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命異身異(生命身體各別不同),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為虛妄的;

  非異命、非異身(吾人的生命身體並沒有不同),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為有終,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為不終,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為終、不終,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為非終、非不終,此事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

  佛陀對上述的這些不正確的觀點態度是:所有的這些見解,名叫本生本見(有關於為過去的基本的見解),所謂「此世間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此事為實在,其餘的都是虛妄的」;所謂「未見未生」(有關於為未來的基本的見解),就是說色是我(色身就是我),從於想而有終,這是實在的事,其餘都是虛妄的。無色是我(無色就是我也就是離色身為我),從於想而有終;亦有色、亦無色是我(色身與無色身,為之我),從於想而有終,非有色、非無色是我(不是色,不離色身,就是我),從於想,而有終。我為有邊,我為無邊,我為有邊、無邊,我為非有邊、非無邊,從想而有終。我為有樂,從想而有終;我為無樂,從想而有終,我為苦樂,從想而有終;我為苦樂,從想而有終。一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種種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少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無量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此為實在的,其餘都是虛妄的。這就邪見的「未見未生」。

  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之論、作如是之見:「此世間為常存的,此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乃至無量想就是我,此為實在的,其餘都是虛妄的」、「此為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妄的」的話,就應該回答他說:「你實在作如是之論?為什麼此世間為常存,此說為實在,其餘的都是虛妄的呢?像如是之語,乃為佛所不允許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諸見當中,都各有結使(結縛、驅使、煩惱)的。我以真理而推測,則知諸位沙門婆羅門當中,並沒有人能與我匹等的人,更何況欲超出過於我之上的呢?」這些諸邪見,唯有其言說而已,統統是不正確之論,乃至所謂無量想就是我都是同樣的不正確的。

  世間自造他造的觀點——如果有外道婆羅門說出這樣的話:「此世間乃為自造的」、「此世間為他造的」、「此世間乃為自造、他造的」、「此世間乃不是自造、不是他造的,乃為忽然而有的」,佛陀對此的觀點是:

  第一,如果說「此世間是自造的」,則這些沙門婆羅門,均為是由於「觸」的因緣的,假若離開「觸」的因緣而能說的話,那是沒有這道理的。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六入之身(六根)之故,而會生觸(感觸),由於觸之故而生受(感受),由於受之故而生愛,由於愛之故而生取(執取),由於取之故而生有(眾生有情基因),由於有之故而生起生(出生為有情身),由於生之故,而有了老、死,憂、悲、苦惱等大患災之陰之集。如果沒有六入的話,就沒有觸,沒有觸的話,就沒有受,沒有受的話,就沒有愛,沒有愛的話,就沒有取,沒有取之故,就沒有了有,沒有了有之故,就沒有生,沒有生之故,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等大患之陰集。

  第二,如果說「此世間為他造的」,又說「此世間為自造他造」、「此世間為非自造、非他造的」,乃為「忽然而有的」等等觀點,均為同樣的道理都是由於「觸」而有,如果沒有「觸」的話,就沒有的了。

  滅除各種邪見方法——於四念處而當修三行。

  三行:內觀、外觀、內外觀;欲修習此四念處的話,就應作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觀想

  關於八種解脫——即八背舍,所謂違背三界煩惱,而舍離、解脫其系縛的八種禪定

  「八解脫內容

  1.色觀色——即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於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而觀外之不凈之青瘀等之色,使貪念不起。

  2.內有色想,外觀色——即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於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更堅牢,而觀外之不凈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念。

  3.凈解脫——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凈色使貪不起,名為凈解脫,將此凈解脫於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於定,名叫身作證具足住。

  4.度色想滅有對色,住於空處(空無邊處解脫)。

  5.舍離空處,而住於識處(識無邊處解脫)。

  6.舍識處,而住於不用處(無所有處解脫)。

  7.舍不用處,而住於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自第四至第七之四解脫,因各各能棄舍下地之貪,故名解脫)。

  8.滅盡定——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厭受想等之心,而永住於無心故名解脫

  佛在給周那以及諸位比丘這部經的時候,阿難站在佛陀的身後為佛陀執扇降暑,可見當時天氣還是挺熱的。當佛陀講法完了,阿難走到佛陀跟前,請示說這部經應該如何命名,如何持守?佛陀說「此經名為清凈,汝當清凈持之」,其實是一語雙關。佛陀這樣講,一方面是此經所講的義理很深,裡面的思辨色彩很濃厚,一般人不大搞得清白,不大適當那些低層次根基信徒;另方面所指的意思是如果按照經中所說的去實行,自然會免得爭訟,獲得清凈,這才是佛陀的本意,因為本是由於周那的所見所聞而引發,故而讓整個僧團從此「清凈」無爭,才是最符合佛陀的本懷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