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六)~C 二、裸形梵志經

二、裸形梵志經

  說法地點委若國金盤的鹿林中

  參加人員:裸形梵志迦葉

  經中大意此經主要闡述佛陀對於苦行態度也可以簡稱為佛陀苦行觀。經中敘述一位迦葉的裸形梵志(苦行者),曾向佛請問佛陀是否呵責苦行者之事佛陀回答其問,而說佛陀雖說苦行善惡二起,但並不呵責苦行,只說此行並不是出要之行耳。其次說明離服裸形之苦行的種種相,而說此苦行是不會具足戒與見。佛陀佛道之四禪才是具足、見具足又說從前曾經對於尼俱陀梵志教說過清凈苦行之事那位梵志即曾經稱贊佛德。又說如來出家修道,為諸眾生獅子吼,得證無餘涅槃者。聽佛之說後,迦葉梵志即出家證得果位。     

  這里的「鹿野林」,與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看來不是同一個地方,但是有一則是相同的,二者都是佛陀說法之處都是與有關鹿的傳說扯上關係。而這個「委若國」,並不在十六大國之內,大約當時也是一個附庸小國,在戰火紛飛的古印度,其政治地位可謂無足輕重。

  佛陀帶領著眾弟子在這里清修,有一天,來了一位不穿衣服而修苦修的外道裸形梵志,他姓迦葉,我們姑且稱之為迦葉梵志。他是專程前來拜訪佛陀。我在這里順便提一句,這些外道梵志,前來拜訪佛陀目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出於仰慕之情,而大部則是心存疑惑,特意向佛陀征尋解答的。這位迦葉梵志,今天准備向佛陀請教什麼問題呢?

  這位迦葉梵志,就向佛陀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尊敬佛陀,聽說你對一切祭祀之法都加以呵責,對一切修苦行的人都予以呵罵。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認為祭祀苦行都是弊穢的行為。佛陀,這種說法是真的,還是在造謠誹謗你呢?」

  佛陀聽完了迦葉梵志的陳白,就對他說:「迦葉!如果有人說沙門瞿曇乃呵責一切諸祭祀之法,罵詈苦行人就是弊穢』的話,這並不是佛陀所說正法之法,也完全不符合真理之語,這種說法純粹是在誹謗我,是一種欺誑之語。」

  接下來,佛陀具體闡述了對於他對於這述問題的看法——

  佛陀對於苦行觀點是:當他看見那些修苦行的人,有的死後墮入地獄,有的死後得生天上;有的以苦行為樂死後墮入地獄有的人樂於苦行死後得生天上。無論是得生天上還是墮落地獄佛陀看得清清楚楚。對於自己明明白白事情佛陀有必要去加以呵責嗎?根本沒有那麼必要的。

  佛陀說,那些沙門婆羅門等各種外道,他們所說的法,有的與佛法部分相同,有的則根本不同。對於佛法完全背道而馳的那些外道之法,佛陀不會去主動加以呵斥。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避而不談;對於佛法所主張的完全相同的或者大致相仿的道理,則可以大談特談,這就是佛教里共同議論的原則。——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下,在時下,凡是佛教主張相左的各種觀點,我們沒有必要去與人家爭個高下優劣,而是擱置不談,用現在的話講,叫作「求同存異」。

  佛陀接著對迦葉 闡述了四個問題:

  第一,那些有智慧的人,往往會作這樣的觀想對於不善之法和對於不是賢聖之法,沙門瞿曇與那些外道宗師之間,究竟誰能堪任為滅此法的人呢?那些有智慧的人便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即唯有沙門瞿曇能夠滅除此法!如果那些有智慧的人能產生這樣的想法,那麼佛陀就是被人們所稱譽的人

  第二,那些有智慧的人,往往會作這樣產生這樣的想法對於不善之法以及對於非賢聖之法,沙門瞿曇的弟子與那些外道宗師弟子之間,誰能堪任為滅除此法的人呢?很顯然,聰明的人自然會產生這樣的思維:唯有沙門瞿曇的弟子能滅除此法的。如果有智慧的人能產生這樣的想法,那麼,佛陀弟子也會為人們稱譽的對象

  第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這樣的思惟沙門瞿曇對於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聖之法,和那些外道的宗師相比,到底是誰能堪任增廣其修行的人呢?一般人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即唯有沙門瞿曇堪任增長修行此法的。因此,佛陀就會在人們中間得到廣泛的稱贊。

  第四,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沙門瞿曇的弟子對於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聖之法,和那些眾異師的弟子相比,到底是誰能夠堪任增長其修行的人呢?那些有智慧的人就會想到:唯有沙門瞿曇的弟子,能夠堪任增長修行此法的人。由於這個緣故佛陀弟子也能夠得到廣泛贊譽。

  佛陀進一步闡述道,既然有真理的存在,那麼肯定會有達到或論證真理方法比丘在於其中修行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就是適時而說,實說的人、義說的人、法說的人,律說的人

  什麼是道?什麼是跡?

  對於這個問題佛陀的解答是:比丘修行過程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其人就是時說者,為實說者,為義說者,為法說者,為律說者呢?於是,比丘則修念覺意,乃依於上息,依於無欲,依於出要而修習的。也修習法、精進、喜、猗、定、舍等的覺意(連同念覺意為七菩提分),都依於止息,依於無欲,依於出要的。這就是道,就是跡。比丘在於其中修行,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為時說者,實說者,義說者,法說者,律說者。

      此時,迦葉梵志對佛陀說:「瞿曇!唯有是道,唯有是跡,而比丘在於其中修行的話,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為時說者,為實說者,為義說者,為法說者,為律說者。然而由於苦行穢污,而有人得婆羅門之名(神職人物),有的則得沙門之名(此處的『沙門』在經文中有時也是對外道家人的美稱)。什麼是苦行穢污,而有的卻由之而得婆羅門之名?有的則由之而得沙門之名呢?瞿曇!不穿衣服行者,以手來障蔽其身,乞食時還有各種怪毛病,而且在穿住等方面均十分地不講究,以無數的苦事去苦役此身。瞿曇!這就是苦行穢污,或者得沙門之名,或者得婆羅門之名啊!」

  佛陀說:「迦葉!不穿衣服而裸形者,雖然以無數的方便去苦役其身,然而乃為戒不具足,見不具足,不能勤修,也不自利利他。」

  迦葉佛說:「什麼為之具足?什麼為之具足?而能超過於諸苦行而為微妙第一呢?」

  佛陀告訴迦葉說:「如果如來出現於世間的話,乃至會在於四禪定當中,會在於現在世當中,得到快樂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乃由於精勤,乃專念一心,樂於閑靜,而不放之故迦葉這就是具足,見具足,而勝於諸苦行,為微妙第一的。」

  迦葉說:「瞿曇!雖然這叫做戒具足,叫做見具足,乃勝過於諸苦行,為微妙第一,但是得沙門法為難,得婆羅門法也為難啊!」

  佛陀說:「迦葉這是世間不共之法,佛陀功德乃不同於凡俗。所謂得沙門法難,得婆羅門法為難。迦葉!就算是居家學佛的女居士也能知道此法。離服裸形,乃至以無數的方便去苦役此身,但是不知其心為有恚心?為無恚心?或者有恨心?無恨心?有害心?無害心?如能知道此心的話,就不沙門婆羅門為難,由於不知之故,就說沙門婆羅門為難。」

  迦葉佛說:「什麼是沙門、什麼是婆羅門之戒具足和見具足?為上為勝,為微妙第一呢?」

  佛陀告訴迦葉說:「那些比丘,由於三昧心(禪定心),乃至得三明(宿住、死生、漏盡等智),而滅諸痴冥,生智慧光明,所謂漏盡智的生起。為什麼呢?因為這乃由於精勤,專念而不忘,樂於獨自在於閑靜處,而不放之故迦葉這名叫做沙門婆羅門之戒具足、見具足,為最勝最上,微妙第一。」

  迦葉說:「瞿曇!雖然說這是沙門婆羅門之見具足,戒具足,為上為勝,為微妙第一,但是沙門婆羅門之法,還是甚難!甚難的!沙門也是難知,婆羅門也是難知的。」

  佛陀告訴迦葉說:「優婆塞也能修行此法的。如自言而說:『我從今天起,能夠離開衣服而為裸形,乃至以無數的方便,去苦役此身。』然而不可以此行而名叫沙門婆羅門,假若當以此行而名叫沙門婆羅門的話,就不得說沙門為甚難,婆羅門為甚難。由於不以此行名叫沙門婆羅門之故,而說沙門為甚難,婆羅門為甚難的。」

  於是佛陀迦葉梵志舉了一個例子

  從前佛陀曾經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居住了一段時間,曾為了尼俱陀梵志闡述清凈苦行之法。那個時候梵志聽後,乃生歡喜心,而得清凈之信,而供養佛陀,稱贊了佛陀,所謂第一供養,就是稱贊了佛陀

  迦葉說:「瞿曇!誰對於瞿曇不會生起第一歡喜、凈信、供養、稱贊的呢?我現在也是對於瞿曇您,生起第一歡喜,得清凈之信,而供養、稱贊,而皈依瞿曇您啊!」

  佛陀告訴迦葉說:「在諸世間里的諸所有戒,並沒有能和此增上戒(強有力而向上之戒)相等的,更何況欲超出增上戒的呢?諸所有的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都沒有能和此增上的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相等的,更何況欲超出其上呢?迦葉!所謂獅子者,就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廣說法之時,為自在無畏,因此之故,號為獅子迦葉你是否會認為如來獅子吼時,並不勇悍嗎?。你不可以產生這樣的念頭如來獅子吼乃為勇悍而無畏的。」

  在下面的經文里,佛陀接連向迦葉梵志提出一系列遞進問題,然後佛陀自答。主要有

  問題1:迦葉!你以為如來作勇悍的獅子吼時,不在於大眾當中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如來大眾當中,為勇悍而獅子吼的!迦葉!你以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不能作獅子吼,不能說法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乃勇悍無畏,而作獅子吼,而善能說法的!

  問題2:迦葉!你以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作獅子吼,善能說法時,在眾會當中的聽眾,會不專心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勇悍無畏,而作獅子吼,而善能說法時,諸位來會參加的人,都專心一意的在聽法的。

  問題3:迦葉!你以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作獅子吼,善能說法時,諸位來會參加的人專心一意的聽,然而並不歡喜信受而行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大眾當中,勇悍無畏,能作獅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參加的人專心一意的聽,都歡喜信受的。

  問題4:迦葉!你以為如來大眾中,勇悍無畏,作獅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參加的人歡喜信受,然而並不供養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因為如來大眾中勇悍無畏,作獅子吼,善能說法時,諸來會參加的人專心一意的聽,都歡喜信受,而設供養的。

  問題5:迦葉!你以為如來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作獅子吼,乃至信敬供養,然而並沒有人剃除鬚髮,穿服三種法衣,而出家修道的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乃至信敬供養也有人剃除鬚髮,穿服三法衣,出家去修道的。

  問題6:迦葉!你以為如來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乃至出家學道而不究竟梵行(完成無上的梵行),至於安隱處(趣於安樂的境地),而為無餘涅槃(身心俱寂滅)嗎?不可造這種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於大眾當中勇悍無畏,乃至有人出家修道,而至於究竟梵行,至於安隱之處而無涅槃的!

  這時,迦葉就稟白佛陀說,他想出家,受具足戒,然後跟隨佛陀後面修習佛法佛陀對他的請求,也並沒有予以拒絕,而是對迦葉梵志說:「如果外道人士想到佛教中來出家修道的話,那麼必須要有為期四個月的觀察期。如果能與大家相和合,那麼就可以出家受戒。」

  但是,佛陀在執行這項規定的時候,並沒有搞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定,有的人品質好,說不定不到四個月就可以出家受戒了。佛陀如此說,用意是想打消迦葉思想上的一些顧慮。但是這個迦葉出家意志非常堅定他對佛陀說:「世尊,不要說四個月的觀察期,我現在甘願接受四年的觀察期,然後出家受戒!」

  佛陀見他出家意志如此堅定,就決定當下為他剃度受戒使他成為一名正式的僧團比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