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

緣起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1日,在這吉祥日子裡,沙門清凈非常歡喜和大家共同學習無比殊勝的《圓覺經》。《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美酣暢,對中國佛教影響極大。此經的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我們將次第展開,逐一修學。

  我們這次共修《圓覺經》,主要以白話講述、引申,使之進一步通俗化、明朗化,適應初學者的需要。此次學習為僧團四眾弟子和合共修,本人所錯謬不當之處,亦請大眾批評指正。

  請大眾雙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人類文明的終極目的,不可能從窮究物質、征服自然的二元論的外向途徑中得到解決,向外追逐的結果必然是人類自我毀滅。置身在物慾橫流、感性泛濫的社會,人們在覬覦一切物質享受和奢華的同時,深深渴望得到一副清涼劑,來安撫浮躁迷茫心靈,享受靈魂深處的寧靜安詳

  至圓至頓的《圓覺經》之「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具足「真、善、美、慧」的本有特質,無需造作,本來如是。「圓覺」的終極內涵就是:修行不是創造完美,或者增加完美,而是發現完美——因為,完美本來具足

  充分挖掘和發揚佛教圓覺思想對於解決當代社會空虛、抑鬱精神現狀,創造幸福健康、文明的和諧社會,復興偉大的中國夢,具有無與倫比的現實意義

  佛教的圓覺思想源自古印度文明,是佛教精髓文化中華傳統文明融合後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的巔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將此表述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和「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禪宗是圓覺思想的集大成者,經由菩提達摩祖師印度傳入中土,他於公元527年到達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

  圓覺思想傳入中國主要經由兩條渠道:

  一是從漢地由達摩祖師傳入;

  二是從藏地傳入,通過蓮花大士的大圓滿教法和瑪爾巴大師的大手印教法傳入。

  《圓覺經》是了義經,即直接、完全彰顯佛法經典是在第一義諦的立場上所說。《圓覺經》講一乘圓教,沒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是無所偏的圓教。太虛大師圓覺經略釋》謂《圓覺經》「托本在佛」,是解讀《圓覺經》第一重應知之義。他經立說,或依於心,或依眾生五陰、六塵,乃至般若,此經則依於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為經義的根據。

  《圓覺經》以其大乘了義,深刻地影響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作為禪悟載體的禪宗詩歌,在運思方式、取象特點等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響,流漾著圓覺了義不二圓融、玲瓏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獨特的美感特質。

  大乘佛法義理分為三大思想體系,即唯識中觀如來藏,這是真如從體、相、用三個角度的分別表述。《圓覺經》是屬於側重宣說如來藏體系的經典如來藏的教法認為如來藏本有,曾經被民國時期幾位居士佛學研究者批評為等同印度外道的梵我見也就是說,他們否定這類經典佛法,也認為是後期大乘佛教論師所說原因如來藏經典的廣為流傳比較後期。可是,中國佛教歷代禪宗祖師,最推崇如來藏的教法;藏傳佛教教派中,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囊派的修行者,都推崇以如來藏的見解為顯密二宗最了義的見解。對此爭議我們只作一個簡單的了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

  「大方廣」,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大,是本體。方,指萬物存在之形態。廣,作用

  「大」是當體得名,常遍為義。一切法中,哪一法最大呢?就是真心,它豎無初際、橫絕邊涯。豎,沒有初際、後際,是無始無終、常住不滅的;橫,沒有邊涯,無內無外,遍在一切處。所以心性本體是常遍的,稱為大。

  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瞋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方」是從法得名,以軌持為義。心性體上本具恆河沙自性功德,攝持而永不損減漏失,叫做方。

  「廣」,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由於體是常遍、相是無量,體上遍含一切作用

  「大、方、廣」並非指其它,正是直說一念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體、相、用。

  「圓覺」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又叫做無上覺。功德具足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圓覺」指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圓覺」二字,也稱作大圓滿覺、妙覺明心、一真法界如來清凈真心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凈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凈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千經萬論,指歸一如;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都依此心建立,故本經單以法為名。

  「修多羅」是梵語,意為契經。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也就是契理契機之教。

  「了義」,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在經名中申明「了義」二字,也就是指此經為究竟之極談,乃經藏中了義之經。

  「經」者,無上的路徑,拔一切眾生苦本,使法界同歸一乘佛法,同圓佛道,是為「經」,途徑之意,貫穿之意。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其翻譯的時間要有兩個說法:一為唐高宗永徽六年(665)由北印罽賓僧人佛陀多羅在白馬寺譯出(《佛祖統記》卷三十九);二是唐武則天長壽二年(693)佛陀多羅持梵本在白馬寺譯《圓覺經》二卷(《道論法師疏》)。

  《圓覺經》譯出後,因其結構嚴謹,義理圓融文辭典雅流暢,十二菩薩所問,各得其玄,很快就得到當時僧學兩界、政要文人的喜愛,注家蜂起,迅速流傳。在眾多的註疏中對圓覺經》的詮解、傳播做出卓越貢獻的,當首推唐長安佛教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宗密大師。宗密大師自稱:「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並著有《圓覺經疏》等一系列著作,裴休為序,「一字一義,聳動人天」,影響極大。

  本經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所顯示的修行途徑,將禪法表述的淋漓盡致。「圓覺」是人人本具的圓滿覺悟之心,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以下內容,是我阿難親耳聽佛說的。有一次佛陀顯現出法報化三身同體功德,進入了法性本有的神通光明寶藏,安住於空明平等三昧正定。此三昧由一切如來心性光明,共同庄嚴成就它也正是一切眾生本來清凈的覺性之地在此境界當中,身體形相心念都歸於本來的寂滅,本性無邊際的廣大平等得以呈現,它圓滿地遍布十方法界,並自然隨順空有不二的妙性。在這空有不二的妙性當中,世尊化現出了清凈國土,並且與大菩薩十萬多人共聚一處

  此段經文為本經的序分,敘述佛入於神通光明三昧諸佛眾生清凈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凈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為上首的十萬大菩薩眾,皆入此三昧住於如來平等法會

  「如是我聞」,由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所說,為佛經開卷語。「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意思是「這是我親自聽佛所說」。《佛地經論》:「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入大般涅槃前,曾囑咐弟子四件事:

  (1)佛弟子應依「波羅提木叉」(戒律)為師

  (2)佛弟子應依「四念處」為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3)集結經文之首應冠以「如是我聞」;

  (4)對待惡性比丘應用「默擯」為之

  「山僧講經」的故事

  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上茅棚修行,有位居士幾十年如一日的供養護持他。這位師父,普普通通、老老實實,天天受持法華經》。有一天,師父居士說,過幾天我就要走了,就要往生了,臨走前給你講一次《法華經》,報答你多年的護法之恩。哦?沒想到自己護持的師父竟然有了大成就,預知時至居士又驚又喜,就按照吩咐準備好了法座。到了那一天,這個出家人搭衣持具,禮完佛就上座了,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著,希望能聽到從來沒有聽過的妙法師父說:注意,我現在要把法華經》的奧秘告訴你們,注意聽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說完「啪」一拍桌子,坐脫立亡,就地圓寂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空間取當體,時間取當下,正是《法華經》《圓覺經》及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奧秘所在。

  「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我所聞見,本來如此;諸佛實相,眾生本具;世間幻象事理圓融

  「一時佛在」,一時一切時,佛性不生滅,不來亦不去,生死涅槃。原來佛陀就把宇宙時空生死涅槃真如實相放在每部佛經的開頭,開宗明義,和盤托出。

  《如來藏經》雲:「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如來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華嚴經》雲:「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一時婆伽婆,入於」,也就是佛經中常見的「一時佛在」的意思,宣明「時間、人物、地點」。

  「婆伽婆」乃佛之果號,此號有多義,故不翻譯。婆伽婆具有六種含義,皆稱佛德: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只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不管過去千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只有當下,也就是時間取當下」。因為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系統時間。過去已去皆空未來沒來是空,現在當下空。因此「一時」即是「一切時」,《金剛經》之「無壽者相」即是「輪回涅槃不二,過去現在一如」的時間無分別之義

  「佛」者覺悟也,「住」者常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雲:「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虛空。」「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坐。」《涅槃經》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在《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以神通時間和空間任運整合,把剎那化作一大劫,把未來搬運至當下,一芥子可納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到達靈鷲山,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出定後告訴門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還沒有散」。近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令好萊塢導演們拍出大量關於「時空隧道」、「時間飛船」的電影主人自由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眾生阿彌陀佛可以求生於極樂世界,如若稱念釋迦牟尼佛聖號,發願求生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聽法,也完全可以如願往生

  佛法的解釋分為俗諦解經和真諦解經。俗諦為以文解字,真諦為以理證義。「一時佛在」俗諦解釋為「那個時間佛住在……」;真諦即為時間空間皆幻化,常樂我凈無生滅」之義

  「神通光明藏」,「神通」含有變化莫測、自由自在,沒有障礙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圓滿心智。因為圓滿心智具有廣大、光明、隱藏、奧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這四個字來形容。

  「三昧」,古時多譯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現在有人譯為定、正定、息慮凝心。三昧就是心專註於某一件事物而不會產生散亂現象。「正受」,正定中受用。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一切如來——其實眾生本體亦是如來眾生迷惑於這種業流,或者說被業流所左右,不能自製,不能超越無記、掉舉、昏沉就會墮於所謂的業流之中,不能得以庄嚴住持。這種庄嚴與光嚴的住持,正是一切如來的再現。

  「是諸眾生清凈覺地」,一切眾生本來清凈,但以妄想執著,喪失清凈法益,分別取著,種種熏染,流轉於六道,乃至出離於聖道,輾轉於輪回。

  禪宗四祖道信初參僧璨大師時,他說:「願和尚慈悲開示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反問:「誰縛住你了?」是的,天下無事,庸人自擾之。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然無礙。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無身心之相,稱為寂滅。寂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復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眾生事實上從來未曾離開此大光明藏一分一毫。此大光明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廣大無外。

「不二隨順」有二種含義

一、體用不二,用隨體遍,體用一致,故曰不二;

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圓融,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隨順一真,無有二相,是為隨順不二。因此於一真不二境中,現諸凈土

「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現諸凈土」,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

根據大乘佛法說,諸佛都在常寂光土。此種明凈土,沒有無常的物質身心等變化,所以稱為「常寂」。「寂」是寂靜不動的意思。也就是一般大乘經典所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凈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庄嚴清凈圓覺的本質。

不二境就是沒有差別相的境界。本經說「現諸凈土」,也稱作密嚴凈土,或者稱為庄嚴境界。即告訴我們,佛在眾生生滅的世界中安住涅槃,而眾生是在諸佛涅槃世界中體驗生滅。以放映電影比喻:放映機的燈光,透過影片的底片,射到銀幕上,就看到電影在開演。如果以光明來看,是光明照射透過底片而產生影像,但是在電影觀眾看來,那是一出起伏多變,悲歡離合,情節多變的戲,原因是觀眾只看透過底片射到銀幕上的光影,沒理會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實光是不二的,底片後的光只是被底片過濾了形成光影。我們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來看,那是光明的顯現如幻境界,裡面並沒有眾生世間,此光明顯現於眾生前,被其六根過濾而形成他所傾情投入和體驗的身心世界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法會如來宣化,一切眾生、一切與法會諸有緣者,各個得平等真實究竟圓滿利益、無差別利益。所謂「平等法會」。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其中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為諸位大菩薩之上首。他們率領各自的眷屬,都進入了三昧正定,共同安住於如來化現的平等法會

  祖師解釋說:「十二菩薩,以文殊為首,根本不能離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為正因,悟後方入正修分,故次為普賢,所以錶行也,前為知,此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開,惑根不斷,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體起用而大之,金剛寶藏之體方露,故次金剛藏。惟破相歸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隨識而轉,破識即是轉智,明相即可見性,故次彌勒。及至性相融通,入於不二,自然斷惑證真,慧目清凈,故次清凈慧。由此*輪無盡,入於微妙,得大自在,威德無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難辨者微,三種微妙法門,或止觀,或禪那,先後應有所擇,或單修,或齊修,根器各有不同,不當其機,難期精進,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體,因普賢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已明,大事已辨,然而業障未除,欲期障盡明現,應徹了妄相緣起之根,我相為業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凈一切凈,故此凈諸業障我見雖空,尚未空空,微細之我,乃系於法,法見未凈,不名普覺,故次普覺。及至人法雙忘,方入三昧光明藏,一身清凈,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凈,通百千世界,十方遍滿,乃名圓覺,故次圓覺。如是正因正修,入於正覺,盛德巍巍,亞於佛位,賢位中首,故次賢善首。菩薩名號,本以表法,此則合於修行過程,十二菩薩,合德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十二菩薩,由高見到低行,依次展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事嚴密,滴水不漏。

  本經的會場是在佛所顯現的光明凈土,聽法眾是大菩薩與其眷屬,並且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勝會境界阿羅漢也無法體驗,凡夫更不用說了。而我們今天有幸在人間得聞此經,實在是殊勝難得,必會法喜充滿,教益無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