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0.欲縱還堵

(一)公案本文

僧問明州翠 永明令參禪師曰:「坦然不滯鋒 時如何?」(識起迷情於鋒 不滯,開悟行者狂心未歇時,所呈現之狂慧若能不著,是謂不滯鋒 。)

令參禪師曰:「大有人作此見解。」(禪師隨順依附,並帶有些許嘉勉之意。)

僧曰:「畢竟如何?」(好傢夥!並非自證,只是亂拿公案來作文章,並且還窮追不舍。)

師曰:「坦然不滯鋒 。」(既非達此境界,多言無益,先堵死僧的思路,讓他還空寂體性中。)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學人蔘問問題時,若是真修實證的問題,而此悟境是真的,禪師若認可,即會依附順其言。禪師答後,問這句話的人若不能顯示出他的境界來,禪師即會回答以某些話語,以堵死他的妄心再起。所以禪師要看這個人真正的修為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裡的「鋒 」是什麽意思呢?我們修行的人,最主要是要有智慧眼,智慧眼開你就有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此不是學來的,不用學!是打開你本來後就有這個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世間的一切智慧世間辯才世聰他也會,出世間解脫他也會。

「鋒 」是指世間法的智慧世間法是什麽?是處理事情、辦事的能力,只要他要學習,不管什麽學門,他都無所不能。譬如說電腦,只要他有心去學,電腦可以學得很好;不是學物理的,物理的書拿來看,一研究馬上通;也不是學醫學的,但是醫學的書一拿來,馬上就通了。也就是說只要開發出你本來的智慧它是無量的,不必去學習,你可以觸類旁通,要辦事情腦筋一轉,叄、五秒鐘就把很棘手的事情,安排了好幾個步驟來,這事情第一步怎麽樣,第二步怎麽做,..,到第幾步就解決掉了。在短時間之內不必思考,是從內心流露出來的智慧

但是若你去搞這個世間智,顯露此「鋒 」,就沒有辦法真正獲得出世間智慧,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成聖,就要把你的世間智慧還給天、還給地,也就是說不去這一套,要舍一切法,以無所而為方便,才能超越內心一切法,才能證得世間解脫智慧

當然你不去玩這些,而是舍一切法,這樣並不是說這些能力就沒有了,根本的智慧是在,那你如果是證到出世間的法,再回過來融合世間智,這樣的話,你就擁有兩種智慧。為什麽要再融合世間智呢?主要目的是用來度化眾生眾生不只是有心病而已,還有很多身病,所以身要用醫身的方法去治療,心病要用醫心的方法去治療,其實這些都是業障業力

2. 釋題

公案「欲縱還堵」,是學人提出「坦然不滯鋒 」的話語來參問,禪師以為參問者的修證境界如此,故即隨緣依附。但經隨順答後,學人並非是真懂其意也就是說非證到此境況,只是拿人家的東西來參問。禪師一覺,即不再落於口舌,而再用同一句話語堵住他的思路,故說「欲縱還堵」。

「坦然不滯鋒 」是在行者在悟後世間智發起時,要坦蕩盪地不去住於其上,不執一切法,始能無所得。因為這時候的智慧非常銳利,像刀鋒一樣,刀鋒銳利無所不削,但此時要坦蕩盪的,不住在這鋒 上,不要去玩這世間智慧開悟行者智慧無量,懂得很多,要學能知一切法,只要起念,能懂得很事情,辦事時能力超強,預知事情成不成也行。如此多的心通力,若不舍棄,將無法悟入無為境。

譬如說你能一目十行,看書看得很快,或者是像有位大陸小孩,可以猜什麽東西或人家寫好的字,東西或字用布袋包起來,他用心去看也好,用什麽通去看也好,他能知道裡面是什麽東西,或寫的是什麽。這些都是在玩世間智,種種智慧都要超越,不超越你就會卡死在那裡也就是說抓住那一個能力後,你就在那裡。以《楞嚴經》來講,這些都是魔相,都是能力的,你要渡過這些心本來就有能力,那麽才能真的入解脫道。當然要證得世間法,所以要坦蕩盪的,不要住在那種智慧很高,像在銳利的刀鋒上。

當開發出般若智慧時,在生理上是什麽現象?講起來很簡單,因真氣從腦戶穴而入沖到腦筋裡面去,沖到你腦細胞的部位,所以你的思想能力非常敏銳,一動念即能成辦事程序。若處理事情要想半天,那是凡夫的心去想,想了半天不見得完美。而開悟行者腦筋一動,已經把所有因緣涉及者都包括進去了,那一件事怎麽做!那一件又要怎麽做,..,提綱挈領的能列出一切步驟來。但當你有這些法力、有這些能力時,為什麽要說要坦然不滯呢?一滯的話,將永遠滯在世間法中,就別想要修得解脫智慧

當然要證得解脫就要舍一切法,如果不是這樣,悟得自性還會執著這一點上,就會卡死在這上面。你放不下一切的超能力就好像一個榮華富貴享受慣了之後,叫他吃稀飯配蘿卜乾,他是 不下口的!太多燦爛人生要叫他默默無聞、不求名聞利養,他是沈不住這種寂寞的。但是你要這些燦爛人生名聞利養,就不能入解脫道中,因為你一進入解脫法的話,就是要能舍一切法,誰還在乎什麽名?什麽利呢!根本都是開了,有飯就吃,沒飯將就喝喝水也可以。

名聲一大事情就雜,很多不利的事就會來,也不見得名聲大的,修行功夫就好,只是你要現一些什麽給眾生所感受,他們就會趨之若 ,就說這個人修得很不錯、有一套,這些都是有為法。我們說真正修行要悟入無為,能夠修無為法的人第一個,定要色身破,色身破就是登地菩薩、入地菩薩了。這跟世間禪裡面的發光,身體打坐快樂,會生起歡喜心等都不一樣;到四禪時,是舍一切法,舍你貪愛的念、嗔心的念,清凈以後才能證到一境性,那才真正的世間最高禪定,但還是非佛教解脫道。

色身破是登地菩薩,是修無為法的開始,所以他沒什麽可現,因為一切法都是空;若你要看光,沒有!要看諸有相,沒有相!還看什麽相?若還有相,就是你還有色身,所以你真正像諸佛菩薩法身本是空,因為是空,所以他法身可以處在所有的地方也就是無處不含容、不具足他的法身

我們說般若智慧要去開發、去用,所謂開發是用你的氣脈打開你的色身,像剛剛我們做的「寶瓶氣」,打坐完來練習最好。能夠打開色身的話,般若智慧就現出來,般若智慧要超越世間這部份的世才辯聰。我們很多祖師大德公案中,像母音上師也常講,一句話怎麽答,用智慧很銳利的去答。當然這智慧很好,但是玩這些就不好了,你既然超越有為而想入無為的話,怎麽還玩這些呢?故禪師常間接的,要怎麽答就怎麽答,此智慧是銳利的。

3.  語體文解

僧問明州翠 永明令參禪師說:「坦然不滯鋒 時如何?」這裡的「鋒 」之意已如上述,你開發出本來般若智慧裡面,能顯現出的無量世間智時,智慧像刀鋒那麽銳利,但不要去玩它,要坦然的不滯留在那個境界上,如果你沒有這個智慧境界,就表示你沒有打開本來。

服侍母音上師的一個弟子,他現出家相,但仍以在家的身份在上班。他說在修心中心法時,修到七、八十座時身體「碰」的爆炸了,怎麽爆炸的不清楚我想大概是心輪爆開。如果是在頭部,禪宗講法是「裂」的一聲這是代表頭爆炸了、裂開了。如果你有頭部爆裂境界的話,一定有智慧現出來,般若智慧來了他有自知之明地說:「如果我有開悟的話,那我現在就會智慧。」但他說他沒有智慧。到底有沒有智慧?就看你有沒有開悟

剛剛講的「坦然不滯」這種世間智慧你可以去體會分辨,以前什麽事都是用思考的,現在靈知靈覺的力量很大的,處理事情也好,看事情也好,都是超越凡夫的心,所以你有這些能力就像刀鋒一樣,鋒 太利了,修行的人在這時候不要滯留在那種境界上。所以禪師說,問這一句話人是很不錯!能夠問出這句話人是不得了!

我們按語說坦然不滯鋒 ,已經開發出本體、本來的面目,開悟行者,狂心未歇、狂慧不著,這時候為什麽叫狂心呢?剛開悟的時候,一個心對境界還沒有脫黏,常常很容易被黏住,沒有脫黏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一個人,馬上就起了五、六個念頭,普通凡夫看到了,頂多起了一個念頭,但因為你的心太銳利了,起了好幾個念頭你還有靈通力,譬如說看到一個孕婦,你馬上說肚子裡面是男的、女的,男女你有什麽相關呢?起了這個心念,因為你有那個能力去體知她肚裡面是男生或女生,這就是住境生心。因為你有能力看了就動念,看到一個小姐,哦!這位小姐漂亮,五官看一下,身材看一下,這念頭轉得太快了。

若真的要不住境或住境不生心,剛悟的人開始是沒辦法的,我們普通人都這樣,用眼睛看了,你的習氣來了,馬上就想很多念頭,何況是剛開悟的人,老上師講的,開悟的人剛開發出來的是「中陰身」-人死才現的中陰身,修行的人只是提早現出來,還沒有就先現,把它開發出來,所以他的敏感度有凡夫者的九倍,是很銳利的!

不要說開悟的人有一潛意識比較敏感的人,他料事如神,八、九不離十的,有的當然不對。更何況是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心敏感度更強,所以他聽的、眼看的,馬上心生幾個念頭,被這個境黏住了。若能料事如神但不能轉惡境,也是凡夫境界。所以要學習脫黏、要如如不動,看到這個境或這個人,看到就看到了,不要看到心裏面去,不要去孕婦肚子裡面的胎兒性別,看那麽仔細幹嘛?這就是狂慧的一種。

狂慧是很銳利,若狂心不歇止下來的話,沒辦法看到本性清凈的體,就像我們波濤駭浪一樣的高,要悟心則要讓它最後都沒有波痕,能夠達到這樣的話,心才能夠清凈,你的體才現。所以像這種現象都是狂心、狂慧的境界,不能讓它歇止下來,也就是你太攀緣了。你有那種超越的能力,卻常常去攀這種緣,所以這種狂心未歇,狂慧不著這是真正開悟現象還沒有真正開悟就不是這樣。剛講的開悟會住在鋒 上,所以叫你不要滯在這種鋒 上頭。

「大有人作此見解。」禪師認為問這句話學人,大概真有實證道行境界,所以就說:「大有人作此見解。」百分之九十的人,大概都有這種說法,就等於是符合你所提出來的問題,你有開悟的話,也應該這樣坦然不住鋒 。我們按語說:禪師隨順依附,並帶有些嘉勉的意思。

可惜這個參者所提的不是他自己的境界,如果是他自己境界的話,禪師這麽一講,他馬上就了悟了,就知該怎麽做了。我現在這個境界應該怎麽來轉?當然不滯鋒 ,坦蕩盪的面對一切境界,起了狂心、狂慧時,不要去執著它們。

偏偏不是他自己的境界,所以再問一句話就露出馬腳了。僧又問了:「畢竟如何?」禪師已經回答了,也告訴你應該怎麽做了,沒錯!如果不是你親自證到鋒 畢露的時候,禪師這麽回答,你當然會不了解、不滿意,故又再加問一句:「畢竟如何呢?」顯然參者並未自證,只是拿人家的公案來問,對這一題目好像無所知,就拿出來問一問,到底是什麽意思?窮追不舍。

禪師僅簡答原來的那一句:「坦然不滯鋒 。」禪師還不錯,沒有揍他,只有把他帶到他問的原點:「坦然不滯鋒 。」禪師用這句話來堵死他的心,你懂就懂,不懂就這樣子止住,不要妄用心也就是說既非達此境界,多言也無益,先堵死他的思路,把他帶入制心止之境一切都在空無之間。這也是識性起修,禪師斷一切參問者妄想的好辦法

( 85 年 8 月 23 日 講於 法爾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