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佛珠多少顆為宜?佛珠的顆數含義是什麼?

uploads/content/2022/may/f94badc932c6b486785e0fadbec09f7a.jpg" />

念珠佛教解釋)

  念珠,又稱佛珠數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禱、歌頌、念經、念咒或靈修時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種傳統宗教成員如道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如道教念珠,有81顆,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玫瑰念珠,有59顆,是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伊斯蘭教念珠,有33顆,轉三圈正好是99,是用來念誦“安拉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佛教念珠一般有108顆,代表除滅108種煩惱。隨著宗教的不同和珠子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佛珠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在漢傳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記載起源於唐代凈土宗道綽大師佛珠,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類型。每串佛珠數目表徵不同的含義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菩提子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

  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

  千年傳承,讓念珠由參禪悟道的工具演變為眾生大智慧象徵讓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飾、不驕不躁,並祈求平安、長保喜樂隨著越來越多喜歡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宗教寓意之外更成為時尚文化的符號。

佛珠多少顆為宜?

  據藏經上的記載,最上等的佛珠一共是由一千零八十顆組成的,但因這種佛珠太長了,所以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佛珠上品為一百零八顆,中品為五十四顆,剩下就四十二顆、二十一顆、十四顆和凈土宗的三十六顆、禪宗的十八顆等。大多數人戴的都是禪宗十八顆珠的佛珠手鏈。

  對一般的佩戴者來說,佛珠要戴多少顆並沒做嚴格要求。只要帶著長短鬆緊合適就行佛珠持戴在手腕上是為了隨時提醒學佛精進修行,多用它念佛隨緣行善布施。因此,莫過於糾結念珠的顆數。

佛珠的顆數寓意是什麼?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下面就根據普遍流傳的說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下:

  一千零八十顆:

  按天台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故一千零八十數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一百零八顆:

  一百零八顆是最為常見的數目,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狀態

  五十四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十二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三十六顆:

  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二十七顆: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聖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與第四阿羅漢果的“九無學”。

  二十一顆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十四顆:

  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

佛珠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項基本上就只有一條,就是清凈。如果細說起來可以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不要手腕上帶著念珠衛生間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話,可以將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裡,夏天可以貼身掛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況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邊。

  第三、不要在吸煙或者用手觸摸過從蔥、蒜、韭菜或者飲酒時佩戴念珠,更不要將煙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時候,應當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來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隨意觸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褲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牆上時應該將佛塔向上。

  第八、請不要用摸過肉或者魚等不潔凈東西的手觸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應當洗手。

  第九、在計數的時候,每念完一串的時候,不要將念珠翻轉以後再計數要不間斷的循環計數。相反轉念珠計數這樣做人說是不越過佛頭,這是不正確的,應當在同方向繼續撥動計數。

  第十、不要在持念的時候隨意掄動或擺動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嚴肅的鄭重的計數。

念珠佛教歷史)

  念珠梵文原語有四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 數珠, 珠鬘, 念誦鬘, 珠之貫線, 印度人自古都有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

  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 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創,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 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

  傳入中國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但此記錄最早不過隋唐時期,與南傳佛教的律是有一定衝突性和不同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