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六章 清凈慧菩薩章

第六章 清凈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為清凈菩薩大眾開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本章學習提綱:什麼是凡聖修行境界差別

  1、代表清凈菩提:具有清凈智慧清凈菩薩

  2、一切眾生自性平等:圓覺自性

  3、凡夫不見自性原因執著自我

  4、菩薩不見自性原因執著覺悟

  5、自性本質是虛空佛陀大圓滿覺悟

  【於是清凈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在大眾當中的清凈菩薩,從座位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清凈菩薩」,智慧不住不著虛心忘相,不為行位差別之相所染,名為清凈慧。佛在前面已開示圓覺本性,凡聖無殊。但尚未為大眾分辨隨順圓覺之心,從凡至聖,所證所得有何差別。所以本章由清凈菩薩請問世尊,從凡至聖,如何差別

  清凈菩薩,音譯尾戍馱摩帝。相當於大日經密印品之生念處菩薩不空罥索經卷九載,形像左手蓮華蓮台上豎螺,右手揚掌,半跏趺坐。真言為:南么三曼多勃馱南(歸命普遍諸佛)達磨(法)三婆縛(生)莎縛訶(成就)。大日經疏卷十三釋此真言,謂此菩薩自在,同佛境界,從法而生故稱法生,即從自性清凈之法而生之意。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慈大悲世尊!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們,詳盡地講說了如此不可思議法門。我從無量劫以來不曾見過,不曾聽過。如今,我們大家承蒙佛陀善巧的開導,身心自然安樂,得到極大的受益。

  「不思議事」,於一味凈覺之中,說輪迴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違過失,真不思議。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立相之教,染凈迢然鮮明,如佛國凈土娑婆世界。破相之宗,染凈俱絕無二,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為大眾開示宣明覺性染凈融通,在此之前聞所未聞。

  佛陀於一味圓覺自性,重重分析,輪迴根本,五性差別,染凈等法,融通無礙。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為眾演說,「本所不聞」,為眾宣揚。此時的我們蒙佛循循善誘,迥異尋常,立相之教,染凈攸分,破相之宗,染凈雙絕。此刻豁然顯出覺性,染凈融通,不禁圓解內發,輕安外形,所以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世尊,希望您能夠為在座聽法的菩薩大眾們,重新宣說無上法王圓滿覺性的妙義。並請開示,一切正在修行眾生,以及諸位菩薩,乃至於一切如來,他們所證到和所得到的境界,到底有什麼差別?以便讓末法時代眾生,聽到這樣了不起教法以後,能夠隨順修學,開悟覺性,逐漸深入。

  清凈菩薩大眾祈請,希望佛陀能夠為十方一切法會聽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聖無差的無上妙義。既然眾生佛性無二、本覺圓滿,為什麼現在一發心修行眾生,以及菩薩如來從凡至聖所證的覺性,與所得的果位,前後竟有差別呢?佛在前文說:因二種障,而現深淺差別。在當時的圓覺法會上,佛陀在世,大眾三業殊勝清凈菩薩等參會的法眾,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都已明了通達如來真實義。但想到未來眾生,不能明了,所以清凈菩薩再問「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為的是讓末世眾生時至機熟,隨順佛的教導也能開悟,此時所證的理,聖凡平等知見與佛等齊。再漸修而次第伏斷煩惱和惑業,隨順覺性而得以悟入如來境界也就禪宗之「破初關,見自性,證化身;破重關,證自性,證報身;破生死牢關,透自性,證法身。」

  此處所講,就好比先把路線地圖搞清楚,再逐步接近目標。《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在此我們要清楚,於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差別之位」,只是證悟的差別,證悟上雖現差別,然而眾生真如圓覺還是一如平等,實無差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清凈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清凈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清凈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末法時代眾生,向佛請問修行過程當中的次序差別請你們仔細聆聽,現在如來為大家解說。」

  【時清凈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下清凈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圓滿覺性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然而它並非某種確定性,也不因為某種確定性而有。它沒有形相,只是隨著種種因緣性而起作用罷了。終究沒有什麼圓滿覺性可以取得,或者證到。在圓滿覺性的廣大實相當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菩薩或者眾生。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眾生都是虛假的幻化而已。當幻化滅盡了以後,也就不存在什麼取得解脫,或者證到圓覺的菩薩和眾生了。」

  當知圓覺自性清凈本然,它不是修證差別體性。今性有差別都是因為循順諸性,隨緣現起差別之性。所有的差別性起時,全覺性而起,所以稱作法身流轉五道誰是能取所取?誰是能證所證?所以說:無取無證。在清凈實相的理體中,實際上沒有菩薩眾生差別菩薩眾生,本為一味,同歸圓覺。

  《六祖壇經》:惠能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當時有一陣風吹來,旗幡隨風飄動,一位僧人說這是「風動」,另外一位僧人說是「幡動」,兩人為此爭論不休。惠能走上前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大眾聽到了,都十分驚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對我們來說,看不懂的人多,但是看了之後仍然會立刻被觸動,真理是非常能觸動人心的,盡管不一定能全面理解,但真理的光芒仍能令我們為之震撼。這句話修行到不同次第,會有不同的理解。在本經中,佛說:「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也就是說眾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於動轉;而覺悟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由於眾生迷惑顛倒,所以不能除去幻相,而一直受幻相的干擾和影響。人們不知道迷惑和煩惱都是沒有實體的幻相,而妄想加以斷除或調伏,所以才有眾生菩薩差別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譬如我們的眼根,它有見的能力,但它卻見不到眼睛本身。其實,當我們見到種種景象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見性的存在,而見性則無法直接見到它自己。見和所見,它們的本質是平等一體的。之所以人們覺得能見的自己和所見事物不平等那隻是因為眾生迷亂顛倒而已,還沒有能夠消除滅盡一切幻化的執著。在消滅幻化的如幻修行過程當中,便會顯現出程度和次序的差別。倘若最終證得如來寂滅而隨緣境界就會明白,其實沒有什麼好寂滅的,也沒有什麼能寂滅的我。

  《金剛經》雲:「如來眾生者,既非眾生,是名眾生。」一切世間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他只是一個名而已,比如水,在人間看來那是水,可是在天人看來那是甘露,在餓鬼眾生看來,那是血。那麼你說,這水究竟是什麼?《楞嚴經》雲:「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水本身來說當體就是空性,是真如圓覺。也就是說,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它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真正證到圓覺的時候,即可以以心轉物。完美聖者滅除了所有的煩惱疑惑,體會到萬物平等道理,沒有寂滅的名相和寂滅的我相。福和德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它是無限的,依眾生心的境界產生變化。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由於妄想有個我,以及愛我的自我執之心。所以從來就不曾知道,所謂的我和我的心,只是隨著念念生滅而造作出來的假相而已。因此,就會為了自我生起各種憎愛行為,沉溺迷惑於色聲香味觸五種慾望當中,不能自拔。倘若有眾生,有緣分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並幫助他們打開心中智慧,悟入了本來清凈圓滿覺性。他們就會發現並且明白,所謂的我和我的心都是隨著念頭生起生起,隨著念頭的消滅而消滅,沒有任何真實內容。他們知道,這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只是由於念念分別的習性,而自尋煩惱罷了。倘若有善根深厚的人在這時就自然放下自我念念相續的分別,似乎從根本上永遠斷掉了煩惱。在他們看來,他們已經得到了法界的本然清凈。然而,正是這種對於清凈見解,成為了他們內心進一步解脫障礙。因此,他們對於圓滿覺性還有很多不能相應,不能通達地方這叫凡夫菩薩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

  我們凡夫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執著自我妄想而滋生我愛,不能查覺妄念的念念生滅,分別憎愛,貪著財、色、食、名、睡五欲,導致神識在幻化的六道沉淪,無法脫離。沒有佛法日子眾生內心無明煩惱所障,人生如漫漫長夜,充滿了苦難恐懼

  《雜阿含經》「盲龜值孔」的故事喻「人身難得」:當大地悉成大海時,海里有一盲龜,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只有一孔。這個浮木終年隨風逐浪四處漂游。那隻盲龜要得遇這個浮木孔,因為有時空的限制,這是很難很難的。而得人身,比這更難。

  中阿含《八難經》佛說八種障礙聽聞佛法因緣

  (1)生於地獄中;(2)生於餓鬼中;

  (3)生於畜生中;(4)生於長壽天;

  (5)生於無佛法邊地;(6)心有邪見

  (7)諸根不全,盲聾暗啞;(8)佛不出世。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今如盲龜值遇浮木孔,偶得極為難得之暇滿人身,又蒙恩佛法,幸中之幸。因此當於此人身希有心,倍加珍惜,勤於聞法,精進修持假如遇到了良師益友的教導,就能體悟到人的本性清凈無瑕,並且潛藏著無窮的智慧。而我們所執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每一剎那都在變遷。就知道眾生本來都在清凈光明真如圓覺中,卻作繭自縛,妄自受苦。假如有人,調伏了塵勞和思慮,明白圓滿和覺性沒有對待的差別,體會到法界清凈道理。但如果心中一味執著清凈的名相,那麼仍然會變成一種障礙,不能自在地使圓覺心性發揮最大功用這叫凡夫啟發圓滿智慧情形

  「棄考選佛」的丹霞天然禪師公案

  丹霞天然山的天然禪師,本是一儒生,打算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禪客,問天然:「您到哪兒去?」天然回答:「趕考去。」禪客說:「趕考怎比得上選佛!」天然道:「選佛應該到什麼地方呢?」禪客說:「現今江西大師出世,他那兒是選佛的場所,您到那裡去吧!」

  於是,天然放棄趕考,直奔江西

  剛見到馬祖大師,天然就用手推推帽子的前沿(表示要剃度)。馬祖大師看了一眼說:「南嶽石頭是你的老師。」天然立刻就到南嶽,還是用手推推帽子前沿。石頭禪師說:「到槽廠去吧。」丹霞就在伙房作了三年的燒火工。

  有一天,石頭和尚對大家說:「來日鏟佛殿前草。」第二天大眾都找出鍬、鋤等工具,准備鏟草。只有丹霞與眾不同,他端來一盆水,洗凈了頭,來到石頭面前跪下。石頭禪師見他慧根獨具,就笑逐顏開,給他剃髮,度他為僧。石頭和尚隨後又為他說戒,丹霞捂著耳朵出門就跑了

  丹霞在石頭禪師處剃髮之後,又前往江西參拜馬祖道一禪師。他到馬祖道場後,沒有禮拜馬祖就直接進入僧堂內,僧堂供有聖僧塑像羅漢僧的塑像,丹霞就騎上聖僧脖子。眾僧都大吃一驚,認為這個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聖僧頭上坐。他們急忙報告馬祖馬祖過來一看,說:「我子天然。」丹霞見到馬祖後,連忙從聖僧頭上跳下來向馬祖禮拜,說:「謝師賜法號。」此後,他便以「天然」作為自己的法號了。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菩薩都還有一見解障礙。有的菩薩們雖然斷盡了理解之心,但仍然停留在見的感覺當中,誤以為所見真實的。這種見的感覺成為了菩薩心中障礙執著讓他對於圓滿覺性仍有許多不能相應的地方這叫做未入地的賢位菩薩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

  菩薩們已知道清凈的名相對於啟發圓滿的覺性是一大障礙他們的心中雖除去了幾分這種見解,可是仍然有「想斷除清凈名相」的觀念存在。這觀念對於啟發圓滿覺性也是另一種障礙。它能使人心中產生負擔和牽掛,這叫做未入聖地菩薩啟發圓滿心智情形。所以,對任何見解和覺知的執著都會成為啟發圓覺真如障礙

  圓滿覺性,有時又稱佛性、空性、實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說是「一法千名,應緣立號」。不過,盡管名稱再多,所指的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與諸佛如來所以能夠並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自性,就是圓滿覺性。圓滿覺性是「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不亂,居禪定而不寂」。圓滿覺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這一圓滿覺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遷,實相如如,猶如黃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環、手鐲、戒指,盡管外相千變萬化,可是黃金自性永遠是黃金

  圓滿覺性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分別,圓滿覺性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所不在,無處不有。所謂法身實相不是哲學上的理論,不是知識上的分別,它完全是修證的境界

  有一次太原上座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一禪者因聽講至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時,禪師忽然失笑。孚上座講罷,便請禪者喝茶,問道:

  「我對佛學的研究,依文解義,我知道不夠深契佛旨,適蒙見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給予指教。」

  禪師:「座主剛才所講的三德法身在我聽來,座主並不認識法身。」

  座主:「我剛才所講的,是哪地方不妥當呢?」

  禪師:「你再講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禪師:「我不說座主講的不對,只說座主對法身體妙用未能認識。」

  座主:「既然如此,請慈悲為我開示。」

  禪師:「你信得過我嗎?」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禪師:「那你從現在起,停止講經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起放下!」

  座主就聽從禪師所言,每日靜心息慮,從初夜至五更。一天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禪師的門。

  禪師:「教你傳持大法,夜來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過去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緊,致使不能任性逍遙,從今以後不敢在語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罷講經,遍歷諸方,終能名聞宇內。

  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圓滿覺性。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體證的,所謂菩薩斷一分生相無明,證一分法身學佛修行,千般辛若,萬般艱難,所希望的是什麼?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證悟自己的自性。能夠認識自己的實性,也就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有所觀照,有所覺悟,都叫做障礙。因此,菩薩們應當恆常安然於本來的覺性,心中沒有絲毫的住著和牽掛。一切所觀照的境界和能觀照的我,都自然而然地同時消融於寂滅無形了。就好比有人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腦袋,當腦袋被砍掉以後,也就沒有能砍腦袋的那個人了。菩薩們以分別觀察之心,來消滅自己心中的分別妄想,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分別妄想被消滅乾淨以後,也就有什麼能分別觀察的菩薩了。菩薩修行到如此地步,就會徹底明白,如來所宣說的殊勝教法就如同標示月亮方位的手指頭一樣。一旦順著手指方向見到了月亮,才知道手指頭不是月亮。甚至,所標示的東西也根本不是什麼月亮。乃至於三世一切如來對於菩薩們的種種語言開示都是方便善巧而已。道理是一樣的。這叫做已登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們,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

  已經證得入地的菩薩凡有照有覺,都是法障,所以菩薩常覺不住。這里講的是時時在覺,不再著意於覺照,能所既空,無照與照者,同時空滅。「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所以已入聖地菩薩時常洞察萬物,可是他內心執著任何見解,所以不會成為心智障礙。當他在洞察萬物時,他不見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見所洞察的外物存在。所洞察的萬物與洞察者本身同時不存在。

  如來的一切經教,「如標月指」,都像指向月亮手指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我們就徹底知道指向月亮手指根本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所有智慧圓滿的大聖者,用種種方便的話語和譬喻,把道理講給菩薩們聽,也是同樣的情形。實際上,佛菩薩、善知識並無實法與人,但因病施藥,方便對治。所以,六祖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這與《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總之,如果我們能以「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大日經》),離指見月,不生執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縛;一旦我法雙空,並空亦空,則無盡煩惱自然化為大光明寶藏了。這樣,一切固執法見,捨本逐末,甚至爭論勝劣、高樹慢幢等現象自然「可以休矣」。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是禪宗的鮮明特色。中國禪宗是根據初祖達摩大師依《楞伽經如來思想與六祖惠能大師依《金剛經般若空性思想而創立的宗派。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禪宗從創立之初就不拘泥文字。《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有一次梵天王在靈鷲山上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世尊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涅槃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需要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佛心印,流露法喜,這種傳法,被禪宗推崇。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三嘆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靈山會上又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來的凈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法眼,能夠普照一切,含藏萬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這一就叫正法眼藏。什麼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說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這個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變又能隨緣隨緣依然不變。隨迷緣,就做六道眾生;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這就譬如冰與水一樣,隨冷氣之緣,水結成冰;隨熱氣之緣,冰化為水。這個真如心叫作妙心,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實相就是無虛無妄真實之相這就是真如心,實相無相無相就是無有一切千差萬別虛妄之相,唯是真實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大用方面來說,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體方面來說,實相無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來說,合起來就是根據真如妙心的體、相、用三個方面道理來講,這個妙真如心真是一種幽微奧妙秘密的無上法門,這個微妙法就叫法界大總相法門它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們眾生也有,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就是佛教禪宗殊勝見地

  我們要知道,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是無說而說,無言之道要我們從眼根與耳根方面,能夠得個消息,體會佛的無言妙道。到了摩訶迦葉破顏含笑以後,佛開口說了幾句法語這是以言遣言,無言之道。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無相,即相而明心。」有一次孔子對幾位弟子說:「余欲無言。」弟子說:這怎麼辦,如果夫子你不開口講話,我們這些小小的弟子們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說:不要緊,你們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沒講話么。春夏秋冬四時的節氣,不是照樣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沒講話萬物不是也生住異滅,輾轉循環,終而復始嘛!你們看,天何言哉。這就充分說明了,無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說,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到了第二峰頭,才說出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尚未悟道的人須憑藉聖者教法才能斷除心智障礙。等障礙都除去了也就同樣用不著言教了。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逆境障礙,就是究竟圓滿覺悟正念現前和妄念紛飛,無非都是解脫事情成功或者不成功,都叫做涅槃智慧的心和愚痴的心,通通都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成就法門外道成就法門,同樣是覺悟之路無明真如,並沒有什麼兩樣。那些所謂的戒定慧,和淫慾,嗔怒,愚痴一樣,都是清凈梵行。芸芸眾生山河世界一樣,有著同樣的法性。地獄也罷,天堂也罷,都是本來的凈土。有佛性也罷,無佛性也罷,終將一起成佛。一切煩惱本來就是解脫。以法界本有的寬廣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徹一切境界,猶如虛空一樣毫無真實可言。這叫如來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

  這一段,堪稱當空雷震,驚世駭俗。我們把這一段和《六祖壇經》中薛簡啟問六祖的一段經文一起參照學習,看看六祖對此的講述: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問:「如何才是大乘見解呢?」六祖說:「明和無明,在凡夫看來是不同的兩種東西,有智慧的人了達它的性體沒有兩樣,這無二的性體,就是真如實性。所謂實性,在凡愚身上並不曾減少,在聖賢身上也不會增加,住於煩惱之中不會散亂,處於禪定之中也不空寂,不是斷滅,也不是恆常,沒有來也沒有去,不在中間也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一如,永不改變,稱之為道。」

  這里,六祖把所有的對待法都回歸空性一如的本源,萬法自然和諧起來。就像我們看到《楞嚴經》中講到如來藏到底是空的還是不空的?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是要超越的。你用任何一種概念,任何一種定量把它標準化的時候,就認為別的是標準的。而在佛性狀態,沒有一個是標準標準概念當你建立一個標準的時候,你就否定了和這個不同的一切。

  溫州遇安禪師,常閱《楞嚴經》,又名楞嚴禪師。一日閱《首楞嚴經》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讀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此後列十對法闡述障礙即究竟覺。佛證覺心,心無取捨,諸法普同,是謂圓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第一識與智對。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無念則得正念。是智。有念則為失念,是識。念本自空,本來無念,無非解脫,即究竟覺。佛法到了上乘根性的時候,它不否認世間的任何東西。一切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它是絕待圓融。所以,不用智與識或者明與無明來對待理解它。而智與識、明和無明本體都是佛性,在無上乘密法中對這個的解釋特別明顯。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第二成與破對。眾緣相會是成。緣離離散,是破。一切因緣,皆無自性,成法破法,都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第三愚與智對。《大寶積經》說:「痴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痴性與佛性平等差別愚痴智慧,只在一念差,一念識轉智,通為般若智。「菩薩外道成就法同是菩提」,第四邪與正對。《思益經》說:「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住正法而無執,入外道而不迷,二者都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第五真與妄對。《涅槃經》說:「無明本際,性本解脫。」迷時真如妄想,悟時妄想真如。六祖的解釋為:「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智慧愚痴通為般若無明真如無異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煩惱菩提煩惱是未覺的狀態菩提是覺醒的狀態煩惱菩提佛性上,乃至在事項上是沒有差異的。眾生沒有意識到二者同源而強行逆行取捨,就在心理上產生矛盾對立,就開始感受到分別所帶來的苦。真正到實相狀態時,輪迴涅槃是不二顯現,平等一如。為了讓眾生從二元對待法中超越上去,所以密乘就講了很多方法讓我們超越凡夫知見。例如,在二乘法高度,我們探討眾生修行,造作貪瞋痴所產生的是輪迴煩惱,勤修戒定慧所獲得的就是解脫涅槃。而到了真正無上乘的時候,戒定慧和貪瞋痴同樣都是佛性的一種表現形態。為了讓還未達到這種高度的眾生方便起修,藏傳佛教中就用了很多方便的圖像、真言修法,來令眾生自我狹小的「我法二執」中超越出來。

  「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第六染與凈對。夫戒定慧對治淫怒痴,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諸法無行經》說:「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佛道。貪瞋痴我們稱為煩惱戒定慧梵行我們稱為解脫,而貪瞋痴的當下和戒定慧的當下兩者體性是一如的。例如「貪」,因為一切都是佛性顯現,所以貪的那一刻也是佛性顯現。

  就像陽光透過玻璃投射到牆上,無論是玻璃上畫了個什麼圖案投射到牆上,這里畫了個烏龜,這里畫了個人,它們的體性都是陽光的體現。我們不能在這里認為這個人很好,那個烏龜討厭,它們兩個是同一體性的。如果回歸到光之本體,就會發現:其實都是陽光作用而映現的。同樣,貪瞋痴當下的能量來源佛性戒定慧能量也是來源佛性。如果我們在現象中的時候,我們假立名相說,這個不好,那個好;當究竟一如的時候,它們兩個都是一樣的,都是佛性光明

  比如說這燈,燈泡的能量,我們打開它,它就放光了。空調,我們打開它,它就散熱了。不論是空調散的熱,還是燈泡發的光,它們體性上其實都是來源於電。當我們安住於電的時候,我們發現它們兩個所產生的作用,產生的妙用都是電的作用,電的妙用眾生往往卡在這里,認為燈泡的功德大,空調功德小,就會卡在事相上,而忽略了它本體佛性妙用。為此,密宗禪宗都明確提出來「煩惱即是菩提」,輪迴涅槃不二,是指體性一如。

  密宗講到了,貪也是佛性顯現,瞋也是佛性顯現,痴也是佛性顯現。為此,藏傳佛教建造的佛像微妙眾生的貪一般是貪財貪色,藏傳佛教就有喜樂佛像,一尊男的佛抱著一個女的明妃,這個叫喜樂本尊。所以說,眾生雖然貪,但那是喜樂本尊化身;瞋是憤怒本尊,青面獠牙現憤怒相的佛像代表瞋,瞋的本體也是佛性的顯現,所以叫憤怒本尊;痴就是安詳寂靜,我們用寂靜本尊來表述。因此,無論是喜樂本尊憤怒本尊,以及寂靜本尊,他們都是佛性顯現的不二化身

  眾生的任何一個形態顯現,其實都是佛性不二的在其身上的一種正常顯現,戒定慧和貪瞋痴同是如此,是同一能量的體現。大家看《西遊記》,表現的就是貪瞋痴之妙用。豬八戒代表了貪,孫悟空代表了瞋恨,沙僧代表愚痴。但是,貪瞋痴卻不離佛性,只要發起菩提心,此三者當下就能成就波羅蜜,而唐僧就代表菩提心。在佛性顯現中,在我凡夫來看,貪瞋痴不是好東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時候,孫悟空代表的瞋恨現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經,成就斗戰勝佛。豬八戒所代表貪財好色,顯現為喜樂本尊,充滿了喜樂色彩,而且把關係融合得很好。唐僧不高興的時候就把悟空走了,趕走了不行啊,豬八戒再把美猴王請回來。所以,他起了和諧作用喜樂作用。沙僧所代表愚痴,話也說不好,仗也不能打。但是,他規矩能幹,牽馬挑擔,任勞任怨,成就忍辱波羅蜜

  他們三個在沒有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會惹事生非,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騷擾嫦娥,沙僧工作失誤打碎了琉璃盞。當用菩提心來引導的時候,他們當體就是佛性顯現,最佳拍檔,完美組合,建立了完善的團隊,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這是比喻,眾生了知自己是佛性的不二顯現:當你貪的時候,你是喜樂本尊;你著急發脾氣的時候,是修憤怒本尊;你發獃的時候,修寂靜本尊。你只要了佛性,貪瞋痴當體都是修行真實妙用這是密宗非常高端的直指修法。因此,我們說貪瞋痴和戒定慧在同一佛性體性下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是超越二元對立的。

  《大智度論》中記載的故事

  一日,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個故事:當時,有兩個菩薩比丘,一個叫喜根,一個叫勝意。

  喜根法師行住坐卧端正誠懇,對於世法不離不棄,而且對於善與惡不起分別二念。喜根的弟子都很聰明,喜聞佛法深義,但是喜根對於弟子修行,無論是寡慾知足的,還是那些精進持戒修行頭陀都不多加贊賞,只是與弟子們宣講開示諸法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不生不滅的實相清凈法。

  喜根菩薩常常對他的眾弟子說:一切萬法,貪嗔痴三毒相,這些諸法相都性本空,但是都有被蒙蔽的真性,修行人見證諸法實相,不要落入對於「相」的我見與法見中,才能真正做到心無掛礙。所以喜根就在諸法實相上為弟子說一切方便法,從而教化他們證入「一相智慧」,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礙智慧。當時喜根的很多弟子能做對於萬有萬法沒有嗔心,也沒有悔心,都能達到菩薩生忍的境界,因為得生忍所以進而可以得法忍,在實相法中心不動如山。

  而當時的勝意法師則不然。這位法師嚴格持戒清凈修行,並且修十二頭陀苦行成就四禪、四無色定的境界。勝意的很多弟子根性暗鈍,我執很重,執清凈相,因為心經常處於「分別」二見中,所以經常動轉。

  有一次,勝意到喜根弟子家中造訪,給喜根的弟子稱贊持戒、清心寡慾、知足苦行禪定修行,並詆毀誹謗喜根說:喜根講的法將人都帶入邪見中,他宣說的淫、嗔、痴和無掛礙諸相,不是純凈的修行人

  喜根的這位弟子已經得了「法忍」,聽到勝意這樣說,就問他:「大德,您說我師說淫慾法的法相是什麼?」勝意說:「淫慾的相是煩惱相,是無明煩惱。」弟子問:「這個淫慾無明煩惱,究竟在哪裡,又因何而有呢?是在身體內,還是在身體外呢?」勝意回答說:「淫慾煩惱即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在體內,那就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就不會依靠因緣發生,但淫慾我們知道是依靠因緣發生的。如果淫慾煩惱相不是體內本有,若果在體外,那麼就與我有什麼干係了,但是如果沒有干係,就不煩惱,所以淫慾相即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

  喜根的弟子說:「既然如大德所說淫慾相即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空間,遍求一切處去尋找這個煩惱的實相,結果是不可得不是嗎?所以淫慾相性本空,本來不有,所以不生不滅。如果沒有生滅相,空無所有的這個法相,又如何能讓人起分別煩惱,讓大德您作惱呢?」

  勝意聽了喜根弟子的回答,心中不高興,但是也沒辦法反駁,只對這位弟子說:「喜根菩薩欺騙信眾,進入邪道去了。」

  當時勝意菩薩雖然已經證到了四空定,但是因為他未深刻了知諸法實相,所以只要聽到是佛說言語心生恭敬歡喜,聽到外道說的就心中忿忿;聽到言語行意不好就不開心,聽到好的就生大歡喜心;聽到生死憂愁,聽到涅槃就高興,住在生滅分別的二見中,不能有知見正行

  勝意菩薩回到自己的精舍,對弟子說:「你們一定要知道,喜根菩薩不能如實修行,欺誑眾生,從而將他們帶入惡見惡行中。為什麼呢,因為喜根給弟子講貪嗔痴的三毒相,以及一切諸法無礙相。」

  喜根菩薩聽到勝意的說法,心想:這個勝意,嗔惡分別心太重了,心被業所纏縛,恐怕會造大罪。我應該對他講說甚深微妙無相的法理,即使今天他不能有所證悟,但是卻可以給他未來世種下佛道善根因緣。於是,喜根就對弟子說了首偈子:

  「淫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喜根說完,當時就有三萬諸多天子證得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不著一切法相,而得到解脫

  可是,勝意菩薩雖然修行有成,但卻遭到了地獄果報,受無量千萬億苦。後來轉生為人,累世被人誹謗,無量劫中因為業障重無法親近聽聞佛法。一直到誹謗的罪業漸漸還完了,才得聞佛法出家修道。但是因為業力習氣緣故,雖然出家依然不能持戒,後來無量世重作沙門,能夠持戒了,但是根性依舊暗鈍。

  喜根菩薩因為布施無相實相法與眾生解脫,最終證得了佛的果位,佛土號寶嚴,佛號名光逾日明王,在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

  文殊佛說:「勝意比丘就是當時的我,我可以觀到自己當時因為誹謗真佛法緣故而遭受無量苦。」文殊說:「如果修行人真的要解脫一切苦,就不應該著法相知見而懷嗔恨心。」

  文殊說完,佛陀文殊說:「修行人能夠聽聞諸法無行』的經義,有不可思議功德,但是佛是不廣為眾生宣說的。為什麼呢?因為那些不修道不精進,只想從佛法中獲取利益的人,聽到這樣的甚深妙法是不能信受的!」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彌勒菩薩一起對佛說:「世尊,我們一定會在未來世讓眾生得聞受持無上無相無行妙法而得解脫,這樣,那些天魔與梵王就不會迷惑眾生得便利了。」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了知貪瞋痴和戒定慧佛性上的無二無別,就可以任意造作,不持守戒律。需要了知,超越因果絕非撥無因果,任運而行絕非胡作非為。行道中人自應謹慎取捨因果,真正證悟者因通達性空緣起的理趣,取捨因果自然更加細致任運。祖師曰:「證悟見解廣如虛空,取捨因果細於粉末。」

  戒為無上菩提本,離了戒律,無成就可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子若無戒律作為生活規律的依准,了生脫死是難以做到的;佛教如無戒律作為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將烏煙瘴氣。因此,佛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佛子,應當以戒為師。我們學佛宗旨是在了生脫死,戒律若能持的清凈便自然通向涅槃。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佛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蹤跡的。

  看似萬般現象不一樣,但是它們的體性是一樣的。我們有分別就不是實相,而是假相;如果我們了知無二,就是實性實相。我們的實性在凡夫一點都沒有減少,我們的佛性釋迦牟尼佛的佛性,他的沒增加,我們的也沒有減少。我們在煩惱中,其實佛性也依然不亂就像我們看電視電視屏幕亂糟糟,但是電沒有亂。同樣,看似煩惱現象,其實它的本質並沒有什麼亂象。在禪定本體寂滅,妙用生機盎然。

  超越了任何的對待,不被任何一個觀念卡住。我們的佛性從來沒有生起過,也沒有寂滅過。相就是現象,性就是本質,現象和本質都是這么如是如是。常住不遷,就是佛性。不遷就是不變化不變異的,只要有變化的就是假相,不是常的,是無常的。而佛性沒有任何的變化,名之曰道,這就是道。這個道就是佛陀所說的那個本性就是我們想要描述卻無從說起的那個本源狀態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第七依與正對。《涅槃經》說:「我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所說究竟,即是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第八苦與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全由心生。心既本空,一切清凈地獄天宮,豈有異相?在《維摩詰所說經》中: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庄嚴。」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第九、有性與無性對。有性即是三乘種性,無性即是闡提種性。如此四種種性,當下齊成佛道

  有一公案說:靈訓禪師去參訪歸宗禪師時,提出一個問題說:「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我不敢向你說。就是向你說了,恐怕你也不相信。」

  靈訓禪師回答道:「老師您的話,弟子哪敢不信?」

  歸宗禪師就再問說:「你剛才問什麼?再問一次。」

  「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喔!如何是佛?你就是!」

  靈訓禪師一聽,「我是凡夫啊!怎麼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趕快再反問,「老師!您說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證我自己是佛呢?」

  歸宗禪師答:「一翳在眼,空華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這意思是說你不能見到自己是佛,因為自己有了無明妄想就好眼睛裡面生翳,有了毛病對於一切世間真相就見不到了。如果你去了這種毛病就能見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認識自己,是因為自己不懂得尋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邊佛法說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說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靈山會上拈花,這是很公開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大迦葉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謂「心心相印」,這就是密意。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第十縛與解對。《佛頂經》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我們的分別心和執著心本是虛妄,猶如空中花。一切煩惱都是因為分別執著生起。分別執著既然不是實在的,煩惱何有?既無煩惱,何來縛者?縛者虛妄,當下解脫。四祖道信初參三祖僧璨大師時說:「願和尚慈悲開示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反問:「誰縛住你了?」

  是的!天下無事,庸人自擾之。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妄念。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覺無礙。空間取當體,當體圓滿時間取當下,當下具足。一切為一,萬物相連,表面的萬象不同,不掩深處合一的實相。所有時間是一個時刻,永恆不是無盡的時間,而是同一時刻,是我們意識狀態在同一時刻的品質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以真如圓覺本有的寬廣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徹一切境界,觀察世界的各種現象,這些相對立現象就如虛空一樣的不實在。這叫如來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方信禪師雲:「無眾生可度,無三界可出,無涅槃可證,本來具足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經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為人自肯,決定無疑。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應當做到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時候,不會生起虛妄分別之心對於那些隨緣而起的念頭也不要拒絕和消滅它。雖然有時也會用連續的妄想分別來思考問題,但不要認為它一定是妄想。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不落於知見也不要去辨別它是真實佛法。倘若某些眾生聽到這樣的法門以後,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修學,並且不會驚恐害怕就叫隨順悟入圓滿覺性。

  佛陀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教授觀心修行方法

  一、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不攀緣外境而起分別心。

  二、於妄心忽然起來時也不要刻意制止,只是不作理會。只要不作理會,正是一念覺轉,便銷於無形,如果妄加制止,期望息滅念頭,等於妄上加妄,火上澆油。《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三、於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別,現量迷亂了。祖師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四、「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里所說的「真實」,是分別心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對於不費心去認知的本然心境也不必費心去辨別它是真實

  五、聞是法門,假使有人能不驚怪疑怖,加以深信理解接受和實行,叫做隨順悟入圓滿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各位善男子,你們要知道,像這樣的眾生,他們以前曾經供養百千萬億數不清的諸位佛陀,和諸位大菩薩,並且培植下了深厚的德行善根佛說這樣的人,叫做成就如來的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清凈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清凈菩薩當知道,圓滿覺悟菩提之性,

本來無取也無可證,沒有真實菩薩眾生

從未覺悟直到覺悟便會顯出次序差別

凡夫菩薩理解為礙,賢位菩薩未離覺知。

登地菩薩分別永滅,心不貪住一切境界

大覺世尊無不圓滿,叫做處處自在隨順

若有末法時代眾生心中不生虛妄知見

佛陀贊嘆這樣的人今生就是活的菩薩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所有功德已經圓滿

雖然顯現種種方便,都可稱為隨順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