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二十九)~E 五、請請經

五、請請經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加人員:舍利弗、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於十五請日(自恣日),告訴諸比丘們說:我是梵志,我已得滅,為無上的醫王。我今受身,就是最後邊,你們是我的真子;並讚歎舍利弗的實慧成就,有如轉輪王的太子舍利弗問比丘中得解脫者的數目佛陀回答說:五百比丘中,九十位名三明達,九十位為俱解脫,其它為慧解脫

  在這經典中,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什麼叫「請請」?在正規的講經說法時,總在將經文標題解釋一下,稱作「釋題」。然而我還遠沒有達到講經說法的水平,再說披著紅祖衣、在悅眾師的迎請以及大眾師的一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號聲中,登上講經法座,我相信自己一定會變得十分地不自在。再則,登台講經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是莊重肅穆,二是舉止有度有條不紊,三是字斟句酌,決不能信口開河,謬誤百出。三條之中,最為要緊的是切不可錯領經義,否則會背上重重的因果。如果我們觀照一下上面的《說處經》所列的與為談論的條目,若是講經時「所知不住」,即沒有親身體驗的言辭,那麼一旦說錯,必將害己害人而造下種種不善之業。因此我對想講的態度是六個字,即「鄭重」、「慎重」和「穩重」。

  對於什麼叫「請請」,譯義似乎不明,南傳經文作「自恣」,是指僧團雨季安居最後一天的檢討會議,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顧慮地檢討彼此過失的大會。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請請」似乎帶有「相互禮請」之義大意是指大家都誠懇地請求對方指出自己的種種不足,好加以改進。依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記載,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眾會集一處,修道精練身心,堅持戒行,皎潔其行。然人多迷於己行,不自見所犯之過,理應仰憑清眾之慈悲,予以誨示,故於自恣日盡量揭發己罪,請大眾規誡,遂得內彰其私隱,外顯其瑕疵。經此發露懺悔,令得清凈。但是,大家在相互揭發過失的同時,需要講究法度,決不允許無中生有,胡說八道。這個法度就是在維護僧團和合的前提下如法自恣。這個有點類似於當今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當夏安居圓滿之日時,佛陀總要照例給大家講講開示,主要內容是通過三個月的安居,大家取得了哪些進步,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總之要說些勉勵大家的話,好讓大家揚長避短,繼續精進行持。佛陀對大家說:

  「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

  這里需要說明幾點:

  第一,佛陀自稱為「梵志」,是泛指立志於修清凈的人,不是指外道婆羅門

  第二,佛陀在這里,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就是他一旦從這個世界上滅度以後,就不會再來這個世間了。「我今受身,最是後邊」,就是說他不會再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眾生了,而將度眾生的重任交給他弟子們。

  第三,這里的「從口而出」,是指弟子受了佛陀的親口傳授的法,而獲得證悟。它並不是一個種姓的或地位的概念,而是一個修行境界概念

  第四,在這里,佛陀明確地對弟子們說:你們要盡畢生之力教化眾生,在相互學習、相互勉勵中不斷取得進步。

  那麼,佛陀這番話是針對些什麼人呢?是「大比丘眾五百人」。根據世尊觀點——佛陀依據他的神通,此五百位比丘都已證得聖人的階位,不同凡響。那麼,荷擔如來的弘法大業是什麼行為?無疑是具有大慈悲、大方便、大智慧自利利他的菩薩道行為。佛陀為什麼要說上面一段話?還是被譽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道出了原委:

  「世尊諸不調者令得調御,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設梵行令施設梵行,知道、覺道、識道、說道。世尊弟子於後得法,受教、受訶,受教、訶已,隨世尊語,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

  舍利弗將佛陀的話作了詮釋之後,向世尊請教:「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舍利在這里採取的是比較廉卑的說法,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修持境界世尊相比,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世尊住世的時候,我們作弟子的倘有什麼疑問,可以當面請教;世尊入滅後,一旦不再來世間,把弘法的大任交給我們這些弟子們,可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不是很清凈,若將教化重任託付給我們,我們能吃得消嗎?

  佛陀聽後對舍利弗說: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為什麼?因為你舍利弗可是了不得的人,「汝有聰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舍梨子!汝成就實慧。」在這里,佛陀自比為轉輪王,而將舍利比喻轉輪王的太子,然後一代代地傳遞下去,如此正法之輪才永不停息,恆久轉動。

  舍利弗接著請教佛陀:既然您不嫌棄我的身口意之行,那麼您對在座的五百位比丘的身口意行,是否嫌棄呢?

  佛陀說,我不嫌棄啊,因為在座的五百位比丘都是簡單的人啊!「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舍,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就是說,此五百比丘皆已證得聖果,不再畏懼生死問題。所以,這些已經證得聖位的比丘,把弘法大業託付給他們,佛陀是很放心的。

  既然佛陀對在座的五百位比丘都不嫌棄,那麼舍利弗又向佛陀請教:「世尊!此五百比丘比丘得三明達?幾比丘得俱解脫?幾比丘得慧解脫耶?」

  這里說明一下:

  1、三明達——明達,即具備明曉通達聖者智慧,三明達就是通達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2、俱解脫——另譯為「俱分解脫」,「俱」是指「禪定力」與「解脫慧」兩者兼具。北傳的看法是,具初禪(含初禪)以上定力解脫者;南傳的看法是,具第四禪(含四禪)以上定力解脫者。此處指滅除定與慧的障礙,而獲得的身心解脫

  3、慧解脫——與「心解脫」連用時,兩者視為同義詞,表示「解脫」,兩者為一體。若與「俱解脫」相對使用時,北傳的看法是,不具初禪(含初禪)以上定力解脫者;南傳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禪(含四禪)以上定力解脫者。此處泛指以智慧而滅除無明煩惱,而獲得解脫

  對於舍利弗的問題,世尊回答是:

  在座的五百位比丘中,有九十位已得三明達,有九十位得俱解脫,其餘得慧解脫

  舍利弗的問題結束了,佛陀講法也告一段落。大家似乎意猶未盡。此時有一位叫傍耆舍的尊者,據說他是造偈頌嘆如來功德的第一位比丘。他老人家此時詩興大發,於是請求當場作詩,以示為法會助興。在請示了佛陀同意後,他即口吟頌道:

  今十五請日,集坐五百眾;斷除諸結縛,無礙有盡仙。

  清凈光明照,解脫一切有;生老病死盡,漏滅所作辦。

  掉悔及疑結,慢有漏已盡;拔斷愛結刺,上醫無復有。

  勇猛如師子,一切恐畏除;已度於生死,諸漏已滅訖。

  猶如轉輪王,群臣所圍繞;悉領一切地,乃至於大海

  如是勇猛伏,無上商人主;弟子恭敬,三達離死怖。

  一切是佛子,永除枝葉節;轉無上*輪,稽首第一尊。

  至此,自恣法會在一片讚歎聲中,圓滿結束…… 

  (2009年6月1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