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有的人在睡覺,有的人腿疼得在掙扎,有的人進入狀態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美景,更多的是神遊三界,人在這里,心不在這里,沒辦法達到身心合一。平時胡思亂想慣了,幾十年下來妄想已經成片成勢,想改變,讓它由熟變生是很難的。而我們用功修行還是生的,沒有成片成勢,想讓它由生變熟就更難了。所以修行人之間常會問:有沒有與道相應啊?有沒有與佛相應啊?功夫是否成片成勢了啊?
我常說一句話:我們的內心世界不樹立戒定慧,必定會被貪嗔痴佔領。心靈的空間不填滿正知正見,必定會被邪知邪見佔領。就像hh多年來一盤腿就打瞌睡。為什麼會打瞌睡呢?因為他坐在這里不用功。我們的頭腦也好,心也好,不給它一件事做,它就會自己找事做,做什麼呢?要麼昏沉,要麼散亂,要麼胡思亂想,要麼睡覺。一旦昏沉、散亂、胡思亂想或睡覺成片了,你再想生起一個念頭取代它,那是千難萬難!實際上你只要主動出擊,在內心世界安排一件事,心就不會飛出去,其他雜事、閑事、亂事就進不來了。只要長期給它一件事做,鍥而不舍地做一件事,慢慢地,功夫信號就不間斷,就成片成勢了。無論是念佛、持咒、觀想,還是數息、隨息,總之你要主動給它安排一件事,否則它就信馬由韁,難以駕馭了。
但是,像hh這樣昏沉已經成片成勢,這種信號已經布滿整個虛空,斬不斷了,你再讓他生起一個念頭比如念佛,那幾乎不可能的。怎麼辦呢?他就不適合繼續打坐,而是要不停地走動,在走動時才容易入道。每個人入道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不是每個人都用同一種方式入道。
不會用功的確很苦惱。有的人一坐下來馬上就能進入狀態。就如同用手機一打開就有信號一樣,可以收發自如,不費吹灰之力。修行的狀態和手機隨時與網路保持鏈接的狀態很相似。只有內在的力量可以隨時出去,外在的力量可以隨時接收進來,才可以住山閉關,全力以赴地修鍊自己的色身,改變這個肉體。為什麼要改變肉體呢?因為它要和宇宙的大力量銜接,如果不改變,就承受不了宇宙的大力量。
作為出家人,有三件事是必須嘗試的:一是閉關修鍊;二是開山建寺;三是講經說法,服務眾生。只有成就後講經說法服務眾生,才能回報眾生,回報社會。
禪七結束後,好幾個人跟我說要到自在堂去用功,短期閉關。我沒答應,因為我知道他們進了禪堂也無法身心合一,只會胡思亂想,渾渾噩噩,身在禪堂,心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也就是所謂的魂不守舍。只有把心收回來,人在此,心在此,才能用上功。否則,坐在禪堂里只是熬腿子,練一練腿。好多人住禪堂、閉關都是熬腿子,由於基本方法沒有掌握,幾年後從禪堂里出來都是彎腰駝背,身體不端正。一個真正坐禪的人一定是坐姿標准,身體非常端正,絕對不會彎腰駝背,更不會是羅圈腿。出現這些情況,就是姿勢沒有調正。
每天吃完早飯打坐的時候,我看多數人都在昏沉。飯後昏沉還有點理由,因為身體的能量都到胃裡幫助消化了,頭腦缺氧就會犯困。但長期打坐犯困就和坐姿有關了。所以大家每次上座盤好腿後,身體要往前傾一傾,下巴往下壓一壓,壓到喉結,拉一拉後面的脖子,這樣腦袋就不容易因缺氧而昏沉了。
按理說,我們打坐一旦進入狀態,下半身的力量被逼上來,是不應該犯困的。我們體內的血液一般在八斤左右,腰部以下佔五斤,腰部以上佔三斤,當我們把兩腿一盤,小腿和大腿疊在一起時就產生了氣,氣一點一點地增長,就把下半身的氣血逼到了上半身,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缺氧呢?所以一個禪定功夫好的人,絕對不會得老年痴呆症,也不會得健忘症。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或健忘症,有一點敢肯定,他年輕的時候一定沒有禪定功夫。因為他身體的氣血在下面,沒有反彈上來。經常盤腿的人,他的力量通常都在上半身,頭重腳輕,腿上沒有力量,走起路來比較飄,這時候全身的氣血還沒有暢通。當這個過程結束後,腿上的氣血才開始循環。當腿上的氣血暢通以後,踩在地上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一天走一百里沒有一點問題,過去祖師們所說的神足通就是如此。
禪定功夫好,身體通透以後,就能與自然界的空氣融為一體。比如現在我們手在空中一揮,感覺不到有一股阻力。或者即便感覺得到這股阻力,它也沒有穿透你的手臂。而修行好、氣血暢通、身體通透的人,他的毛孔隨時都與周圍的空氣融為一體,他的磁場就會以光的形式向外輻射,穿透周圍的一切。禪定功夫越深,磁場輻射得越遠。比如你的磁場可以輻射到我們的寺門口,當有人踏入寺門的範圍,就等於踏入你的磁場範圍,你自然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無處不是磁場,你一旦與大自然的磁場融為一體,就意味著別人都在你的磁場範圍內,你就能感受到別人的存在和起心動念。但前提條件是你的身體通透了,你內在的力量與外界的力量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循環。只有如此,我們打坐才不會昏沉散亂,才能與功夫打成一片。這時候你去住茅棚,去閉關,三年五年下來,你這個肉身就被宇宙的高能量物質所取代和轉化了,你的肉身最後才能達到金剛不壞,留形住世。比如六祖的真身之所以能留下來,就是他內在的力量可以出去,和外界的力量進行對換。
今天tz師說想到終南山去住茅棚,嘗試一下閉關。我想就這個話題跟大家聊一聊,讓大家都聽一聽。好多出家人,還有一些居士對閉關非常嚮往。我想問你們:如果你不會用功,功夫沒有成片,或者根本用不上功,你要怎麼辦?我也經常問大家:你現在能不能用上功?你的功夫是否已經成片?有沒有信號?信號是成片還是斷斷續續?如果還沒有信號就去住禪堂,或者閉關,其結果不過是熬腿子,練腿子。當然,即便功夫沒有成片,去嘗試一下也未嘗不可,可以練一練腿子。因為寺廟里的工作多,比較忙碌,腿子很難練出來。但是,還存在一種情況,如果你的心力不夠,一個人住茅棚住山洞,你的腿也練不出來,每天坐在那裡只會動來動去,腿子換來換去。而在禪堂里大家都靜靜地坐著,你也不好意思換腿,反而更容易把腿子練出來。
你到西藏一年多,談一談你在那裡是怎麼用功的。(tz師敘述略)
關鍵是要用得上功啊。你說的這些全都是心意識的分析判斷,正是這些阻礙了你用功。一個人真正在用功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就像我們每天打木人樁,左手右手輪流打,根本沒有第二個念頭,最後變得像個機器人,哪裡還會去分析判斷?分析判斷恰恰說明你的心沒有專註在修行上。如果沒有完成高度專註統一的過程,是很難證悟空性的。
剛才你講到空性,空性是藏傳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禪宗的最高境界——萬物同體,又是古人經常講的三個字——無所住。我認為與其說無所住,不如說善護念。你之所以無所住,是因為你善護你的念頭。如果你沒有善護住念頭,你住了散了都不知道。之所以我知道我無住,我在住,或我散亂,那是因為我善護念。所以我認為《金剛經》的精華,也就是它的最高境界是——善護念,而不是傳統所說的——無所住。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離開了善護念,都難以修成。
真正的用功,絕不是讓你坐在這里分析、判斷、感受心理和生理的反應,周邊的反應,這是在玩心理游戲,只會阻礙你用功。很多練拳的人都知道,真正練拳進入了狀態,腦袋是生不起第二個念頭的,甚至連呼吸都忘了,哪裡還有多餘的力量去分析、判斷、感受身體的反應?就像我們打沙袋、打木人樁進入了狀態,念頭是生不起來的。如果你一邊打沙袋,一邊還有念頭,說明你沒有高度專註在打沙袋上。又像電腦打字,在初級階段是不能分神的,一分神就容易打錯字。當達到最高階段時,就可以一邊打字,一邊分析文章的對錯,一邊和旁邊的人說話,因為他已經達到了高度的協調、統一,這時候就可以六根互用,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每個功能同時使用,眾所周知,這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但前提條件是必須經過第一階段——身心封閉,內外斷絕,裡面的消息出不去,外面的信息進不來,也就是達摩祖師講的心如牆壁,內外隔絕。如果剛開始用功,你就分析你的身體和心理反應,你的身心是沒辦法統一的,因為你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一個點上。
問:六根為什麼會分成六股力量呢?
師:有一千根就可以分成一千股力量。就像我們用的寬頻一樣,一根線可以分出很多支線,很多信號都是從同一根線上發出的。所以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都是由一繁衍而來的。
師:怎麼會減弱呢?就像拿出一個萬行的單細胞就可以克隆一萬個萬行一樣,那一萬個萬行和這一個萬行一樣不增不減。又像從大海里取出一滴水,它的成分和整個大海的成分是一樣的,屬性也完全一致。
做什麼都要經過第一過程——把心收回來,達到專註統一。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完成,達不到專註統一,你的身心是不會起變化的。
功夫就是方法加時間。剛開始我們往這里一坐,一年兩年三年什麼都不要想,每天就是重復一個方法。就像練功一樣,一個動作重復一千遍。當達到一千遍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形成了一種肢體語言,不需要經過頭腦。任何方法達到最高境界時,都是不經過頭腦的。就像比武一樣,出手是不經過頭腦想的。如果經過頭腦才出招,對方早就把你的鼻子打塌了!為什麼那些動作會變成本能呢?因為天天訓練,每個動作都訓練一千次以上;而且在訓練時,頭腦是不允許有第二個念頭的。一旦達到高度專註和統一,萬念就變成了千念,千念變成百念,百念變成十念,十念變成一念,這一念保持半年、一年、三年以後,再從這一念里分出十念、百念、千年、萬念,就像一條寬頻可以分給十台、百台、千台、萬台電腦使用一樣。但是前提條件必須由萬、千、百、十達到一。也就是欲散先專,專的目的是為了散。所以佛門裡常說:我今天出世——關起門來與世隔絕,專心修鍊,是為了明天入世——和眾生打成一片。明天積極入世和眾生打成一片,是為了後天歸於山林隱修。脫離紅塵——歷練於紅塵——超越紅塵,就這三步路。
師:這是祖師說的:我達到了這個境界,即便吃喝嫖賭,也不會妨礙我的菩提路,不會破壞我裡面的東西。
問:那覺照 ?
師:不間斷指的就是覺照。
問:
師:到最後念「阿彌陀佛」已經有覺照在了。
問:
師:如果你念到最後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明你還在原地踏步。剛開始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屋檐的滴水一樣「滴答,滴答」,念到最後形成了一條線,像行雲流水一樣沒有間隙。但形成一條線還不行,還要從有形的線變成無形的線。
師:「念佛是誰」還不是最後一關,如果以十步為圓滿,「念佛是誰」只走到第七步,後面還有三步,後三步還存在一個參究——能參和所參。到最後必須是外面的任何畫面進來,內在心靈的線都斬不斷,破壞不了。如果心裡還忙個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時候連第七步還沒有達到。
師:這個「誰」就是覺照,就是剛才講的空性。
問:「誰」出現以後怎麼做呢?
師:「誰」出現以後,還要去試去用,看財色名利是否能幹擾她,摧毀她。如果把她比作信號,還要看信號是否會被干擾。如果外面的功名利祿還會干擾、破壞她,那你還要繼續修。修到最後什麼都干擾不了她,破壞不了她時,你才做得了主。如果你只想修法身,到這樣就可以了。如果你想留形住世,還要修這個色身。為什麼明年我要到「兜率天」進行第四次閉關修鍊呢?因為這十年建廟身體透支太多了,必須再回爐一次,把身體修補回來,否則繼續這樣折騰下去,我的身體就垮了,死的時候可能就不能那麼來去自由了。
過去我曾打過一個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火箭發射的架子,中樞就是通道,人體的精氣神就是火箭下面高能量的燃燒物,把我們靈體這個「火箭」推向太空。身體不健康就意味著你這個火箭發射的架子品質不好,通道不暢通,燃燒物不足,力量不夠,你的靈體就發射不出去,你就做不了主。儘管這時候你有覺照,但是禪宗講的是百發百中,每一發子彈都必須打在十環上,而且在任何環境下都必須擊中十環才有用。
所以用功的時候就要專註在方法上,出現妄念或各種身體的反應時,都不能跟著它跑,更不要去分析它。如果你分心去分析你的妄想、你的體感、你身體的反應,你就要分一股力量給它們,你用功的力量就分散了。當然,偶爾感受一下身體是有必要的。但長期這樣知覺跟著感覺跑,也就是心理跟著生理跑,這是修行的大忌。比如你的腳麻了,你的心就跑到腳上;你的背疼了,你的心就跑到背上……這就犯了大忌。如果你腿痛不理會,腰痛也不管,知覺就守住那個靈明不昧的東西,保持你的清凈心,當什麼都破壞不了你的覺照,甚至吵架的時候你的覺照都不丟時,從心靈上來講,你的功夫就算成熟了。但是,你還要修身體。
師:這時候就是在修報身和化身了。什麼叫法身呢?從理論上講,就是你和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房屋、豬馬牛羊人等萬事萬物融為一體,你就是他們,他們就是你。從功夫上講,你一打坐,你這個個體就擴散彌漫。有的人是瞬間「唰」地融化開,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如果這個宇宙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他的磁場就覆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眾生吃喝拉撒都在他的法身磁場上,萬事萬物被破壞就是他的法身被破壞。
什麼叫化身呢?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把一個文件拷貝成千千萬萬份,把一個單細胞克隆成千千萬萬個。從修行上來講,就是你坐在這里,從你身上飛出去一個影子。甚至你動一個念頭就飛出去十個影子。如果在座誰的天眼打開了,我打一個妄想,他會看到從我身上飛出去一個影子,甚至可能十個影子、一百個影子。每一個影子就是一束光,飛出去一個影子就是飛出去一束光。所以想知道你有沒有打妄想,只要看你身上有沒有影子飛出去。比如你打一個妄想到北京,你的身體就飛出一道光到北京去了。妄念打得越多,體質就越虛弱,因為飛出去的光是你身體的能量。身體的能量越強,妄念就越多,飛出去的光就越多。光是人的影子。
現在一些科幻電影特別能說明佛教化身的道理。就像我們早課念的「放光如來宣說神咒」,不是肉身如來在宣說神咒,而是從肉髻中湧出百寶光,光中湧出的釋迦牟尼佛在宣說神咒。這個飛出去說法的釋迦牟尼佛是不生不滅的,世間上的任何物質都破壞不了他,只能破壞他的肉身。
師:證到了法身就是證到了無師智,想去哪裡都可以,想怎麼去都行,想怎麼做都對。因為他隨時可以把念頭,把力量收回來,打到另一個地方,一樣可以突破。
師:就是本來面目,叫什麼都可以。伊斯蘭教叫真主,基督教叫上帝,我們佛教叫真心、本來面目、一真法界……從古至今給這個東西取的名字太多了,因為成立一個教派就要給這個東西取個名字。但是名字取多了,大家就迷了,於是你說你的上帝高,他說他的真主高,我說我的本來面目高。實際上大家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古今中外無論有多少民族,多少種人,我們身體的結構並沒有多大差別,本來面目就是一個。
師:找一個環境是為了更快地轉化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借著做事轉化身體也可以,只是時間會拉長一些,也容易受干擾一些,自己要能把握。這時候即便心不累,身體還是會累。因為眾生每天纏著你,會把你的磁場給拉過去。想你的人多了,也會把你的能量場給想走掉。
問:法身已經與虛空同體,已經不增不減了,能量場怎麼還會被想跑呢?
師: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就像我們大家已經同一體了,按常規理解,我們都在一個大宇宙裡面,都在同一個場裡面,呼吸一樣的空氣,你的磁場到我這兒,我的磁場到你那兒,已經沒有區別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問:他們本來就在你場里,在你的場里想你,怎麼會把能量想走呢?
師:理論上講是這樣,大家都是一體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業力,也就是每個人的業習不一樣。儘管我們同住在一個虛空宇宙裡面,呼吸同樣的空氣,擁有一個共同的磁場或者說靈魂,但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不一樣呢?就是業習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正因為起心動念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長相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既然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構成了兩股力量。而修鍊就是把這兩股力量修平衡,修到合二為一。
問:
師: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也曾經問過別人這個問題。如果你的身心很放鬆,心態很好,你是感受不到身體的存在的。如果今天你很煩很苦惱,你就會感覺你的身體像個牢籠一樣固封著你,讓你動彈不得。你心理的力量不能透法界,無法與法界融為一體,法界的力量也不能與你的色身銜接上。所以一個人時刻在禪定之中,就意味著他時刻處於空性之中。
剛才談到空性,有的人說空性是不分析判斷萬物,這是對的。如何做到不分析判斷萬物呢?前提還是保持覺照。如果覺照丟了,你怎麼可能不分析判斷萬物呢?你一定是要麼住在萬物上,要麼背離了萬物都不知道。如果我們長期處於空性之中,周圍心靈的箭(不好的念頭)向我們射來,我們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的個體已經消失了,也就是我們的能量消失了,對面的箭射過來已經沒有靶子了。
問:
師:一般打坐,頭十分鐘你會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二十分鐘一過可能就開始有感覺了,三十分鐘一到,你就感覺身體像塊實實在在的石頭,非常痛。當你把腿放下,氣血一通,身體馬上又空掉了。
問:如果我們處於空性狀態,當對方想到我們時,為什麼還會抓到我們的能量呢?
師:當你為人摸頂、祈福時,佛教主張你不要認為你在給人消業障,你要想著你是佛菩薩的一個工具,是宇宙的一個工具,你只是一個空無的狀態,根本不存在,對方不好的磁場過來,沒有一個停留的地方,就不會落在你身上,你也就不會承擔對方的業障。那麼這個業障落在哪裡呢?業障就釋放到虛空中,交給「上帝」了。如果你認為是你在幫人消業障,你就豎立了一個靶子,對方的磁場過來就落在你這個靶子上,你就與對方的磁場融為一體了,這個業障就由你來承擔。所以佛教特別講究心靈的出發點和起心動念。
師:不是你轉化了對方的業障,而是你的心空了,對方的磁場沒有落在你的身上,而是落在虛空中。虛空什麼都可以容納,而本身業障是沒有體的,不會佔領空間。但是天眼開的人就會看到它是一團黑色的物質。而福報和功德是一團白色的物質,白色的光,光再多也不佔空間,就像一千瓦的燈光,一萬瓦的燈光都不會占空間一樣。所以一旦我們和宇宙的力量融為一體時,宇宙的力量並沒有增加。當你在加持別人的時候,你的力量也不會失去,因為你和宇宙的力量是一體的。
問:
師:你這樣理解也可以,這也是一個比喻的方法。實際上無論整體還是個體。個體也是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的。比如我們拉一根電線,電線上掛著五顏六色,大大小小不同的燈泡,每個燈泡都是亮的,燈泡的本來面目就是電,那電是不是一體的呢?雖然燈泡的顏色、大小不一樣,但裡面的電——本來面目是一樣的,它們都沒有脫離本來面目。而我們每個人就相當於一個燈泡,裡面的能量也是一樣的。所以剛才講到,你修與不修都沒有和整體脫離,但是因為你有習氣才產生了阻隔。為什麼祖師說我們修與不修都是不增不減呢?他所謂的不增不減,指的就是我們這個「燈泡」裡面的電——本來面目。道是不需要修的,要修的是惡習,是不正確的人生觀和各種理念。
師:修道的結果很難用時間來確定。如果心理素質好,方法正確,環境比較好,各方面的條件都具足的話,按過去祖師的慣例,沒有十年時間不可能把肉身完全轉化成金剛不壞之身。
問:什麼是金剛不壞之身?
師:就是人死後身體不腐爛,或者原來一米八的個子變成一米左右,也就是說肉身不壞。雖然你看到的還是物質的肉身,但實際上它已經被宇宙高能量的物質取代和轉化了。
師:沒死之前的狀態我們每個人現在都有。如果你閉上眼,眼前是一片光亮,說明你裡面的力量已經蘇醒,你已經和外面的力量銜接上了;如果你閉上眼,裡面一片黑暗,說明你內在的力量還沒有激活和蘇醒,沒有和外面的力量銜接上。
問:裡面是一片光亮,還是一道光速?
師:一片光亮也好,一道光束也好,一個月亮也好,不管是什麼形狀,只要有,就說明裡面的力量蘇醒了。為什麼裡面出現的畫面會變化呢?因為我們有妄念。而且我們心靈的純凈度和慾望的強弱,也會讓內在的光起變化。
師:專註。也就是六根關閉,萬念變千念,千念變百念,百念變十念,十念變一念。這一念你能保持一年兩年三年,你就嘗試著把這一念變成十念、十念變成百念,百念變千念……
問:能達到這樣,是不是就沒有習氣了?
師:習氣重就沒辦法專註,習氣不重就容易專註。所以修行就是修習氣。
問:達到一念是不是就沒有習氣了?
問:
問:
師:年輕人修行,首先容易出現頭脹,頭部有虛火,這都是能量蘇醒了,但還沒有達到平衡的症狀。達到了平衡,這些症狀就會消失。一旦消失,閉上眼,你的眼前隨時都是光亮的。繼續這樣下去,你的光就可以傳遞給別人。當然,對方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比如當他接近你時,你們的磁場會互相影響,強的磁場就流向弱的磁場,或者說弱的磁場會把強的吸過去,在你們之間形成一個對流的循環。
釋萬行201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