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七)~C 三、分別聖諦經

三、分別聖諦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主講人員佛陀舍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贊舍梨子、目犍連二尊者。說舍梨子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犍連長養諸梵行,好似養母。舍梨子循佛言教,對比丘廣說四諦以及八正道之義。   

  這部《分別聖諦經》,它的重點落在了舍利對於四諦的進一步分析上面,與上面的《象跡喻經》的主旨是相同的,但是在具體細節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我的著眼點,則是放在佛陀對於舍利弗及目犍連二位尊者的讚歎方面。

  如果說《象跡喻經》是舍利對於四聖諦評價是:它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所在,它在諸法中最為第一,它能夠含攝諸法。那麼佛陀對於四聖諦評價又是什麼樣子呢?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大眾比丘說:「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它是由生到死並超生脫死的一個根本性法門佛陀在此進一步說,不僅是過去諸如來未來如來都是依照四聖諦教法修行,就是釋迦佛自己本人,也是依照四聖諦修行實踐並最終成就佛道的。

  接下來佛陀開始讚歎舍利弗,說舍利弗是「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並高度贊揚舍利成就了「實慧」。總得來說,就是說舍利弗已經具備了各種智慧,達到了「無有障礙」的地步。那麼佛陀為什麼如此看重舍利弗呢?原因是「我略說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舍利弗不僅善於宣說,而且還能使聽眾能夠及時地引導,使他們對佛法生起信仰佛陀不僅讚歎了舍利弗,而且還讚歎了目犍連尊者佛陀對於目犍連尊者的讚歎為:「目犍連比丘能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所謂「最上真際」,就是指最高的解脫也就是無餘涅槃,與後面的「究竟漏盡」是指同一個意思。最後,世尊二人進行了總結:

  「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犍連比丘養諸梵行,猶如養母。」

  佛陀的這段話,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兩句話我們很少聽說,後來的佛教高僧往往都不願意提這兩句話。把舍利弗比作「生母」,把目犍連比作「養母」,我們在別的經典上的確很難看到。佛陀為什麼這麼說?「生母」與「養母」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佛陀的意思是,在教化眾生方面,舍利弗很會善巧方便說法他能夠使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念的人,會生起無上的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講佛陀便說舍利弗「生諸梵行」,就是能令眾生不僅對佛法產生信仰,而且會按照佛陀的教導,去老實修行實踐。因此佛陀舍利弗的稱贊語是「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親生母親,將我們的生命帶到了這個世間,僅從這一點上來講,母恩的確是恩重如山,難以回報。那麼目犍連尊者呢?他能夠「養諸梵行」,就是能夠使我們的信念不會動搖,使我們的信仰不會淡化;不僅如此,他還使我們趨向更高的修行次第,直到解脫涅槃為止,因此佛陀說他「能立於最上際」,也就證得無上的涅槃勝境。我們這裡需要注意,「養母」不是「後母」,在我們的印象中,後母往往不是那麼友好、慈善,而養母就不一樣了,她們對於子女們傾注了所有的慈愛與關懷。因此我們需要記住佛陀的話,對於學佛眾生來說,舍利弗猶如生母,目犍連猶如養母,切記切記!

  既然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如此深得佛陀的器重,因此佛陀就當著眾人的面,告誡大家:「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犍連比丘」,大家都要恭敬他們,禮拜他們,不能有絲毫的貢高怠慢。為什麼要這樣呢?原因是「舍梨子、目犍連比丘為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因為他們二位對於我們的修行道路很有助益,有了他們二位,大家就會少走很多彎路,他是我們的修行導師,我們當然要恭敬禮拜他們二位啦!

  佛陀說完這段話之後,就「即從座起,入室宴坐」。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離開後,舍利弗開始向大家再次宣說了四聖諦法門,但是我們沒有見到目犍連尊者給大家說法。根據我的理解,目犍連此時肯定在座中的,既然佛陀當眾讚歎了二位尊者他是不是也要舍利弗說完之後,再說一段法語讓大家受些法益呢?我想這種可能還是存在的,但是可能目犍連所說之法與本經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估計是放到另外一部經中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在歷次佛經結集時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如實口述的緣故

  舍利弗對大眾比丘所講的第一句話,就是「世尊我等出世,謂為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諦」。若仔細分析這句話我覺得重點應落在「出世」二字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修習四聖諦法門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出世」,離開這個令人不安的、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的人世間,到另外一個安穩的、無憂無慮的、極度快樂世界裡去(當然,未必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無餘涅槃,達到不生不死境界之中去永存。當前的佛教界主張人間佛教,主張佛教徒應該積極「入世」,拉近與普通百姓距離,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恰如覓兔角」。我覺得這些話都沒有錯。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入世」,為什麼要主張「人間佛教」?我們講「入世」,是讓你入世去度眾生而不讓你入了世後把自己的「真正來意」給忘掉了那就顯得顛倒。我們入世的目的是為了「出世」,「出世」才是我們唯一的、最高的目標。無論你是修禪也好,念佛也罷,都是一個最終的目標那就是「出世」。如果我們把「出世」二字給忘卻了,那麼對不起,你不佛法你是旁門左道。就連古印度的很多外道們都主張離開人世間,上生到「梵天」,相反,如果身為佛教徒卻忙於世事而樂此不疲,把「出世」的本懷給拋於腦後,忘得一干二凈,這還能稱「佛子」嗎?說得難聽點,簡直比外道還要外道

  舍利弗在接下去的經文中,具體闡述了四聖諦內容尤其是對「苦諦」中的「八苦」解說得非常詳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參究一下,我在這裡就不多講了。在此處,我只想把苦集諦、苦滅諦以及苦滅道諦略加解說。

  「雲何受權集苦集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集」。就是說,我們對於處所產生的外在世界或內在世界,會產生愛念心、染著心,這些不好習氣與念想匯集到一塊了,就叫「集」。我們時常會聽到有些人抱怨「整天到晚儘是被煩心事困擾著」,這些亂七八糟的煩心事匯總到一塊,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這就叫做「集」。舍利弗在經中列舉了「集」的各種表現,比如眼裡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里聞到的……為妻子兒女的事有操不完的心,為田地財產而處處捨不得放不下,……如此等等,都是「集」的具體表現。這些麻煩全都攪和在一起,我們能不煩嗎?一煩,就自然是叫苦不迭。一句話,我們就是對世間割捨不下的緣故,才產生這麼多的痛苦麻煩。因此舍利弗說,這些就叫做「愛集苦集」。

  那麼,「雲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這段話講得很簡煉。但是說實話,自從佛教創立以來,迄今也快2600年了,這個世界的人,不但沒有放下,相反卻更加染著和放不下了。到今天,大家都在爭,爭水源,爭石油,爭能源,爭土地,爭利益,甚至是爭面子,我們哪一天不是在爭個你死我活啊?這種對於物慾的無止境的索求,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哪裡談得上什麼看開放下舍利在此講得非常簡潔而明確,要想得到解脫,就要「不染不著、斷舍吐盡」,以至於達到「無欲、滅、止沒」的境地,這樣才有獲得解脫的希望,否則,縱然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白搭。舍利弗說,你有妻子嗎?如果你解脫,對不起,你得把妻子放下,不要去想她了;你有田宅財產嗎?想要解脫你必須財產田宅給放下就像從來沒有一樣……如果你不開放不下,對不起,解脫的大門永遠向你關閉著。

  那麼什麼叫苦滅道聖諦呢?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我平常所講的「八正道」。對於正道很多人解釋起來比較簡單化,而且很隨意。比如說我們倘若問他什麼叫正見」?他說,就是「正確見解」嘛!那麼,什麼叫正確見解」呢?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或者他就給你來一段人雲亦雲的「大路貨」,沒有一點新意。讓我們來看看這部經中是如何解釋「八正道」的——

  1、正見

  「雲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若是苦時,集是集,滅是滅,念道是道是,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2、正志

  「雲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3、正語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中除口四妙行(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諸余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4、正業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中除身三妙行(不殺、不盜、不淫),諸余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5、正命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語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不要為了自己的修道,而用邪曲的方法去作生活,即所謂出家學道之人,如以販賣物品,占相吉凶,或用咒術,或用詐現奇特異相以自活命之類。

  6、正方便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7、正念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正、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8、正定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最後,舍利對於自己所說的「道諦」訓導進行一番總結: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就是說,這八正道是古往今來諸佛所共修的,不是個真理,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的真理,大家欲想成就道業,就必須要持守八正道

  (界定 2009年1月31日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