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此段經文起至「賢善首菩薩章」為本經的正宗分。敘述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說法,後以偈頌重宣其義。

  本章內容為一經的宗趣所在。佛陀普賢菩薩大眾開示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以下各章則說其觀行。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發清凈

  1、代表大智慧成就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

  2、 大陀羅尼門:成佛的圓覺之道

  3、遠離諸病:(1)兩種無明,(2)顛倒、妄執,(3)六十二邪見

  4、 覺者如虛空:悟透生死輪迴的本質。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於是,在大眾中的文殊師利菩薩,從座位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問道:「大慈大悲世尊!希望您能夠為參加這次法會的眾位菩薩們,講說如來清凈覺性的起源,以及您在因地修行方法。並請講說,菩薩們應當如何在大乘佛法當中,發起真正的清凈信心,從而遠離一切偏執之病。您的說法,將使未來末法時代求學大乘佛法的人,不會墮入偏邪的見地。」文殊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在本經中,無比庄嚴的圓覺勝會上,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一切諸佛智慧所在,代表一切眾生,啟教無上殊勝圓滿教義

  「文殊師利菩薩」,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涌七珍。3、倉變金粟。4、庭生蓮花。5、光明滿室。

  6、雞生鳳子。7、馬產祥麟。8、牛生白犢。9、豬誕龍豚。10、六牙象現。公元前六世紀,與佛陀時代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復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化身,如說般若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凈,或乘獅子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始自華嚴,終於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文殊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寶篋經》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餘菩薩,面臨飢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於道。說明文殊物質方面給予釋迦僧團很大的幫助。

  在釋迦僧團中,婆羅門種姓佔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苦行,如迦葉等。文殊菩薩大乘法:行於世間而不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文殊菩薩協助佛陀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

  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得入。於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堪稱佛陀得力的助手。

  文殊眾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百比丘,以為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余漏永盡,成阿羅漢。可見文殊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走投無路情況下,只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證得羅漢的果位。

  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違反了僧制。迦葉長老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拿起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么多文殊你要擯除哪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自覺不是文殊對手

  還有舍利弗,在佛陀弟子中,也算是佼佼者。一次文殊與他游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彌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頓感在文殊面前矮了半截。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講明了文殊佛陀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

  文殊遵照佛陀的囑托,於佛滅度後,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揚光大。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實為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頭,佛在世時,文殊彌勒空有二宗佛教的傑出代表,他的思想佛學體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文殊涅槃經》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賦詩頌揚文殊菩薩曰:「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唯有世尊能稱大悲,徹底普攝法界眾生饒益一切有情是為大悲主,所以稱「大悲世尊」。世尊就是主之意,教化、攝護、成就之意。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無量諸佛,無量眾生,就法身而言就是一個法身;就報身來說,因地大願不同,則顯現的功德就有不同。如釋迦佛五百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葯師佛十二大願,乃至無量諸佛各有自己因地所發大願,成就法益,究竟果德無二無別,但是大願德相還是有別的。因此,菩薩須在因地先依清凈的圓覺知見發心

  「及說菩薩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以佛法說,眾生的種種煩惱知見都是「諸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常、樂、我、凈四個顛倒。在小乘教法中,常、樂、我、凈是四個顛倒;苦、無常無我不凈才是正見大乘與圓覺法門認為,苦、無常無我不凈不清凈的六根所見,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薩依此發心就不清凈心。所以本經說菩薩大乘中發清凈心,就要知道:一切眾生與佛本來沒有差別,都是在光明藏中顯現萬法。依此發心即是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而大乘所說佛的覺悟是常、樂、我、凈涅槃四德。就是指:萬法本無生滅相,本是光明的大樂、清凈庄嚴境界自在的幻化,並且圓覺遍滿。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因為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罪惡邪見熾盛有無二邊的邊見熾盛,邪定聚與不定聚的因緣熾盛,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發起這樣的殊勝因緣,為了使我們遠離修行的諸病,發清凈的道心,使我們速入大乘,遠離邪見,才作此發問。文殊菩薩祈請說:「慈悲心廣大而受世人尊敬導師!希望您對這會場的眾生,說明完美聖者發心時,所修行法門;並且講解菩薩學習慈悲眾生真理時,應如何專心追求無上的智慧,遠離一切錯誤過失,以使將來追求慈悲眾生真理時,不產生偏差的見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五體投地的「五體」是指雙膝、雙手和前額,這是一種尊敬的禮法。因為五體投地時,我們以最尊貴的頭頂去敬拜佛陀的腳趾,所以又稱為「頭面禮足」。所謂「三請」者,就要說最上乘教誨,消除三乘教化,直歸一乘,也就是開權顯實,直顯最上乘教化,這樣要「三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夠替諸位菩薩們,詢問如來在因地的修行方法;並且為了使末法時代求學大乘佛法的人,以端正的信心安住於法,不會落入偏邪之見。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為大家解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如來是無上法王通達無量法門。其中有一種廣大的總持法門名字叫做圓覺。從此法門當中,流淌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覺性,大般涅槃;以及諸波羅解脫妙法。它教導傳授諸位菩薩,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是依靠圓滿照徹自心清凈覺相,從而永斷無明,才成就佛果。」

  「無上法王」:佛陀對於一切事物都徹底明了,其他人不比他更洞悉真理,如此王者,住持法界,回施有情,所以叫「無上法王」。

  「陀羅尼」:含有「總持」、「能持能遮」兩種意思。「總持」有「重要綱領」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惡法不再生起。又稱:「真言」或「咒」。是佛菩薩禪定中所發的秘密言句。

  「圓覺」:徹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現象,叫做「圓覺」。換句話說,就是圓滿的覺知或洞察。所以啟發覺性,叫做「圓覺法門

  「流出一切清凈真如」:真如萬物真正的本體實體也就眾生無限的心性和靈知。完美聖者沒有任何負擔煩惱心靈,也是真如。「真如」,本來不動,但以法性發起,流出真實清凈給予,是為所謂「流出」。何以為「流出」?運作之意,發起回施之意,生機活潑之意,非斷滅,非寂滅之意。如是佛法,廣大運用,是為「流出」。

  「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體智慧。「涅槃」:所有的事物,凡是有就有滅,有了生滅就無法永生或永恆。沒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恆,沒有生滅境界就叫涅槃」。涅槃是「寂滅」的意思,因為要滅除所有的煩惱執著才可以達到涅槃的永恆的樂境。

  「波羅蜜」,又名波羅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達彼岸」。彼岸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眾生到達永恆的樂境,叫做「波羅蜜」。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切如來發心修行的因地開始,都是依本來清凈真如覺悟,不是依出離生滅無常覺悟。因為他知道一切本來是清凈的,一切都在覺中。依大乘如來藏的教法,特彆強調「一切都在覺中」,即是說眾生與佛都是在覺中,但是眾生迷惑,認為不是。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都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眾生相信六根的境界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來說,初發心菩薩必定知道苦與無常是六根境界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來圓滿清凈都在覺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會因此生起智慧來圓照,「圓照」就是依本來圓滿智慧觀照這個清凈覺相而覺悟,然後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處所指出「永斷無明」的修法,依靠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凈之心體,所以稱作圓照清凈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是為永斷。在藏密中稱此為「子母光明會」,禪宗稱作「照見本來面目」,此實成佛秘訣,頓悟頓證之妙門,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於此,為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所以佛在此特別明示。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什麼叫無明呢?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陷入了種種顛倒的知見就好像一個迷路的人,混淆了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眾生因為迷失,而誤以為地水火風所組成的色身,是自己真正的身體。誤以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在覺性當中落下的影子,是自己真正的心。譬如生了眼瘡的人,由於眼睛被擠壓,看到虛空中似乎有許多美麗的花朵,看到月亮竟然重疊成了兩個

  佛解讀眾生無明原因眾生本有法身,原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嗔痴,造種種業,妄取六道生死,所以稱為「種種顛倒」。然而,雖在往來生死之中,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猶如迷路的人,認錯方向,以東為西,故說四方易處。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四大」,指地(堅硬的固體)、水(柔軟的液體)、風(流動的氣體)、火(有溫度的能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東西。具有蒙蔽心智作用,所以叫做「六塵」。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宛如眼睛毛病的人,誤認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個月亮。病目比喻無明,空華比喻妄身,二月比喻妄心,認妄失真,故雲顛倒。

  《圓覺經》全文共13171字。所用比喻句四十二處,其中佛陀所出四十處,威德自在、凈諸業障菩薩各有一處。另外,在偈語中複述的比喻句十處,單出獨用的只有「如佛出世」一句。全經有問必答,首尾圓合,文辭華美,妙喻迭出,精彩紛呈,令人稱絕。本章答文殊菩薩佛說五喻,偈語部分重複比喻三處。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各位善男子虛空中其實並沒有美麗的花朵,只是病人虛妄執著罷了。正是因為虛妄執著緣故,不僅迷惑了虛空本來無所有的自性;而且迷戀於那些看似真實的花朵,以為它們真地從某個地方生了出來。芸芸眾生也是如此,由於種種顛倒知見緣故便有虛妄生死輪迴,所以叫做無明

  依據如來藏的教法,沒有實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認為有。菩薩了悟生死可得不需要出離生死,只要遠離迷惑。因為我們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真實的,所以生死輪迴也不真實的。圓覺妙心,具含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獨如來有之,而一切眾生,無不全體具足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各位善男子,這個叫做無明東西,並非真實的存在。比如我們在夢中見到了某個人,夢沒醒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夢醒了以後,哪裡去找這個人呢!就好像前面所說的那些虛空的花朵一樣,當眼瘡好了以後,花就消失了。但我們不能說,那些花是從某個確定的地方消失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曾從某個確定的地方誕生過。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在本無生滅的圓滿覺性當中,因虛妄執著緣故,見到了種種生滅假相,所以叫做生死輪迴

  沒有實在的「無明眾生輪迴」。比如夢中人,在夢中看見種種事物,醒來時知道什麼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顛倒,迷時似有,覺時猶如昨夢。眼睛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沒有了,這些虛妄境界的生與滅,生沒有實在的生處,滅了也沒有實在的滅處。為什麼?因為迷者所見的一切本來就無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各位善男子如來在因地修行圓覺法門的時候,知道世間一切都如同病人眼中的空花,於是明白根本就沒有生死輪迴也沒有一真實身體心靈,在承受生死輪迴痛苦。並不是裝作沒有,而是在圓滿覺性當中本來就沒有。那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猶如虛空一樣無形無相,廣大無邊。除此之外,如果以為另外還有個虛空那就成了瘡眼中的空花相。但也不可以認為沒有知覺性。有和沒有,兩邊的見解放下就叫隨順清凈圓覺。

  諸佛因地修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體,一念了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實在沒有可受生死者。這絕不是經過後天努力造作後才無生,而是本來就無生就好是一個患了精神疾病的人,總幻覺自己是一條狗,經過治療後,發現自己真是一個人。他不是經過治療後,才由狗變成人,而是本來就是人。認為自己是一條狗,是無明所致。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能知道空中的花朵這種智慧是由於遠離一切雜念而產生的,所以說猶如虛空。如果一個人想獲得或者知道如同虛空的真智,便是在虛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為這么一來,便產生了對立的名相和執著。有了執著就會產生煩惱心理負擔圓滿心智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說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凈圓滿心智非有非無。有與無都放下,不要執著,這樣等於你的心朝向清凈覺悟的本質。「隨順」是朝向的意思。「凈覺隨順」是語法問題,可以理解為「隨順凈覺」。

  居遁禪師悟道故事

  龍牙山居遁禪師參禪很久,但自覺收效不大。為了求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決定去終南山翠微禪師處參禪。在終南山,他誠懇求教,但一月多來,始終未 蒙翠微禪師召見開示。居遁忍無可忍,一天,他竟自走進法堂向翠微禪師問道: 「學僧來到禪師座下參學已經好幾個月,為何禪師不開示一法?」翠微禪師聽了以後,反問道:「嫌什麼?」這一反問,使得居遁不得要領,只好告別,又往德山向宣鑒禪師學法。

  居遁在德山的遭遇並不比在終南山好,一連住了幾個月亦不得要領。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又向宣鑒禪師說:「學人早就耳聞德山的禪師,但是我來這里已好多時日,卻得不到禪師一句佛法。」德山禪師聽了以後,也回答道:「嫌什麼?」居遁很吃驚,這二位禪師的所答竟不謀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領,不得已,就轉往洞山良價禪師處參學。

  一日,居遁找到機會,向洞山良價禪師問道:「佛法緊要處,乞師一言。」洞山良價禪師告訴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時候再向你說。」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像水流著,我們要想覺悟,要逆生死之流,迴光返照;不能隨外緣世俗之見,順水而流,心外求法。龍牙居遁禪師聽了這一句話,當下徹悟這就是隨順凈覺」之意。

  德山習禪的公案

  德山參學龍潭寺習禪。一天深夜,德山隨侍在崇信禪師的左右。

  崇信對他說:「夜已深了,還不回去嗎?」

  德山說:「外面太黑了,伸手不見五指。」

  崇信說:「你等著,我給你拿一盞燈來。」

  崇信說完,轉身提來一盞燈,雖然是一盞小燈,可在漆黑的夜裡,卻顯得光亮四射,青石小路在燈光下照得清清楚楚。德山剛要伸手去接,崇信突然「呼」的一聲,將燈吹熄,院子里頓時陷入黑暗一片。

  此時,德山頓然徹悟,忙向崇信禪師頂禮

  崇信問道:「你看見了什麼?」

  德山恭敬地說道:「謝謝大師指點,弟子也不會懷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了!」

  第二天早晨,崇信升堂說法:「你們當中有一個人,他的牙齒像利劍,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連頭也不回一下,將來他會跑到孤峰上去建立我的宗門。」德山禪師開悟後,曾說一偈:「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海。」德山不負眾望,後來創立「雲門宗」,禪風大盛。

  所謂伸手不見五指,只有當心不再關注外在的根塵、煩惱執著,內在的慧光才可顯發。心神內斂,不執著外在的風雲幻象,才可現證清凈圓滿的實相。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為什麼呢?因為圓滿覺性就是虛空性的緣故,因為它從來就如不動緣故,因為如來藏當中根本就沒有生起和滅亡,根本就沒有知見可以確立的緣故。猶如廣大法界平等性一樣,它是究竟圓滿並且遍布十方世界緣故。倘若能夠這樣觀察圓滿覺性,就叫如來因地修行法門。諸位菩薩們以這樣的觀察,在大乘佛法當中,就可以發起清凈信心。末法時代眾生,依照這樣的方法觀察修行就不會落入偏邪之見。

  圓滿心智有一妄念,所以沒有「有無相異相同」等對立的名相。圓滿心智本體永恆不變不生不滅、沒有一雜念,但是它能隨著外緣清凈不清凈而產生不同的現象作用。雖然隨著外緣而起不同的現象作用,可是它的本體仍然依舊不變,而且圓滿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如來藏」:即一般所稱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動、周圓與神妙真如之性質。常住不去不來;不動不生不滅;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圓是周遍圓滿無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萬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質。

  感覺生滅去來,原本就是如來妙用之性。佛陀緣起性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有」,諸法體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但「無明」會伴真如而生無明是一種「勞相」,它是而不明、「沒有道理」的昏昧真如昏昧就有了分別,於是產生諸法萬有之相

  以真如無明與阿賴耶識就足以解釋本體現象關係,之所以又用「如來藏」,《楞伽經》雲「開引計我外道故說如來藏」。「計我外道」是妄計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們認為有「真我」在輪迴、在作主,他們不易接受諸法體性「空」而沒有「真我」的觀念,釋尊為了接引這些人而起用「如來藏」一詞。

  如來藏類似佛之胎臟,眾生皆有佛性(即如來藏),因此皆能成佛。在《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相。

  在染中的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本源。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之區別在於前者含無明,故屬「識」,而後者不含無明,故屬「智」。

  如來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惡、不善不惡諸「種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來者,它亦具阿賴耶識「能藏」等諸功能。當眾生除盡一切無明,而轉識成智之時如來藏即稱「法身」(或大圓鏡智)。

  如來藏與無明成為眾生之源,類似外道真我」與業障形成眾生,只是外道以為「真我」是不變永存之實體,而如來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虛妄有」之性質。「空」(超越概念,不可言說)與虛妄緣生的真理,與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

  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與妙真如性不同,如來藏體不生滅眾生輪迴只是無明而生虛妄有,這與外道神我參與輪迴也不相同。

  「見」,我們見到一切塵相都不真有因緣」或「自然生滅,而是如來藏的功用,由如來藏如幻而生。其它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來體性無生滅,所謂的因緣生滅即是虛妄有無之義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於公元527年到達中國,所傳的是四卷本的《楞伽經》。至五祖弘忍大師傳給六祖惠能大師時,則是以《楞伽經》如來思想和《金剛經般若中觀思想作為禪法的依據,《六祖壇經》對此有詳盡的闡述。

  《六祖壇經》是以中觀般若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惱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唐大顛禪師雲:達摩雲:「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庵雖小含法界。放開大者無外,收來小者無內。藏山於澤,藏舟於壑,藏天下天下。若從這里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方信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盡大地是個法身王。」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這一句是對文殊菩薩所問問題的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你要知道,所有一切三世如來

自從最初因地修行,都以圓滿智慧覺照。

從而了達無明虛妄,知道它像病眼空花,

當下解脫生死流轉,又像夢中見到的人

夢醒之後了不可得圓滿覺性猶如虛空

空有平等不曾動搖,覺性遍滿十方世界

若能親證即得成佛,一切幻相無處可滅。

雖成佛道也無所得,本然覺性從來圓滿

諸位菩薩此法中,能發清凈菩提信心

末法時代有緣眾生依此修行免除邪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