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受持利益

受持利益

  經文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彌陀極樂世界。】

   

  直譯:

  善男子這就是稱菩薩摩訶薩的大菩薩許下的十種願心,這可是圓滿具足願心!

  如果一切菩薩,能夠以這十大為本懷,深入實踐這十種大願,就能夠使一切眾生善根成熟,使一切眾生隨順而入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也就因之而能夠圓滿成就具有大海一樣深廣功德普賢菩薩行願海。善男子,你對於這裡所說道理,應該這樣來認識。

  設若有這樣的善男子女人,又設若有十方三世的、無邊無量的、言說不盡的佛剎國土,其國土有如極細微塵那樣多得不可計數,又設若這些善男子女人能以無盡的充滿無邊世界的上妙七寶,以及使一切諸天神人類得大欣喜的無上安樂,來對一切世界眾生大作施捨;又能以無盡的充滿這無邊世界的上妙七寶,以及使一切諸天神人類得大欣喜的無上安樂,來對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加以供養,其施捨和供養時間歷經無窮無盡的、如前面所說的佛剎國土和極細微塵數那麼不可計量的無邊大劫,在此相續不斷的無量時間布施供養之中所得功德雖然太大太大,但它若與剛才所說十大願相比,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怎麼說呢?如若有人聽說了十大願王,這十大願只要一經過耳朵,則前面所說的大功德尚不及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以至於不及它的優波尼沙陀分之—。

  或者還有人,心中深懷信仰之心,接受奉持、持誦朗讀這十大誓願,以至於書寫其中的那怕一個四句偈語,也就能夠立即消除所有的五無間罪業;他在此世界上的一切身心不適和疾病,一切煩惱痛苦,以至於無量無邊佛剎和不可計量的極細微塵數的惡業,也都可以得到消除;而一切惡魔的大軍、一切違害逼惱眾生夜叉羅剎,或鳩盤茶,或毗舍怯,或化生惡鬼部多,所有一切飲人血啖人肉的凶惡鬼神,它們都不能近人跟前為害;不單這樣,它們有時還能發心為善,前來親近守護。

  如若有人經常念誦十大誓願在此世間,他無論走到哪裡,—定不會有任何的阻隔妨礙,有如天空中的明月,無出於雲翳之上。他會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稱誦讚歎;得到—切天神人類的禮敬;得到世間一切眾生的悉心供養

  像這樣的善男子,因為他讀誦十大願,所以能夠得當地運用此身體,以此身來修習普賢菩薩圓滿誓願功德,並在不太遠的將來,也像普賢菩薩—樣,得以迅速地成就微妙色身,也具有三十二種諸佛才有的大吉瑞相。

  他若生在人天道中,他所生的也一定是富貴人家。他能夠破壞—切的惡道惡趣,能夠遠離一切障礙修行的壞朋友;能夠制服一切違害善業的外道異端;能夠解脫調伏一切煩惱,有如獅子一樣勇猛摧伏群獸;他有資格接受一切眾生供養

  另一方面,像這樣信奉誦持普賢十大的人,當他命終之時,在最後的一剎那間,身體中的一切感覺器官分解離散,—切親戚眷屬撒手而去,生時的一切威勢立即消失,平時一刻不能離開的輔相大臣、內宮外城、大像坐騎、寶馬車乘、種種珍寶、豐溢庫藏,不能隨死亡而帶去。如果他能夠在生前的所有時刻,心懷普賢十大願,念念在彼,引導在前,則在死前一剎那,得以往生極樂世界

  等到了那裡,便看見阿彌陀教主身邊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隨侍圍繞,所有菩薩也都色相瑞正庄嚴,無不具有圓滿功德。而此往生極樂世界的善男子也能見他自己生於清凈蓮花之中,得到阿彌陀佛預言可得成佛的印證。

  得到這樣的印證之後,經過了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的大劫時間,他又投入到無量無邊的、言說不盡的、十方世界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依順眾生心念,為使他們得饒益無所不為

  這樣他不會用多久,就應當入坐於成正覺菩提道場,在其中降伏魔鬼的大軍。成就正等的菩提覺悟之後,又為眾生妙法轉,使無量無邊的佛剎國土中的、如極細微塵那樣不可窮盡世界中的一切有情,盡皆得發菩提願心;又依據所有這些眾生的不同性情、氣質、能力,加以不同的各各適宜的教導,使得他們善根成熟,直到無有邊際的未來劫海消逝盡,都在堅持不懈地為饒益一切眾生而普遍努力

  善男子,上面所說無量無邊的、極細微塵那樣不可說盡的佛剎國土中的眾生若有聽聞了或是相信了這裡所說十大宏願,又能夠進而接受它、頂戴它,並且廣泛地為人們宣說講解,他所獲得的功德,實在大得無可比擬,除了佛世尊之外,沒有人能夠知道究竟會有多大。

  善男子女人,你們在聽了十大宏願以後,心中不要產生任何疑惑念頭,一定要真實地領受它;不僅如此,領受了就要能夠讀誦;能夠讀誦,就要記持不忘;就要能夠書寫,以至廣泛地為人宣說講解。

  這諸多的人等,在一念之中,就能夠把十大宏願所講的種種行持願望加以實踐,並有所成就,也就能夠得到無數無量的福德聚集,能夠在無數無量的煩惱所成大苦海中,救拔正在受痛苦煎熬的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海,一一得到往生彌陀極樂世界機會

   

  講解:

  這一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殊勝的因行果報,作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和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廣大迴向安樂眾生

  (2)聞此願王,勝施功德

  (3)書寫受持,滅無間罪;

  (4)離苦得樂疾病得消;

  (5)鬼神遠離,或誓守護;

  (6)諸佛稱禮,人天供養

  (7)圓滿功德,速得妙身;

  (8)生於人天,一切殊勝

  (9)臨終剎那往生極樂

  (10)蓮華化生,蒙佛授記;

  (11)教化眾生,發菩提心;

  (12)受持流通,功德難量。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願具足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經中,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薩摩訶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如果菩薩對這十種大願隨順趨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眾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就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如海行願。」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修學次第:

  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參訪天下知識,說:「善財!對於知識,應該將心力集中在他的德行、特長上,效法他的優點,而不要去評判、挑剔他的過失、弱點,這就是參訪的第一義。」文殊菩薩指示善財參訪之道,並預言善財將被人美稱為永久的童子。善財感激歡喜地告別了文殊菩薩,開始了佛教青年游歷參訪的生涯。

  首先,善財來到南方的勝樂國妙峰山上,參訪德雲比丘,學得「念佛三昧法門」,深刻體會到佛子應該具有堅定信念,常常憶念諸佛的偉大,心念時時與佛同住。善財接受了德雲比丘的教誨,並銘記在心。接著,他陸續拜訪了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羅門長者商人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各種不同身份的善知識,聽受種種的法門,最後終於到達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善財共游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以稱為「善財五十三參」。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詳述有五十三參的過程

  善財接受彌勒菩薩的教誨後,結束參學的雲水生活,最後回到普門城,踏入普賢菩薩大行的菩提道場。善財再度受到文殊菩薩的摩頂教化:「參訪生活已經功德圓滿,你將與我同住;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止普賢菩薩的大實踐大修行,體現佛法真諦。」就這樣,善財開始修學普賢菩薩解脫法門

  可見,《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光明頂峰,最高境界

  「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是用強烈的對比襯托出聽聞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這樣校量就顯出修持普賢行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為什麼修持普賢行願功德能比一切善行都要廣大呢?比如說,一個人福德智慧相貌樣樣圓滿,忽然夢見自己成了貧賤、醜陋疾病纏身的苦惱身。夢里,他沒見到原有的身體,反而執著夢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來福德端正。這時,有覺者喚醒他,讓他直下覺悟這丑惡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執著惡的身體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果做夢的人不覺悟,只是在夢里企圖改變他的苦惱身,雖然夢中造了無數善行,但始終不識自己本性,這些不覺悟所做的無量善行,比不上一次從夢中的覺醒。這樣就可決定,無數迷亂中的善行總和比不上一刻的覺悟

  《阿含經》中記載,世尊圓寂前來到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下世尊阿難敷設床座,然後頭朝北以獅子卧式吉祥而卧。當時有鬼神以妙花散於佛身。世尊告訴阿難:「這是鬼神對我供養,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阿難問:「什麼才是供養如來?」世尊回答說:「如果有人能受持佛法、行持佛法,這才是供養如來。」世尊接著說了一個偈子:「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意為:以大如車輪般的紫金色妙花散於佛身,這不算對如來的最上供養,只有證悟了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無我,這才叫第一供養

  可見,修持佛法功德遠遠大於人天善行

  《宋高僧傳》中記載,唐代有一個叫鑒空的僧人出家是一個秀才。只要稍微有一點錢,他就會生病,只要錢一花完,病也隨之而好。出家前鑒空在杭州一帶漂泊。一日,因為饑渴難耐而無力行走,痛苦不堪時,面前忽然出現一個梵僧,笑著對鑒空說:「法師秀才,你嘗夠了旅遊滋味嗎?」鑒空說:「旅遊滋味確實嘗夠了,可是你為什麼叫法師?」梵僧說:「你難道忘記了以前在洛陽講《法華經》嗎?」鑒空說:「我活到這麼大,一直在吳楚間盤桓,從何談起在洛陽講經呢?」梵僧說:「看來你被飢火所燒,以前的事情都忘記了。」於是梵僧給鑒空一枚大棗。鑒空吃了棗便睡著了,醒來後他忽然回憶起前世在同德寺講《法華經》的經歷。鑒空傷感不已,向梵僧問起寺院里的其他人。梵僧說:「神上人、震和尚又變成出家人了。悟法師因為在石像前開玩笑地發願:『若不證無上菩提,願成為赳赳大將軍』,現在已經當上大將軍了。當時我們五人之中,只有我得到解脫,唯獨你飢寒落魄。」蒙受梵僧點化,鑒空當天晚上便到靈隱寺出家為僧,七十多歲時證果圓寂。

  所以,要把修持佛法功德全部迴向菩提證果,萬萬不可停留在有漏的人福報

  積聚功德兩種方法

  一是有量地積累;

  二是直接由普賢行願開發性海本具的圓滿功德

  這二者,一個是以有限的量逐漸積累的方式,另一個是一時頓然圓滿無量功德方式。有量地積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漸積至無量,比如,一個人沒聽過普賢願王,儘管晝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經歷時間海,供養諸佛海,布施眾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終缺乏因緣普賢自性相應,不能進入圓頓法門

  《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開發性海本具的圓滿功德。經中記載六祖大師悟道因緣:「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我們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體性光明清凈,久為塵垢蒙蔽,如果只憶念寶性而不作凈治的修行,終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賢行願就是能顯發如來藏的妙法,它以菩提為本體,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者相結合的心,十分具體地展開了菩提心廣大、無盡、周遍、圓滿的內涵。我們聽受普賢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就種下了隨順證入本性的極殊勝善根

  禪宗祖師將本具的性德表述為:心體本凈,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簡稱「空分、明分、顯分」,也就是「法、報、化」三身。體:心體本凈,空寂靈明;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就是萬物真實狀態。有時我們也用自性來表述世界的本初和起源,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普賢行願)和妄心(凡夫執著)。真心之體,本性清凈,本無垢污,空寂光明。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為體,故稱自然智慧。「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妙用心性自然智慧。」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明),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覺)。這現和知都是心性妙用心性空無有體(空),或故名為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這才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如普賢願海。妄心是由根、境、識和合所引起,是剎那生滅的,如眾生之有漏功德。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

  所以,我們聽受《普賢行願品》,是極殊勝、難得的因緣這是佛、是果位普賢宣示出來的極深廣、圓頓的以開啟本具性德的大法,我們能以心觸到它生起信解,遠遠比財供養利益深廣。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沒有佛傳法的啟發誰能自己覺悟自性是具有恆沙功德佛性寶藏呢?誰能意識到要依靠普賢行願力來開發呢?誰能想到性海如此廣大、圓滿妙用無邊呢?根本想不到的。現在佛悟透露了這個道理,一旦生起勝解信,所蘇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善根也不是逐步漸進的方式,而是頓然開發,所以,它的層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間。大家應該有智慧領會到這一點

  「以深信心」排除懷疑和淺信。「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是總說十種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讀、諷誦、書寫是略標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詞,包括其餘六種法行。十法行為:

  書寫:為尊重大法,自己書寫《普賢行願品》。

  供養:以香花燈明等供養普賢行願品》。

  施他:自己書寫或印刷《普賢行願品》轉贈他人。

  聽聞:在法師聽聞普賢行願品》的講解。

  披讀:展開經卷,對著經文認真閱讀。

  受持:把普賢行願的文句和意義記在心裡,憶持不忘

  開演:自己對《普賢行願品》得到了義味,再向他人開示演說。

  諷誦:能背之後,千遍萬遍地反覆諷誦,比如每次聽法、修法前後諷誦《普賢行願品》。

  思維聽聞後在安靜的地方思維普賢行願品》的義理,發起思慧。

  修習:通達法義後,按照《普賢行願品真實修持

  以深信心普賢行願作十法行的利益

  (一)能得往生極樂世界。本經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凈業行人,除念佛外,加誦此品經文並以功德迴向求生西方,定能滿願,此乃如來金口誠言也。

  (二)能速得圓成佛道。本經說:「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即成佛也。本經開首即說:「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雲雲。可見讀誦此卷《普賢行願品》,依經文所說,行十大願,如理觀照,一真法界,即能速得圓滿佛果菩提

  (三)能具足種種功德力用,普度一切眾生。本經雲: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乃至能於煩惱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彌陀極樂世界。」但欲遂度生之願,須自己先出離生死證得生法忍,才有可能。而讀誦行願品,如說修行,即能往生西方,速證無生。本經雲:「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而為利益」雲雲。經中所說授記,乃授別地圓住菩薩證無生法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眾生果位者之記。故讀誦《行願品》,能令行者未來速證無生果位,實現「眾生無比誓願度」之宏願。

  (四)能滅宿世一切惡業重障。本經雲:「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一切惡業,皆得消除。夫五無間罪,乃最極重之惡業。讀誦《普賢行願品》尚能消除無五間業,何況其他一切罪障,至於世間上一些身心病苦,更是如湯澆雪,立見消亡。

  (五)所求如意,得種種殊勝果報。凡有五種

  (1)得增上果。謂持誦《行願品》之人,無論在於何地,所行無有障礙。本經雲:「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2)等流果。等者,同等。流者,流類。謂持誦《行願品》者,不久亦當如普賢菩薩,同等流類。本經雲:「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3)異熟果。異熟,即異時而熟,乃指未來世所受果報。謂持誦《行願品》者,經常於人天尊貴族中受生,享受種種殊勝果報。本經雲:「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4)士用果。士即大士。乃菩薩別名。謂持誦《行願品》之人,能得菩薩之力用。本經雲:「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言此人雖非真正大士,而有大士之力用,故名士用果。此乃未來世之報,非今生也。

  (5)得離系果。離即脫離,系即系縛。喻煩惱持誦《行願品》,即能任運脫離煩惱系縛。本經雲:「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虛空無有邊際,所以世界無有邊際;世界無有邊際,所以眾生無有邊際;眾生無有邊際,所以眾生的業和煩惱無有邊際;眾生的業和煩惱無有邊際,所以利益眾生的願力無有邊際,這就菩薩的偉大願力。我們不了解普賢願王時,心量很狹窄,比如一個人只想到我去利益一百個人,做三十年善行來將功補過,這樣就認為很了不起了,除此之外想不到其它,這樣只是在極狹窄的時空內行持有限的幾件善事來作對治,不能稱合廣大自性發起深廣無盡的善根以作對治,所以凈罪力有限,效果不迅速。

  古時一個農夫妻子去世了,他請無相禪師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後,農夫問:「禪師,我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禪師說:「佛法慈航普渡,不只你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都能得到利益。」農夫不高興地說:「我妻子非常嬌弱,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善根迴向給她,不要給其它眾生?」禪師開導農夫:「如果將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就像陽光普照大地,既能利益無量眾生,你妻子也不會有任何損失,這樣何樂而不為呢?」農夫聽後勉強答應了,但又提出一個條件:「我的鄰居姓趙,這個人經常害我,你在迴向一切眾生時可不可以把他排除在外?」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裡來的排除在外?」農夫聽後一片茫然。

  很多世間人就是這個農夫心態迴向善根時希望自己貪執的人多得一點功德,不希望自己討厭的人得到功德,甚至個別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的大乘行人也是這樣的。這種有親怨分別的迴向是有毒的迴向。今後大家在迴向善根時最好安住於無緣的境界中,如果做不到這樣,也要想到: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不會將善根迴向家人親友,更不會排除損害過自己的人。如果迴向時真要排除損害過自己的眾生,那一個一個算下來,最後可能剩不下幾個人了。

  以前,我們不知道受持普賢行願在心中發起廣大的凈罪力量。實際上,能稱合自性修學普賢行願,佛剎極微塵數的惡業都能消除。這是運用普賢行願的力量對罪業進行大摧毀。這種量非其他可比,其他局限在狹小心量中生不起滅罪的大心力

  我們要深深覺悟普賢行願,就是我們本具的圓滿自性。所以,我們要殷重受持普賢行願品》,隨學發願,由此發起大善根來,今後追隨普賢大士,永無疲厭地行持一切利益有情菩薩事業,以這樣來悔過自新,看清本來面目,就路還家,回歸涅槃故園。普賢行願是圓頓法門,即身成就法門,不是小小的對治,只有以甚深信心受持它,才能顯現眾生本具的無邊功德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這一經文成佛前後的六個內容:身坐道場;降魔成佛;傳法利生;令眾發心;隨根成熟;廣益無盡。

  我們都志求成佛成佛之路該怎麼來走呢?以上經文揭示了這樣一條成佛捷徑

  一、此生髮普賢迴向極樂

  二、命終往生,得佛授記,圓滿實現普賢大願。

  三、究竟成佛,盡未來劫海,廣度眾生

  因此,這是止於至善的法門,是決定成佛法門普賢行願並非空想,在往生就能真正實現。這是有情生命歸宿,是整部華嚴的結局,整個佛法在這裡得到了圓滿

  普賢十大行願是大乘各宗共尊的重要修持科目。尤以凈土宗特別推崇,列在凈土根本經典中,凈土根本經典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所以修凈土宗不少人把《普賢行願品》作為功課讀誦。一個人將來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個人的發心和願力的大小有關,故受持普賢行願品》可以獲得最高成就

  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

  在此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

  從利他角度而言,修學普賢行願以大願力能在煩惱苦海中救度眾生,令眾生出離輪回,都往生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人死的時候非常痛苦,《佛說五王經》中說:「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在這個眾苦交迫的時刻,「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利益眾生事業是由願力而成就的,以普賢行願力能遍入一切眾生界中,以大智慧大神通令無量眾生出離煩惱苦海,最終都往生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就像蓮池大師在《西方發願文》中說的那樣,「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