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六)~B 堅固經

(二)

  佛陀在一再回絕了堅固長者的請求之後,他也自己的決定作了一番解釋。首先他解釋了三種神足,也就三種神通術。

  所謂的三種神通是指神足通、他心通、教誡通。

  神足神通——就是比丘一旦習得了神足通,第一,在身形上可以作多種變化,以一身而變成無數之身,然後再以無數之身而合為一身。第二,不管是遠,或者是近的山河石壁,都能自在無礙,猶如行空那樣,在於虛空中結跏趺之坐,都有如飛鳥那樣的自在;出入於大地時,都猶如在水中那樣的自由;假若行在於水上的話,也猶如履地那樣的自在的。第三,身上會冒出煙火,有如大火聚;能以手捫摩日月,而立至於梵天

  他心神通——比丘可以觀察所有眾生心中所念之法,眾生內心深處極其細微念頭都能夠覺察探知。

  教誡神通——如果如來出現於世間,十號都具足,在於諸天世人魔王,或梵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為人說法,所說的之法始終均為是真正,義味都清凈梵行具足。如長者居士聽後,在於其中能夠得信,得信之後,在於其中觀察而自念:我不應宜在於俗家,如果在俗家的話,都是鉤鎖相連,不得清凈而修梵行的,我現在寧可剃除須發,穿服三法衣,出家去修道,以便能夠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滅諸暗冥,生大智明。為什麼呢?這是由於精勤,樂於獨住閑居,專念於道而不忘得來的。這就是教誡神通。我們讀了上面這一段話似乎有些乏味,通俗地講,就是比丘受了佛陀的教導之後,然後將這些教導向廣大的信眾去宣說,讓他們都生起佛法信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乃至令千千萬萬的人們都生起信仰這就是教誡神通

  那麼成就三種神通好事,而且我覺得顯現這三種神通也未必就是壞事尤其是教誡神通,顯現出來了,那可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啊,為什麼佛陀不主張呢?其實對於這些神通佛陀是有思想顧慮的。他顧慮什麼呢?其實也並不復雜,按照佛陀的意思,顯示神通對於能夠生起信仰的人來說,是好事;而對於那些無法生起信仰的人來說,反而會對佛法生起誹謗之心,說佛教也和那些旁門左道一樣,搞歪門邪術。佛陀觀點是,佛教的成長與興盛,不能靠一時的嘩眾之舉,而要靠真功夫,只有把自己的個人修為好了,那樣佛教會有長久的發展,用現在的話講,就叫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放眼未來不貪圖眼前小名小利。從這個角度來講,我以佛陀的主張完全是正確的,而且富有遠見。

(三)

  在經文的最後,佛陀談到了有關「四大」的問題。

  其實對於地、水、火、風四大相信凡是稍有點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謂四大,在佛教看來,它是構成物質世界四種基本要素:以堅性,能任持物者為地大;以濕為特性,能攝收物者為水大;以暖為特性,能成熟物者為火大;以動為特性,能增長物者是風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種;以其體寬廣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但是若細細參究起來,有關「四大」的義理相當深奧,遠非我們想像的如此簡單。在這部堅固經》中,有一位叫做阿室已的比丘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而成。那麼,如何才能使它們得以永恆地消滅呢?」

  這個命題似乎就顯得有些抽象化了。四大所組成的身體怎樣才能永恆消滅?這位比丘對此十分不解,請教了很多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他請教了哪些人?

  第一,他請教了四天王。回答是:你還是到忉利天去問題吧。

  第二,請教了忉利天,回答是:你到上面一層的焰摩天去問吧。

  第三,請教了焰摩天,回答是:你到兜率天去問吧。

  第四,請教了化自在天、他他自在天、梵眾天,都推說不知。

  第五,最後請教了大梵天(初禪天的最高天)。

  這位大梵天王很是神秘,也很幽默。他先是自吹自擂了一番:「我是天王,為無能勝者。我乃統領大千世界,為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為眾生父母!」他東扯西拉,就是不願正面回答阿室已比丘所提的問題。

  這位比丘最後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就對梵王說:「我今天可不是來聽你吹噓的,我是來問四大到底要怎樣才能永滅之事,你都在跟我說些什麼呀!」

  這位梵天王聽後,張開大口,半天沒了話。過了會兒他還滔滔不絕地吹噓自己是多麼地了不起的,如何地無所不能,如何地創造天地萬物的。最後,阿室已比丘毫不留情地打斷了他的話:「我並不問此事,我乃自問四大要怎樣才能得以永滅?!」

  這位大梵天王一見比丘生氣了,就拉位阿室已比丘的手,走到一個沒人的隱蔽處,悄聲對他說:「我的大比丘!現在諸梵天都說我為智慧第一,沒有我不知道的事情,而你當眾向我提出我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你豈不是令我難堪嘛!」

  比丘說:「既然你不知,那麼你知道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呢?」

  大梵天王說:「你實在是傻得可愛啊,佛陀就在世間嗎,他老人家什麼事情不知道啊,你幹嘛要捨近求遠,上天入地四處打聽呢?」

  這位阿室已比丘一想,對呀,他怎麼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呢?於是他趕緊下到人間,到了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見到佛陀,頭面頂禮,卻立一旁。

  佛陀見阿室已比丘來了,就隨口說了一個比喻商人們入海探寶采寶的時候,往往會隨船攜帶著一隻老鷹。為什麼要攜帶老鷹呢?因為過去沒有指南針,航船容易迷路,於是就在難辨方向時,放飛老鷹,讓老鷹在空中辨別南北方向。如若老鷹找到了供船隻停泊的陸地,就會及時地把消息報告給船員。

  佛陀比丘說:你就好像那些迷失方向老鷹,在梵天里空跑了一大圈,然後又返回到我這條船上了。

  問題:如何才能沒有四大,地水火風才能滅掉呢?要由於怎樣才會沒有粗細,以及長短、好醜呢?由於怎樣才能沒有名色,永滅此身心,而沒有餘呢?——需要說明一下,這裡的「名」,是指受想行識,也就精神;「色」是指物體,即我們的肉體

  答案:識為無形的,為無量,自為有光亮。此識如果消滅的話,地水火風四大自會消滅,那些粗細好醜都會消滅。於此時,名色身心自會消滅,所謂識滅,則其餘的都會消滅。

  我們看了這樣的答案,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在人們的印象中,佛教所主張的四大,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論啊,怎麼它又與「識」扯上關係了呢?在這裡,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一件事,佛教首先不是什麼唯物主義,它與哲學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唯物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物質的,一切意識東西只能依附於物質,並無獨立存在的意識。而佛教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佛教認為這個物質世界是時刻處於生滅之中的,它們並無固定的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法的產物。我們眼中所見物質世界,只是由於各種因緣組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只是我們意識領域的顯現而已。佛教講「萬法唯心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我們平常作為口頭禪的「四大皆空」,也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的。所謂組成我們色身的「四大」元素,同樣是由因緣和合而成,而這種合和而成色相,並不真實,它只是一種妄相,如果我們把這種妄想理解為真實存在的實相,那麼就會陷入顛倒之中。我們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因此,識存則四大存,識滅則四大滅。

(四)

  我覺得有必要把這部經的整個脈絡給整理一下。

  初看這部經,覺得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結合得較好,但是第三部分與前兩部分有些脫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前兩部分的主要內容堅固長者在一個勁地勸說佛陀,讓比丘們顯現神足,可是佛陀怎麼也不肯答應,說他只讓弟子老實修行,去靜處思道,不要去顯示什麼神通。但這個堅固不死心,還找出種種理由來加對勸說。佛陀就述說了三種神通,分別是神足通、他心通和教誡通。佛陀其實並不堅決反對神通的,他所擔心的如果比丘輕易地顯現神通對於信仰佛教的人來說,反而成為誹謗佛法借口。那麼此時堅固長者也沒有再堅持,當他聽了三種神通的巨大神威後,不禁發出了一些疑問,即有沒有比丘證得了這三種神通呢?佛陀此時的回答倒是有些耐人尋味,他說證得三種神通比丘也不在少數。接下來,經文忽然轉到了有關「如何使四大永恆地消滅」的問題,這樣使得這部分與前兩部分在形式內容上似乎有些脫節。後來我思索了好久,在默默地梳理著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後來我終於搞明白了。根據我的理解,佛陀在這裡,是間接地回答了堅固長者所提的問題。佛陀的意思是,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四大合和構成,它們是虛幻不實的。而要使四大永恆地消滅,實際上就證得了「涅槃境界。因為如果沒有證得涅槃,那麼我們這個色身仍將輪迴流轉不息,不可能得到永恆地滅失;只有證得涅槃,才能超脫生死,進而徹底擺脫色身。當然,我們也不狹隘地理解為超脫這種色身就等於色身的死亡,因為涅槃分為有餘與無餘二種,有餘涅槃是指已經證得聖位,但是我們這個色身尚未亡失;而無涅槃是指證得聖果,而色身也隨之消滅,二者均了無蹤跡。這裡的涅槃,應是指廣義的涅槃也就是只要證得涅槃境界,才能徹底擺脫四大合和的色身的侵擾,這也就證得了三神足。從這個角度上講,所謂神足與涅槃以及四大永滅,都是相輔相成的,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佛陀在這裡委婉地告訴堅固長者,要證得三神足,其實並不是很難的,只要悟得「四大唯識,識滅則四大滅」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而所謂神足,也不是靠任何手段去巧取而來,而是靠我們在扎實的修習過程中,自然而然證得的。

  那麼,證得神足的途徑又是什麼呢?這又要回到前面的經文即是佛陀堅固長者所說的那句話:「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就這麼簡單這就這部堅固經》三個部分的內在聯系。(2008年10月1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