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大圓鏡智 性智平等──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大圓鏡智.性智平等
──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很想跟大家一起誦念華嚴經》,雖然很多時候沒法跟大家一起念,但心還是和大家在一起,而且《華嚴經我也很熟悉,這些年來不知道誦了多少遍了。這兩天我們大家都很專心地誦《華嚴經》,相信大家都知道,經里有所謂「七處九會」;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一載,七處包括人間三處、天上四處,即指:
  (一)第一處菩提場,指佛在摩竭提(摩揭陀)國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此處說如來依正果報法門,共六品經(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嚴世界品、毘盧遮那品)。
  (二)第二處普光明殿,指佛於菩提道場之側普光明殿中,三次聚會,共說十八品經。初於此處說十信等法門,共六品經(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凈行品、賢首品。次於此處說等覺法門,凡十一品經,即: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品、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後於此處說離世間法,即離世間品。)
  (三)第三處忉利天,指佛於須彌山頂帝釋所居之處說十住等法門,共六品經(升須彌山品、山頂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發心功德品、明法品)。
  (四)第四處夜摩天,指佛於夜摩天說十行等法門,共四品經(升夜摩天品、夜摩偈贊品、十行品、十無盡藏品)。
  (五)第五處兜率天,指佛於兜率天說十迴向法門,共三品經(升兜率天品、兜率偈贊品、十迴向品)。
  (六)第六處他化天,指佛於他化天說十地法門,即十地品。
  (七)第七處逝多林,指佛於給孤獨園說入法界法門,即入法界品。 
  以上是指《八十華嚴經》一部三十九品,七處九會所說。整部《華嚴經》就是這樣展開的。

  由於佛說法的地點一處一處高,也就是層次不斷往上升,雖然有三處是在人間說的,但主要還是為菩薩們而說的,所以一般人都會覺得佛所說境界實在是太高了,感到非常的難懂。可是,佛告訴我們,不要有高低、分別之想,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本來是沒有差別的,只因為我們有太多妄想執著,所以原有的智慧就被遮蔽了、蒙蔽了。我們原本具備大圓鏡智;然而什麼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即是佛的四智之一。「四智」即法相宗所立的四種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一、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智慧
  二、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葯與轉凡成聖的智慧
  三、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為佛通達無我平等道理,而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智慧
  四、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凈圓。
 
   如果我們有了這個大圓鏡智,就會好像圓滿鏡子一樣,照見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了知宇宙萬法的一切真相。由於現在我們還有許多的無明煩惱,因此沒有這個智慧,所以所知所見所感所覺都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佛就是來引領我們,為我們作導游,指示我們盡虛空法界真理;首先他給我們一個完整的宇宙觀、法界觀,以眾生境界高低為依據,他將宇宙分為「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這個宇宙有多高?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廣?我們是看不到的、測不到的,而我們自己卻又容納在其中;為什麼我們無法知道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平等觀,因為我們有太多我見我執無明煩惱,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是有分別的、有是非、長短、黑白、對錯的,因為我們是凡夫的心,沒有達到覺性圓明或真正覺悟的境地,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有分別的,都是不平等的;而事實上,心、佛、眾生原是一體的,原是沒有分別的,只是我們妄起分別,因而生出種種的煩惱;但佛是已經徹底證悟了的覺者,所以在佛的眼裡,一切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達到這個境界,將是多美好事情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世界都是美好醜陋分別的世界,《華嚴經告訴我們,這世界美好醜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內心分別,世界就分別;我們佈心沒分別,世界就沒有分別。就好像在《無量壽經》裡面,弟子釋迦佛,為什麼極樂世界這么美好?而我們娑婆世界,你的國土,卻有這么多的凸凹不平?這么多的江河大地?當時釋迦並沒有回答,只是用力一踩,大地即時震動,顯現整個娑婆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就是說這個宇宙的一切本來是沒有差別的,由於我們的心有差別,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宇宙觀;比如,我經常跟大家講,就好像這個水,我們看到的是水,但魚看到的是家園,天人看到的是琉璃,而地獄餓鬼,看到的是濃血。為什麼會有這么大差別呢?這就業力差別所呈現的心識的差別。不同的眾生由於業報的關切與心識的局限,因此所看到的都是偏差的、錯誤的或不完整的。前兩天也跟大家提過,我們有一句話說:「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又怎能說冰呢?因為牠還活不到冬天生命就結束了,牠從來沒看過冰,你跟他說冰,牠又怎可能明白呢?所以說,我們不可以跟夏蟲說冰啊,因為牠沒見過,所以不可能知道。
  若回到上述的問題,這個宇宙、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高、多大、多深、多廣?這本來是不可測度的,但我們可以運用「大小無礙」、「一多相容」等概念來理解,所謂「芥子須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這是從理上說的,我們如何能夠從境上去體悟?當然首先就是不要被外在假象所迷惑。
  說到這里,我想為大家講一個故事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一天問智常禪師道:「佛經所說的『須彌芥子芥子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份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頭腦說:「都在這里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一切諸法,有時從事上去說,有時從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間,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芥子是事,芥子須彌是理,若能明白理事無礙,即能圓融諸法
   我們都知道,華嚴宗把法界分為四種,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四種法界代表了對世界的不同層次的認識。第一種是凡夫的認識,後四種屬於佛智。華嚴宗認為,只有事事無礙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智慧學佛境界大家都知道,佛學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緣起」,而《華嚴經所說的是法界緣起」;什麼是「法界緣起」?也就是說,一切之法,互相為緣互相起法的意思。所謂「緣一法而起萬法,緣萬法而起一法;重重緣起,而緣起之義無窮,故曰無盡緣起。故雲『萬法相即相入,無礙自在。』」
    這種重重無盡的緣起關係,我們唯有深入經義,才能了解、才能明白。不單是十二緣起,而是數不盡的緣起無窮無盡緣起;這個「緣」是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就好像大家今天的相聚也是離不開緣起緣滅:有的人喜歡來到西方寺,有的他不想來或希望到別的道場去,這些都是緣,緣聚則生、緣散即滅;這里的緣散了、滅了,另外的緣又再生起來,有數不盡的世界,就有數不盡緣起、緣滅,我們必須要懂得,這緣起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一心所變現,所以毋需執著。這都是華嚴經告訴我們的,我們要用心體會其中的義理。今天就講到這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