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經(222)

  七、例經(222)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如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的話,就應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

  從「無明」至「老死」,即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從「無明」起始,至「老死」為終結,算是一次輪回。然後,再從無明始,至老死終,生生不息,世世如此,無有停歇。而從無明至老死,共分為十二個階段,即十二緣起法。它們分明是:無明(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六根未具然已有胎形)、六處(具六根而成人形)、觸(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外境生起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在十二因緣中,無明為為生死的根本源頭,如果將無明斷滅,那麼其餘後者即無法再生起。但是這裡面存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即「無明是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它沒有具體的表象特徵,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候我們根本無法將其感知,甚至用思惟都無法想像。因此普通人慾將無明阻斷,簡直就是一個美好願望而已。而這部《例經》,實際上就是佛陀在教導協助我們,如何將無明乃至生死斷除阻絕的方法與步驟。在這裡佛陀對我們說,欲斷滅無明(欲一一了知無明,即「別知無明」)乃至老死,必須要修習下列法門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其中,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即是我們常說的三十七道品。茲將這些名相略述如下:

  1、四念處(四念住)

  (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凈;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生滅,更無常住;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2、四正斷(四正勤)

  (1)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2)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3)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4)已生善法為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3、四如意足(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註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4、四禪(略)

  5、五根

  根,即能生之意,因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於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

  6、五力

  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故。

  (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二惑。

  7、七覺支(七覺分)

  (1)念覺支——能思惟所修之道法,常念於禪定智慧;

  (2)法覺支——又名擇法覺支,善能揀擇諸法真偽;

  (3)精進覺支——修諸道法用心專一,無有間雜;

  (4)喜覺支——契悟真理心得歡喜;

  (5)息覺支——又名輕安覺支,能息斷除滅諸見煩惱身心輕快安穩;

  (6)定覺支——能覺了所發禪定,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7)舍覺支——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8、八正道

  此處的八正道為有學位所修習,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

  9、十一切處(十遍處)

  十種一切處是指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外加四色(青色、黃色、赤色、白色)。

  至於為什麼要修習十遍處,這裡面有多種說法在這裡,我比較傾向於南傳《清凈道論》中的觀點,即依十遍而修,皆各有成就

  (1)依於地遍,能以一成為多等,或於空中、水中變化作地而以足行走或坐立其上,或以少及無量的方法而得勝處。

  (2)依於水遍,能出沒於地中,降下雨水,變化江海等,或震動大地、山嶽、樓閣等。

  (3)依於火遍,能出煙燃燒,能降炭雨,以火滅火,欲燃則燃,或作諸光明天眼東西

  (4)依於風遍,能速行如風,降風雨。

  (5)依於青遍,能變化青色,作諸黑暗,或依於妙色及丑色的方法而得勝處、證凈解脫

  (6)依於黃遍,能變化黃色,點石成金,或依於妙色丑色的方法而得勝處、證凈解脫

  (7)依於赤遍,能變化赤色,並如上述證凈解脫

  (8)依於白遍,能變化白色,離諸惛沉睡眠,消滅黑暗,為以天眼東西而作諸光明

  (9)依於光明遍,能變化輝煌之色,離諸惛沉,消滅黑暗,為以天眼東西而作諸光明

  (10)依於虛空遍,能開顯於隱蔽,在大地中及山嶽中亦能變化虛空,作諸威儀,可於牆垣上自由步行。

  10、十無學法

  所謂無學,乃與有學相對。有學是指雖已知佛教真理,但未斷盡諸惑,尚有所學者;而無學指已達佛教真理的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學者聲聞四向四果中,唯阿羅漢果為無學,其餘四向三果皆為有學。此處的十無學法,前八支即八正道,為有學、無學所共修;後二支(即正解脫、正智)為無學解脫者所特有。如果證得後二支,方為無學法,前八支亦共為無學所擁有。此十無學法為(以下闡釋以《望月佛教大辭典》為參考):

  (1)無學正見——指與無漏作意相應之慧;

  (2)無學正思惟——指與正見俱起之思惟;

  (3)無學正語——指依無漏作意所生四種語業(遠離妄言、兩舌、粗言、綺語);

  (4)無學正業——指依無漏作意所生三種身業(遠離殺生不與取、淫業);

  (5)無學正命——指遠離諸邪命,如法活命;

  (6)無學正精進——謂欲樂正勤,勇猛堪任;

  (7)無學正念——指心中明了,於諸法不忘失;

  (8)無學正定——謂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無散亂;

  (9)無學正解脫——指離煩惱之束縛的有為解脫;

  (10)無學正智——指盡智及無生智。

  至此,《中阿含經》六十卷計222部小經內容,已全部「漫說」完畢。

  (界定,2009年10月19日,於浙江舟山市普陀山佛教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