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七)~B 二、象跡喻經

二、象跡喻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主講人員舍利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一切無量的善法,都攝於四聖諦之中,以四聖諦為一切法中最為第一,猶如諸獸之跡當中,乃以象跡為第一那樣。舍利弗在述說四聖諦時,重點說了苦諦;並說一切法均由此四大隨因緣和合而成就。若作如是觀就能堪耐諸困苦。最後說當住四無量心,離一切有與愛欲,見一切因緣所生法,厭離五盛陰,以得解脫

  這部《象跡喻經》,就是舍利弗在大眾共修期間所給予的一種方便開示。我們在前面的經典中不止一次地看到,舍利弗有僅時常代佛說法,同時還利用暇閑時間不失時機地為大眾作些訓導。舍利弗此舉可以說明幾個問題,一是佛陀對於舍利弗的器重,二是舍利弗在眾人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三是可以看出佛陀時代(即原始佛教時期)僧團中處處皆有一種民主的活躍的寬鬆的生活氛圍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謂「象跡」。所謂象跡,就是大象的足跡。因為大象可謂陸地上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在龐大的,它走過的足跡,在所有自然界的動物中堪稱第一,像牛、馬、駱駝動物的足跡都無法與大象的足跡相提並論。那麼,舍利弗用大象的中跡(即象跡)來比喻什麼呢?就是比喻四諦法門。我們在經文的開頭,舍利弗就開門見山地對在座的大眾比丘說:「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在這里,舍利弗明確地告訴大家。首先,一切無量的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其次,當我們真正深入到四聖諦之中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發現四聖諦在一切法中,「最為第一」。這里的「第一」,我以為有兩層意思。第一,四聖諦是一切善法的基礎,一切佛法都不能離開四聖諦法而獨立存在,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是四諦法門作為基礎。如果有人宣稱自己所說的法與四聖諦毫無關聯,那麼我們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判定其為「邪法」。第二,四聖諦法含攝了一切法,一切佛法都是四諦法門的擴展與延伸。無論是原始佛教時期,還是後來的部派佛教,以後佛教東傳後所形成的中國特色化佛教,都可以用四聖諦法門加以囊括。我也可以這樣說,無論你持奉哪個宗派,抑或禪宗凈土宗,可以說都可以用四聖諦法門加以闡釋並進行總結。

  舍利弗接下去說,為什麼說四聖諦於一切法中最為第一呢?原因在於它能夠「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舍利弗為了更好地說明四聖諦殊勝,就舉了一個例子,「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他用象跡來比喻四聖諦,因為「象跡者最廣大故」,所以四聖諦在一切法中,也是最廣最大,故而「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

  舍利在此經中,對於四聖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當然,對於四諦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在這也就簡略地提及一些重點內容

  所謂四諦的「四」,就是指苦、苦集、苦滅以及苦滅道。

  「苦」分八種苦。舍利在這里分析了五盛陰苦。什麼叫五盛陰呢?「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

  色盛陰: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所謂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以及風界。

  1、關於地界。

  地界:分為兩種,即內地界和外地界。

  內地界:「謂幾身中在,內所攝堅,堅性住,內之所受」。

  外地界:「謂大是,凈是,不憎惡是」。

  何謂內地界和外地界?就是屬於我們自身的地界,比如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組成我們人身的六個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外地界,就是我身體以外的一切地界,也就是外在世界舍利在這里列舉了很多有關內地界的具體對象,比如我們身體上的毛髮、爪牙、皮膚肌肉等等,都是內地界的內容舍利弗說,我們的身體是這些要素的假合,是虛幻不實的。

  對於四大假合的身體舍利弗的觀點是:「此外地界極大,極凈,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受所受?」「我生此苦,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也就是一切都是由因緣合和而成,非有常而是無常,非有實我而是無我,「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不應過於重視它們、珍惜它們。

  在舍利弗看來,執著於四大實有,是一種世俗法,而我們應當要拋棄世俗法而「精勤學世尊法」。在這里,舍利弗引用了世尊所說的一些話,就是當我們的色身受到種種折磨時,我們應該意志堅定,不能為色身的苦痛而流轉。「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身。若汝為賊以利刀鋸節節解身時,或心變易,或惡語言者,汝則衰退」,不要說心為之所動,就是辱罵對方一句都是道心「衰退」的表現。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汝當作是念: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游」。

  我們試想一想,當一個壞人拿著刀子來肢解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境不但不能產生動搖和變易,不可惡語相加,而且還要懷著一顆慈愍之心;不僅要慈愍這個「賊」,而且還要將這種慈愍遍及到一切世間。大家想想看,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普世精神啊!

  那麼,如果有比丘身居僧團之中,卻不能奉守佛陀的善法的話,那麼應該怎麼樣呢?「彼比丘慚愧羞厭」,具體方法是「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舍」,當然是件十分羞慚的事情。我們時常說去了寶山,結果空手而回,就是這個道理舍利在這里還作了個譬喻:「猶如初迎新婦,見其姑嫜,若見夫主,則慚愧羞厭」,就是說古時候,新媳婦見了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的夫君,總有些羞澀,不大好意思。那麼是不是止於慚愧羞厭」就可以了呢?不是的,還要「住善相應舍,是妙息寂,謂舍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這才是比丘的「一切大學」。在這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兩個名詞,一個是「善相應舍」,一個是「一切大學」。所謂善相應舍,通俗地講,就是行止、安住於與善相應的處所;而「一切大學」,就是對一切廣大之法,無論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都要精進學修,努力成就。這里的「大學」,與我平常講的大學,或儒家經典大學」不是一個概念

  2、關於水界。

  水界也分為兩種,即內水界和外水界。

  內水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水,水性潤,內之所受。」那麼內水界所包含的內容有哪些呢?比如腦、淚汗、唾涕、膿血等皆是

  外水界:同理,外水界也是「極大,極凈,極不憎惡」,它是一種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受所受?」因此我們要拋棄有我,而樹立無我觀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

  3、關於火界

  內火界:謂身中在,內所攝火,火性熱,內之所受。比如說暖身、熱身、煩悶、飲食消化等,都是屬於內火界。

  外火界:與上述相仿,此略。

  4、關於風界。

  內風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風,風性動,內之所受」。經中對此的闡釋是:「上風、下風、腹風、息入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息出風、息入風」。

  外風界:「有時外風界起,風界起時,拔屋拔樹,山岩拔已便止,纖毫不動」;當自然界的風停止以後,人們便開始人為地「造風」,比如「或以其扇,或以哆邏葉,或以衣求風」。而如今,我們習慣於用電風扇,或者用空調;用扇子「造風」,反倒成為一種裝飾品了。

  舍利弗說,我們這個四大組合身體就好像一座房屋。房屋主要是由泥土、水草等物的混合後而產生,我們這個人身呢,也是由筋骨、皮膚、肉血的組合而產生。「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因此,「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舍利弗為了證明他所說的並沒有錯,便引用了佛陀的相關觀點,比如說世尊就說過「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之類的教導。如果比丘如此一路觀照下去,就會對我們的色身感到厭離,「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知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解脫什麼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這才叫比丘的「一切大學」!

  在經文的最後,舍利弗依次簡要論述了「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全文的一條主線就是:比丘應精勤觀照各自的身心均由四大假合而成,這些假合的「五陰都是虛幻不實,並且是充滿著痛苦煩惱的。當然,對於這個色身,我們完全不必像凡夫俗子那般愛惜不已,而是要將之作為一種行持的工具,當道業完成後,「所作已辦」時,這副工具也就可以棄之不用了——這是從對內觀照的角度出發。而對外呢?則要樹立慈、悲、喜、捨等四無量心,把我們的慈愍情懷擴大到上下四維、宇宙八荒。那麼,具體的修持方法是什麼?就是四聖諦。因此,舍利在這里一再地強調,四聖諦法是一切法中最為第一,它含攝了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從它而出,以它為基礎。所以我在這里再一次重申,「四聖諦」之法是一切法門的共修之法,它猶如象跡,在諸跡中居於第一。如果把四聖諦之法僅僅局限於所謂的「小乘」之法中,那麼將是大錯特錯,是有佛陀教導的邪知愚見!

  借本文結束之機,再說幾句閑話——

  第一,我在這部《象跡喻經》中,開始著眼於經文內容的闡釋——實際上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經開始做著這項工作了。我覺得既然是讀經隨筆,自然不能離開原經典去「漫說」一通,而要在經典基礎上,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有些方面或有些時候,我開始大段地引用經典原文,可能有些讀者看起來會有些吃力。但是我的定位很明確:我寫的東西對象並不是著眼於初學佛者。說得難聽點,我並不指望大家都能理解或領會我所寫的內容,或接受我的觀點。如果您覺得我在信口開河,那麼請您另擇高明。畢竟我是在談我的個人感受,我不是講經法師,我沒有義務,甚至沒有資格為您指點迷津——抱歉,首先,我得自利」——這是我一貫的想法,也是我真實想法。當然,如果在「自利」的同時,能做利益他人的事,比如說您看了後獲得了0.01%的啟示,那麼我將歡呼雀躍。

  第二,寫完這個隨筆,正好是農曆己丑年的正月初四。我的一個朋友,是舟山定海區的,人挺好,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更不會信仰官方所宣傳的那一套。我無意之中看到他在qq簽名欄里,所寫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深思。其內容是:

  「新年禮佛,佛教日盛,佛法日衰。」

  我問他,「佛教」與「佛法」有區別嗎?他說,他沒有信仰,他不作分別。實際上他是有所指的。他的意思是,在新年裡到寺廟里去禮佛,看到寺廟里香火鼎盛,僧人都在忙著做佛事工作人員都在忙著收錢。寺院經濟氛圍空前活躍,而佛法氣息卻日益淡薄。年前與一位道友通電話,道友在深秋之際曾帶一群居士朝禮五台山,回來後黯然失神。道友說有些出家師付們簡直到了飛揚跋扈的地步了,簡直讓人不忍卒睹。道友說,走天下叢林,到頭來,還是浙江的普陀山好——道風好,管理好,整體素質好。當然,我在這里並不是獨誇普陀山,而是真實地截取了這位道友所講的原話,請讀者們不要展開聯想。

  但願有一天,我的這位朋友將他的禮佛感言修改為:

  「新年禮佛,佛教日盛,佛法日盛!」 

  (界定  2009年1月29日,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