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相州天平山從漪禪師曰:「如何是佛?」
(識起迷情於何者是佛?覺悟之聖者謂之佛,何謂覺悟?洞知一切法因緣而生,能以體性空 照諸境,且能如如面對諸境而永不起迷情。故本公案緣起於本體界,佛者,本體之寂滅性也。)
僧曰:「為什麽不指天地?」
師曰:「唯我獨尊。」
(悟無為、平等諸法,始知佛性為「真我」,是超越世間為至尊,能 照而不為任何境緣所轉。然而,眾生迷妄而執取一切相,終入迷情而在天地間叄界內輪轉。)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今天再講認識本性,上次講到「本性」就像蒼天一樣,又講「本性」的體性是「本寂」。所以從「心性」去了解「性空」,是不生滅法。在空性中,有因緣來時,就開始起自性相應。如果沒有因緣來的話,性本空寂如虛空,了無一物。
那自性是否隨時存在呢?就以「見性」來言,無色相、無因緣來時,可見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我們的自性本來是無有見性的,是因為因緣起,它(見性)才起,這觀念要搞清楚。因緣來時依它起自性的時候,法才由心生,心就是法相,所以我們常講心性,如果一個人心證到清凈了,內心裡面的貪、 、痴、慢、疑種種毛病都沒有,那心清凈的時候,心跟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第八識跟你本來的自性是一致的。就以鏡子照到手掌來說,鏡就現出手的樣子,它不會把這手變成(扭曲成)另一樣的東西。凡夫卻不是這樣,凡夫這個心雖然同樣從第八識現起,但八識現了以後,由第六、第七意識的轉識中,加上自己的習氣,故全變了樣,所以這個就是染法,是不清凈的法。
第八識是如實的 照一切法,本來怎麽樣就怎麽樣。所以說一個有修證的人,他的心跟性其實本來就很一致的,你了解我們的體性本空,從這個空體,我們要開發的是法界體空產生的智慧-法界體空智。那我們的體性本空,因緣起自性,自性起後,產生一切法相,這個觀念懂得話,如果能證到內心不執著一切的法,那就能把握住你自己,就可以產生一切智慧,可以觀一切法相的真假、虛實。如果體空心清凈了,一切是真就是真,一真皆真,因為真心所流露故,一切法是真心所流露的;如果是妄心所現,或外緣所起心意您感知之時,那當然一妄皆妄,為什麽呢?因為是妄識所支配故,所以這個不能當真。當然一真皆真,你卻又去執著,那還是凡夫,還沒證得法解脫。一真皆真也不要去執著,一執著就成了法執,法的執著就沒有辦法做到法的解脫,那還是在輪迴中。所以縱有覺知,一真雖真,有覺有知,還是有法的執著,是沒有證得解脫的。
2. 釋題
這個公案還是在講認識本性,我們的自性本來是體空,本是在因緣來時才會起法的。以後慢慢會講到因緣起諸有相,現在還在講「空」,先認識「空」,再來認識「有相」。
我們的體性,具有「空」及「不空」的如來藏性,是佛性具足的。若以凡夫身來比,不管此身在人間享受多高的榮華富貴,總比不上自己心中佛性更尊貴的,故說「唯我獨尊」。此處的「唯我」,不是說我本來的這個「個體」,是大家所共有的「我」,是每一個人的體所寄住的「我」,是「真我」體,是「虛空」體,所以「真我」是至高無上的。
但只要能證到真佛之境界的話,佛就是佛,沒有哪個大、哪個小,證到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時,就悟平等法,就沒有大的佛、小的佛之別了。除非還沒證到真的十地金剛如來地的果地佛,那就有大小之分,如果真正證到釋迦牟尼佛這樣,你說阿彌陀佛比較大呢?還是釋迦牟尼佛比較大呢?既然都是果地佛了,都一樣沒有大小之分的。
古德雲:人情不親,道情親。若一個人在凡世間,有諸多的人情世故,其佛性是無法充分顯露而出,若也能做到體露真常,以佛性掛帥,不以人心或妄想心來應一切因緣,自然就能體會「唯我獨尊」的意義。自然就能活得自在,能洞察一切因緣而不昧,也就不被諸境所迷惑。
3. 語體文解
洞山良 禪師看到一個出家眾,問他說:「 黎!你的名字叫什麽?」 黎是指有德行的人,堪為修行者模 的人,所以禪宗祖師大德隨自本性而發,不是說你在學習中,就看成是他的徒弟,他尊敬你是個有德行的人。在悟道者而言,眾生本是平等,無有高下。禪師問:「尊者,您的本名是叫什麽?」這句問話是剛要引起法而已,剛開口問答,因還沒有談到本來的體性,所以我們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只是假借著問答來顯發禪機。
有一個人來問從漪禪師:「請你告訴我,什麽叫做佛?」普通只要聽到這種話的時,就知是新參學的。問什麽是佛?我們既然談到佛,本來是談到本體界的,本體界有「空」、「不空」的兩面,我們雖然是在講「體空」,但是它自己會現一切心、一切法相,這一邊是不二、不生滅的體,另一邊是法生、生滅的,生滅是因緣法,因緣是緣起法,所以緣滅了,法也就滅了,緣起法相,緣滅法滅。故經雲:「諸法因緣生」、「緣滅法滅」。
http://read.goodweb.cn/pic/s203on1.gif" border=0>
「佛性」本來是能以空的如來藏性,面對一切因緣,能起一切不空的如來藏法,這是我們真正的佛性,所以佛性雖然有了兩部份,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的一面。但是凡夫一來就不空,他執著有相,這色身是我,這念起的是我在想,或著這東西是我喜歡的,這是不空的,他沒有把它空掉,沒辦法空掉,就沒辦法解脫,所以要先修「空觀」,再修「有相」,這樣就比較能圓滿了。如果先修空觀,而落於偏空,即是走一半,是小乘的修法。如果證至「空有不二」,那是最圓融的,這就是所謂的佛性。凡夫從「有」入門,但是這「有」是妄有,剛剛講的真心所現的有、實有,才是真有。我們的佛性有這兩方面,既然問如何是佛,當然我們的體性本是空寂,談這一部份,按語說是本體界,是在談本體的覺性。
從漪禪師回答說:「不指天地」,既然是佛,當然是超越叄界外,不在五行中,故說不指天地。天有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都是包括在天界中。地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所幻化的,眾生的共業引滿業招感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有情世界,包括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在世界滅前,是不會輪迴的,譬如花、草、果、樹、石、礦石...等類的物質,也許你不知道這些亦是我們的同類眾生,只是它們阿賴耶識的共業變現成無情眾生。無情眾生的源起,根據經典所說,系以前某段修行中,因認識不清,認為吾人色身有 餓、冷凍、熱惱之苦,突起異想:若能性入樹木、草石之中,當不會有上述等之煩惱,因此意想深植入意識中,而感召此果報。
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座落於虛空中,此虛空即是一切有相的體,以這個體為主,諸佛的法身是等齊虛空,故不屬於天地裡面的東西,它是超出叄界,住在無形之中,卻包容這世界的。喜歡看布袋戲的人,常聽唱布袋戲的人唱:「貧道修為已超出叄界外,不在五形中。」金木水火土是五行,是凡夫命運依此五行互相在牽扯,命運由是而運行。既然問:什麽是佛?當然佛就是超出叄界聖人,所以禪師說:「不指天地」。
但那個僧人搞不清楚什麽意思,佛為什麽不指天地呢?他就再問了:「為什麽不指天地呢?」按語說萬物本同體,天地還同根。為什麽不指天地呢?剛剛講了,物本同一體性,體空是一切法的根本,雖然這有形有相的東西,它的根本也是體空的。現在舉例來說,眾個因緣巧合成一個黑板,黑板裡面有質子、原子、中子、電子..,如此分析下去,物理學說電子運轉到快速時,到最後是入空的、不見了。現在用人工把物件湊成黑板,這些都是因緣法所起的一個有相,這個相是我們說的生滅法,為什麽?一切有相終歸壞滅,緣盡時,當然會壞滅。我們說是因緣起諸法,那萬物本是體空,有娑婆世界就有它具有的 圍,及所支撐成為世界的根源。
上次提到你如果還懂得、體知天地,你還是在叄界內時,就會知天地同根的道理。譬如有一天下起雨時,您就會覺得不舒服,心覺得陰霾霾的。當天空一出大太陽時,你心就很開朗,如此還是受天地萬物現象所左右,表示你感情還很重,沒有脫離這世界一切現象。故要解脫,對一切境界都要放得開,這樣不管心理或者心情,當然是要坦蕩蕩的,無所掛礙的。
禪師就說了:「因為是唯我獨尊」。按語說,悟無為平等諸法,始知佛眾生本覺平等、無有高下。如果能證到佛性的話,可說是超出叄界,超越天地。諸佛悟到了無為平等法,故無有高下。如果有法就有高低,無為法看起來沒有一法,其實無為法雖然是無法,但也是一種法,無為法因為沒有形象,所以最圓融。
無為就是空體能應萬種緣,舉例而言,這圓圈代表「空」的話,一切業緣、障礙來的話,抓不牢它,因太滑了無枝節故抓不著。就以手掌來說,圓融時,以拳頭來代表的話,根本抓不到邊。如果以手掌放開代表「不空」,代表著習氣毛病的存在,手指頭伸張出來時,就很容易被抓到,隨便抓就能抓住。譬如說 心重的人,隨便一句話,他的 心就起來了,就能抓住他的把柄,故一切法如果悟入無為的話,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證到佛的境界-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無為平等法。剛剛講過果地佛沒有大小,很多外道說現在彌勒菩薩在掌天盤,彌勒菩薩是未來的佛,會去掌天盤?天堂是天神在住的,四王天的天主、忉利天天主、夜摩天天主、..都是叄界裡面的眾生,所有的天神都是有壽命的,壽命盡時就要再輪迴。按理說,天主與佛,哪一個大呢?佛是超越叄界的,業力黏不到他,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那天主與佛哪一個大?佛與天主不能比,因為天主還有無明,還在叄界里輪迴,佛告訴你如何解脫出來。欲界第四天有分內、外院,外院是兜率天,內院是未來佛彌勒菩薩所居住處,或是佛弟子、出家師父圓寂後升到那裡,等彌勒菩薩下生要成佛時,就都跟著下凡來,聽彌勒佛說法,每一個人都能成就解脫的佛道。而外院是一般天神住的,果報是修善行者即能生該天。所以佛是人及天神的老師,是不能比大小的。
天主教的教主居住在他化自在天的欲界第六天,是六欲天里的最高天,該天主還是要受佛的教化。上次我們講到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初禪天有叄天,大梵天天主就是統領我們這個世界。須彌山周圍有四大部洲,南瞻部洲是我們人住的,其他叄大部洲亦有人類,只是壽命、福報不一樣。須彌山半山腰有四天王天,山頂有忉利天,他化自在天是六欲天最高的了。再上去是色界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叄天,要修打坐或無欲者才能生此初禪的天上。大梵天的天主(王)是此世界最大的,管此世界的四大部洲,六欲天以下都是他的子民。
當年釋迦牟尼佛初悟道後,即要入滅,他心想:「眾生無明,很難教導,不如入滅。」大梵天王得知,就趕快請釋迦牟尼佛大發慈悲,對佛說:「當初是您發願成佛時,要渡化眾生的,現在你真的成佛了,卻要入滅去,這樣不是有違您的誓言?懇請佛世尊轉大*輪。」因此,佛就留下,教化眾生。首先度化的是他父王派來保護他而出家的五比丘。
我們認識了本性有如蒼天,我們本性本來是寂靜、是唯我獨尊,沒有比我們自性更靈、更妙的,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你說:「我也有佛性,只是無明比較多,煩惱比較多,蓋住了它,所以它就顯不出其銳利的一面來了。」
( 85 年 5月 7 日 講於 龍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