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七)~A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順便說幾句與經文稍有些偏離的題外話——

  人們常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兩句話,短短的八個字,試問一下,能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過其中的苦辣,又有幾人?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又過去了,寫就這篇經文感想的時候,已是2009年的正月初二了。說來慚愧,一天到晚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著日子,也著實令自己惶惑不安。記得昨天也就是正月初一的晚上,我給遠在河南開封的傅智明老居士打電話拜年,彼此談了很多。老人家過年七十有六,身體健朗得很,外出旅行一走就是數千里路程,從來就是獨來獨往,無需他人陪伴。談到佛法他說年輕的時候對佛法基本上沒有什麼信仰,但是通過自己的身體會,深感諸佛菩薩感應不可思議,於是信念彌堅。談及生死他說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把這一輩子的事情有個了斷,走得乾乾凈凈,不要拖累子女。但是通過這么多年的修行實踐,他深切地感受到佛經中所講的臨終之際的「一心不亂」,那是相當地不易,若平時有過硬的修持功夫墊底,簡直是徒步登天。談到當前的佛教現狀,傅老的感覺法師都是得多做得少——這與我觀點簡直是不謀而合;不僅與我觀點,這可以說當今中國佛教界的一大共識,也是一大通病

  當前的中國佛教都在講弘法,都在人間佛教。這有沒有錯呢?我以為不僅沒錯,而且是大好事佛教徒的使命不就是要廣度眾生嗎?我覺得無論是出家居家,弘法利都是應當作為自家事來對待才是。但是,弘法的基礎是什麼?是扎實的修行功夫。如何修?現在大部分都說要坐禪,要念佛,要幫助別人(所謂利樂有情)。話都說得很大,動不動就廣度眾生要學觀音菩薩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要學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的觀點是,在弘法利生方面,我們寧可把步子邁得小一點,也要把步子邁得扎實一些。談到修持法門,我們最好要從最基本的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先做起。用當代比較時髦的話講,叫「加強自身建設」。自身如何建設?按照我的觀點,就是要從四諦十二因緣入手。

  可能我的思想很保守,也很陳舊。勿庸諱言,我不喜歡與人談論佛法對於佛法也談不上什麼心得體會;我不喜歡熱鬧,我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我喜歡獨居,喜歡人少的地方喜歡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呆坐著。記得去年南京同學普陀山,見面之後,我明確地告訴他,咱們來個「約法三章」:第一,我不請你吃飯;第二,你也別請我吃飯;第三,我不陪你,你也別陪著我。結果,大家相安無事來去無影,「不帶走一片雲彩」,多好的事情啊!事實上,我基本上從來不請人吃飯,即使是工作任務參加團體吃飯,也是勉為其難,坐在那裡如坐針氈,別提有多難過了。有人可能會納悶:你界定是不是得了自閉症了啊?如果你這樣問,我當然會給你滿分,我的確是得了「自閉症」——但這並不是一種病,我覺得我該到了「自省」與「自察」的年齡了。

  談到「自省」,倒使我想起年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標題叫《歲末的省思》。這篇短文刊於台灣法光研究所自己辦的一份新聞紙《法光》上面,作者是林雪紅——大約是位女居士文中作者用了《雜阿含經》中佛陀教導弟子們的話:「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就是說對於佛陀所說的法,我們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表象思維中,而要認真地去觀察,去思辨,去體驗。在文章中,作者坦言自己在學佛期間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主要表現在「吾人學佛都是大乘佛法中國禪宗入手,比較會接觸到歷代祖師、論師之知見,反而忽視了釋迦牟尼佛之言教」。文章作者對於大乘修持法門也作了自己的知解:「大乘經典思想多談慈愛眾生,與樂拔苦,重視『道』、『滅』涅槃的說明,較少觸及『苦』、『集』二諦,自我身心解脫的問題」。林居士所講的也是事實——當然,大乘經典也是佛陀的言教,這是當今佛教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在這裡,我想居士所指的佛陀言教,估計就是指以《四阿含》為代表的言教了。

  我想四諦法門是一個完整的結合體,如果將其進行肢解或者有所側重,那麼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當今中國佛教界種種問題的根結,就是過份重視了「滅」、「道」二諦,而輕視了對於「苦」、「集」二諦的深入思惟。有人或許會說,當今物質條件如此發達,吃得好穿得暖,行有專車,卧有高床安榻,每月還有那麼多「紅包」供養,這種優厚的物質待遇,連神仙都欽羨三分,還談什麼「苦」?再說,現在向社會的人士大談「苦集滅道」、了生脫死,人家會買你的帳么?

  所問者言之鑿鑿,可能確有實情。但是退一萬步講,我們管不了別人,你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嗎?你自己家的那一畝三分地都收拾干凈了嗎?你自家的田地都是雜草叢生,又有什麼資格去教導人家豐產豐收?所以林雪紅居士文章中說:「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從煩惱不安中出離,又遑論利益他人」?「因此,應先正確認識佛陀本懷、核心教導,知見正法如法修行自利自覺後才能利他覺他!」這位林居士觀點,又一次與我觀點不謀而合。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談到過「自利利他」,如同人之雙足,不可偏廢。但是,在涉及到具體事情時,總有一個先後次第的問題。比如說在一學校,有老師也有學生。「自利」如同老師,「利他」如同學生。只有素質過硬的老師才會教出品學兼優的學生。如果老師學生處於同一個次第,也就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誰也不會相信這是一所合格的、稱職的校園!

  讓我們再一次感恩佛陀,是佛陀,點亮了我們心靈明燈

  (界定 2009.01.27.  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