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當於佛法中.勇猛精進(上)
  ──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6月12日)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看見這么多的法師居士來到西方寺,大家一同來念誦華嚴經》,我心裡頭非常的贊嘆,非常的歡喜。這幾天,一直為大家介紹《華嚴經》的思想;《華嚴經》給我們一個完整的宇宙觀,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可收於一微塵,而一微塵也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整個的世界是重重無盡的;而一切世間成就乃至出世間法的圓滿,就要看我們的心量的大、小;心的力量不可思議的,可以令我們超凡入聖也可以令我們成佛作祖,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那麼,我們要有怎麼樣的決心,怎麼樣的勇猛心,怎麼樣的精進心,才能真正悟入毘盧遮那佛的真實世界也就是華藏世界的大清淨海?
 
  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就有很好的說明:
  如一塵端如塵剎,彼中佛剎不思議;佛及佛子坐其中,常見菩提勝妙行。
  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華嚴境界的「以小納大」的概念在一微塵的尖端上,含有微塵數量的世界,而每一世界中又含有不可思議數量的佛國凈土,每一佛國凈土中,均有佛及無數菩薩弟子們端坐說法聞法,他們經常都在修持菩提大道的勝妙行願。

  這里就像昨天所講的「須彌芥子」的道理,對一般人而言,在理上可以懂得,可是「芥子須彌」的境界,便無法想像。這應該怎樣說?
  其實三世諸佛法身,不佔時空、遍及時空又超越時空;既非形而上,也非形而下;不即亦不離,亦不落中間。所以小處不離大處,小處不僅通於大處,根本就同於大處,因而不受大小所限。

  這就四種無礙法界(事、理、理事、事事)的最高層次「事事無礙法界」。它是不可思議境界的第一義諦,用具象的手法來表達抽象的觀念;但這絕不是思辨和想像的,而是自內證的經驗世界
 
  經中,普賢菩薩接著又說
  如是無量一切方,於一毛端三世量;佛海及與剎土海,我入修行諸劫海。
  這四句是接著上文而來的,是在以毛端及大海表達華嚴境界大小互攝的重重無盡的諸佛:在空間的一切方位中均有無量無數諸佛,於一毛的尖端就有著三世諸佛及其佛國凈土。佛的數量及佛土的數量,皆如四大海水,多得不可勝數;而發了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進入如許無量無數的佛國,親近一切諸佛,廣修普賢行願,經無量劫時間大海,永不疲倦。
  由此可見,菩薩行之可貴,乃在於發心願心之廣大無窮與永不厭倦。而菩薩願心,無非為求一切受苦眾生得聞佛法,得修佛道,得悟佛理,離種種煩惱縛而得解脫;然眾生為何難以破煩惱、斷無明,而終得出離?如《華嚴經.光明覺品》中所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於佛法中,勇猛精進。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覩,懈怠者亦然。如人無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干竭,懈怠者亦然。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如有虛空,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躡,懈怠者亦然。」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意思就是說,我們眾生每個人都有種種的過失,因此如果我們想求得生死解脫,就應該先滅除無量的過惡,那應該怎麼辦呢?「當於佛法中,勇猛精進」,好像我們大家今天誦經,知道了苦、集、滅、道,因感受到苦,而去尋求苦之所以生起原因,與及滅苦之道,然後通過修道而獲得解脫。(未完待續)
 
當於佛法中.勇猛精進(下)
    ──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正如《妙法蓮華經》中所說:「是人於何,而得解脫?」我們如何才能夠得到解脫呢?「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只要遠離虛妄就能獲得解脫。那麼,什麼是「虛妄」?外在的名、利、權位、色、聲固然是虛妄的,甚至這個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都是短暫的、不恆久的,亦即是無常的、不實的,因為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原素和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即滅」,隨時會壞滅、離散,是虛假不實的。等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這個身體又在哪裡?我又能自主得了呢?甚至這個世間亦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從古至今多少的人、事、物都在無常變化中遷流不已。
  不過,正因為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我們才明白這是諸法的實相,我們才會珍惜人身勇猛精進才會世俗的種種煩惱束縛中破繭而出,得到人生解脫自在。  
 
  上面提到,在《光明覺品》中,勤首菩薩勸勉我們修行的人「當於佛法中,勇猛精進」,他舉了很多例子,特別是: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譬如微少火」,就是說一點點的火;「樵濕速令滅」,「樵」就是柴,這個樵如果是乾的才能燃燒,如果是濕的就要很快速的把這微少的火種熄滅,因此於佛法懈怠修行的人情況也是一樣。
 
  「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果我們要鑽木取火,就要不斷的加力;如果不加力的話,火勢就會慢慢消失,懈怠修行的人情況亦是這樣。縱使目前略見進步,還是要持續的精進這就是以「鑽燧求火」作比喻,勸勉修行人要不斷的精進,否則前面的工夫就會白費。《佛遺教經》中也說:「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行者的心若是經常的懈怠,即鬆懈、怠惰的話,「譬如鑽火,未熱而熄,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雖然很想得到火,但這是非困難的。《菩薩本行經》中也講到:「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無論任何事,世間事業或出世間的道業,都必須要精進才能夠成就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日珠」就像在我們所用的放大鏡一樣;放大鏡如果放在日光之下,我們把焦距對準,下面一定要有「物承影」,這個「影」就是太陽的焦點,很快它就會被燃燒,所以一定要有物。在清涼大師的批註裡面說,「物者,艾等也。」艾就是艾草,是很容易燃燒的;如果沒有艾草在底下承著,這個火是燒不起來的。譬如,我們把太陽的焦點放在泥地上,地不會燃燒,泥沙也不會燃燒,石頭也不會燃燒。所以一定要有草木也就是可燃性的物質,才容易燃燒起來。這是用這個比喻,雖然有日珠能夠把日光聚集,底下沒有可燃燒物的助緣,於是「火終不可得」,要使這個火燃燒起來是不可能的、不可得的。「懈怠者亦然」,懈怠修行情況亦是一樣;為什麼他修行日久而不成就?就是因為缺緣的關係
 
  所以我們二十一天的《華嚴經》念誦法會,無論是星期六、禮期日,乃至是公眾假期,大家都是不休息,一起來念誦,即使不是完全明白,但聽完開示多多少少會對華藏世界有所了解。我們經常說「開卷有益」,這句說話,確實是沒有錯的,我們打開經捲去閱讀、去誦念,當然比說閑話得多了;因為我平時說話都是很多的是非煩惱、可是我們打開經卷,跟誰說話呢?就是跟佛菩薩說話;佛不但要求我們說清凈語言,而且要求我們身、口、意三業都清凈
 
  正如普賢菩薩在〈世界成就品〉中所說
  一切諸國土,皆隨業力生;汝等應觀察,轉變相如是。
  染污眾生,業惑纏可怖;彼心令剎海,一切成染污
  若有清凈心,修諸福德行;彼心令剎海,雜染及清凈
  信解諸菩薩,於彼劫中生;隨其心所有,雜染清凈見。
  無量諸眾生,悉發菩提心;彼心令剎海,住劫恆清凈
 
  「一切諸國土,皆隨業力生」,不同的諸佛國土,其實都是隨我們的業力所生;因此,佛告訴我們「汝等應觀察,轉變相如是」,就是說,由於眾生業力不同,所以感受到的境界就不完全不一樣,我們必須好好觀察。「染污眾生,業惑纏可怖」,這些不清凈眾生,因造作惡業而被業惑所纏縛,實在是非常的恐怖;我們今天有機會得聞佛法而且依法修行,實在是多生多世的因緣,大家有機會同誦《華嚴經》,都是我們的善根、善緣;當然我們修行目的,好像「修諸福德行」,首先一定要「若有清凈心」;「彼心令剎海,雜染及清凈」,就是我們的身、口、意通過閱經、誦經,慢慢變得清凈,因而得到啟發,從而進入如來智慧海。
 
  我們誦經如是,唱念「華嚴四十二字母」亦如是;這全是佛智慧的流露,菩薩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每一個階位都是不同層次的提升,單單一個十信位,就需要一小劫的時間,但是路雖遙而始於足下,因此,作為學習菩薩行的初階,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個宇宙,了解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周圍環境的人、事、物,佛教給我們一個正確的、廣大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我們在佛法中找出與自然相處之道與人群相處之道,與眾生相處之道,還有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之道佛法不但啟發我們修行之道,而是生命之道也就是生活之道,只要我們有了這種理解,才能珍惜人身珍惜聞法的機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增長福德智能希望大家我們都能智慧增長、福慧雙修,一切無礙。好了,我們結齋。(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