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2.何以為人

(一)公案本文

僧問唐州保壽匡佑禪師曰:「如何是為人一句?」(識起迷情於為人之道,不問聖意但言為人,奇哉!)

師曰:「門口人耳。」(家家有戶,人人有口與耳,若喜好入耳他說者,真可謂是凡人。)

曰:「如何理會?」(未識禪機,請禪師慈悲!)

師曰:「逢人告人?」(聖人者,聞法忘法,心無所住,因動念即乖;凡夫者,有所聞知,不言不快,逢人即說。)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古德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人心-人之心具足善惡諸法,改造我們的噁心,使我們的噁心斷滅,進而善惡不黏,都清凈了,可以見到我們的自心本性。所以從我們的凡夫心起時,就學習不要去相應它(外境),不隨境轉;其次是直指你的自性,見本性成佛很多人都言「見性成佛」,但「見性」是否真實?初見本性空,是為悟空理,若不悟空,而號稱見性,可能定力不足,遇大障礙時,即沒解脫知見。復見本性不空,是為真實見性者。吾人自性本能應色、聲、香、味、觸、法等塵,而生起見、聞、嗅、味、觸覺與心性等,行者若隨境塵而生見解,便墮生死輪迴境地。見性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古德雲:「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此即謂覺知後不黏,處處見緣應緣而自在,是謂真見性者。

所以「直指人心」包括兩個層次還沒開悟境界,心當然是凡夫心,開悟以後還有一微細凡夫心,此心個性能,即有能隨緣起滅的生滅法。行者心若清凈了,體性顯露了,緣生緣滅的道理懂了,你就成就佛道了。

2. 釋題

公案在說「何以為人」,是一反面的教材,闡述人心是怎麽樣。一般講佛法都說佛怎麽樣,菩薩怎麽樣,聲聞、緣覺怎麽樣,此種說法比較多,現在講人怎樣,是反面的教材。

行者主要是希望證得解脫、超越叄界,心地尚未清凈的時候,心還有沾黏,依各種習氣毛病世間裡面流轉;而吾心像一面鏡子外在的人、事、物本是獨立塵境,凡夫都用凡心去相應,即用貪、 、痴、慢、疑等五蓋的習氣,去應一切善惡之外境。行者能知人心真實,從人心處著手,控制自心要有人心習氣毛病,進而能悟自本性,解根脫黏而成就無上道。

3.  語體文解

僧問唐州保壽匡佑禪師曰:「如何是為人一句?」僧問一句話:什麽樣者才稱做人呢?此公案緣起現象界,僧著意聖凡不同之處,不問聖意,但言為人,這個僧人也有點奇怪。大概聖人意常在聽聞,反而忘卻了人的意境是如何,故有此一問。

其實為人道理中國儒家講得特別多,例如五常倫理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稱之。我們平時依循做人的道理,要如何當君王?如何當臣子?如何當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間等倫理關係?全國家庭都懂此規矩,能遵從這些倫理道德水準一定是較好的,但也都是人間事。因凡人不修五戒善行無生天之因,死後不得生六欲天處。

匡佑禪師曰:「門口人耳。」每家都有門戶對外,而人也有個對外之口,然家的門戶是死的,人有耳朵,聽到某些話後能借嘴巴說出,可製造很多的麻煩的。有門、有口、有人耳,代表人用耳朵來聽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當門口,所以說六根門頭。如果你沒有習氣相應一切緣的話,六根門頭都會放光,真正六根清凈所依止的體,在門口放光你真正會體會在六根門前放光;如果心清凈的話,六根有六塵相應,煩惱無量。

按語說:「家家有戶,人人有口與耳,若喜好入耳他說者,這些可謂是人。」入耳是在講「見」,以見取見,經典其實都是相通的,舉一反叄,眼睛看的、鼻子嗅的、舌頭舔的、身體觸覺的,一般人起凡情時,耳朵聽了,耐不住都要講出去,如禪師講的「門口有人耳」。

僧人還是聽不懂師說句話是何意思,於是又問:「如何理會?」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如何來理解而知呢?俗語喜歡串門子,東家跑跑,西家跑跑,喜歡是非,東家長西家短,談談別人的事,此等可說是聽進耳朵去了

師說:「逢人告人?」有所聽、有所見放不下,因為心沒放空,對事情不開執著,聽到一件事情不轉給別人聽,自己好像會很受不了。這是一般人對好、壞事,心都放不下,如廣播電台一定要轉播。人家說:託人東西會減少,託人帶話會多出話來,有時意思還會扭曲,這就是加上妄想事實妄想不一致,想當然爾的事例太多了,故常曲解別人的意思。若心不空行者一聽到什麽事,不吐不快,猶如刺梗喉。還有一種人其心是有靈通,若懂一些消息或知道一些事情,心也放不下,一定要把它給「放送」出去,觀其心還沒去掉法的執著

「逢人告人?」在修行過程之間所聽、所見到的好、壞事,入你耳時,應學到此為止,把它空掉,不再起心相應-是得法空。別人講什麽都能不放在心裡,怎麽會再給別人聽呢?要除妄想心時,什麽都要空掉,空不掉要罵你的心讓它住入空境。因為講來講去都有因果的,懂這些就要把攝受回來。業力不可思議,明知不能說且也把它壓住了,但過數秒鍾後,說不講還是把話衝出去了。說出來就有因,有因就有果,如果是「果」來時就不要怕,要坦然去承受業就好了,連懺悔也不懺悔。真的解脫知見證到後,要敢做敢當,坦然承受果報的到來。

佛法以後,說要學無為法,但無為法的修證還是有次第的。先證到「擇滅無為」,再證入「非擇滅無為」。先證到「擇滅無為」時,還有一執著執著惡的不好、善的好,我要去善事。而「非擇滅無為」則善惡都不去做要讓心大死一番。行者若也做善事時,要坦蕩蕩去做,不怕得善報,隨著真如佛性去做善事、去發揮,但不要去執著在做善事這就是「無相布施」。這不是一般世俗凡夫所能了解的。

佛法修到最後,能自在無礙,遇到我該講就講,該做就做,該罵就罵,該說就說,修行人應該什麽事都能平淡,什麽事都無所謂、無諍,就是被人欺侮也無所謂,這樣才是真修行人,這樣到最後才瀟 得起來。憑你真正認識「因果」兩個字後,就應該能 脫得起來。懂因果後,我罵你,等著被你罵回去,還你一報就完了;我罵你,你會氣我、怨我,當你氣我、怨我時,我內心要坦然承受你回給我的,如此才能瀟 自在

按語說:「聖人者,聞法忘法,心無所住,動念即乖。」聖人住聖境,聞法忘法,或心入空有不二,無所而生其心。不要永遠住在聖境,也不要永遠住在凡夫境界,因為證入空觀的聖人,遇到什麽事內心都默然,不起心相應,因動念就乖離了體性

凡夫者,有所聞知,不言不快,逢人即說。」凡夫聽到什麽,不講不舒服的,吃到什麽好吃,那種水果、點心好吃,一定要到處宣傳,這些都是我們的習氣;要斷除我們的妄想心,就是要斷除這一執著,才不會逢人告人。

( 85 年 9 月 13 日 講於 法爾 )

THE END